多少年了,人們總在懷疑,趙光義地位不正。當初趙匡胤兒子們也不及叔壯,不論內外,都不是鐵板一塊。倘若為自己這一繫著想,傳位給兒子,恐怕小處會子孫受殃,大則趙宋易主。所以,傳位給經驗豐富的弟弟,未嘗不知趙匡胤的真心選擇,這從他把趙光義放到開封府尹的位置上就可以窺知一二。那麼既然現實如此,群臣也就沒必要跳出來當炮灰了。
趙光義作為宋代第二位皇帝,他就給後人的色彩應該是陰鬱的,算不得明君!說是由老母親太后當著哥哥面約定兄終弟及,盟書由趙普執筆記錄。這麼重要的文獻卻在他即位之後才慢慢浮出水面。影影綽綽透著一股邪氣。而太宗對太祖的第四子趙德芳也關照有加,趙德芳也算是人才出眾少年老成,20歲就幹出了一番屬於自己的成績,可能是太過於耀眼,23歲的他就離奇的去世了。認真分析不難看出趙德芳對趙光義的帝位有威脅,不然僅在幾年間太祖的兩位傑出的皇子就相繼離世,不得不讓人驚奇。
宋太宗趙光義登上皇位的途徑究竟是「金匱之盟」還是「斧聲燭影」歷來都是個懸案,一千多年來大家都爭論不休,各有各的理,到底哪個更可信只能大家自己做選擇了。我本人是偏向於相信宋太祖趙匡胤有意於傳位給弟弟趙光義。親王尹京雖然不是五代儲君的必然,但後來已漸有趨勢,親王尹京有相當大的政治暗示,這應該是趙匡胤從維護統治和長治久安初期考慮的。
大勢已成,除非太祖能保證自己能再活十年或者宰相趙普值得託孤,史實證明太祖這時已經沒得選了!在大家與小家選了大家,比劉備差點也強點!說到趙匡義稱王,問題就更大了。趙匡義對待兄長、皇帝趙匡胤疑點重重。趙匡胤正直盛年,突然暴病,據傳,去世的前夜他的寢室裡有打鬥之聲。這就是歷史上的「燭影斧聲」謎團。
趙光義他在政治上延續趙匡胤的政治策略,限制了節度使的權力,用文官來抑制自唐朝以來一直遺留的武人當政問題,維護了內部的穩定。在趙匡胤死的時候兩個兒子雖然成年了,但是官職和爵位都太過低微,並且都沒有親身經歷過戰爭,政治手段也太過薄弱,權力和地位都遠遠比不上他們的叔叔,自然得不到別人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