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全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是智慧的意思,「波羅」指彼岸,而「蜜」指「到」,「多」是語氣助詞,一般翻譯成多,「般若波羅蜜多」合起來就是通過智慧到達彼岸的意思。
「般若波羅蜜多」是佛法的精髓,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則是「般若波羅蜜多」的精髓,其全文短短260字就闡釋了佛法的「空性」和「般若」,將《大般若經》的要義盡攝無遺,因此,讀誦《心經》就等於讀誦《大般若經》。
因此,《心經》被譽為大乘佛教般若經典的核心,對於許多佛教弟子而言,每日早課都要誦讀《心經》,甚至祈福時也要誦讀《心經》。
佛門如此崇尚心經,說明此經文有安神靜心之效,能夠化解人生的種種煩惱。《心經》的精髓在一「空」字,人生只要經常這樣做,違緣就會日益減少。
01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這句話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許多人都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這世上一切的形色都是不存在的,追求就是徒勞。
於是整個人也開始追尋無欲無求的境界,對於任何東西都不再去努力追求,而是消極看待。
這些人只看到了《心經》中的「色即是空」,沒看到後面的「空即是色」。誠然這世上許多因為追求功名利祿迷失自己的人,這些東西也是煩惱的來源之一。
但是自己總要吃飯,總要生活,生活離不開柴米油鹽,人生也總要往好的方向前進。若是一味放下,錯失屬於自己的機遇,其實也是一種執著。
因為佛教認為的「空」並不是沒有,虛無。空是虛幻不實,沒有實體。虛無其實也是一種實體,就像這一片空間可以是海,可以是森林,也可以是一片虛無,這個「虛無」如同海和森林一般存在於這片空間中。
而空其實就是這片空間的「本相」,滄海桑田,這裡是海,時間久了也會成森林,也會變成桑田。
它不是恆常的,沒有固定的樣子,處於不斷地「變滅」中,這個屬性就是指萬物的「空」。
因此,《心經》說:「空即是色。」萬物本相併不是虛無,而是處於這個不斷變化的「相」的特性和規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