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臣秀吉為何要把朝鮮士兵的耳鼻割下運回日本,還給他們修建耳塚

2020-12-19 騰訊網

引言

在日本國內的高樓聳立間或者是田間小路旁,時常可以看到一些墓冢。其中一些墓冢被稱為「鼻冢」或者「耳冢」,即戰國時期埋葬敵方士兵鼻子或耳朵的墓冢。

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壬辰倭亂時期埋葬朝鮮和明朝軍隊耳鼻的京都方廣寺耳冢。

正文

16世紀末,從朝鮮半島開往日本的海船上,滿載著戰利品,還有用鹽醃漬過的人的耳朵和鼻子。

在發起侵朝戰爭的初期,豐臣秀吉並未下令採用割去敵人耳鼻的方法來統計戰功。

直到有一天,島津軍帶了一個很壞的頭,他們在獲勝後把敵人的耳鼻獻給了豐臣秀吉。這讓豐臣秀吉十分高興,並在丁酉再亂時,正式下令要求日軍以割耳鼻的方法統計戰功。

當時,豐臣秀吉任命軍監清點割下來的耳鼻數目,並發行鼻請受狀,之後用鹽巴醃漬,運回日本,埋葬在大佛殿旁,並修建耳塚。

根據現存史料的記載,在日本京都耳塚之中,共計埋葬著12.6萬個耳鼻。

這種做法在我們今天看起來既殘忍,又透露著詭異,從遙遠的異國他鄉把敵人的耳鼻運回國內埋葬,豐臣秀吉這麼做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筆者認為,豐臣秀吉之所以這麼做,主要是出於三個方面的考慮:

首先,割耳鼻統計戰功以及厚葬敵人是日本的古老傳統。

割去耳鼻的刑法最早起源於中國,叫作劓。由於這種刑罰只是為了懲罰而懲罰,對犯人來說,即便願意改過自身,被割去的耳鼻也無法復原。因此到了漢文帝的時候,劓刑便被廢止。

在中世的日本,同樣也出現過割去耳鼻的刑罰,不過日本的劓罰主要針對女性,具有十分鮮明的時代特色。

除去作為刑罰外,日本人還將割取耳鼻作為了一種在戰場上統計戰功的手段。

史料記載中,日本最早出現的在戰場上割耳鼻事例發生在平安時代。

《鞍馬蓋寺緣起》中曾記載,延喜一五年利仁將軍在下野國高藏山鎮壓劫匪時,就曾割去敵人的耳朵,並將其作為證據獻給朝廷,因而名聲大振。

系圖《尊卑分脈》中就有「斬首一萬五千人,並割取每具屍體一隻耳朵, 置於一堂,建立佛閣 ,命名耳納寺 」的記錄。

到了日本戰國時代,特別是戰國後期,隨著交戰規模的擴大,割耳鼻變得更加流行。

其中原因主要是完整的頭顱太大,無論是割取還是運輸保存都有難度,而耳鼻可以作為頭顱的替代品,易於攜帶和統計,又不易造假。

不過這種割去耳鼻的統計方法只適用於身份較低的普通士兵,對於大將級別的重要敵人,還是務必要把首級割回去請功的。

另外,日本有對戰死者進行供養的習俗。

在日本,為表對戰死敵軍的敬意,撫慰敵軍亡靈,常有埋耳、築塚、供養的例子。

朝鮮人柳成龍所寫的《懲毖錄》中曾提到,日軍多次為敵軍建墓。熊嶺激戰時,鄭堪等大將戰死,當時日軍將朝鮮士兵的遺骸葬於路邊,建塚,並樹立「紀念朝鮮忠肝義膽」的牌子。柳成龍認為,豐臣秀吉建立耳塚,可能是因為對朝鮮士兵的勇猛萬分敬佩。所以故根據日本傳統,為其建立耳塚。

當然,這種觀點肯定有朝鮮人自我安慰的因素在其中,但不可否認的是,日本人的確有厚葬勁敵的傳統,抗日名將楊靖宇就是一個例子。

由此可見,豐臣秀吉採用割取耳鼻的方法統計戰功,並將耳鼻運回國內埋於耳塚,必然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歷史傳統影響的。

其次,將耳鼻運回國內可以彰顯豐臣秀吉的威名,修築耳塚可以將這份戰功長期留存下來。

《芝峰類說》中曾記載:「下酉倭賊再逞時,平秀吉令諸倭割鼻以代首級。故倭卒遇我國人,輒殺而割鼻。沉鹽送於秀吉。秀吉閱視後悉藏於其國北郊大佛寺傍。 作一丘陵,以威示國人云。」

從這裡可以看出,豐臣秀吉不遠萬裡將這些耳鼻運回國內,最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炫耀戰功。

這點在承兌的《日用集》的字裡行間也有所體現:

予逢木食上人聽模樣,則今日為大明朝鮮鬥死群靈所築之塚尤小也。縱橫廣大而其後施食可也云云。大閣今日御上洛,予亦待大閣……大閣御意趣旨,先讀施食。 明春可令塚光大之由也。

根據上述記載,豐臣秀吉雖然為這些耳鼻建造墓冢,但主要目的還是要向民眾展示自己的赫赫戰功。

這一點在《朝鮮徵伐記》中也有記載:「以車裝載在朝鮮所割耳鼻,運往大販、伏見、洛中,以示諸人。」

《義演準後日記》中也有「從高麗運來耳鼻十五桶,於大佛近所築塚埋之,彰顯日本大勝」等記述。

從後世的文獻中也可看出修築耳塚的意圖。如:

「太閤下令,洛東大佛殿前挖大穴, 埋耳鼻,向後世展示其於異邦的威名。」——《太閤記》

「秀吉公為諸人所敬仰,割取耳鼻埋葬於東山大佛殿邊,命名耳塚,向後世展現我朝榮觀。」——《朝鮮軍記大全》

「朝鮮人賴朝拜之時,令其前往耳塚,展現日本威武。」——《朝鮮物語》

由此可見,耳塚主要是為了向日本民眾展現侵略朝鮮半島所取得的勝利,展現豐臣秀吉的豐功偉績而修建的。

最後,對死者亡靈的畏懼也是豐臣秀吉修建耳塚的重要原因。

在古時候的日本,有很多和砍頭相關的怪談。

比如日本飛鳥時代的政治家蘇我入鹿被砍頭時「頭飛出去咬住石柱,撞擊40多次」。

又如《氏鄉記》中所載,平將門的腦袋被砍下後,運往京都吊在城門上時,三個月未變色,眼睛也未閉上,一直念叨著「我的身體去哪裡了」,有一天突然飛上天,回到了自己的故鄉。

甲州的武田勝賴的頭被送至織田信長面前時,突然睜開雙眼,大笑之後又閉眼。

這些恐怖怪談筆者今天讀起來仍然脊背發涼,迷信鬼神的古代日本人必然更加畏懼。

因此日本宗教史學者村上重良認為,日軍祭祀戰死者的靈魂實則是出於對怨靈 的恐懼。日本人認為,死者的靈魂會變成怨靈,這些怨靈會對仇人和社會造成很大的傷害。為防止這些災害的發生,故對其進行供養。

在筆者看來,這種說法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受限於時代認知,豐臣秀吉徵戰一生,未會必害怕活人,但對未知的亡靈卻不可能不心生敬懼。他在炫耀完軍功後,之所以沒有將這些耳鼻隨意丟棄,反而動用人力修建耳塚,其中必然有安撫亡靈的考慮。

結語

總體來看,豐臣秀吉不遠萬裡從朝鮮運回耳鼻,並修築耳塚,絕非出於善意。有人認為給敵人修建耳塚是出於佛教怨親平等、一視同仁、仁慈博愛的理念,這毫無疑問是對日本侵略行為的掩飾和美化。

如果豐臣秀吉真的心存佛心,那有為何要將戰火燒到朝鮮,用他人的生命來實現自己的野心呢?如果真的出於對逝者的悲憫,那為何又不許這些亡靈魂歸故裡呢?

相關焦點

  • 京都荒蕪「耳塚」依稀可聽的嗚咽哭訴
    如今,在日本全國尚存5處「耳塚」,其中以京都的這一處規模為最。在高9米的封土之下,一說是埋存著超過12萬名朝鮮人與中國明朝人的耳鼻;一說是埋葬著2萬9千多名中國明朝官兵以及27萬朝鮮人的耳朵。時間久遠,確切的數字已不可考,儘管這其中可能有虛報戰功的嫌疑,但真存的是無法抹殺的殘忍事實。
  • 萬曆朝鮮之役時,豐臣秀吉為何相信能和明朝長期抗衡?
    回答這個問題,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分析:一、豐臣秀吉的迷之自信日本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迷之自信」的國家,豐臣秀吉作為這個國家的人,當然也相當有自信。豐臣秀吉幼年家境貧寒,可是他不甘心屈從命運,於是少年時就四處遊蕩,憑著自己的本事被織田信長所信任,織田信長在政變中被殺後,豐臣秀吉繼承了他的位置,經過一系列戰爭統一了日本,結束了日本戰國時代。但是他的自信告訴他,幅員遼闊的明朝也應該是他的土地,所以豐臣秀吉決定攻打明朝的藩國朝鮮,打下了朝鮮再攻打明朝首都北京,讓整個中國成為日本人的天下。
  • 日本戰國英傑‖豐臣秀吉
    從此寧寧一生便於豐臣秀吉風雨同舟,既是丈夫的良妻,又是智囊。寧寧的親生父親更是在豐臣秀吉最後接手整個日本政權的關鍵性戰役之中英勇戰死。 豐臣秀吉去世後,豐臣氏的地盤更新換主,寧寧出家為尼法號高臺院,依然受到新霸主的尊敬,替其在日本政治中心的京都地區修建高臺寺以供靜修。
  • 萬曆朝鮮戰爭,豐臣秀吉意在入侵明朝,為何他覺得自己能滅大明?
    豐臣秀吉屌絲逆襲之後,自信心膨脹,他是相信自己能夠滅了大明的,不然也不會制定計劃付諸行動!在他的計劃中,日本要先滅朝鮮,再滅明朝,隨後佔領天竺稱霸世界。並且在計劃實施的第七年,將首都遷到北京。不光是豐臣秀吉,他的手下們也是自信滿滿,比如加藤清正仗還沒打就先開口要了二十個明朝的縣城作為封地,龜井茲矩則是要了浙江台州……日本只是一個彈丸小國,為什麼豐臣秀吉和他的手下們會自信心這麼膨脹呢?
  • 揭秘豐臣秀吉與織田信長竟然是這樣的關係丨日本歷史
    豐臣秀吉為何打朝鮮 豐臣秀吉是戰國時期第一個完成對日本統一大業的人,在統一後,他開始對朝鮮用兵,但在中朝兩國軍民的聯合抗擊下遭到了慘敗,那麼豐臣秀吉為何打朝鮮呢?在統一後,他要對幫助他打仗的功臣和盟友進行冊封。但是日本戰國時期,戰爭此起彼伏,立有戰功的大名和武將,一抓一大把。而日本那塊小小的彈丸之地,根本無法滿足豐臣秀吉對臣下的冊封,所以他就對明朝打起了主意。眾所周知,當時的中國明朝是周邊朝鮮、琉球等國的宗主國,如果打下了明朝,日本不僅可以獲得大量的土地,同時還能讓其他藩國歲歲朝貢,這樣他就再也不用為分封的事情發愁了。
  • 出身貧賤的日本梟雄:豐臣秀吉
    至於,為何秀吉不擔任「徵夷大將軍」而去當朝廷的「關白」一職,雖然有種種說法,但其實當時的戰國武將,一聽到朝廷要賜給他們虛有其名的官位,都會感動得流淚。所以秀吉晉升「關白」,自然會感到無限的光榮。晉升關白後的翌(1586)年,就在後陽成天皇即位的那一天,秀吉晉升律令制度下的最高官位「太政大臣」。
  • 基本統一日本的豐臣秀吉家族 為何二世而亡?
    豐臣秀吉的家族,基本上完成了對日本大部分地方的統一號令。但就是這麼一個從亂世中崛起的家族,為什麼會在豐臣秀吉似乎迅速敗落。最終二世而亡呢?應當承認,出身低下的豐臣秀吉能夠成為統一日本的「天下人」,其勵志人生和傑出才能值得肯定。不過,豐臣秀吉在統一日本期間和統一日本之後也犯下了一些致命錯誤。
  • 豐臣秀吉為何發動韓戰,讓他打的潰不成軍
    猴子取得名義上的「天下一統」,豐臣秀吉並未建立幕府。類似於民國時候的軍閥模式,許多大名根本是聽調不聽宣。戰爭打完了,國內一大幫無所事事的武士,猴子也不敢讓他們下崗啊,大名老爺也不能養閒人呢!猴子抓耳撓腮想了又想,國內市場是不行了,我們還有國際市場啊,把國內矛盾轉嫁國外!
  • 豐臣秀吉:這個日本人為何會成為史上最大的倭寇?
    這是倭寇侵擾大陸的數百年來,第一次來自日本官方的嚴令。下達命令的人,是中國人最熟悉和仇視的日本古代人物一豐臣秀吉。豐臣秀吉,一個性格「無賴」的戰國風雲兒,憑藉武力和過人的把握機會能力統一了亂世。但大海剛剛平靜,豐臣秀吉卻悍然發動入侵朝鮮的戰爭,一舉成為史上最大的倭寇。
  • 豐臣秀吉曾想「搬家」寧波?
    織田信長就曾經誇海口說:「圖朝鮮,窺視中華,此乃臣之素志。」到了他的後來者豐臣秀吉,則更是落實到行動,要在生存之年,將大明領土劃入日本版圖。萬曆十二年(1592年),豐臣秀吉坐鎮日本,指揮十二萬大軍,入侵朝鮮。然後遭到了朝鮮「大哥「明朝的兩次暴擊,一代梟雄的「侵略霸業」折戟沉沙。雖然最後侵略的「營業」全部破產了,但是豐臣秀吉生前吹下的牛皮卻都被歷史學家記錄了下來。
  • 豐臣秀吉的野心:死後要葬在寧波!寧波憑什麼徵服了他?
    豐臣秀吉的野心:天皇遷都北京,自己鎮守寧波!豐臣秀吉為何說,死後要葬在寧波?寧波靠什麼徵服了他?
  • 歷史上的瘋狂計劃:豐臣秀吉準備佔領寧波,遷都北京,攻下印度
    今天要講的這個故事就和日本古代的一位狂人和他的計劃有關,相信愛好歷史的朋友對日本戰國三英傑之一的「猴子」——豐臣秀吉不會陌生吧?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他。 為了完成自己的驚天計劃,豐臣秀吉準備給自己找些幫手,於是在1591年6月時,命令對馬島大名宗義智通告朝鮮國王,在書中言明了自己的志向,表示將於次年春天假道朝鮮進攻明朝,請予協助,具體內容如下: 「日本豐臣秀吉,謹答朝鮮國王足下。吾邦諸道,久處分離,廢亂綱紀,格阻帝命。
  • 豐臣秀吉為何敢與明朝叫板?五個原因解釋了一切
    (豐臣秀吉戎裝圖)一說到豐臣秀吉,可能就有小夥伴知道了,他是16世紀日本戰國時代末期統一日本的封建領主。和織田信長,德川家康,並稱「日本戰國三傑」。那麼,日本的戰國時代又是怎麼回事呢?他們掠奪財富,甚至有的殘害百姓,無惡不作。最終,結束亂世,重新建立統一政權的正是我們今天要講的豐臣秀吉。(元龜元年(1570年)日本戰國大名割據示意圖。
  • 豐臣秀吉當時真的以為自己可以滅掉大明嗎?
    別看戰爭主要在朝鮮半島打,但「朝鮮」在豐臣秀吉眼裡,只是一個小目標。號稱「夢日而生」的他,滿懷著「三步走」的「徵服世界戰略」:第一步先滅掉朝鮮,第二步以朝鮮為跳板滅亡明朝,把北京「可供天皇御用」,他自己則要把寧波當「自留地」。然後還有第三步:揮師南下,吞併印度大陸,讓日本稱霸世界。
  • 萬曆時期韓戰:豐田秀吉統一日本卻殃及鄰國,三國三敗俱傷
    豐田秀吉統一日本,殃及鄰國而這時候的東方島國日本完成了統一,豐臣秀吉統一了日本全島,但是這個統一是建立在個人權勢鼎盛的基礎上,事實上國內的各大名都還是口服心不服;豐臣秀吉這個人因為完成統一後,就有些得意忘形,再加上為了轉移國內矛盾(國內形勢類似我國古代周朝,豐臣秀吉是關白,但是事實上對下面的大名控制力並不強)。
  • 日本猴子豐臣秀吉想將唐之國土納入日本
    日本猴子豐臣秀吉死去了,帶走了無數遺憾和擔憂。為什麼叫他日本猴子,這要從他的出身說起,父親在戰場傷殘,不治而死!因為,沒有錢治療不起,就死去了!母親為了生活帶著孩子們改嫁,因為營養不良豐臣秀吉長得很瘦,養父叫他猴子!離開養父的家,四處流浪!猴子的最大願望就是給一個武士老爺當長工,日本戰國時代就一個特點,亂!只要能打,就可以當王!
  • 豐臣秀吉活著的時候為什麼不除掉德川家康?
    在先今,關於日本這一時期的影視作品、遊戲等作品都非常的多,以至於讓很多人都了解了這段歷史。在日本戰國末期,有著三位傑出的大名,他們都為日本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貢獻,這三人被稱之為「日本戰國三傑」,分別是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  而在這三人中,織田信長與豐臣秀吉深受日本人的喜愛。而德川家康卻跟我國歷史上的司馬懿一樣,雖最終得了天下,卻都不受所在國的喜愛。
  • 豐臣秀吉的故事告訴我們,好名字真的很重要
    織田信長的態度是「速速斬殺」;德川家康說「我會慢慢等它叫」;豐臣秀吉則是「我就引誘它叫」。三句話體現出三人的性格。織田殘忍好殺,德川隱忍堅韌,而豐臣是靈活機變。豐臣秀吉的發跡,本身就是一個勵志故事。他出身差,顏值低,織田信長在給他老婆寧寧寫的信裡,直接稱他為「禿鼠」。這麼一個形容猥瑣、沒有任何社會背景的人,能走上了戰國日本的權力頂端,沒有過人的韜略和手段,是萬萬辦不到的。
  • 日本戰國第一軍師,因打朝鮮與豐臣秀吉鬧翻,晚年不甘寂寞再出山
    日本戰國時代,猛將輩出,但以智謀名世的卻是極少,得一則勝卻雄兵千萬,而豐臣秀吉手下前後共有兩位天才軍師,他也藉此優勢,力壓群雄,幾乎完成了統一大業。在這兩員謀士裡,竹中半兵衛英年早逝,而黑田官兵衛則陪伴他攻伐日本,獻策無數,堪稱豐臣第一功臣。黑田官兵衛,原名黑田孝高,法名如水,以能出毒計獻詭謀著稱,也被人稱為「日本賈詡」。
  • 日本戰國風雲史:偷桃竊國,熱衷改名字的「猴子」——豐臣秀吉
    導語:日本戰國風雲史:偷桃竊國,熱衷改名字的「猴子」——豐臣秀吉提起日本的戰國時代,最出名的就是戰國三傑: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三人。而且三人還都是從屬關係,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是織田的部下,後來德川家康成了豐臣秀吉的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