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0月16日電(記者 劉麗娜)何佔豪是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主創者之一。近日他接受記者採訪,談了自己對當前中國音樂教育的看法。他強調,音樂教育要重視中國自身的音樂特色,重視老百姓的口碑評價,音樂教育者要自我反思,真正培養出後輩人才。耄耋之年的何教授依然身姿硬朗,精神矍鑠,只爭朝夕地忘我工作,以自已的行動體現了老藝術家深深的家國情懷。以下為本次採訪內容摘錄。
北京大學提供圖片
何佔豪重舉指揮棒,師生共同演繹古箏版《梁祝化蝶》選段
——「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誇獎」
記者:今年是《梁祝》創作60周年,回首這60年的創作與傳播,您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
何:我創作《梁祝》時的出發點就是讓更多老百姓喜歡,讓老百姓能聽懂。我越來越感到,中國音樂是有魅力的,我們的先輩是有創作才能的。這些美好的音樂都是老百姓創作出來的。幾十年最深的體會就是,這部作品是中國戲曲界、音樂界幾代人的勞動成果,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記者:您多次強調,要創作讓老百姓「聽得懂」的音樂,但要做到這一點其實並不容易。
何:音樂本身是美,是情,是用美的音樂來抒發感情。全世界的人們都喜歡有特色的音樂。中國音樂也要有自己的特色,才會受人喜歡。所謂百花齊放,我們也是花,是一朵大花。《梁祝》受到世界的喜愛只是因為它有特色。
記者:有人說,60年來,《梁祝》的影響力依然代表著中國音樂的巔峰水平?這個問題您怎麼看?
何:60年了,《梁祝》還那麼紅,其實我並不開心。如果十年能出一個精品,60年可以出6個精品。為什麼好的作品出不來?真正的經典老百姓才會傳唱。所謂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口碑,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誇獎。最好的評委是人民大眾。
我們的專家要把眼睛放下來,教育界和專家要自問,青年為何寫不出中國特色的音樂來。
一些經典曲子之所以沒有《梁祝》那麼流傳,與缺乏宣傳也有關係的。很多音樂家也有很好的作品,但因為受到的關注沒有那麼多,影響力就小一些。
責任編輯:wyseaniliu
文章來源:新華網
地址:https://henan.qq.com/a/20190605/0008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