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佔豪:60年了,《梁祝》還那麼紅,其實我並不開心

2021-02-19 小提琴之家

新華網北京10月16日電(記者 劉麗娜)何佔豪是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主創者之一。近日他接受記者採訪,談了自己對當前中國音樂教育的看法。他強調,音樂教育要重視中國自身的音樂特色,重視老百姓的口碑評價,音樂教育者要自我反思,真正培養出後輩人才。耄耋之年的何教授依然身姿硬朗,精神矍鑠,只爭朝夕地忘我工作,以自已的行動體現了老藝術家深深的家國情懷。以下為本次採訪內容摘錄。

北京大學提供圖片

何佔豪重舉指揮棒,師生共同演繹古箏版《梁祝化蝶》選段

——「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誇獎」

記者:今年是《梁祝》創作60周年,回首這60年的創作與傳播,您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

何:我創作《梁祝》時的出發點就是讓更多老百姓喜歡,讓老百姓能聽懂。我越來越感到,中國音樂是有魅力的,我們的先輩是有創作才能的。這些美好的音樂都是老百姓創作出來的。幾十年最深的體會就是,這部作品是中國戲曲界、音樂界幾代人的勞動成果,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記者:您多次強調,要創作讓老百姓「聽得懂」的音樂,但要做到這一點其實並不容易。

何:音樂本身是美,是情,是用美的音樂來抒發感情。全世界的人們都喜歡有特色的音樂。中國音樂也要有自己的特色,才會受人喜歡。所謂百花齊放,我們也是花,是一朵大花。《梁祝》受到世界的喜愛只是因為它有特色。

記者:有人說,60年來,《梁祝》的影響力依然代表著中國音樂的巔峰水平?這個問題您怎麼看?

何:60年了,《梁祝》還那麼紅,其實我並不開心。如果十年能出一個精品,60年可以出6個精品。為什麼好的作品出不來?真正的經典老百姓才會傳唱。所謂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口碑,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誇獎。最好的評委是人民大眾。

我們的專家要把眼睛放下來,教育界和專家要自問,青年為何寫不出中國特色的音樂來。

一些經典曲子之所以沒有《梁祝》那麼流傳,與缺乏宣傳也有關係的。很多音樂家也有很好的作品,但因為受到的關注沒有那麼多,影響力就小一些。

責任編輯:wyseaniliu

文章來源:新華網

地址:https://henan.qq.com/a/20190605/000821.htm

相關焦點

  • 人物 | 何佔豪 我的人生不只有《梁祝》
    60多年前,何佔豪從諸暨考進上音管弦系進修小提琴,年輕人濃眉大眼,一臉英氣,機敏有才華,是鄉人的驕傲。畢業後,因為《梁祝》成名,也從器樂轉到了作曲,留校做老師。在何佔豪心中,《梁祝》是人生的轉折,但與名利無關。《梁祝》創作探索的成功,明確了他之後的創作方向。上世紀50年代末在上海音樂學院進修小提琴「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和我的同學們,有志氣要為國家、為中國民族音樂做點什麼。
  • 專訪何佔豪 | 「小梁祝」如何破繭成蝶
    何佔豪:你錯了,我的水平在全專業排名倒數第三,可是在小提琴上演奏民族風格的樂曲他們都不如我,當年我的師妹丁芷諾編寫的《二泉映月》,小提琴獨奏就非我莫屬。何佔豪:1958年,我大學一年級的時候寫的。你可能不相信,就在當年全世界最著名的捷克斯洛伐克弦樂四重奏代表團,也演奏過這個作品。
  • 聚焦 何佔豪 《梁祝》的中華韻律與民族風度
    採訪手記:2014年9月15日 成都 9月15日下午兩點半,成都嬌子音樂廳座無虛席,「金沙講壇」迎來了一位重量級人物—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的作者何佔豪教授,他用《梁祝情、民族魂:一代大家何佔豪的創作心路》的講座,給成都市民上了一堂獨具音樂情懷的大課。
  • 「梁祝之父」何佔豪來了!
    何佔豪 作曲家兼指揮,上海音樂學院教授。歷任多屆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上海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多次受聘任全國金唱片獎評委、金鐘獎古箏專業評委會主任。主要大型作品有: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合作)、交響詩《龍華塔》、弦樂四重奏《烈士日記》、二胡協奏曲《別亦難》、《亂世情》、《英雄淚》,二胡與樂隊《莫愁女幻想曲》。
  • 何佔豪做客大湖之約 :《梁祝》是中西合璧的典範
    「碧草青青花盛開,彩蝶雙雙久徘徊,千古傳頌生生愛,山伯永戀祝英臺……」昨日下午,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以下簡稱《梁祝》)的創作者之一,著名作曲家、指揮何佔豪做客由市委宣傳部、市文聯主辦的「大湖之約——藝術名家大講堂」(第七十期),為觀眾主講《梁祝》的創作背景與作品賞析。
  • 《梁祝》創作者親自指揮!87歲何佔豪攜吳正瑜、珠海民族管弦樂團再現經典!
    信息,從這裡觸達民歌圈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由著名作曲家何佔豪、陳鋼聯袂創作,是中國最著名的小提琴曲自1959年首演至今,《梁祝》始終都是各大舞臺上的熱門曲目,每每響起,都令人久久回味。2020年1月1日晚,在廣東珠海大劇院,小提琴演奏家吳正瑜攜手年輕的珠海民族管弦樂團,再次奏響了這曲經典。更令人驚喜的是,當時擔任指揮的正是《梁祝》的創作者之一——著名作曲家何佔豪。
  •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誕生60年,一個音符都沒改!作者直言百姓才是創作者……
    資料圖:1959年,俞麗拿在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首演中擔綱獨奏轉眼60年歲月,小提琴協奏曲《梁祝》依舊魅力無限,只要提及它,人們的腦海中總會自然而然地響起那醉人的旋律然而,何佔豪本人卻多次公開表示:《梁祝》創作者,其實是民間的老百姓。視頻:巫漪麗、呂思清《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有著極為濃鬱的民族韻味,與其汲取了越劇、崑曲等戲曲元素息息相關。而它本身,便是何佔豪所在「小提琴民族化實驗小組」為國慶10周年準備的獻禮之作。
  • 望江談22期 何佔豪:《梁祝》光芒太盛 掩蓋其它好作品_騰訊·大成網
    何佔豪:流行樂和交響樂都是音樂,它有高低之分,無貴賤之分。所謂高低,是針對藝術價值、表現內容、技術含量而言。交響樂的技術性更高,同時它能表達社會本質,比如黃河大合唱中表現了民族鬥爭、民主願望;梁祝裡對封建勢力與戀愛自由衝突的刻畫。通俗音樂通常表達的是單一主題,比如我想你、我愛你,在表現層次上不夠豐富。
  • 小提琴曲《梁祝》背後,藏著這麼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我給我的同伴陳鋼打了一個電話。」電話通了——「喂,陳鋼。」「你是誰?」「我何佔豪。我很有感慨,60年啊,60年前的今天,你彈鋼琴,我拉提琴,這才是《梁祝》真正首演啊!」何老說到這裡,臺下的我們忍不住鼓掌,有人在抹眼角。今年,寫這支曲子的他,也86歲了。「好激動,到了杭州,到了浙江,就到了娘家。」
  • 何佔豪 講述國粹經典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與經典背後的故事/講座實況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創作動機源自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卑感/何佔豪講座實況
  • 全套《梁祝》,大飽耳福,餘音繞梁!
    1958年,上海音樂學院25歲的何佔豪從越劇團到此進修23歲的陳鋼正在學習作曲當時全國都在為建國10周年準備獻禮音樂界決定用西洋樂器演奏中國樂曲於是,提出寫小提琴協奏曲《梁祝》何佔豪和陳鋼接下任務從越劇梁祝裡找靈感採用交響樂與我國民間戲曲音樂表現手法跟著劇情發展精心構思布局以"草橋結拜""英臺抗婚""墳前化蝶"為主要內容從一個音符到一段旋律日復一日,月復一月這年冬天,終寫成了《梁祝》
  • 著名作曲家何佔豪將做客「大湖之約」
    由合肥市委宣傳部、市文聯主辦,「大湖之約—藝術名家大講堂」(第七十期)將於2019年5月23日下午14:00在合肥大劇院音樂廳舉行。本期邀請的主講嘉賓是上海音樂學院教授,歷任多屆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上海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多次受聘任全國金唱片獎評委、金鐘獎古箏專業評委會主任、中國傑出的音樂家何佔豪。
  • 一音一舞,幾乎人人皆知的《梁祝》和《白毛女》
    1959年5月27日下午3點,上海蘭心大戲院,少女俞麗拿一頭齊耳短髮、一身白衣黑裙,掌著小提琴站在指揮旁邊,何佔豪坐在小提琴聲部第二排,陳鋼躲在舞臺側幕,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從第一個音符奏響,到指揮劃上最後一個休止符,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演出全程,全場都安靜得怵人。「怎麼連個禮節性的掌聲也沒有?沒有那麼差吧?」
  • 《梁祝》創作六十周年古箏紀念版,悠揚的箏音迴蕩在祖國上空~
    協奏曲《梁祝》,不輕易間已經在我們的心中流淌了整整60年。今年是該作品創作60周年,為了表示對作品的紀念和對作曲家何佔豪先生的敬意。由浙江音樂學院主辦的慶祝《梁祝》作品創作60周年的古箏重奏版《梁祝》MV歷時多日終於精彩上線。
  • 何佔豪領銜
    12月31日晚7點半,何佔豪及上海漢城交響樂團將共同帶來「盛載華韻·樂啟新章」2021新年音樂會,在辭舊迎新之際於西施大劇院奏響。何佔豪作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中國音樂家,一名有著65年黨齡的共產黨員,始終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以謳歌紅色情懷與革命精神為己任,創作出了大批深受世界認可、群眾喜愛的音樂作品。
  • 何佔豪把這個字讀錯了40年?
    潮 流人 氣談 資6月9日,何佔豪作品專場音樂會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舉行。
  • 《梁祝》首次公演:臺上忐忑不安,臺下「鴉雀無聲」,首演者不知所措,指揮家當機立斷……
    這首小提琴協奏曲取材於中國民間「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由著名作曲家何佔豪、陳鋼共同創作,被譽為「中國有史以來最著名的小提琴曲」,成為了中國文化的象徵之一。而當我們談論《梁祝》的開創性意義時,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個人——著名小提琴家俞麗拿。
  • 新版-鋼琴協奏曲《梁祝》欣賞
    《發燒音樂欣賞》節目 FM93.6 AM999 廣東廣播電視臺南方生活廣播 7月4日21:30-22:00首播 7月5日 21:30-22:00重播 點擊欣賞精彩片段 ※【慶祝「梁祝
  • 作曲家何佔豪聽了本群孩子馬成的演奏,不禁熱淚盈眶……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作曲之一欣賞韶琴版《梁祝》何佔豪聽了孩子本群馬成的演奏,不禁熱淚盈眶……中國琴童家長群 馬一鳴 (上海)/文編者按:上海大劇院和中國琴童家長群、琴童家長聯盟主辦的「上海大劇院公益音樂嘉年華"啟動報名之後
  • 60年梁祝起舞,60載紅旗飄揚
    而《梁祝》依然青春常在,在世界的各個角落不斷奏響。這麼多年,俞麗拿也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那麼多年過去了,為什麼還沒有一部作品能超越《梁祝》?除了一曲《梁祝》,我還能為大家帶來什麼?除了向經典致敬,我們如何創新和再造?」經典就像一個難以逾越的高峰,想要突破和創新需要莫大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