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何佔豪 《梁祝》的中華韻律與民族風度

2021-02-19 越劇之家

【新朋友】點擊標題下面藍色字「越劇之家」關注 

【老朋友】點擊右上角,轉發或分享本頁面內容

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

成都日報記者 蔣藍/文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奏響了中國民族化交響樂的首部篇章,《梁祝》作者何佔豪昨蒞臨金沙講壇,同大家分享《梁祝》的創作過程,以及「外來形式民族化,民族音樂現代化」的理念。

採訪手記:

2014年9月15日 成都

9月15日下午兩點半,成都嬌子音樂廳座無虛席,「金沙講壇」迎來了一位重量級人物—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的作者何佔豪教授,他用《梁祝情、民族魂:一代大家何佔豪的創作心路》的講座,給成都市民上了一堂獨具音樂情懷的大課。

何教授身著紅襯衫、米色長褲,一頭烏髮整齊地往後梳著,雙目炯炯有神,精神矍鑠,談吐幽默,他用地道的成都話向大家問好:「上世紀90年代到處聽到鄧小平的話,出於對鄧小平的尊敬,我對四川人民和四川話特別感興趣,特別尊敬。」當成都電視臺主持人問及他對成都的印象時,何佔豪說:「昨天我參觀了金沙遺址,太偉大了!3000多年前的古人創造出了如此燦爛的文明,我覺得我們的祖先很值得我們驕傲,我們祖先是世界上最聰明的民族。」主持人問及他對流行樂壇「超女」的看法時,何教授幽默回答:「我想人們自有耳朵和眼睛,我作為長輩去評頭論足,不太禮貌吧。」何佔豪的一番話,令聽眾報以會心的笑聲與掌聲。

81歲的何教授,看上去也就六七十歲,兩個多小時的演講,他始終站立,沒有喝一口水。他注意到觀眾有些好奇,就說:「除了工作,我平時最喜歡的事情就是鍛鍊。昨天安排太多,忙完都深夜1點了,我還是在賓館裡散步50分鐘,當然了,這個時候還在賓館裡走來走去的,難免會引起人注意……健身方面,我有很多心得。」

去年我採訪何教授的學生、四川音樂學院江澹曦教授時,他談到一樁往事。「我經常向何老師請教,他不是從演奏技法上,而是從更高的美學、情景、歷史上給予我很多啟示。1990年他創作了協奏曲《臨安遺恨》,1992年他又將此曲改編成古箏協奏曲,取材於傳統樂曲《滿江紅》的旋律素材,表現了宋朝民族英雄嶽飛精忠報國卻報國無門的感慨。也許我演奏風格具有北古箏的剛陽與南派的細膩韻味,何先生對我說:『你來演奏《臨安遺恨》吧,你就是嶽飛!』我用全部身心來理解《臨安遺恨》,後來在成都錦城藝術宮首演。」由此可見,何佔豪先生並非「一首曲子的作曲家」,他在民族器樂與民族音樂類型裡,一直在尋求著中華韻律與民族風度。

他一再強調,不能一味迷信外國的技巧,而是考慮以何種方式更能被中國老百姓接受。只有在演奏民族音樂時充分發揮西洋樂器的潛力和性能,才能使民族音樂升華到更高的境界。

本期嘉賓:

何佔豪,傑出的音樂家和作曲家,上海音樂學院教授。現為中國上海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金唱片獎」評委、中國音樂「金鐘獎」評委。1933年8月生於浙江諸暨何佳山村。年輕時考入浙江省文工團,1957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1959年與同學陳鋼合作創作了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之後創作了《烈士日記》以及古箏協奏曲《孔雀東南飛》、笛子協奏曲《長恨綿綿》等作品,香港歌星徐小鳳唱紅的《相見時難別亦難》也是他的作品。

實錄:

傳世作品《梁祝》誕生記

1957年,我從地方劇團考入上海音樂學院管弦系進修班,同學有丁芷諾、俞麗拿等。有一次下鄉演出,遇到了西洋樂曲不受群眾歡迎的問題。最早是青年農民不買帳,他們抽著煙,最早離場。小孩沒走,婦女、老太太也沒走,到後半場小孩子打瞌睡了,要走了。最後人走得差不多了,還有一位老太太沒動,我們以為她喜歡音樂,我們要為人民服務,哪怕只有一個觀眾也要堅持。後來訪問老太太,你為什麼喜歡我們的西洋音樂?老太太說,因為你們坐的凳子是我家的,我要搬回去。

於是,我與丁芷諾、俞麗拿、沈西蒂、張欣、朱英幾個志同道合的同學,組成「小提琴民族學派實驗小組」,我是組長,在系領導支持下,探討如何在小提琴演奏中融入民族風格的問題。當時我們創作出了將二胡《二泉映月》改為小提琴的作品。我也搞了一個作品,根據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創作的,根本不成熟。這就是弦樂四重奏《梁祝》的雛形。後來,我將這個最初的作品稱為「小梁祝」。

當時我們的想法確實淳樸:創作不但要為工農兵群眾服務,還要攀登世界高峰。在那個時代,中國學生參加國際音樂比賽時,強烈的自豪感和自卑感交織在一起。我們並不比外國人笨,但音樂水平確實比人家落後啊。

一次,捷克斯洛伐克四重奏樂團來到上海音樂學院訪問。這支在國際上頗有名氣的樂團表示願意演奏中國的四重奏作品。但國內尚無像樣的弦樂四重奏。丁芷諾初生牛犢不怕虎,把我推出來。我當時很著急:「你不要亂說!」因為我知道自己那個東西不能上大雅之堂,譜子就隨手寫在幾張破紙上。我打退堂鼓,學院領導知道了,說:「你一個學生,怕什麼?拿出去就拿出去了!」捷克斯洛伐克樂團就提出想在上海錦江飯店試奏「小梁祝」。我的天,我提供的樂譜裡畫滿了體現民族風格指法的自創符號,樂團看不懂,前來請教。這讓我信心大增:沒想到他們對我們的民族風格如此重視,甚至超過了我們自己。

四重奏所需的大提琴樂譜指法,我不會畫,就請一位學大提琴的同學幫忙。這位同學非常激動:「好嘛好嘛,從小學琴,指法都是藍眼睛、高鼻子的老師給我畫的,現在終於輪到我給他們畫了!一定要畫得難一點,難得拉不起來!」回想起來,這句孩子氣的話,折射出當時年輕人急於證明「我們並不比外國人差」的普遍心理。沒料到,這個曲子得到了捷克斯洛伐克四重奏樂團的好評。

時逢上海音樂學院籌備新中國成立十周年的獻禮曲目,「實驗小組」提出「女民兵」等現代題材,「梁祝」是不起眼的傳統題材。音樂學院黨委書記孟波在「梁祝」上打了個鉤,選定了我的作品。1958年底,學校安排我與作曲系的陳鋼等人合作,共同完成《梁祝》的創作。

《梁祝》主題與場景

吸收越劇「深情」 主題百聽不厭

我要特別記述劉品同志對《梁祝》協奏曲誕生起到的關鍵性作用。劉先生時任上音管弦系長笛教師兼黨支部書記。當我們在農村藝術實踐過程中深感學非所用而苦惱時,劉品先生首先提出「小提琴必須民族化」的設想,這使我們年輕人感覺有了方向。

我非科班作曲出身,16歲才開始拉小提琴,創作起來真有困難。劉老師在給我做思想工作時講了一句:別以為貝多芬、巴赫的音樂是生來就有的,那也是從民間吸取的。

兒時,我的故鄉—紹興諸暨就盛行越劇、紹興大板等地方戲。父親懂紹興大板,我從小耳濡目染;每逢春節越劇團下鄉演出,我的越劇迷祖母必定前去捧場。幼時的薰陶,讓紹興戲的曲調唱腔一直在我腦中盤桓不去。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梁祝》那麼動聽?其實,百聽不厭的主題來自百聽不厭的素材。尹桂芳先生在越劇界最早扮演《紅樓夢》中的賈寶玉,她「平淡天然」的演出,引來「尹派」之譽。我注意到,尹老師飾演的賈寶玉叫一聲「林—妹妹」,每每唱到這裡,臺下觀眾必定報以掌聲,女觀眾更是心醉神迷。也就是在尹老師的吟唱中,我的《梁祝》第一主題呼之欲出,這就是日後被聽眾牢牢記住的《梁祝》的愛情主題。

協奏曲《梁祝》愛情主題一開始,就是用了戲劇吟腔的音調。雖然整個樂段採用了江南小調典型的起、承、轉、合四句體結構,但每個樂句中仍然用了越劇「尺調」唱腔中一些深情的曲調,使整個主題既有江南風格又有越劇味。其實,《梁祝》主體音樂素材大多來自於民間音調,說它淵源于越劇,一點也不為過。

通過對民族音樂的融會貫通,一個蘊含越劇曲調的《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問世。通常是我寫旋律,陳鋼修改後進行配器、伴奏,我們並不是一味迷信外國的技巧,而是考慮何種方式更能被中國老百姓接受。

幾個重要場景 濃濃民族民間味

A、B、A、C、A的迴旋曲式,是《梁祝》的音樂結構方式。

「三載同窗」(副部)中小快板第一主題的創作素材,來自越劇的動作小過門,我們年輕時稱它為百聽不厭的百搭小過門。

感人的「樓臺會」旋律,參考越劇《白蛇傳》中白娘娘「斷橋回憶」一段悲切唱腔,與越劇《梁祝》中祝英臺的哭腔融合改編而成。「斷橋回憶」原曲系浙江已故琴師賀仁忠編寫,祝英臺哭腔是已故前輩演員張茵的特色唱腔。

「哭靈投墳」悲天動地,整段音樂採用了越劇緊拉慢唱的囂板和紹劇中富有特色的「二凡」腔,原汁原味的越劇「尺調」哭腔。這種富有濃濃民族民間味的展開部寫法,在外國交響音樂中較難找到,而中國聽眾能很快共鳴,因為這些音樂語言都是他們生活裡的。

再現部中,表現蝴蝶翩翩起舞那段優美的音樂,也是從當年蘇崑劇團《遊園驚夢》的崑曲曲牌中提煉出來的。把商調式的崑曲音調和徵調式的越劇音樂,用移花接木的方法連接起來,使二者的風格得到了新的統一。

在「化蝶」裡,笛聲把我們帶到另外一個夢想的世界,在那個世界我們又聽到了愛情的主題,讓人想流眼淚,因為他們終究不在了。忽然電聲亮起來,他們化成蝴蝶了,在那個自由世界成雙成對了。這一段是崑曲,傳統音樂裡面優美的崑曲。最後的主題是歌頌,歌頌忠貞的愛情,最後尾聲好像說,願有情人都成眷屬,願這樣的悲劇在人間永遠不會發生。

結語:

1988年5月1日,香港中樂團在臺北首次演出了我改編的高胡協奏曲《梁祝》,風靡全場,蔣緯國先生聽後很激動:「實在太美了!這是中國作曲家十分了不起的成就,值得我們驕傲。」他希望加演一場,劇團也加演了,影響更大。同年,我應邀到香港,擔任香港青年音樂協會15周年音樂會的指揮。

目前,《梁祝》在國內外有很多演出版本,西方樂團在理解上與我們不大一樣,我還是更喜歡國內演奏家的演繹,比如呂思清的演奏。

當年創作《梁祝》只有150元稿費,我無怨無悔!後來有人問我,《梁祝》到底得了多少版權支付費?實話實說,我沒拿到過,但得到過國外支付的版權費。

來源:成都日報

<---->>

關注越劇之家,享生活,愛越劇!

歡迎免費訂閱,請加微信號:iyueju

新聞投稿郵箱:iyueju@126.com

官方QQ群:208896494

溫馨提醒:越劇之家微信公眾平臺已經完成升級,用戶可通過自定義菜單欄自行查找和瀏覽信息。

相關焦點

  • 「梁祝之父」何佔豪來了!
    何佔豪 作曲家兼指揮,上海音樂學院教授。歷任多屆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上海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多次受聘任全國金唱片獎評委、金鐘獎古箏專業評委會主任。主要大型作品有: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合作)、交響詩《龍華塔》、弦樂四重奏《烈士日記》、二胡協奏曲《別亦難》、《亂世情》、《英雄淚》,二胡與樂隊《莫愁女幻想曲》。
  • 人物 | 何佔豪 我的人生不只有《梁祝》
    60多年前,何佔豪從諸暨考進上音管弦系進修小提琴,年輕人濃眉大眼,一臉英氣,機敏有才華,是鄉人的驕傲。畢業後,因為《梁祝》成名,也從器樂轉到了作曲,留校做老師。在何佔豪心中,《梁祝》是人生的轉折,但與名利無關。《梁祝》創作探索的成功,明確了他之後的創作方向。上世紀50年代末在上海音樂學院進修小提琴「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和我的同學們,有志氣要為國家、為中國民族音樂做點什麼。
  • 何佔豪做客大湖之約 :《梁祝》是中西合璧的典範
    「碧草青青花盛開,彩蝶雙雙久徘徊,千古傳頌生生愛,山伯永戀祝英臺……」昨日下午,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以下簡稱《梁祝》)的創作者之一,著名作曲家、指揮何佔豪做客由市委宣傳部、市文聯主辦的「大湖之約——藝術名家大講堂」(第七十期),為觀眾主講《梁祝》的創作背景與作品賞析。
  • 《梁祝》創作者親自指揮!87歲何佔豪攜吳正瑜、珠海民族管弦樂團再現經典!
    信息,從這裡觸達民歌圈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由著名作曲家何佔豪、陳鋼聯袂創作,是中國最著名的小提琴曲自1959年首演至今,《梁祝》始終都是各大舞臺上的熱門曲目,每每響起,都令人久久回味。2020年1月1日晚,在廣東珠海大劇院,小提琴演奏家吳正瑜攜手年輕的珠海民族管弦樂團,再次奏響了這曲經典。更令人驚喜的是,當時擔任指揮的正是《梁祝》的創作者之一——著名作曲家何佔豪。
  • 專訪何佔豪 | 「小梁祝」如何破繭成蝶
    宋藝馳:何老師,最近網上在流傳一個您創作的弦樂四重奏版本的《梁祝》視頻,我認識您十多年啦,怎麼都沒聽您提過這部作品?何佔豪:我進音樂學院是學小提琴的,這是我的一個業餘寫作,我自己也沒把它當做一個正式的作品。△ 年輕時的何佔豪,是上海音樂學院管弦系小提琴專業學生。
  • 何佔豪:60年了,《梁祝》還那麼紅,其實我並不開心
    新華網北京10月16日電(記者 劉麗娜)何佔豪是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主創者之一。近日他接受記者採訪,談了自己對當前中國音樂教育的看法。
  • 何佔豪 講述國粹經典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與經典背後的故事/講座實況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創作動機源自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卑感/何佔豪講座實況
  • 望江談22期 何佔豪:《梁祝》光芒太盛 掩蓋其它好作品_騰訊·大成網
    何佔豪:流行樂和交響樂都是音樂,它有高低之分,無貴賤之分。所謂高低,是針對藝術價值、表現內容、技術含量而言。交響樂的技術性更高,同時它能表達社會本質,比如黃河大合唱中表現了民族鬥爭、民主願望;梁祝裡對封建勢力與戀愛自由衝突的刻畫。通俗音樂通常表達的是單一主題,比如我想你、我愛你,在表現層次上不夠豐富。
  • 何佔豪領銜
    12月31日晚7點半,何佔豪及上海漢城交響樂團將共同帶來「盛載華韻·樂啟新章」2021新年音樂會,在辭舊迎新之際於西施大劇院奏響。何佔豪作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中國音樂家,一名有著65年黨齡的共產黨員,始終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以謳歌紅色情懷與革命精神為己任,創作出了大批深受世界認可、群眾喜愛的音樂作品。
  • 小提琴曲《梁祝》背後,藏著這麼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何佔豪,世界級著名作曲家,1958年率「小提琴民族學派實驗小組」與陳鋼聯袂創作小提琴協奏曲《梁祝》。1959年5月27日,作品首演於上海蘭心大戲院,一炮而紅。浙江省慶祝《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問世60周年暨「今夕何夕」何佔豪師生音樂作品三部曲系列活動在杭州舉行。
  • 著名作曲家何佔豪將做客「大湖之約」
    本期邀請的主講嘉賓是上海音樂學院教授,歷任多屆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上海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多次受聘任全國金唱片獎評委、金鐘獎古箏專業評委會主任、中國傑出的音樂家何佔豪。屆時,他將為觀眾主講《梁祝》的創作背景與作品賞析。
  • 全套《梁祝》,大飽耳福,餘音繞梁!
    《梁祝》何佔豪和陳鋼接下任務從越劇梁祝裡找靈感採用交響樂與我國民間戲曲音樂表現手法跟著劇情發展精心構思布局以"草橋結拜""英臺抗婚""墳前化蝶"為主要內容從一個音符到一段旋律日復一日,月復一月這年冬天,終寫成了《梁祝》
  • 作曲家何佔豪聽了本群孩子馬成的演奏,不禁熱淚盈眶……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作曲之一欣賞韶琴版《梁祝》何佔豪聽了孩子本群馬成的演奏,不禁熱淚盈眶……中國琴童家長群 馬一鳴 (上海)/文編者按:上海大劇院和中國琴童家長群、琴童家長聯盟主辦的「上海大劇院公益音樂嘉年華"啟動報名之後
  • 一音一舞,幾乎人人皆知的《梁祝》和《白毛女》
    回憶起《梁祝》首演時的情景,何佔豪說。沒幾秒,臺下像醒過來似地,響起啪啪啪的掌聲,演奏者不斷鞠躬謝幕,仍平息不了觀眾熱情。「再拉一次吧!」俞麗拿對指揮樊承武說。從「化蝶」這個主題開始,她又拉了一遍《梁祝》,下臺時,眼裡已經噙滿淚水。從1959年春天的上海,《梁祝》飛向了全世界。
  •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誕生60年,一個音符都沒改!作者直言百姓才是創作者……
    信息,從這裡觸達民歌圈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由著名作曲家何佔豪、陳鋼聯袂創作,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俞麗拿演奏,是中國最著名的小提琴曲。然而,何佔豪本人卻多次公開表示:《梁祝》創作者,其實是民間的老百姓。視頻:巫漪麗、呂思清《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有著極為濃鬱的民族韻味,與其汲取了越劇、崑曲等戲曲元素息息相關。而它本身,便是何佔豪所在「小提琴民族化實驗小組」為國慶10周年準備的獻禮之作。
  • 《梁祝》創作六十周年古箏紀念版,悠揚的箏音迴蕩在祖國上空~
    協奏曲《梁祝》,不輕易間已經在我們的心中流淌了整整60年。今年是該作品創作60周年,為了表示對作品的紀念和對作曲家何佔豪先生的敬意。由浙江音樂學院主辦的慶祝《梁祝》作品創作60周年的古箏重奏版《梁祝》MV歷時多日終於精彩上線。
  • 【夜聽:2021.3.1】小提琴協奏曲《梁祝》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作者為何佔豪和陳鋼。何佔豪,1933年8月出生於浙江省諸暨何佳山村。幼時熱愛音樂,後考入浙江省文工團當演員。1957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在小提琴演奏的民族化方面進行探索和實踐。繼《梁祝》之後,又創作了弦樂四重奏《烈士日記》、弦樂與合唱《決不忘記過去》、交響詩《龍華塔》、《別亦難》、《草原女民兵》、《孔雀東南飛》等一大批音樂作品;其作品除了注重戲劇性、抒情性外,還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陳鋼,1935年生於上海。早年,他即師從於父親陳歌辛和匈牙利鋼琴家瓦拉學習作曲和鋼琴。
  • 作曲家何佔豪、「燈光詩人」周正平紹興收徒
    浙江省紹劇藝術研究院優秀青年演奏員阮偉惠,拜師作曲家何佔豪;優秀青年舞美設計師蔣一帆,拜師舞美燈光設計家周正平。何佔豪:著名作曲家,中國傑出音樂家、指揮家、音樂教育家。中國第一部小提琴協奏曲、民族音樂瑰寶《梁山伯與祝英臺》的主創者。
  • 何佔豪要來、三賢館開建...
    時間:2020年11月13日19:30地點:西施大劇院承辦:諸暨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何佔豪作品交響音樂會暨《越國西施》全球首演新中國建國以來最偉大的民族交響樂作品《梁祝》的原創作者何佔豪先生,作為從諸暨走出的世界著名藝術大師,為家鄉人民準備了一場音樂盛宴。以《越國西施》等系列經典作品為載體,既為本次西施文化節和家鄉人民再次獻上一份文化藝術大禮,又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導廣大公眾沉浸恢弘樂章、回望優美古韻、激發家國情懷。
  • 何佔豪把這個字讀錯了40年?
    潮 流人 氣談 資6月9日,何佔豪作品專場音樂會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