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朋友】點擊標題下面藍色字「越劇之家」關注
【老朋友】點擊右上角,轉發或分享本頁面內容
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
成都日報記者 蔣藍/文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奏響了中國民族化交響樂的首部篇章,《梁祝》作者何佔豪昨蒞臨金沙講壇,同大家分享《梁祝》的創作過程,以及「外來形式民族化,民族音樂現代化」的理念。
採訪手記:
2014年9月15日 成都
9月15日下午兩點半,成都嬌子音樂廳座無虛席,「金沙講壇」迎來了一位重量級人物—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的作者何佔豪教授,他用《梁祝情、民族魂:一代大家何佔豪的創作心路》的講座,給成都市民上了一堂獨具音樂情懷的大課。
何教授身著紅襯衫、米色長褲,一頭烏髮整齊地往後梳著,雙目炯炯有神,精神矍鑠,談吐幽默,他用地道的成都話向大家問好:「上世紀90年代到處聽到鄧小平的話,出於對鄧小平的尊敬,我對四川人民和四川話特別感興趣,特別尊敬。」當成都電視臺主持人問及他對成都的印象時,何佔豪說:「昨天我參觀了金沙遺址,太偉大了!3000多年前的古人創造出了如此燦爛的文明,我覺得我們的祖先很值得我們驕傲,我們祖先是世界上最聰明的民族。」主持人問及他對流行樂壇「超女」的看法時,何教授幽默回答:「我想人們自有耳朵和眼睛,我作為長輩去評頭論足,不太禮貌吧。」何佔豪的一番話,令聽眾報以會心的笑聲與掌聲。
81歲的何教授,看上去也就六七十歲,兩個多小時的演講,他始終站立,沒有喝一口水。他注意到觀眾有些好奇,就說:「除了工作,我平時最喜歡的事情就是鍛鍊。昨天安排太多,忙完都深夜1點了,我還是在賓館裡散步50分鐘,當然了,這個時候還在賓館裡走來走去的,難免會引起人注意……健身方面,我有很多心得。」
去年我採訪何教授的學生、四川音樂學院江澹曦教授時,他談到一樁往事。「我經常向何老師請教,他不是從演奏技法上,而是從更高的美學、情景、歷史上給予我很多啟示。1990年他創作了協奏曲《臨安遺恨》,1992年他又將此曲改編成古箏協奏曲,取材於傳統樂曲《滿江紅》的旋律素材,表現了宋朝民族英雄嶽飛精忠報國卻報國無門的感慨。也許我演奏風格具有北古箏的剛陽與南派的細膩韻味,何先生對我說:『你來演奏《臨安遺恨》吧,你就是嶽飛!』我用全部身心來理解《臨安遺恨》,後來在成都錦城藝術宮首演。」由此可見,何佔豪先生並非「一首曲子的作曲家」,他在民族器樂與民族音樂類型裡,一直在尋求著中華韻律與民族風度。
他一再強調,不能一味迷信外國的技巧,而是考慮以何種方式更能被中國老百姓接受。只有在演奏民族音樂時充分發揮西洋樂器的潛力和性能,才能使民族音樂升華到更高的境界。
本期嘉賓:
何佔豪,傑出的音樂家和作曲家,上海音樂學院教授。現為中國上海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金唱片獎」評委、中國音樂「金鐘獎」評委。1933年8月生於浙江諸暨何佳山村。年輕時考入浙江省文工團,1957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1959年與同學陳鋼合作創作了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之後創作了《烈士日記》以及古箏協奏曲《孔雀東南飛》、笛子協奏曲《長恨綿綿》等作品,香港歌星徐小鳳唱紅的《相見時難別亦難》也是他的作品。
實錄:
傳世作品《梁祝》誕生記
1957年,我從地方劇團考入上海音樂學院管弦系進修班,同學有丁芷諾、俞麗拿等。有一次下鄉演出,遇到了西洋樂曲不受群眾歡迎的問題。最早是青年農民不買帳,他們抽著煙,最早離場。小孩沒走,婦女、老太太也沒走,到後半場小孩子打瞌睡了,要走了。最後人走得差不多了,還有一位老太太沒動,我們以為她喜歡音樂,我們要為人民服務,哪怕只有一個觀眾也要堅持。後來訪問老太太,你為什麼喜歡我們的西洋音樂?老太太說,因為你們坐的凳子是我家的,我要搬回去。
於是,我與丁芷諾、俞麗拿、沈西蒂、張欣、朱英幾個志同道合的同學,組成「小提琴民族學派實驗小組」,我是組長,在系領導支持下,探討如何在小提琴演奏中融入民族風格的問題。當時我們創作出了將二胡《二泉映月》改為小提琴的作品。我也搞了一個作品,根據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創作的,根本不成熟。這就是弦樂四重奏《梁祝》的雛形。後來,我將這個最初的作品稱為「小梁祝」。
當時我們的想法確實淳樸:創作不但要為工農兵群眾服務,還要攀登世界高峰。在那個時代,中國學生參加國際音樂比賽時,強烈的自豪感和自卑感交織在一起。我們並不比外國人笨,但音樂水平確實比人家落後啊。
一次,捷克斯洛伐克四重奏樂團來到上海音樂學院訪問。這支在國際上頗有名氣的樂團表示願意演奏中國的四重奏作品。但國內尚無像樣的弦樂四重奏。丁芷諾初生牛犢不怕虎,把我推出來。我當時很著急:「你不要亂說!」因為我知道自己那個東西不能上大雅之堂,譜子就隨手寫在幾張破紙上。我打退堂鼓,學院領導知道了,說:「你一個學生,怕什麼?拿出去就拿出去了!」捷克斯洛伐克樂團就提出想在上海錦江飯店試奏「小梁祝」。我的天,我提供的樂譜裡畫滿了體現民族風格指法的自創符號,樂團看不懂,前來請教。這讓我信心大增:沒想到他們對我們的民族風格如此重視,甚至超過了我們自己。
四重奏所需的大提琴樂譜指法,我不會畫,就請一位學大提琴的同學幫忙。這位同學非常激動:「好嘛好嘛,從小學琴,指法都是藍眼睛、高鼻子的老師給我畫的,現在終於輪到我給他們畫了!一定要畫得難一點,難得拉不起來!」回想起來,這句孩子氣的話,折射出當時年輕人急於證明「我們並不比外國人差」的普遍心理。沒料到,這個曲子得到了捷克斯洛伐克四重奏樂團的好評。
時逢上海音樂學院籌備新中國成立十周年的獻禮曲目,「實驗小組」提出「女民兵」等現代題材,「梁祝」是不起眼的傳統題材。音樂學院黨委書記孟波在「梁祝」上打了個鉤,選定了我的作品。1958年底,學校安排我與作曲系的陳鋼等人合作,共同完成《梁祝》的創作。
《梁祝》主題與場景
吸收越劇「深情」 主題百聽不厭
我要特別記述劉品同志對《梁祝》協奏曲誕生起到的關鍵性作用。劉先生時任上音管弦系長笛教師兼黨支部書記。當我們在農村藝術實踐過程中深感學非所用而苦惱時,劉品先生首先提出「小提琴必須民族化」的設想,這使我們年輕人感覺有了方向。
我非科班作曲出身,16歲才開始拉小提琴,創作起來真有困難。劉老師在給我做思想工作時講了一句:別以為貝多芬、巴赫的音樂是生來就有的,那也是從民間吸取的。
兒時,我的故鄉—紹興諸暨就盛行越劇、紹興大板等地方戲。父親懂紹興大板,我從小耳濡目染;每逢春節越劇團下鄉演出,我的越劇迷祖母必定前去捧場。幼時的薰陶,讓紹興戲的曲調唱腔一直在我腦中盤桓不去。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梁祝》那麼動聽?其實,百聽不厭的主題來自百聽不厭的素材。尹桂芳先生在越劇界最早扮演《紅樓夢》中的賈寶玉,她「平淡天然」的演出,引來「尹派」之譽。我注意到,尹老師飾演的賈寶玉叫一聲「林—妹妹」,每每唱到這裡,臺下觀眾必定報以掌聲,女觀眾更是心醉神迷。也就是在尹老師的吟唱中,我的《梁祝》第一主題呼之欲出,這就是日後被聽眾牢牢記住的《梁祝》的愛情主題。
協奏曲《梁祝》愛情主題一開始,就是用了戲劇吟腔的音調。雖然整個樂段採用了江南小調典型的起、承、轉、合四句體結構,但每個樂句中仍然用了越劇「尺調」唱腔中一些深情的曲調,使整個主題既有江南風格又有越劇味。其實,《梁祝》主體音樂素材大多來自於民間音調,說它淵源于越劇,一點也不為過。
通過對民族音樂的融會貫通,一個蘊含越劇曲調的《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問世。通常是我寫旋律,陳鋼修改後進行配器、伴奏,我們並不是一味迷信外國的技巧,而是考慮何種方式更能被中國老百姓接受。
幾個重要場景 濃濃民族民間味
A、B、A、C、A的迴旋曲式,是《梁祝》的音樂結構方式。
「三載同窗」(副部)中小快板第一主題的創作素材,來自越劇的動作小過門,我們年輕時稱它為百聽不厭的百搭小過門。
感人的「樓臺會」旋律,參考越劇《白蛇傳》中白娘娘「斷橋回憶」一段悲切唱腔,與越劇《梁祝》中祝英臺的哭腔融合改編而成。「斷橋回憶」原曲系浙江已故琴師賀仁忠編寫,祝英臺哭腔是已故前輩演員張茵的特色唱腔。
「哭靈投墳」悲天動地,整段音樂採用了越劇緊拉慢唱的囂板和紹劇中富有特色的「二凡」腔,原汁原味的越劇「尺調」哭腔。這種富有濃濃民族民間味的展開部寫法,在外國交響音樂中較難找到,而中國聽眾能很快共鳴,因為這些音樂語言都是他們生活裡的。
再現部中,表現蝴蝶翩翩起舞那段優美的音樂,也是從當年蘇崑劇團《遊園驚夢》的崑曲曲牌中提煉出來的。把商調式的崑曲音調和徵調式的越劇音樂,用移花接木的方法連接起來,使二者的風格得到了新的統一。
在「化蝶」裡,笛聲把我們帶到另外一個夢想的世界,在那個世界我們又聽到了愛情的主題,讓人想流眼淚,因為他們終究不在了。忽然電聲亮起來,他們化成蝴蝶了,在那個自由世界成雙成對了。這一段是崑曲,傳統音樂裡面優美的崑曲。最後的主題是歌頌,歌頌忠貞的愛情,最後尾聲好像說,願有情人都成眷屬,願這樣的悲劇在人間永遠不會發生。
結語:
1988年5月1日,香港中樂團在臺北首次演出了我改編的高胡協奏曲《梁祝》,風靡全場,蔣緯國先生聽後很激動:「實在太美了!這是中國作曲家十分了不起的成就,值得我們驕傲。」他希望加演一場,劇團也加演了,影響更大。同年,我應邀到香港,擔任香港青年音樂協會15周年音樂會的指揮。
目前,《梁祝》在國內外有很多演出版本,西方樂團在理解上與我們不大一樣,我還是更喜歡國內演奏家的演繹,比如呂思清的演奏。
當年創作《梁祝》只有150元稿費,我無怨無悔!後來有人問我,《梁祝》到底得了多少版權支付費?實話實說,我沒拿到過,但得到過國外支付的版權費。
來源:成都日報
<---->>
關注越劇之家,享生活,愛越劇!
歡迎免費訂閱,請加微信號:iyueju
新聞投稿郵箱:iyueju@126.com
官方QQ群:208896494
溫馨提醒:越劇之家微信公眾平臺已經完成升級,用戶可通過自定義菜單欄自行查找和瀏覽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