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作者為何佔豪和陳鋼。
何佔豪,1933年8月出生於浙江省諸暨何佳山村。幼時熱愛音樂,後考入浙江省文工團當演員。1957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在小提琴演奏的民族化方面進行探索和實踐。1959年與同學陳鋼合作創作了基于越劇音調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後,從此成為中國樂壇上的著名人物之一。繼《梁祝》之後,又創作了弦樂四重奏《烈士日記》、弦樂與合唱《決不忘記過去》、交響詩《龍華塔》、《別亦難》、《草原女民兵》、《孔雀東南飛》等一大批音樂作品;其作品除了注重戲劇性、抒情性外,還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
陳鋼,1935年生於上海。早年,他即師從於父親陳歌辛和匈牙利鋼琴家瓦拉學習作曲和鋼琴。1955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後,他又師從於丁善德院長和蘇聯音樂專家阿爾扎馬諾夫學習作曲與理論。1959年,他即以其與何佔豪合作之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蜚聲中外樂壇。此後,他在七十年代創作的小提琴獨奏曲《苗嶺的早晨》、《金色的爐臺》、《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幹》、《恩情》和八十年代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王昭君》等,也都成為著名的中國小提琴音樂文獻。他還創作了中國第一首豎琴協奏曲和第一首雙簧管協奏曲。陳鋼的作品還有交響詩,大合唱和室內樂合奏等。他的作品以濃鬱的民族祖宗情調和豐富的當代作曲技巧巧妙地融合而見長。
樂曲一開始幾聲撥弦聲在輕柔的弦樂顫音背景上,由長笛吹出了優美動人的鳥鳴般華彩旋律,好像在雲端的感覺,呈現出一派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景象,有如從天上俯瞰人間,撥開雲層,人物景象由模糊慢慢變得清楚。接著雙簧管以柔和的音色奏出抒情的主題。整個引子展示出一幅風和日麗下,草橋畔桃紅柳綠、百花盛開的畫面。
在豎琴的伴奏下,小提琴演繹出純樸而美麗的「愛情主題」。這段旋律在整部作品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多少人聽了這段旋律都為之陶醉。這段主題是全曲的核心的音調。獨奏小提琴在明朗的高音區富於韻味地奏出了詩意的愛情主題。大提琴以瀟灑的音調與獨奏小提琴形成對答充分揭示了梁祝真摯、純潔的友誼及相互愛慕之情。
在獨奏小提琴的自由華彩的連接樂段後,樂曲進入副部。這個由越劇過門變化來的主題,由獨奏小提琴奏出(包括加花變奏反覆)。這個副部主題與柔美、抒情的主部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音樂轉入活潑、歡快的迴旋曲,旋律輕鬆活潑。獨奏小提琴模仿古箏、豎琴與弦樂模仿琵琶的演奏,作者巧妙地吸取了中國民族樂器的演奏技巧來豐富交響樂的表現力。獨奏與樂隊交替出現,描寫梁祝同窗共讀時的生活情景。傳說中祝英臺女扮男裝去讀書,在途中與梁山伯相識後兩人情投意合,結拜為兄弟。這段音樂主題就是表現梁祝同窗三載共讀共玩時的情景。
相聚雖好總有分別,在這段快板過後,音樂轉入慢板,副部主題中的結束部。快樂情緒之後就是離情依依十八相送。抒情而徐緩現在已經是斷斷續續的音調,表現了祝英臺有口難言,欲言又止,有如邁不開的步履,卻終究不得不離去的感情。而在弦樂顫音背景上出現的「梁」、「祝」對答,清淡的和聲與配器在弦樂顫音的襯託下,梁祝二人同窗三載就要分別,音樂表現十八相送、長亭惜別的依戀之情。將主題變奏緩緩奏出,大小提琴二重奏,緊密結合難分難捨。傳說中二人在臨別時,祝英臺假意說家中有個妹妹願嫁與梁山伯,約梁山伯去探望。而這部分最後由弦樂第一次奏出哭調主題,低沉的音響預示出不祥的事情就要發生,預言悲劇結局,這構成了全曲的呈示部「相愛」
突然,陰森可怕的大鑼與定音鼓以及驚惶不安的小提琴,把我們帶到這場悲劇的鬥爭中。音樂進入展開部,這段旋律由三部分構成,抗婚、樓臺會、哭靈投墳。原劇中祝英臺的父親逼祝英臺嫁與官僚馬府少爺馬文才,祝英臺抗婚不嫁。音樂中銅管樂以嚴峻的節奏、陰沉的音調,奏出了封建勢力兇暴殘酷的主題。緊接著獨奏小提琴採用戲曲的「散板」節奏,奏出英臺惶惶不安和痛苦的心情。
樂隊以強烈的全奏,襯託著主奏小提琴猛烈的切分奏出反抗主題。它們在不同的調性上不斷出現,最後達到一個鬥爭高潮——強烈的抗婚場面,而達到了矛盾衝突的高潮。
樂曲的最終部份是再現部「化蝶」,在輕盈飄逸的弦樂襯託下,愛情主體再現,梁山伯與祝英臺從墳墓中化為一對蝴蝶,在花間歡娛自由飛舞,永不分離。
碧草青青花盛開,彩蝶雙雙人徘徊,千古傳頌深深愛,山伯永戀祝英臺。
同窗共讀整三載,促膝並肩兩無猜,十八相送情切切,誰知一別在樓臺。
樓臺一別恨如海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以優美的旋律、永恆的愛情主題、深邃的思想內涵,穿越了歷史、穿越了國界,既為國內民眾經久傳誦,也在國外引起強烈的共鳴,成為我國藝術乃至世界音樂藝術中的經典。它所展示的藝術價值和藝術魅力,給我國音樂藝術創作提供了有益的啟示,那就是繁榮和發展我國音樂藝術,必須根植傳統、面向世界、緊跟時代。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是陳鋼與何佔豪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時的作品,作於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於上海獲得好評,首演由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
題材是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以越劇中的曲調為素材,綜合採用交響樂與我國民間戲曲音樂表現手法,依照劇情發展精心構思布局,採用奏鳴曲式結構,單樂章,有小標題。以"草橋結拜""英臺抗婚"、"墳前化蝶"為主要內容。
《梁祝》全曲大概二十六分鐘,首先五分鐘敘述梁祝愛情主題,然後是快樂的學校生活,接著十八相送。從十分鐘開始進入第二段,祝英臺回家抗婚不成,樓臺會,最後哭靈。第二段和第一段長度差不多,大約十一分鐘。最後一段則是化蝶,是主題再現。
協奏曲:一種獨奏樂器和樂隊協同演奏的大型樂曲。由什麼樂器擔任獨奏就叫什麼協奏曲。如小提琴協奏曲、鋼琴協奏曲、二胡協奏曲、琵琶協奏曲等。協奏曲通常為三個樂章,也有單樂章。
1、主部主題——在豎琴的伴奏下,小提琴演繹出純樸而美麗的「愛情主題」,以及梁山伯與祝英臺草橋結拜的情景。
2、副部主題——與柔美、抒情的主部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音樂轉入活潑、歡快的迴旋曲。獨奏與樂隊交替出現,描寫梁祝同窗共讀時的生活情景。在這段快板過後,音樂轉入慢板,副部主題中的結束部。在弦樂顫音的襯託下,梁祝二人同窗三載就要分別,音樂表現十八相送、長亭惜別的依戀之情。
3、展開部——由三部分構成,抗婚、樓臺會、哭靈投墳。
4、再現部:樂曲出現了引子的音樂素材,而這已不是人世間的美景,而把我們帶入了神化的意境。「化蝶」(當祝英臺撞向石碑,墓穴突開,祝英臺縱身投入後,從墳墓中飛出一雙蝴蝶),我們又再次聽到了那段熟悉的「愛情主題」。
人們都被梁祝二人所感動,對他們的命運給予同情,人們不甘於悲劇的結局,因為我們都憧憬未來美好生活。一雙彩蝶翩翩起舞,飛向遠天,去尋找真正屬於他們幸福,而給人間留下了無限地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