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聽:2021.3.1】小提琴協奏曲《梁祝》

2021-03-04 誰解其中味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作者為何佔豪和陳鋼。

何佔豪,1933年8月出生於浙江省諸暨何佳山村。幼時熱愛音樂,後考入浙江省文工團當演員。1957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在小提琴演奏的民族化方面進行探索和實踐。1959年與同學陳鋼合作創作了基于越劇音調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後,從此成為中國樂壇上的著名人物之一。繼《梁祝》之後,又創作了弦樂四重奏《烈士日記》、弦樂與合唱《決不忘記過去》、交響詩《龍華塔》、《別亦難》、《草原女民兵》、《孔雀東南飛》等一大批音樂作品;其作品除了注重戲劇性、抒情性外,還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


陳鋼,1935年生於上海。早年,他即師從於父親陳歌辛和匈牙利鋼琴家瓦拉學習作曲和鋼琴。1955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後,他又師從於丁善德院長和蘇聯音樂專家阿爾扎馬諾夫學習作曲與理論。1959年,他即以其與何佔豪合作之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蜚聲中外樂壇。此後,他在七十年代創作的小提琴獨奏曲《苗嶺的早晨》、《金色的爐臺》、《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幹》、《恩情》和八十年代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王昭君》等,也都成為著名的中國小提琴音樂文獻。他還創作了中國第一首豎琴協奏曲和第一首雙簧管協奏曲。陳鋼的作品還有交響詩,大合唱和室內樂合奏等。他的作品以濃鬱的民族祖宗情調和豐富的當代作曲技巧巧妙地融合而見長。


樂曲一開始幾聲撥弦聲在輕柔的弦樂顫音背景上,由長笛吹出了優美動人的鳥鳴般華彩旋律,好像在雲端的感覺,呈現出一派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景象,有如從天上俯瞰人間,撥開雲層,人物景象由模糊慢慢變得清楚。接著雙簧管以柔和的音色奏出抒情的主題。整個引子展示出一幅風和日麗下,草橋畔桃紅柳綠、百花盛開的畫面。

在豎琴的伴奏下,小提琴演繹出純樸而美麗的「愛情主題」。這段旋律在整部作品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多少人聽了這段旋律都為之陶醉。這段主題是全曲的核心的音調。獨奏小提琴在明朗的高音區富於韻味地奏出了詩意的愛情主題。大提琴以瀟灑的音調與獨奏小提琴形成對答充分揭示了梁祝真摯、純潔的友誼及相互愛慕之情。


在獨奏小提琴的自由華彩的連接樂段後,樂曲進入副部。這個由越劇過門變化來的主題,由獨奏小提琴奏出(包括加花變奏反覆)。這個副部主題與柔美、抒情的主部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音樂轉入活潑、歡快的迴旋曲,旋律輕鬆活潑。獨奏小提琴模仿古箏、豎琴與弦樂模仿琵琶的演奏,作者巧妙地吸取了中國民族樂器的演奏技巧來豐富交響樂的表現力。獨奏與樂隊交替出現,描寫梁祝同窗共讀時的生活情景。傳說中祝英臺女扮男裝去讀書,在途中與梁山伯相識後兩人情投意合,結拜為兄弟。這段音樂主題就是表現梁祝同窗三載共讀共玩時的情景。

相聚雖好總有分別,在這段快板過後,音樂轉入慢板,副部主題中的結束部。快樂情緒之後就是離情依依十八相送。抒情而徐緩現在已經是斷斷續續的音調,表現了祝英臺有口難言,欲言又止,有如邁不開的步履,卻終究不得不離去的感情。而在弦樂顫音背景上出現的「梁」、「祝」對答,清淡的和聲與配器在弦樂顫音的襯託下,梁祝二人同窗三載就要分別,音樂表現十八相送、長亭惜別的依戀之情。將主題變奏緩緩奏出,大小提琴二重奏,緊密結合難分難捨。傳說中二人在臨別時,祝英臺假意說家中有個妹妹願嫁與梁山伯,約梁山伯去探望。而這部分最後由弦樂第一次奏出哭調主題,低沉的音響預示出不祥的事情就要發生,預言悲劇結局,這構成了全曲的呈示部「相愛」

突然,陰森可怕的大鑼與定音鼓以及驚惶不安的小提琴,把我們帶到這場悲劇的鬥爭中。音樂進入展開部,這段旋律由三部分構成,抗婚、樓臺會、哭靈投墳。原劇中祝英臺的父親逼祝英臺嫁與官僚馬府少爺馬文才,祝英臺抗婚不嫁。音樂中銅管樂以嚴峻的節奏、陰沉的音調,奏出了封建勢力兇暴殘酷的主題。緊接著獨奏小提琴採用戲曲的「散板」節奏,奏出英臺惶惶不安和痛苦的心情。

樂隊以強烈的全奏,襯託著主奏小提琴猛烈的切分奏出反抗主題。它們在不同的調性上不斷出現,最後達到一個鬥爭高潮——強烈的抗婚場面,而達到了矛盾衝突的高潮。

樂曲的最終部份是再現部「化蝶」,在輕盈飄逸的弦樂襯託下,愛情主體再現,梁山伯與祝英臺從墳墓中化為一對蝴蝶,在花間歡娛自由飛舞,永不分離。

碧草青青花盛開,彩蝶雙雙人徘徊,千古傳頌深深愛,山伯永戀祝英臺。

同窗共讀整三載,促膝並肩兩無猜,十八相送情切切,誰知一別在樓臺。

樓臺一別恨如海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以優美的旋律、永恆的愛情主題、深邃的思想內涵,穿越了歷史、穿越了國界,既為國內民眾經久傳誦,也在國外引起強烈的共鳴,成為我國藝術乃至世界音樂藝術中的經典。它所展示的藝術價值和藝術魅力,給我國音樂藝術創作提供了有益的啟示,那就是繁榮和發展我國音樂藝術,必須根植傳統、面向世界、緊跟時代。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是陳鋼與何佔豪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時的作品,作於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於上海獲得好評,首演由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

題材是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以越劇中的曲調為素材,綜合採用交響樂與我國民間戲曲音樂表現手法,依照劇情發展精心構思布局,採用奏鳴曲式結構,單樂章,有小標題。以"草橋結拜""英臺抗婚"、"墳前化蝶"為主要內容。

《梁祝》全曲大概二十六分鐘,首先五分鐘敘述梁祝愛情主題,然後是快樂的學校生活,接著十八相送。從十分鐘開始進入第二段,祝英臺回家抗婚不成,樓臺會,最後哭靈。第二段和第一段長度差不多,大約十一分鐘。最後一段則是化蝶,是主題再現。

協奏曲:一種獨奏樂器和樂隊協同演奏的大型樂曲。由什麼樂器擔任獨奏就叫什麼協奏曲。如小提琴協奏曲、鋼琴協奏曲、二胡協奏曲、琵琶協奏曲等。協奏曲通常為三個樂章,也有單樂章。

1、主部主題——在豎琴的伴奏下,小提琴演繹出純樸而美麗的「愛情主題」,以及梁山伯與祝英臺草橋結拜的情景。

2、副部主題——與柔美、抒情的主部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音樂轉入活潑、歡快的迴旋曲。獨奏與樂隊交替出現,描寫梁祝同窗共讀時的生活情景。在這段快板過後,音樂轉入慢板,副部主題中的結束部。在弦樂顫音的襯託下,梁祝二人同窗三載就要分別,音樂表現十八相送、長亭惜別的依戀之情。

3、展開部——由三部分構成,抗婚、樓臺會、哭靈投墳。

4、再現部:樂曲出現了引子的音樂素材,而這已不是人世間的美景,而把我們帶入了神化的意境。「化蝶」(當祝英臺撞向石碑,墓穴突開,祝英臺縱身投入後,從墳墓中飛出一雙蝴蝶),我們又再次聽到了那段熟悉的「愛情主題」。

人們都被梁祝二人所感動,對他們的命運給予同情,人們不甘於悲劇的結局,因為我們都憧憬未來美好生活。一雙彩蝶翩翩起舞,飛向遠天,去尋找真正屬於他們幸福,而給人間留下了無限地遐想。

相關焦點

  • 俞麗拿的「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及中國小品
    俞麗拿的《「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及中國小品》(上海交響樂團協奏陳燮陽指揮),正反兩面膠木唱片,正面是由她首演的《梁山伯與祝英臺》,次面是其演奏的小提琴中國小品:牧歌、在西北草原上、夏夜、良宵、新春樂、二泉映月。「梁祝」家喻戶曉。
  •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三大經典名版CD-俞麗拿/沈榕/呂思清
    《梁山伯與祝英臺》(簡稱梁祝)小提琴協奏曲
  •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誕生60年,一個音符都沒改!作者直言百姓才是創作者……
    信息,從這裡觸達民歌圈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由著名作曲家何佔豪、陳鋼聯袂創作,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俞麗拿演奏,是中國最著名的小提琴曲。資料圖:1959年,俞麗拿在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首演中擔綱獨奏轉眼60年歲月,小提琴協奏曲《梁祝》依舊魅力無限,只要提及它,人們的腦海中總會自然而然地響起那醉人的旋律
  • 何佔豪 講述國粹經典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與經典背後的故事/講座實況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創作動機源自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卑感/何佔豪講座實況
  • 新版-鋼琴協奏曲《梁祝》欣賞
    《發燒音樂欣賞》節目 FM93.6 AM999 廣東廣播電視臺南方生活廣播 7月4日21:30-22:00首播 7月5日 21:30-22:00重播 點擊欣賞精彩片段 ※【慶祝「梁祝
  • 六十一年前,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如何得以破繭而出
    八年多啊,只許聽那聽濫了的八個樣板戲,只能聽到標語口號式的語錄歌,味同嚼蠟!偶遇這麼美的聲音,真的是「如聞仙樂耳暫明」!太激動了,有人拭淚。我沒哭,但心在悲泣,長久沉浸其中,難以超拔,以致最後怎麼同主人告別,與朋友揮手再見都記不太清了。夜晚十點多了,長街寂寂,悄無人語,昏黃的路燈照著踽踽獨行的我。沒有乘車,不想睡覺,只想走走,可前路茫茫,不知走向何方。
  • 梁祝 小提琴曲譜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是陳鋼與何佔豪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時的作品,作於1958年冬。
  • 《梁祝》以後又一部優秀作品,趙季平《第一小提琴協奏曲》(世界首演) 寧峰 張藝
    在國家大劇院舉辦的新作品音樂會上,寧峰與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和指揮家張藝合作,首演了著名作曲家趙季平的新作《第一小提琴協奏曲》。這部描寫大愛主題的協奏曲,從旋律到曲式結構都透著中國風格,如泣如訴的小提琴奏出主題旋律,進而變奏成渾厚的樂隊交響,最後再回歸到簡單卻又優美的小提琴樂段。寧峰動人的演奏讓現場很多觀眾熱淚盈眶。
  • 小提琴曲《梁祝》背後,藏著這麼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哪個《梁祝》?你可能會問這個問題。這個故事,經過無數版本、劇種的改編、創作,早已成為中國人的一個文化符號。但,一看名字就能秒哼旋律的,只有它:《梁祝》小提琴協奏曲。●著名音樂家、作曲家何佔豪在指揮交響樂《梁祝》。
  • 中國經典小提琴鋼琴協奏曲交響音樂會國慶上演
    9月3日下午,《盛世中國夢》中國經典小提琴鋼琴協奏曲(《梁祝》《黃河》)交響音樂會在smile文化廣場舉辦新聞發布會。發布會由著名歌唱家、主持人蔡國慶主持,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呂思清、劉雲志、陳允,中央音樂學院管弦系主任、中國小提琴學會秘書長童衛東、中國社會藝術協會副主席、秘書長邱新建、著名導演蘇傑、中華英才雜誌社副社長周描坤、中國教育電視臺主任高建國、北京醫藥股份有限公司處長艾樹春、北京玉振九間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潞葦、青年歌唱家柏文、王喆、劉大成、王凱、特倫、劉晶,青年歌手金正浩、阿力木、談笑,青年手風琴演奏家阮明園
  • 名家演奏《梁祝》,小提琴、鋼琴、古箏三個版本,太美了!
    點擊上方「民歌中國」可以訂閱哦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由我國著名作曲家陳鋼與何佔豪
  • 《梁祝》玻璃CD I 俞麗拿《梁祝》小提琴拉出中國味道,情節感人、旋律優美!
    《梁祝》玻璃CD    發行時間:2021年1月小提琴獨奏:俞麗拿指      揮:張國勇伴      奏:俄羅斯愛樂樂團 《梁祝》CD  1995年首版陰差陽錯的出國錄音我們這張唱片收入了兩部作品,一是《梁祝》,二是陳鋼老師的小提琴協奏曲《王昭君》,這張唱片原計劃是在中唱上海公司的大錄音棚裡由上海交響樂團錄製
  • 從此,天堂奏響最美《梁祝》——送別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國
    新華社北京9月13日電 題:從此,天堂奏響最美《梁祝》——送別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國  新華社記者施雨岑  一把琴弓,拉動的是生命之弦。  曾幾何時,因為他的琴聲,一代代琴童開啟自己的音樂之夢;曾幾何時,因為他的琴聲,全世界知曉《梁祝》這段出自古老東方國度的悽美愛情故事;曾幾何時,因為他的琴聲,中國人開始熟悉巴赫、柴可夫斯基這些「洋氣十足」的名字……  7日晚,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國因病逝世,享年77歲。從此,琴聲化蝶,天堂裡奏響最美《梁祝》。
  • 紀念梁祝小提琴協奏曲誕生50周年,國家大劇院全劇版
    歡迎免費訂閱;投稿郵箱:iyueju@126.com《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是陳鋼與何佔豪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時的作品,作於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於上海獲得好評,首演由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欣賞前設問:請同學們注意聽,在音樂中有一種樂器模仿了什麼動物的叫聲?
  • 女小提琴家,才是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的皇冠(1)
    正式開篇前的閒話,就到此為止,讓我們一起進入女性演奏家的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的世界吧。1.那張碟也是版權混亂的西敏寺唱片在各個時代重新發行唱片必須有的一個品種,聽完那張,很難想像會和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是同一個演奏家所為。
  • 小提琴伴奏合集 180首
    3.mp30058-泰列曼第一小提琴奏鳴曲4.mp30059-維奧蒂第二十三協奏曲(第一樂章與華彩).mp30060-維俄當第五小提琴協奏曲1.mp30061-維俄當第五小提琴協奏曲2.mp30063-海濱音詩.mp30064-紅河山歌.mp30065-回憶.mp30066-吉普賽之歌(流浪者之歌
  • 經典小提琴曲伴奏合集
    3.mp30058-泰列曼第一小提琴奏鳴曲4.mp30059-維奧蒂第二十三協奏曲(第一樂章與華彩).mp30060-維俄當第五小提琴協奏曲1.mp30061-維俄當第五小提琴協奏曲2.mp30063-海濱音詩.mp30064-紅河山歌.mp30065-回憶.mp30066-吉普賽之歌(流浪者之歌
  • 它是享譽世界的小提琴曲,家喻戶曉幾代人,作者的情殤神似梁祝
    1959年,以此傳說為藍本而誕生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更是在幾代中國人的心靈上烙下深深的印記…… 01《梁祝》曲作者曾險些被剝奪創作經典的資格,而他刻骨銘心的愛情更是神似千年民間傳說,就他連肝腸寸斷地與戀人「一別兩寬」時,他耳畔響起的也是他創作的《梁祝》,他就是「歌仙」陳歌辛之子—著名作曲家陳鋼,父子兩代音樂家的作品有一個共性精髓
  • 中國第一首小提琴曲作者竟是李四光,中國小提琴百年,除了《梁祝...
    提起中國人自己創作的小提琴作品,大部分人都會想到由何佔豪、陳鋼創作於1959年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這部充滿東方色彩的作品讓小提琴說起了「中國話」,誕生60年來一直在國內外舞臺常演不衰。歷時四年,編委會「老中青」三代成員從最初所搜集到的500首作品中,精選出79位作曲家的101首小提琴作品,並根據不同歷史時期進行分捲成冊,講述了小提琴的百年「中國之旅」。每一首作品均標註創作年代及時代背景,同時附有作曲家簡介,還詳細標出了小提琴演奏過程中的弓指法運用。樂曲附有音頻音響內容,涵蓋54位小提琴演奏家、45位鋼琴演奏家及13個樂團,伴奏樂譜基本採用鋼琴版。
  • 必聽之作 | 世界四大小提琴協奏曲
    今天為大家分享有「世界四大小提琴協奏曲」美譽的經典作品,它們分別是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孟德爾頌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勃拉姆斯《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柴科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先來說說前三首作品。這三首小提琴協奏曲和著名的小提琴家約阿希姆(Joseph Joachim)有著密切的關係,它們和布魯赫的《G小調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被約阿希姆讚譽為「德國四大小提琴協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