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玻璃CD I 俞麗拿《梁祝》小提琴拉出中國味道,情節感人、旋律優美!

2021-02-21 廣州力潮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1959年5月27日,《梁祝》在「上海之春」前身「上海音樂舞蹈匯演」中大獲成功,人們記住了年輕的作曲家何佔豪、陳鋼,也記住了年僅18歲的演奏者俞麗拿。

她不僅在《梁祝》創作期間多次向曲作者何佔豪、陳鋼先生提出寶貴意見,而且在1959年作品首演時作為第一小提琴手,擔當獨奏任務。

俞麗拿、陳鋼、何佔豪在一起

數十年來她演奏了無數次《梁祝》,技藝爐火純青,感情細膩豐富。

《梁祝》玻璃CD    發行時間:2021年1月

小提琴獨奏:俞麗拿

指      揮:張國勇

伴      奏:俄羅斯愛樂樂團

出版發行:新匯集團上海聲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總 經  銷:廣州力潮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海印達聲音響 駱生 演示《梁祝》玻璃CD

母源採用1995年上海聲像出版社保存的DAT母帶

壓碟音頻文件香港風行唱片製作。

收藏證書 限量製作

《梁祝》33轉LP    發行時間:2019年8月


《梁祝》24K金CD    發行時間:2020年12月

《梁祝》HQCDII    發行時間:2019年8月

玻璃CD

俞麗拿老師一共錄過三版《梁祝》的CD,一是1985年上海中唱版,上海交響樂團協奏,陳燮陽指揮;一是1995年上海聲像版,俄羅斯愛樂樂團協奏,張國勇指揮;一是1997年BMG版,英國BBC交響樂團協奏,李堅指揮。這三個版本都是非常優秀的版本,都值得收藏。

《梁祝》24K金CD

提起《梁祝》,人們總是把它和俞麗拿聯繫在一起,俞麗拿就是祝英臺,就是那隻翩翩起舞的蝴蝶,梁祝早已深入中國聽眾的心田。

2019年,《梁祝》作曲家之一陳鋼老師親臨上海音響展,為我們復原《梁祝》的經典面貌,與我們一起回顧《梁祝》創作的心理路程;原上海交響樂團常任指揮、上海音樂學院指揮系教授著名指揮家張國勇老師和上海聲像出版社高級審編王蔚生老師一起細說當年製作這張唱片的故事,讓我們可以品味經典曲目,共賞傳奇佳話。

《梁祝》是純情的年代,兩個純情的學生,寫了一部純情的作品。它的誕生是天時、地利和人和的積累。《梁祝》因為它的美而被世界所記住,願《梁祝》能陪伴著大家度過美好的人生。

張國勇 中國著名指揮家、音樂教育家。現任上海音樂學院教授、上海歌劇院首席指揮、青島交響樂團音樂總監。

上海聲像出版社原高級審編王蔚生老師與大家分享製作這張唱片前後的花絮。

 《梁祝》CD  1995年首版

陰差陽錯的出國錄音

我們這張唱片收入了兩部作品,一是《梁祝》,二是陳鋼老師的小提琴協奏曲《王昭君》,這張唱片原計劃是在中唱上海公司的大錄音棚裡由上海交響樂團錄製。在那個棚裡,我們先行錄了俞麗拿的學生14歲潘依瓊獨奏的小提琴協奏曲《王昭君》,休整兩天後讓俞麗拿再進棚錄製《梁祝》。可就在錄音前一天,突然中唱錄音師打來電話,說你們明天不要來了,因為你們錄的是由俞麗拿演奏的《梁祝》,錄音棚我們不借了,你們要錄就到別的地方去錄。1985年中國唱片廠已經錄製過一版俞麗拿和上海交響樂團的《梁祝》,發行量足有200萬張,收入相當可觀。音像市場的競爭是激烈的,現在同行對手上海聲像出版社又邀請俞麗拿錄同一作品,這分明就是從他們碗裡搶肉吃啊,碰誰誰都不會幹。我們一下子陷入了困境。那天晚上,我們在為次日將赴莫斯科留學潘依瓊餞行,席間作曲家陳鋼講到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作曲家們苦不堪言,生活每況日下,只能紛紛找活幹。言者無意,聽者有心,大家突然不約而同的想到了一起。我們那時的社長胡戰英當場拍板,俄羅斯是一個音樂大國,音樂底蘊那麼深厚,他們的樂團又是那麼棒,我們就到莫斯科去,請俄羅斯樂團錄音,來一個國際版的《梁祝》何妨?但又怎麼和俄羅斯聯繫呢?這時俞麗拿講,上海音樂學院指揮系的張國勇正在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攻讀博士學位,我們可以找他。於是俞麗拿當場給張國勇寫了個條子,讓潘依瓊第二天去莫斯科時帶給他。

潘依瓊現為德國萊茵州國家交響樂團小提琴第一首席

一周後,張國勇在莫斯科給我發來了傳真,給我介紹了俄羅斯愛樂樂團及團長左貞觀。我們和左貞觀、張國勇進行了一個月左右的反覆溝通,就錄音事宜樂隊編制、時間等進行了安排。10月中旬,俄羅斯發來邀請函,我和俞麗拿兩人組成了上海文化交流代表團,登上俄羅斯航空公司的航班---《梁祝》走出了國門!這是中國唱片業第一次趕赴國外錄音!我們住在俄羅斯作曲家招待所,邀請方為俞麗拿老師安排了一個套間,裡面是臥室,外面一個會客廳,以便於她接待客人及練琴,我則住在她隔壁。俞麗拿是一個勤奮的人,每天清晨她的屋裡都會傳來陣陣的練琴聲。聽到這琴聲我便會馬上起來,匆匆洗漱完畢,快步跑到馬路對面的市場裡去採購今天的食物。那時蘇聯剛解體不久,物價飛漲,物資匱乏,只要去得稍晚就買不到東西了,並且東西又特別貴,那時大約5000盧布換一個美金。當時出國換美金都有國家額度不能多換,因此得省著花,必須早點去找那些價廉物美的食品。我們天天是黑麵包加著俄羅斯大紅腸,牛奶奇貴且不容易買到,我們只能在招待所喝著俄羅斯大銅壺裡的茶,和著麵包吃。好在旅居莫斯科的潘依瓊父女倆會經常過來看看,燒些菜送來,給我們改善一下夥食。俄羅斯是一個音樂人才輩出的國家,幾百年的薰陶使人們對音樂的愛好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僅在莫斯科一地就有二十多個交響樂團,每晚都有七八場音樂會演出,而且場場爆滿,俄羅斯人寧願餓著肚子也不願意餓著精神。和我們合作的俄羅斯愛樂樂團成立於1992年10月,起先是一個專為錄音而成立的樂團。團裡集中了俄羅斯最優秀的音樂家,大部分成員是在國際上或俄羅斯音樂比賽中的獲獎者,具有豐富的演奏經驗,並有不少和外國指揮家合作的經歷。該樂團1994年一年就錄製了四十多張唱片,俄羅斯廣播電臺就有不少該團錄製的俄羅斯及外國作曲家作品,其中包括馬勒的第四、第五交響曲,柴可夫斯基第四交響曲、芭蕾音樂《春之祭》、普羅科菲耶夫第四、第七交響曲等。由於樂團水準高價格便宜,臺灣香港地區以及日本的多家唱片公司均邀請他們錄製大量曲目。團長左貞觀是著名的俄羅斯華裔作曲家,並且積極地從事著中俄兩國的文化交流。

團長 左貞觀是著名的俄羅斯華裔作曲家

1999年他被葉爾欽總統授予俄羅斯功勳藝術家的榮譽,2005年普京總統授予他友誼勳章。他出生成長於上海,父母原來均在上海復旦大學任教,六十年代初由於中蘇交惡,他隨俄羅斯籍的母親返回蘇聯並定居於莫斯科,但由於他在上海長大,對中國有著很深的感情,所以在錄音上給予我們很大的支持和優惠。十月的莫斯科,氣溫已降至零度,但排練大廳卻是熱氣騰騰,樂團的演奏家們以極大的熱情,歡迎來自中國大陸的音樂家。隨著指揮的手勢,緩緩的音樂飄蕩在寬廣的空間,音符在緩緩流淌,俄羅斯音樂家沉浸在中國音樂的優美意境中,認真地進行著排練,為準確演奏《梁祝》音樂中特有的泛音,張國勇指揮不時停下講解,俞麗拿則反覆示範,俄羅斯的音樂家們仔細傾聽著,認真學習著。他們知道與他們合作的是享譽中國的小提琴演奏家俞麗拿,他們演奏的是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完美地完成錄音是他們最大的願望。錄音現場照片樂曲中那段小提琴和大提琴互相傾訴的獨奏段落在樂曲中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具有極其重要的分量。大提琴手薩沙特別喜歡這段優美的旋律,為準確地表達這段音樂複雜的感情,他不厭其煩的一個人反反覆覆地拉,排練結束後還拉著俞麗拿執意再和兩遍,完美的演繹了這一段落。

錄音現場照片

警衛森嚴的俄羅斯廣播電臺迎來了尊貴的中國客人。10月的莫斯科晚上已經十分寒冷了,陰雲密布的天空裡不時飄灑著星星點點的雪花。一群中國留學生不知從哪裡得來的消息,早早等侯在廣播電臺門口,他們說我們在國外最想聽的就是《梁祝》,聽到這個曲子我們情不自禁就會流淚,就會想到我們的家。他們手裡拿著樂譜,唱片請俞麗拿籤名。莫斯科廣播電臺5號錄音棚是俄羅斯最大的錄音棚,具有優秀的音樂再現力和一流的錄音設備,俄羅斯國家交響樂團的錄音大多在此棚錄製。俞麗拿早早地進了錄音棚,她找了個位子靜靜的坐下,她的眼睛微微閉著,她的思緒仿佛又回到了36年前,在蘭心大戲院首演《梁祝》的場景。當年19歲的她沉著應對,交出了人生第一份出色的答卷,而現在面對俄羅斯優秀的樂隊,這份答卷同樣應該也是出色的。樂隊就緒,指揮張國勇輕輕的走到俞麗拿身邊,悄聲地問道,是不是開始?俞麗拿點了點頭,理了理頭髮,面帶微笑,自信地走到了樂隊中間。隨著指揮棒揚起,一曲由中國小提琴演奏家和俄羅斯樂隊合作演繹的中國版羅密歐與朱麗葉拉開了序幕。 隨著獨奏小提琴第一個音符奏響,俞麗拿全身心傾入了音樂。她是用火熱的心在演奏,數十年的心血化成一個個音符在跳動,她揮灑自如地演奏著,時而恬靜松馳,時而奔騰激蕩,和樂團的協奏相互感染,相互交融。樂團演奏家長期受俄羅斯文學和音樂的浸潤,把協奏部分演奏得如訴如泣,如怨如憤,充滿了沉重、厚實、濃濃的悲愴之情。

時光飛逝,為紀念《梁祝》誕生60周年,上海聲像出版社用當年保存的DAT音源文件,在香港Terence  Workshop工作室經DXD數碼處理,重新製作了母盤,再版了1995年由俞麗拿獨奏、張國勇指揮俄羅斯愛樂樂團演奏的《梁祝》以及由潘依瓊獨奏、陳燮陽指揮上海交響樂團演奏的《王昭君》。希望這份新鮮出爐的再版能給新一代樂迷們帶來驚喜,讓他們得到美的享受,這是我的期待。

王蔚生(左) 《梁祝 王昭君》唱片製作人

陳   鋼(中) 《粱祝》作曲人之一

糜小放(右) 《潘寅林-紅色經典小提琴作品》錄音師

相關焦點

  •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三大經典名版CD-俞麗拿/沈榕/呂思清
    >,是取材於民間傳說,吸取越劇曲調為素材,經由何佔豪、陳鋼於1958年所創作的協奏曲,其旋律優美、色彩絢麗,通俗易懂,在中國被譽為「民族的交響音樂」。據不完全統計,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在中國的唱片發行量超過億萬張。上世紀90年代初,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獲「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金牌殊榮。下面三張《梁祝》唱片皆由中國優秀演奏家演錄,是20世紀以來公認的經典版本:
  • 俞麗拿的「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及中國小品
    俞麗拿的《「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及中國小品》(上海交響樂團協奏陳燮陽指揮),正反兩面膠木唱片,正面是由她首演的《梁山伯與祝英臺》,次面是其演奏的小提琴中國小品:牧歌、在西北草原上、夏夜、良宵、新春樂、二泉映月。「梁祝」家喻戶曉。
  • 《梁祝》首奏者俞麗拿造訪梁祝文化園,為「蝶戀琴緣」雕塑揭幕】
    11月26日,梁祝傳說發源的地標——寧波梁祝文化園迎來了《梁祝》的小提琴首奏者俞麗拿一行的到訪,為「蝶戀琴緣」大型紀念雕塑揭幕。梁祝文化傳承基地高橋鎮中心小學60位學生小提琴手齊奏優美動聽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為紀念這支名曲傾情慶賀。(手機小視頻)      梁祝文化傳承基地高橋鎮中心小學60位學生小提琴手齊奏優美動聽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為紀念這支名曲傾情慶賀。
  • 《梁祝》首演者的奮鬥初心:讓小提琴「說」出流利的中國話
    俞麗拿  1959年5月,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首演獲得巨大成功,成為家喻戶曉的經典版本,也成為中國傳遞世界的一張閃亮名片。  這首曲子的首演者就是俞麗拿。60多年來,「讓小提琴講中國話」一直是她的「初心」,也是陪伴她的生命旋律。  「我是分配改學小提琴的。」已經78歲的俞麗拿回憶說,自己還是大學生時,「最苦惱的就是當時小提琴在國內不太受歡迎,演出沒有人鼓掌,很痛苦。」為了讓中國人聽懂、喜歡、熱愛小提琴,「我們成立了『小提琴民族學派實驗小組』,希望能夠讓小提琴講中國話。後來,我們就有了《梁祝》這個作品。」
  • 俞麗拿:讓小提琴講中國話 50多年專注演奏教學
    在上海音樂學院教學大樓裡,記者見到了剛剛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榮譽稱號的俞麗拿,她說,「大家都以為我在文藝單位,其實大學畢業我就留校當了老師,到現在已有56年教齡。」  50多年來,俞麗拿的名字與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始終閃耀在中國音樂舞臺上。然而,她自己更看重的是小提琴教師的身份,這是她永不謝幕的傾情演出。
  •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誕生60年,一個音符都沒改!作者直言百姓才是創作者……
    信息,從這裡觸達民歌圈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由著名作曲家何佔豪、陳鋼聯袂創作,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俞麗拿演奏,是中國最著名的小提琴曲。何佔豪表示,《梁祝》的誕生,要歸功於創作出無數經典民間戲曲音樂的先輩們。如果沒有他們留下的音樂遺產,自己不可能憑空寫出這樣動人的旋律來。
  • 全套《梁祝》,大飽耳福,餘音繞梁!
    於中國人而言,《梁祝》早已深入骨髓,輕柔的旋律一起,就是時光的味道。——正在靜靜聽歌的古典君俞麗拿重新夾起琴柔美的旋律再度響起《梁祝》初次面世就完整地「啼鳴」了兩次!作為《梁祝》的首演者俞麗拿,一舉成名 《梁祝》50周年,俞麗拿獨奏很多年後,回顧這一幕俞麗拿感慨萬千:「拉了40多年《梁祝》,每一次都轟動。
  • 小提琴曲《梁祝》背後,藏著這麼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哪個《梁祝》?你可能會問這個問題。這個故事,經過無數版本、劇種的改編、創作,早已成為中國人的一個文化符號。但,一看名字就能秒哼旋律的,只有它:《梁祝》小提琴協奏曲。●著名音樂家、作曲家何佔豪在指揮交響樂《梁祝》。
  • 聚焦 何佔豪 《梁祝》的中華韻律與民族風度
    實錄:傳世作品《梁祝》誕生記 1957年,我從地方劇團考入上海音樂學院管弦系進修班,同學有丁芷諾、俞麗拿等。 於是,我與丁芷諾、俞麗拿、沈西蒂、張欣、朱英幾個志同道合的同學,組成「小提琴民族學派實驗小組」,我是組長,在系領導支持下,探討如何在小提琴演奏中融入民族風格的問題。當時我們創作出了將二胡《二泉映月》改為小提琴的作品。我也搞了一個作品,根據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創作的,根本不成熟。這就是弦樂四重奏《梁祝》的雛形。後來,我將這個最初的作品稱為「小梁祝」。
  • 【夜聽:2021.3.1】小提琴協奏曲《梁祝》
    1959年,他即以其與何佔豪合作之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蜚聲中外樂壇。此後,他在七十年代創作的小提琴獨奏曲《苗嶺的早晨》、《金色的爐臺》、《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幹》、《恩情》和八十年代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王昭君》等,也都成為著名的中國小提琴音樂文獻。他還創作了中國第一首豎琴協奏曲和第一首雙簧管協奏曲。陳鋼的作品還有交響詩,大合唱和室內樂合奏等。
  • 紀念梁祝小提琴協奏曲誕生50周年,國家大劇院全劇版
    歡迎免費訂閱;投稿郵箱:iyueju@126.com《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是陳鋼與何佔豪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時的作品,作於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於上海獲得好評,首演由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首先由小提琴奏出主題,二長二短加上一個結束句,綿綿長長,幽幽遠遠,仿佛祝英臺在身旁說著昔日的故事。然後在低音重複一次主題,回到人間落了實。 管弦樂總奏主題,景象全明白了。大提琴代表的梁山伯也出現了,兩人情意綿綿,大小提琴和鳴奏著主題,漸漸的小提琴主導旋律並引進管弦樂再強調一次。等樂音漸歇,木管接續旋律慢慢落下。小提琴獨奏深情舒緩帶點內省的音色,表示祝英臺對將來疑慮不安,但還是堅定相信自己。
  • 《梁祝》首次公演:臺上忐忑不安,臺下「鴉雀無聲」,首演者不知所措,指揮家當機立斷……
    這首小提琴協奏曲取材於中國民間「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由著名作曲家何佔豪、陳鋼共同創作,被譽為「中國有史以來最著名的小提琴曲」,成為了中國文化的象徵之一。而當我們談論《梁祝》的開創性意義時,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個人——著名小提琴家俞麗拿。
  • 一甲子,新《梁祝》,新紅旗
    就連作為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首演者、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俞麗拿也同樣思索過這個問題。 總理曾誇獎:「一定要尊重藝術家的創作」 本周,音樂劇場《真愛·梁祝》的啟動儀式在上海錦江小禮堂展開,俞麗拿小提琴藝術基金也參與其中。 巧合的是,見證了無數歷史風雲的錦江小禮堂和《梁祝》有著難解的緣分。當年俞麗拿曾多次在錦江小禮堂為重要外賓奏響《梁祝》的中國之聲。
  • 一音一舞,幾乎人人皆知的《梁祝》和《白毛女》
    1959年5月27日下午3點,上海蘭心大戲院,少女俞麗拿一頭齊耳短髮、一身白衣黑裙,掌著小提琴站在指揮旁邊,何佔豪坐在小提琴聲部第二排,陳鋼躲在舞臺側幕,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從第一個音符奏響,到指揮劃上最後一個休止符,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演出全程,全場都安靜得怵人。「怎麼連個禮節性的掌聲也沒有?沒有那麼差吧?」
  • 全套《梁祝》【收藏版】,真真是美到心窩裡了~
    若有人問:中國古代民間的愛情故事最喜歡哪一個?小編腦海裡馬上就會浮現出《梁山伯與祝英臺》,為什麼呢?因為小編被故事裡的悽美愛情所深深感動過。 《梁山伯與祝英臺》描述了人們對愛情的嚮往和追求,尤其是故事末尾的化蝶,可以說是成就了生命的升華,也是人類最真實情感的一種表達,小編覺得這或許就是梁祝能夠成為經典的原因之一。
  • 何佔豪 講述國粹經典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與經典背後的故事/講座實況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創作動機源自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卑感/何佔豪講座實況
  • 60年梁祝起舞,60載紅旗飄揚
    那,就是《梁祝》。1959年5月27⽇,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在上海蘭心大戲院首演。19歲的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從此俞麗拿的名字便與《梁祝》緊緊地聯繫在一起。俞麗拿在《真愛·梁祝》媒體見面會她演奏的《梁祝》也成了國人眼中無可替代的經典版本。倏忽⼀甲子時光過去,俞麗拿已步⼊耄耋之年。
  • 人物 | 何佔豪 我的人生不只有《梁祝》
    60多年前,何佔豪從諸暨考進上音管弦系進修小提琴,年輕人濃眉大眼,一臉英氣,機敏有才華,是鄉人的驕傲。畢業後,因為《梁祝》成名,也從器樂轉到了作曲,留校做老師。在何佔豪心中,《梁祝》是人生的轉折,但與名利無關。《梁祝》創作探索的成功,明確了他之後的創作方向。上世紀50年代末在上海音樂學院進修小提琴「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和我的同學們,有志氣要為國家、為中國民族音樂做點什麼。
  • 用小提琴奏出中國好聲音
    提起俞麗拿,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她是這首名曲最早的演奏者,也是最權威的演奏者。俞麗拿就職的上海音樂學院,給出了這樣的介紹:管弦系小提琴教授、院學科帶頭人、全國高校名師、「上海市教書育人楷模」稱號獲得者。
  • 六十一年前,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如何得以破繭而出
    琴音化蝶,弦上流瀉千年悽美———重聽《梁祝》隨想文/一硯翁喜歡《梁祝》,無需理由,但我的喜愛卻與一段記憶有關。大約是1975年吧,那時我在南方的一個城市工作。一天晚上,應邀參加幾個朋友的聚會,地點是在其中一位的家中。飯罷,主人關上門窗,拉上窗簾,接著打開錄音機,房間裡頓時響起《梁祝》的優美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