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一年前,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如何得以破繭而出

2021-01-18 酷扯兒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二湘的十一維空間,ID:erxiang11d】,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原文作者聯繫

圖片來自徐克電影《梁祝》

藝術的種子播在心田,會生長愛和良知,長使心靈碧草青青,鮮花盛開。

琴音化蝶,弦上流瀉千年悽美

———重聽《梁祝》隨想

文/一硯翁

喜歡《梁祝》,無需理由,但我的喜愛卻與一段記憶有關。

大約是1975年吧,那時我在南方的一個城市工作。一天晚上,應邀參加幾個朋友的聚會,地點是在其中一位的家中。飯罷,主人關上門窗,拉上窗簾,接著打開錄音機,房間裡頓時響起《梁祝》的優美旋律。大家一陣驚喜,剛想歡呼,被主人噓的一聲制止。於是屏息聆聽,像地下黨偷聽來自延安的聲音。

八年多啊,只許聽那聽濫了的八個樣板戲,只能聽到標語口號式的語錄歌,味同嚼蠟!偶遇這麼美的聲音,真的是「如聞仙樂耳暫明」!太激動了,有人拭淚。我沒哭,但心在悲泣,長久沉浸其中,難以超拔,以致最後怎麼同主人告別,與朋友揮手再見都記不太清了。

夜晚十點多了,長街寂寂,悄無人語,昏黃的路燈照著踽踽獨行的我。沒有乘車,不想睡覺,只想走走,可前路茫茫,不知走向何方。知道的是,我還走在《梁祝》的旋律裡。

自此,《梁祝》成了我心中的珍藏。

圖片來自網絡

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流傳千年,歷久不衰。人們曾用多種藝術形式演繹這一美麗的傳說,《梁祝》更讓琴音化蝶,弦上流瀉千年悽美,使人們獲得新的審美體驗。樂曲融入了越劇唱腔元素,質樸清新,優美動聽,是我國唯一一首享譽世界的交響名曲。

聽過多種版本,印象特別深的是為紀念這首樂曲首演50周年在國家大劇院舉行的一次演出,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呂思清擔任獨奏。

樂曲由三個部分組成: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前面還有個引子,最後有個尾奏。是奏鳴曲式常見的結構。

呈示部首先呈現的愛情主題是主旋律,也是整個樂曲的精華。

漂亮的引子奏響,春日的風姿儀態隨著優美的旋律一一來到面前:玉臂輕揚,豎琴撥奏兩三聲,像泉水叮咚;長笛清脆,似鳥鳴,像花開;雙簧管唯美抒情,像越劇過門,啟動了小提琴的愛情主題演繹。

詩意的琴音化作彩蝶,雙雙對對,翩翩飛舞在萬紫千紅的春天裡。小提琴先在高音區演奏,接著又在低音區重複一遍,最後是樂隊齊奏,愛情主題得到反覆強調,心也就被觸摸靈魂的旋律輕易俘獲了。

著名詞作家閻肅為這段主旋律填詞,於是便有了《化蝶》這樣一支家喻戶曉的歌———

碧草青青花盛開

彩蝶雙雙久徘徊

千古傳頌深深愛

山伯永戀祝英臺

這首歌對傳播《梁祝》無疑起到了積極作用。遺憾的是許多人誤以為這就是《梁祝》的全部,或就此滿足,不再向下追尋。

藝術欣賞不能淺嘗輒止,須知主旋律以外也有美好的聲音。

輕快的節奏,明亮的音調,敘述了梁祝兩小無猜、同窗共讀的歡樂情景。山伯在樂曲中跳躍著,英臺在樂曲中歡笑著。多麼美好,青春本來的樣子!

圓號的幾聲嘆息,又把我們帶到十八相送的離情別緒中。小提琴斷斷續續的音調,表現的是英臺欲說還休的情態,抒發的是一個少女的溫婉心曲;而大、小提琴的深情對答,傾訴的是依依不捨的離情。

呈示部主要表現梁祝相愛,接下來是展開部,展現抗婚、樓臺會和英臺哭靈投墳的場景。抗婚是劇烈的。小提琴散板節奏表現英臺的悲痛和掙扎;樂隊的快板傳達出反抗的聲音;銅管樂的聲浪像巨石滾來,碾壓著祝英臺傷痛的心!

黑管低沉的音調,營造了樓臺會悲戚的氛圍。小提琴的聲音平靜而哀傷,大提琴悲切應和,兩者時分時合,互訴衷腸,讓人看到「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場景,想到英臺的無奈,山伯的絕望。千種柔情,萬般傷痛,都在和淚的音符中流淌,聽來令人心顫神傷!我非常喜歡這段旋律,常挑出來單獨欣賞。

哭靈投墳,感天動地的樂章!樂曲調動多種藝術手段描繪這一悲劇場景。技藝雖然說不清,但我聽懂了聲音,看到了畫面。小提琴悽厲的聲調令人心碎,斷奏、碎奏、哭腔,表現了祝英臺哀痛欲絕!我仿佛看到她呼喚一聲梁兄,就哭倒在墳前,是悲傷,是憤恨,更是血淚的控訴!

呂思清,圖片來自網絡

此時,呂思清的琴聲演繹達於極致,仿佛每一個音符都在呻吟,在哀慟!但見他眼中閃著淚光,額上滲出細汗,同時張大嘴巴,似乎琴聲難以表達,他要同小提琴一起替英臺哭出來,喊出來!傾情的演奏直教人心河漲水,身心淹沒在悲愴的旋律中。

樂聲短暫停歇,表明英臺淚已幹,心已決!隨著低音鑼哐的一聲悲鳴,剎時間鼓鑼管弦齊響,梁山伯墳墓轟然開裂,祝英臺毫不猶豫地縱身一躍,投入墳中!樂曲至此達到高潮,也完成了對祝英臺悽美形象的塑造。

悽美所以使人格外憐惜,因為它是血淚澆灌的花朵,又常常在絕望時綻放。一如祝英臺投墳化彩蝶,又如林黛玉焚稿斷痴情,李香君血濺桃花扇,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悽而為美,必有精神的閃光。悽慘本身並不美,頂多只是令人同情。封建專制下的婦女,大都迫默受辱,逆來順受,她們悽慘過,但不曾美過。祝英臺則不然。她不接受別人安排的命運,任由自己的心性,大膽追求自由的愛情,甚至不惜以命相搏!她的精神顯示了悲壯的色彩,閃耀著人性的光芒。

美則美矣,壯則壯矣!然而香消玉殞,畢竟是年輕的生命,怎不讓人思之愴然,更心生對封建專制的無比憎恨?

樂曲最後是再現部,化蝶。開始,豎琴的滑奏與柔美的長笛交相輝映,營造了如詩如幻的意境。小提琴起奏時,樂聲輕柔,像戀人間的綿綿細語,讓人想到,梁祝這對彩蝶剛剛走出悲傷,羽翼上還沾著斑斑淚滴,但他們已浴火重生,不再哭泣。果然,隨著愛情主題的再現,他們飛起來了,快樂自由地飛舞在百花叢中。最後樂隊齊奏主旋律,樂聲如潮,從遠天鋪排而來,氣勢如虹!這是自由的頌歌,是新生命的禮讚!

樂曲還有一個尾奏,簡潔、含蓄,令人遐想。長笛和小提琴次第演奏,樂聲越來越輕,向人們表明,這對彩蝶越飛越遠,已飛向他們嚮往的自由天地。

聽完全曲,大約需要26分鐘。也許有人會嫌長,其實這在交響曲中祘是較短的,貝多芬《第九交響曲》長達70分鐘,可人們稱它是「讓人忘記時間的作品」。音樂是需要靜下心來聽的,音樂也會使人心靜下來。

說長道短,無非是希望年輕人靜下心多閱讀和欣賞諸如《梁祝》之類的經典藝術。要知道,那些口號化、說教式的東西,只能培養簡單的頭腦,荒漠的心園;而那些經典作品才是我們需要的精神營養。藝術的種子播在心田,會生長愛和良知,長使心靈碧草青青,鮮花盛開。

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傳說,純然是一個破繭成蝶的故事。奇巧的是,《梁祝》創作的成功,也是破繭成蝶的結果。梁、祝破的是封建倫理道德的「繭」,掙脫的是精神枷鎖。那麼,《梁祝》破的又是什麼呢?

1958年,喧囂熱昏的年分。上海音樂學院成立了一個「小提琴民族化實驗小組」,準備創作向國慶10周年獻禮節目。小組向院黨委呈報了三個方案,依次是:大煉鋼鐵、女民兵、梁祝。年輕的學子以為領導人定會批下前兩個,因為當時全國在大躍進,大煉鋼鐵,全國都在唱《女民兵》那首歌,所以他們把梁祝排在最末,作為備選。誰知院黨委書記孟波毫不猶豫地在梁祝下面劃了一勾,並說:「梁祝是表現人性的,這樣的主題是永恆的。」一勾一語,打破了年輕人頭腦中被潮流裹挾的思維定勢。這是事關《梁祝》生死的第一次破繭。作曲之一陳鋼說,沒有這一勾,就沒有今天的《梁祝》。

《梁祝》作曲者何佔豪學的是小提琴專業,想請學作曲的陳鋼與之合作,共同完成創作任務。幾經努力,終得應允。陳鋼的父親57年被打成右派,當時正在安徽某農場接受勞動改造。此時有人提出,國慶獻禮節目不能用一個右派分子的兒子。針對這一論調,孟波在院黨委會上說:「兒子不等於老子,為什麼不能用!」一語如鐵,擲地有聲!又把《梁祝》朝成功的路上推進了一步。

在送審稿中,樂曲結束於英臺投墳,而不是化蝶。孟波問為什麼原來的化蝶沒有了?作曲何佔豪沒說不敢寫,而是很正面地說,新中國青年不能相信迷信,人死了不可能變成蝴蝶。孟波開導大家說:「恐怕不能這麼看問題。藝術創作中的浪漫主義,表現人們對美好的嚮往,不能把它同迷信等同起來」。接著又強調,不但要寫好化蝶,而且要寫得更美!就這樣,把作曲者從教條主義的思想牢籠中解放出來,成就了《梁祝》的完美。

化蝶全仗破繭功。三次破繭,說明誕生之難;三次破繭,彰顯了孟波的膽識與擔當;三次破繭,使何佔豪和陳鋼這兩個年輕人得以脫穎而出,施展才華,為世人、也為自己的人生譜寫了華美的樂章。

《梁祝》的經驗是成功的,但不能把它模式化,那樣不保險。因為誰也不能保證每個音樂學院的黨委書記都像孟波。《梁祝》經驗主要在於不為一時的潮流所動,大膽衝破思想禁錮,按照文學藝術創作本身的規律行事。把學生教育成像孟波那樣有獨立人格、自由思想的人,這才是文藝繁榮的真正希望。

人們慶幸,中國終於有了第一部享譽世界的交響曲。人們有理由期待第二部甚至更多。可是自1959年《梁祝》首演,61年來,那第二隻蝴蝶仍然久期不至,《梁祝》獨自美麗,依舊孤單!

是缺少優秀的作曲家,還是缺了孟波那樣的領導幹部?抑或是缺少另外更重要的東西?說下去又是一個沉重的話題。而那話題裡,該有多少不能彈奏的音符。

相關焦點

  • 【夜聽:2021.3.1】小提琴協奏曲《梁祝》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作者為何佔豪和陳鋼。何佔豪,1933年8月出生於浙江省諸暨何佳山村。幼時熱愛音樂,後考入浙江省文工團當演員。1957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在小提琴演奏的民族化方面進行探索和實踐。1959年,他即以其與何佔豪合作之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蜚聲中外樂壇。此後,他在七十年代創作的小提琴獨奏曲《苗嶺的早晨》、《金色的爐臺》、《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幹》、《恩情》和八十年代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王昭君》等,也都成為著名的中國小提琴音樂文獻。他還創作了中國第一首豎琴協奏曲和第一首雙簧管協奏曲。陳鋼的作品還有交響詩,大合唱和室內樂合奏等。
  •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三大經典名版CD-俞麗拿/沈榕/呂思清
    《梁山伯與祝英臺》(簡稱梁祝)小提琴協奏曲
  • 俞麗拿的「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及中國小品
    俞麗拿的《「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及中國小品》(上海交響樂團協奏陳燮陽指揮),正反兩面膠木唱片,正面是由她首演的《梁山伯與祝英臺》,次面是其演奏的小提琴中國小品:牧歌、在西北草原上、夏夜、良宵、新春樂、二泉映月。「梁祝」家喻戶曉。
  •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誕生60年,一個音符都沒改!作者直言百姓才是創作者……
    信息,從這裡觸達民歌圈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由著名作曲家何佔豪、陳鋼聯袂創作,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俞麗拿演奏,是中國最著名的小提琴曲。資料圖:1959年,俞麗拿在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首演中擔綱獨奏轉眼60年歲月,小提琴協奏曲《梁祝》依舊魅力無限,只要提及它,人們的腦海中總會自然而然地響起那醉人的旋律
  • 何佔豪 講述國粹經典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與經典背後的故事/講座實況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創作動機源自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卑感/何佔豪講座實況
  • 專訪何佔豪 | 「小梁祝」如何破繭成蝶
    △ 「宅家版」弦樂四重奏《梁祝》:小提琴 上海音樂學院副教授吳淑婷,小提琴 上海交響樂團演奏家田俊俊,中提琴 演奏家李漢茹,大提琴 上海音樂學院教師潘龑這首3分多鐘的「梁祝」之所以特別,在於它是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前身!由作曲家何佔豪創作並親自演奏,又被稱為「小梁祝」。
  • 《梁祝》首演者的奮鬥初心:讓小提琴「說」出流利的中國話
    俞麗拿  1959年5月,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首演獲得巨大成功,成為家喻戶曉的經典版本,也成為中國傳遞世界的一張閃亮名片。  這首曲子的首演者就是俞麗拿。60多年來,「讓小提琴講中國話」一直是她的「初心」,也是陪伴她的生命旋律。  「我是分配改學小提琴的。」已經78歲的俞麗拿回憶說,自己還是大學生時,「最苦惱的就是當時小提琴在國內不太受歡迎,演出沒有人鼓掌,很痛苦。」為了讓中國人聽懂、喜歡、熱愛小提琴,「我們成立了『小提琴民族學派實驗小組』,希望能夠讓小提琴講中國話。後來,我們就有了《梁祝》這個作品。」
  • 新版-鋼琴協奏曲《梁祝》欣賞
    《發燒音樂欣賞》節目 FM93.6 AM999 廣東廣播電視臺南方生活廣播 7月4日21:30-22:00首播 7月5日 21:30-22:00重播 點擊欣賞精彩片段 ※【慶祝「梁祝
  • 梁祝 小提琴曲譜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是陳鋼與何佔豪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時的作品,作於1958年冬。
  • 小提琴曲《梁祝》背後,藏著這麼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哪個《梁祝》?你可能會問這個問題。這個故事,經過無數版本、劇種的改編、創作,早已成為中國人的一個文化符號。但,一看名字就能秒哼旋律的,只有它:《梁祝》小提琴協奏曲。●著名音樂家、作曲家何佔豪在指揮交響樂《梁祝》。
  • 《梁祝》以後又一部優秀作品,趙季平《第一小提琴協奏曲》(世界首演) 寧峰 張藝
    在國家大劇院舉辦的新作品音樂會上,寧峰與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和指揮家張藝合作,首演了著名作曲家趙季平的新作《第一小提琴協奏曲》。這部描寫大愛主題的協奏曲,從旋律到曲式結構都透著中國風格,如泣如訴的小提琴奏出主題旋律,進而變奏成渾厚的樂隊交響,最後再回歸到簡單卻又優美的小提琴樂段。寧峰動人的演奏讓現場很多觀眾熱淚盈眶。
  • 名家演奏《梁祝》,小提琴、鋼琴、古箏三個版本,太美了!
    點擊上方「民歌中國」可以訂閱哦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由我國著名作曲家陳鋼與何佔豪
  • 《梁祝》玻璃CD I 俞麗拿《梁祝》小提琴拉出中國味道,情節感人、旋律優美!
    《梁祝》CD  1995年首版陰差陽錯的出國錄音我們這張唱片收入了兩部作品,一是《梁祝》,二是陳鋼老師的小提琴協奏曲《王昭君》,這張唱片原計劃是在中唱上海公司的大錄音棚裡由上海交響樂團錄製在那個棚裡,我們先行錄了俞麗拿的學生14歲潘依瓊獨奏的小提琴協奏曲《王昭君》,休整兩天後讓俞麗拿再進棚錄製《梁祝》。可就在錄音前一天,突然中唱錄音師打來電話,說你們明天不要來了,因為你們錄的是由俞麗拿演奏的《梁祝》,錄音棚我們不借了,你們要錄就到別的地方去錄。1985年中國唱片廠已經錄製過一版俞麗拿和上海交響樂團的《梁祝》,發行量足有200萬張,收入相當可觀。
  • 中國經典小提琴鋼琴協奏曲交響音樂會國慶上演
    9月3日下午,《盛世中國夢》中國經典小提琴鋼琴協奏曲(《梁祝》《黃河》)交響音樂會在smile文化廣場舉辦新聞發布會。發布會由著名歌唱家、主持人蔡國慶主持,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呂思清、劉雲志、陳允,中央音樂學院管弦系主任、中國小提琴學會秘書長童衛東、中國社會藝術協會副主席、秘書長邱新建、著名導演蘇傑、中華英才雜誌社副社長周描坤、中國教育電視臺主任高建國、北京醫藥股份有限公司處長艾樹春、北京玉振九間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潞葦、青年歌唱家柏文、王喆、劉大成、王凱、特倫、劉晶,青年歌手金正浩、阿力木、談笑,青年手風琴演奏家阮明園
  • 從此,天堂奏響最美《梁祝》——送別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國
    新華社北京9月13日電 題:從此,天堂奏響最美《梁祝》——送別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國  新華社記者施雨岑  一把琴弓,拉動的是生命之弦。  曾幾何時,因為他的琴聲,一代代琴童開啟自己的音樂之夢;曾幾何時,因為他的琴聲,全世界知曉《梁祝》這段出自古老東方國度的悽美愛情故事;曾幾何時,因為他的琴聲,中國人開始熟悉巴赫、柴可夫斯基這些「洋氣十足」的名字……  7日晚,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國因病逝世,享年77歲。從此,琴聲化蝶,天堂裡奏響最美《梁祝》。
  • 賞析|孫凰《梁祝協奏曲》二胡演奏特點
    二胡協奏曲《梁祝》是由陳剛、何佔豪創作於1959年,以浙江的越劇唱腔為素材,按照劇情構思布局,綜合採用交響樂與中國民間戲曲音樂的表現手法,深入而細膩地描繪了梁祝相愛
  • 四大小提琴協奏曲之首: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
    《小提琴、大提琴、鋼琴三重奏協奏曲》,就只有今天要介紹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一部作品。小澤徵爾與穆特合作演出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不過樂聖不出手則已,出手就是經典中的經典,這首《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被認為是四大小提琴協奏曲之首,一直被譽為小提琴協奏曲之王。本曲完成在1806年。
  • 中國第一首小提琴曲作者竟是李四光,中國小提琴百年,除了《梁祝...
    提起中國人自己創作的小提琴作品,大部分人都會想到由何佔豪、陳鋼創作於1959年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這部充滿東方色彩的作品讓小提琴說起了「中國話」,誕生60年來一直在國內外舞臺常演不衰。一百多年前,小提琴作為西方管弦樂器中的一員,攜帶著它三百年的歷史與輝煌,開始了「中國之旅」,其間湧現出了眾多優秀的本土作曲家與演奏家,創作了大量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作品。有的聲名遠播,有的不為大眾熟知。比如,第一首由中國人譜寫的小提琴作品是什麼?由誰創作? 4月9日晚,上海音樂學院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丁芷諾主編的《小提琴中國作品百年經典》系列叢書在上音賀綠汀音樂廳首發。
  • 紀念梁祝小提琴協奏曲誕生50周年,國家大劇院全劇版
    歡迎免費訂閱;投稿郵箱:iyueju@126.com《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是陳鋼與何佔豪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時的作品,作於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於上海獲得好評,首演由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小提琴則猛烈與之抗衡,兩者衝突漸漸上升,最後全體合奏梁祝主題表示戀情曝光,一波波湧來浪潮終將這主題給淹沒。樓臺會小提琴委婉的訴說情意,大提琴撥奏聆聽。輪到大提琴傾訴愛意,小提琴一旁隨和。突然,音樂急轉而下,運用越劇中囂板的「緊打慢唱」手法,梁山伯因過度悲傷絕望而病逝。祝英臺在被迎娶過門途中,停在梁山伯墳前哭靈,小提琴以悽厲聲調哭出:梁兄呀!
  • 一甲子,新《梁祝》,新紅旗
    當年一群正值青春的音樂人懷抱著滿腔熱血,創作了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次年5月27日,《梁祝》在上海蘭心大戲院正式首演。 這朵琴弦上的「蝴蝶」如今已翩躚六十載,歌頌生死相依的摯愛故事,在世界各地盛演不衰,成為了光彩奪目的中國文化符號。不過,依然會有很多人會問:下一個《梁祝》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