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演奏《梁祝》,小提琴、鋼琴、古箏三個版本,太美了!

2021-02-08 民歌中國

點擊上方「民歌中國」可以訂閱哦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由我國著名作曲家陳鋼與何佔豪創作於上世紀50年代末。1959年,《梁祝》在上海蘭心大戲院首演,大獲成功。從此,這首歌曲被演繹成不同版本,傳遍海內外,深受人們喜愛。今天,民歌君分享呂思清、巫漪麗、王中山三位演奏名家的版本,相信不會讓大家失望。


視頻:呂思清小提琴演奏《梁祝》


著名小提琴家呂思清,4歲開始學習小提琴,8歲便被中央音樂學院附小破格錄取,師從王振山教授。後到國外深造,並斬獲了眾多世界大獎。在中外舞臺上,呂思清演奏最多的小提琴協奏曲就是這首曲子,他被譽為將《梁祝》帶出國門的「第一人」。


視頻:巫麗鋼琴演奏《梁祝》


是我國第一代鋼琴家 、中國鋼琴的啟蒙人之一。她6歲學琴,18歲便成為上海灘璀璨奪目的鋼琴演奏家。曾經,她以耄耋之年在慈善晚會上演奏的一曲《梁祝》打動了無數人,行雲流水的演繹贏得了全場的起立致敬。


視頻:王中山古箏演奏《梁祝》


著名古箏演奏家王中山,曾先後師從著名箏教育家趙曼琴、李婉芬。他的演奏技法飄逸灑脫,音色柔美而亮麗,音樂表現細膩傳神、韻味獨特。這首著名樂曲《梁祝》在他的演繹之下,也是揮灑自如,遊刃有餘。


策劃/撰稿/編輯:民歌君

來源:微信@民歌中國(mingechina)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焦點

  • 全套《梁祝》,大飽耳福,餘音繞梁!
    《梁祝》迎來60歲的生日這隻琴弦上的「蝴蝶」翩躚在時光裡,經久不衰呂思清、李雲迪《梁祝》《梁祝》自誕生至今早已成為世界名曲並發展出了多個版本而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悽美愛情也刻進華夏兒女的血脈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 全套《梁祝》【收藏版】,真真是美到心窩裡了~
    其中,《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是陳鋼與何佔豪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時的作品,作於1958年冬,翌年5月首演於上海,由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並且獲得好評。主要以越劇中的曲調為素材,綜合採用交響樂與我國民間戲曲音樂表現手法,依照劇情發展精心構思布局,採用奏鳴曲式結構,以"草橋結拜"、"英臺抗婚"、"墳前化蝶"為主要內容。
  • 【夜聽:2021.3.1】小提琴協奏曲《梁祝》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作者為何佔豪和陳鋼。何佔豪,1933年8月出生於浙江省諸暨何佳山村。幼時熱愛音樂,後考入浙江省文工團當演員。1957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在小提琴演奏的民族化方面進行探索和實踐。早年,他即師從於父親陳歌辛和匈牙利鋼琴家瓦拉學習作曲和鋼琴。1955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後,他又師從於丁善德院長和蘇聯音樂專家阿爾扎馬諾夫學習作曲與理論。1959年,他即以其與何佔豪合作之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蜚聲中外樂壇。此後,他在七十年代創作的小提琴獨奏曲《苗嶺的早晨》、《金色的爐臺》、《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幹》、《恩情》和八十年代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王昭君》等,也都成為著名的中國小提琴音樂文獻。
  • 小提琴曲《梁祝》背後,藏著這麼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哪個《梁祝》?你可能會問這個問題。這個故事,經過無數版本、劇種的改編、創作,早已成為中國人的一個文化符號。但,一看名字就能秒哼旋律的,只有它:《梁祝》小提琴協奏曲。●著名音樂家、作曲家何佔豪在指揮交響樂《梁祝》。
  • 賞析|孫凰《梁祝協奏曲》二胡演奏特點
    、抗婚、化蝶的情感與意境,用奏鳴曲式寫成,取材於民間故事《梁祝》中的「草橋結拜」、「英臺抗婚」和「墳前化蝶」三個主要情節分別作為樂曲的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的內容。   主部(相愛),在古箏、琵琶的伴奏下,孫凰採用的小提琴原調從柔和樸素的A弦開始,在明朗的高音區富於韻味的地奏出了詩意的愛情主題。在音色渾厚的G弦上,樂曲轉入A微調,革胡以瀟灑的音調與二胡獨奏形成對答(中段)。後樂隊全奏愛情主題,充分揭示了梁祝真摯、純潔的友誼及相互愛慕之情。   孫凰在獨奏的自由華彩的連接樂段後,樂曲進入副部。
  • 新版-鋼琴協奏曲《梁祝》欣賞
    《發燒音樂欣賞》節目 FM93.6 AM999 廣東廣播電視臺南方生活廣播 7月4日21:30-22:00首播 7月5日 21:30-22:00重播 點擊欣賞精彩片段 ※【慶祝「梁祝
  • 全套《梁祝》,美到心窩,太好聽了!
    點擊題目下方漫漫說,免費關注頂尖好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梁山伯與祝英臺》是中國漢族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其他三個是《白蛇傳》、《孟姜女哭長城》、《牛郎織女其中,《梁祝傳說》是中國最具魅力的口頭傳承藝術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唯一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的中國民間傳說。自西晉始,在民間流傳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可謂中國家喻戶曉,流傳深遠,被譽為愛情的千古絕唱。從古到今,有無數人被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悲慘愛情所感染。《梁山伯與祝英臺》與《羅密歐與朱麗葉》齊名。以下是用不同樂器演繹的《梁祝》
  • 一提一胡完美演繹《梁祝》二胡演奏:宋飛
    《梁祝》演奏:宋飛2.梁祝 二胡演奏:孫凰二胡協奏曲《梁祝》是由陳剛、何佔豪創作於1959年,以浙江的越劇唱腔為素材,按照劇情構思布局,綜合採用交響樂與中國民間戲曲音樂的表現手法,深入而細膩地描繪了梁祝相愛、抗婚、化蝶的情感與意境,用奏鳴曲式寫成,取材於民間故事《梁祝》中的「草橋結拜」、「英臺抗婚」和「墳前化蝶」三個主要情節分別作為樂曲的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的內容
  • 巫漪麗《梁祝》鋼琴獨奏
    她自6歲起習琴,1939年獲上海兒童鋼琴比賽第一名,9歲師從李斯特的再傳弟子,義大利音樂家梅百器,與傅聰同門學藝。1949年其與上海交響樂團合作演奏《貝多芬第一鋼琴協奏曲》。1950年其任上海交響樂團鋼琴演奏家,任教於上海音樂學院。1954年任北京中央樂團鋼琴演奏家。同年,印度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訪華,巫漪麗擔任歡迎儀式的鋼琴伴奏。1955年由其擔任中央樂團第一任鋼琴獨奏家。
  • 《梁祝》創作六十周年古箏紀念版,悠揚的箏音迴蕩在祖國上空~
    古箏重奏版《梁祝》MV
  •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三大經典名版CD-俞麗拿/沈榕/呂思清
    據不完全統計,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在中國的唱片發行量超過億萬張。上世紀90年代初,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獲「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金牌殊榮。下面三張《梁祝》唱片皆由中國優秀演奏家演錄,是20世紀以來公認的經典版本:
  • 他們用小提琴演奏李斯特的5首鋼琴大名曲
    梅菲斯特一邊慫恿著浮士德去追逐愛欲,一邊奪過把小提琴開始肆意演奏,曲調狂放熱烈,跳舞的人們被這粗獷奔放之樂所蠱惑,宴會上一派癲亂喧譁。浮士德拉著姑娘來到酒館外的森林,在夜鶯的歌聲中與之墜入愛河。鋼琴泰鬥布索尼、霍洛維茨先後都改編過這首華麗艱深的作品。
  • 林逸欣1人126秒「鋼琴古箏小提琴狂換」網...
    記者李湘文/綜合報導女星林逸欣有「音樂才女」之稱,可以嫻熟彈奏小提琴、鋼琴、古箏等多種樂器,還曾因為一口氣用這3樣樂器奏出《舞娘》而爆紅,才華備受肯定。她最近又推出新影片,再度挑戰改編五月天《離開地球表面》,在短短2分鐘內連續變換樂器,還能一手彈電子琴、一手彈古箏,讓觀眾都看呆了!林逸欣擅長各種樂器。(圖/翻攝自臉書/林逸欣 Shara)林逸欣在7日公開《離開地球表面》改編版,笑問大家:「世界末日來臨時,你會帶著哪3樣東西離開地球表面呢?我的話應該就是鋼琴、古箏、小提琴吧!」
  • 聚焦 何佔豪 《梁祝》的中華韻律與民族風度
    「我經常向何老師請教,他不是從演奏技法上,而是從更高的美學、情景、歷史上給予我很多啟示。1990年他創作了協奏曲《臨安遺恨》,1992年他又將此曲改編成古箏協奏曲,取材於傳統樂曲《滿江紅》的旋律素材,表現了宋朝民族英雄嶽飛精忠報國卻報國無門的感慨。也許我演奏風格具有北古箏的剛陽與南派的細膩韻味,何先生對我說:『你來演奏《臨安遺恨》吧,你就是嶽飛!』
  • 《梁祝》玻璃CD I 俞麗拿《梁祝》小提琴拉出中國味道,情節感人、旋律優美!
    ,李堅指揮。《梁祝》24K金CD提起《梁祝》,人們總是把它和俞麗拿聯繫在一起,俞麗拿就是祝英臺,就是那隻翩翩起舞的蝴蝶,梁祝早已深入中國聽眾的心田。在那個棚裡,我們先行錄了俞麗拿的學生14歲潘依瓊獨奏的小提琴協奏曲《王昭君》,休整兩天後讓俞麗拿再進棚錄製《梁祝》。可就在錄音前一天,突然中唱錄音師打來電話,說你們明天不要來了,因為你們錄的是由俞麗拿演奏的《梁祝》,錄音棚我們不借了,你們要錄就到別的地方去錄。1985年中國唱片廠已經錄製過一版俞麗拿和上海交響樂團的《梁祝》,發行量足有200萬張,收入相當可觀。
  • 中國經典小提琴鋼琴協奏曲交響音樂會國慶上演
    9月3日下午,《盛世中國夢》中國經典小提琴鋼琴協奏曲(《梁祝》《黃河》)交響音樂會在smile文化廣場舉辦新聞發布會。盛中國先生是我國小提琴演奏藝術的傑出代表人物,是最早在國際上為中國爭得榮譽的小提琴家之一,他的演奏既熱情奔放,又甜美細膩,富於詩情畫意、浪漫幻想,曾榮獲中國愛國華表獎愛國勳章和法國頒發的騎士稱號,被譽為「傑出的的音樂演奏大師」「最迷人的小提琴家」。
  • 人物 | 何佔豪 我的人生不只有《梁祝》
    靠北的一小間做了工作室,放了一架鋼琴、一個書桌、一架桌上型電腦,如果同時有兩三個學生來,就很侷促。但學生們最喜歡聽著何佔豪用「浙普」一邊講笑話一邊授課,很多人走上工作崗位後,還會回來請教,「因為何老師實戰經驗豐富」。60多年前,何佔豪從諸暨考進上音管弦系進修小提琴,年輕人濃眉大眼,一臉英氣,機敏有才華,是鄉人的驕傲。畢業後,因為《梁祝》成名,也從器樂轉到了作曲,留校做老師。
  • 《梁祝》首演者的奮鬥初心:讓小提琴「說」出流利的中國話
    俞麗拿  1959年5月,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首演獲得巨大成功,成為家喻戶曉的經典版本,也成為中國傳遞世界的一張閃亮名片。  這首曲子的首演者就是俞麗拿。60多年來,「讓小提琴講中國話」一直是她的「初心」,也是陪伴她的生命旋律。  「我是分配改學小提琴的。」已經78歲的俞麗拿回憶說,自己還是大學生時,「最苦惱的就是當時小提琴在國內不太受歡迎,演出沒有人鼓掌,很痛苦。」為了讓中國人聽懂、喜歡、熱愛小提琴,「我們成立了『小提琴民族學派實驗小組』,希望能夠讓小提琴講中國話。後來,我們就有了《梁祝》這個作品。」
  • 奏《梁祝》慶生,呂思清:不能一味向前,要欣賞沿途風景
    小提琴家呂思清詮釋的《梁祝》,被公認為最佳版本之一,生日前夜,他再次拉起《梁祝》,迎接自己即將到來的51歲。11月25日晚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呂思清和蘇州民族管弦樂團同臺,一曲《梁祝》如泣如訴,聞者動容。明年3月,呂思清將再返東藝開小提琴獨奏音樂會。
  • 六十一年前,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如何得以破繭而出
    聽過多種版本,印象特別深的是為紀念這首樂曲首演50周年在國家大劇院舉行的一次演出,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呂思清擔任獨奏。樂曲由三個部分組成: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前面還有個引子,最後有個尾奏。是奏鳴曲式常見的結構。呈示部首先呈現的愛情主題是主旋律,也是整個樂曲的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