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忻鈺坤的處女作電影《心迷宮》前兩日上映,本來是應當是一步默默無聞的低成本影片,但是在上映前兩日,小南的朋友圈開始不斷有這部影片的正面評價出現,甚至有的題目直接冠以「從這部影片看出中國電影的未來」之類,直至電影上映以後,觀眾反響也頗為不錯,那麼這部低成本的電影,有哪些優勢,造成現在這樣的口碑呢?今天來和小南一起看下低成本影片《心迷宮》口碑爆棚背後的故事。
「如果有一天,我能買到自己作品的盜版碟就好了。」這是導演忻鈺坤的「願望」。和其他心中懷著電影夢的文藝青年相比,自己的作品能最終走進院線,他的確是幸運的。
而臨開拍前沒了投資,劇組時刻解散邊緣的局面,讓忻鈺坤又覺得自己「可能真的沒有拍電影這個命。」
真實生活的戲劇化程度,一點也不輸給《心迷宮》極富戲劇性的劇本。
現在,它真正到了和市場、和觀眾見面的時刻。關於這部口碑神作,你或許有好奇,或許有懷疑,而下面的這17個故事,一定會讓你對影片多一份理解。
1、導演忻鈺坤出生於內蒙古包頭。如果不是在兒時在家看到了《侏羅紀公園》的錄像帶,他也不會種下對電影的興趣和熱情。史匹柏的作品讓他第一次見識到,原來電影可以實現想像中才有的場景。儘管那個時候,他連電影有導演、剪輯、攝影等分工都沒有概念。
2、畢業之後,他進入陝西的地方電視臺當編導。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他的工作內容是拍電視臺的反映家長裡短的生活欄目劇。像普通人的故事,生活漸漸磨去了所謂理想和熱血。比起導演,當攝像似乎是個更切實際的出路。
一次偶然的機會,朋友向他講了一個故事,而且可以找來投資,他開始操寫劇本,為自己的第一部長片即將誕生感到興奮。
3、
這個故事就是如今《心迷宮》的故事原型。這位朋友就是影片的製片人,任江洲。在他的家鄉河南葉縣,發生過這麼一件事兒:在90年代初,村子裡的人大多出外打工了,通訊不發達好幾年都沒什麼聯繫。忽然有一天,村子裡出現了一個屍體,結果竟然好幾家人都爭著說這是自己家的孩子。最後,這口棺材居然在短短幾天換了三家主人。
忻鈺坤以此為基礎,創作了電影的劇本,和真實的故事相比,如今電影裡只有30%的素材是真實有據的。
4、
忻鈺坤覺得,如果單純依靠「一具棺材換三家」這樣一個故事主體搭建故事,那麼必須足夠戲劇性,才能夠讓觀眾對一個陌生地方的陌生人群,產生必要的代入感。而且,原來的故事發生在90年代,需要拍出年代感的話,那麼投資還必須加大。
最後,忻鈺坤決定把故事放在了現代。在角色設計時,加入了如今中國社會常見的社會現象。比如父親為兒子安排工作、農村勞動力流失、家庭暴力等現象。這並非為了批判什麼,而是為了讓觀眾與角色見產生共鳴:「這樣的故事似乎真的會在我身邊的環境發生。」
5、在選擇如何敘述這個故事的時候,他選擇了自己最喜歡的一種方法:多線敘事。於是就有了如今這樣一個三條故事線同時展開,初看上去非常複雜的結構。打一個比方,克里斯多福•諾蘭的《盜夢空間》,就是4層故事。
6、《心迷宮》是一部懸疑片,但是卻能夠讓觀眾在觀影時看出幽默,看得發笑。《烈日灼心》的導演曹保平就說:「我原本以為是一部嚴肅的現實題材作品,怎麼看到後面發現是喜劇?」
(在首映式上,曹保平為影片打氣)
(小格的大BOSS劉勇先生也成了這部神作的自來水,這不,首映禮上就說嗨了)
其實,觀眾會對影片中角色的所作所為和面臨的處境感到可笑,是因為觀眾在導演的鏡頭下,得以用「上帝視角」看清所有人物的命運。電影中的人物看不清自己的命運,他們都出於自己的某種目的做出的抉擇,卻都給他們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後果。這正是影片的黑色幽默。
7、如果你認為《心迷宮》這個名字有些高冷、文藝。那麼,影片之前的片名《殯棺》則更容易讓人以為,這是一部國產低成本恐怖片。
劇本籌備階段,片名叫《心事》,從故事主題上來說,影片中的每個角色的都有講不出來,但藏在那裡忘不掉的自己的心事。片子裡每一個人最後都有說不出來也忘不掉的東西。
(張藝謀曾經根據《血迷宮》,拍攝出了《三槍拍案驚奇》。)
後來送審時,由於片名重名了,就改成了《殯棺》。最後到了如今要發行時,要換一個名字。導演出於喜歡美國著名導演科恩兄弟,根據他們電影處女作《血迷宮》的名字,起了《心迷宮》這個名字。
8、故事的主要角色多達8人:村長肖衛國、村長兒子肖宗耀和他的情人黃歡、深受家庭暴力的婦人麗琴、她的丈夫陳自立、她的情夫王寶山以及暗戀她的村民大壯。最後,他們的命運都被意外身亡的賭博欠債的盲流青年白虎聯繫在了一起。
9、人物如此眾多,要怎麼用最快最直接的方式介紹人物關係?忻鈺坤原先預想,在一場全村人參與的流水席上,通過不同房間裡人物直接的爭吵或曖昧,勾勒出角色性格。
結果到了實際拍攝的村莊裡,當地的風俗是在村委會的大院裡吃流水席。開闊的場景讓忻鈺坤只有一個選擇——長鏡頭。這個如今被影評人和媒體當做「一鏡見功力」的亮點,其實更多是出於無奈。
(這是一位觀眾在觀影之後畫的「故事結構示意圖」)
10、在實際觀影時,影片開頭階段的畫面晃動得厲害。再加上電影中幾位主演都是「大眾臉」演員,以至於你可能在開頭的15分鐘時間裡搞不清楚人物關係。
不過,當線索漸漸明晰,三條故事線匯聚在一塊兒,會帶給你極大的觀影樂趣。為了儘可能防止觀眾「看不懂」,在剪輯時,電影都留下了關鍵的道具和鏡頭交待,只要不低頭玩手機,你是不會錯過線索的。
(《冬天的骨頭》清冷的畫面風格具有很強的紀實感)
11、畫面的晃動,一方面有導演的要求。導演希望電影的影像風格類似獲得伊朗電影《一次別離》或者美國影片《冬天的骨頭》。紀實感很強的畫面能夠增強故事的可信度,當故事反轉後,反差感能夠更加強烈。
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沒錢。肩扛攝影是調度最快最省時間的方式。大量的特寫鏡頭除了讓觀眾把重心放在演員身上,更重要的效果是節省劇組給前景後景做美術布置的經費。
12、開機前3天,說好的300萬投資沒了蹤影。忻鈺坤的第一個反應是:「拍不了了。」硬著頭皮上馬,製片人任江洲不停出差籌錢,忻鈺坤自己也四處聯絡。最後總共170萬的製作費是一筆一筆來自二十幾個不同的投資人。來一筆花一筆,連預算都沒法做。
13、在影院裡看《煎餅俠》的時候,忻鈺坤感慨萬分。電影裡大鵬召集劇組吃散夥飯,拿出了錢當「補償」。袁珊珊把酒潑在大鵬臉上,夢想和友情的價值,怎麼能是金錢可以衡量的?
當時演員已經進組,準備開工。找來的演員們雖然不是什麼大牌,可都是對電影有著純真感情的年輕人。這部電影也是他們人生中第一部長片,臨時告訴他們電影拍不了了,忻鈺坤開不了這個口。
14、忻鈺坤之前看過李安的自傳《十年一覺電影夢》。他為自己拍攝第一部長片時,竟然不用為了資金操心感到慶幸。結果,直到電影如今上映,他發現李安書裡提到過所有可能遇到的問題,他自己一個沒落,全都碰了個遍。
到了影片後期製作的時候,缺乏經費,他自己在家剪輯做後期。沒有收入來源,靠妻子上班養家。每天早上他給妻子做好早飯上班後,一個人在家裡做後期。身邊人都開玩笑叫他「李安」。
15、在First青年影展一鳴驚人之後,《心迷宮》接連在臺北、香港、波蘭、釜山、威尼斯等全球17個國家和地區展映,一共拿了8項大獎。
電影圈的投資人像當年發現寧浩一樣,激動於忻鈺坤的出現。一切的付出和努力,現在看來都得到了回報。忻鈺坤並沒有很快地投入商業電影的大潮中。他的下一部大銀幕作品是與陳柏霖合作的《再見,再也不見》。
16、
在首映式上,曾經作為嘉賓給忻鈺坤頒過獎的崔健也坐在臺下觀看了全片。他給影片起了一個通俗貼切的名字:《天下全賊》。導演對這個名字有什麼看法?他還給了崔健一個熊抱。
17、《心迷宮》即將於16日在全國公映,和《小王子》、《蟻人》等大片同時上映,能夠獲得多大的排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