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的最後一代:伊娜和她的朋友們

2021-02-28 東方歷史評論

撰文:王菁

《東方歷史評論》微信公號:ohistory



1970年代到80年代,對蘇聯當時的許多年輕人來說,是一段特別的時光。他們都沒有料到,某一天,看似永恆不變的東西,轉眼就消失了。但到那一刻真的來臨,他們也絲毫沒有驚訝。

個人的命運像划過在水面的帆船,一陣巨浪過後,就蕩然無存了。幸好,我們作為遠方的讀者,還有機會從後人的打撈中,從一艘艘觸礁的沉船裡,收到來自蘇聯最後一代人的隻言片語。


本文是「蘇聯的最後一代」系列第二篇。點此閱讀第一篇《蘇聯的最後一代:亞歷山大的來信》。


在與亞歷山大通信後期,尼古拉蜻蜓點水般提到過一個女孩。

「親愛的亞歷山大,一切可好?今天的共青團活動照樣無聊。結束之後,我在學校附近的西貢咖啡廳看書,認識了一個女孩,和她的朋友們。她說起話來的時候,兩頰的雀斑和她金色的頭髮一樣跳躍。對了,上次你提到的唱片……」

這個未在信中出現名字的女孩叫作伊娜,1958年出生於列寧格勒,70年代中期考入列寧格勒大學歷史系,比尼古拉早入學兩年。和尼古拉的背景不同,伊娜經常說自己是列寧格勒的土著。

從初中開始,伊娜和她的許多朋友們就上市裡同一所學校,用同樣的教科書,忍受同樣無聊的政治課,暗戀不同班級的外語老師,參加同一個共青團的活動。許多課外活動都是在共青團的組織下在少年宮進行。伊娜從父親那兒得知,少年宮建成之時,正是史達林統治時期。

她父親是個浪漫主義者,就像許多俄羅斯男人一樣,浪漫到無可救藥時只能用酒精打發時間。好在酒精還沒讓他的記憶完全喪失,他甚至還記得兒童文學家薩穆伊爾·馬爾沙克在開幕式上激動人心的發言:

「同志們,這不僅僅一個美麗豐富的宮殿,這首先是一個智慧的宮殿……在這裡,孩子們會找到打開科學、技術、藝術大門的鑰匙……在這裡,孩子們會學習如何成為優秀的工人,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這場1937年的開幕式講話在當時年僅十四歲的伊娜聽來依然奏效。每次想到少年宮,伊娜仿佛就聞到了阿尼奇科夫廣場上各種混雜的味道。小販會趁著孩子們去少年宮進行課外活動的放風時間,兜售自己做的點心。少年宮就建在廣場邊上,緊靠著列寧格勒的涅瓦大道。孩子們常常在跨過大街時故意放慢腳步,惹得司機一個勁地按喇叭。

伊娜尤其喜歡少年宮提供的免費課程。說是課程,其實大多都是小型讀書會,類似某種俱樂部。經常有人接受很低的工資,為孩子們在課餘時間講課、組織活動。其中不乏當地大學和體制外的數學家、工程師、畫家、音樂家、作家和歷史學家。課外活動對這些人而言意味著設計自己的課程,和孩子探索自己喜歡的專業話題。伊娜本人就選了兩個課程,一直持續到她考上大學。

其中一個是放膽文學俱樂部。這是少年宮歷史最悠久的俱樂部,伊娜的父親驕傲地把加入這個俱樂部當作家族傳統——顯然,伊娜的母親經常拿這個只有兩代的傳統開玩笑。但是,父親言過其實的記憶和母親不屑的冷嘲熱諷都沒有改變伊娜對文學本身對喜愛。

放膽文學俱樂部的宗旨就是鼓勵孩子進行創意寫作和詩歌創作。這種風潮在六七十年代尤甚,伊娜加入時正值俱樂部的黃金時期。老師和學生長時間地聊天、爭論,他們有時會邀請正式學校的老師也加入對於文學的爭論,話題從文化、社會、作家到史達林,什麼都敢聊。在伊娜和同在俱樂部的馬克看來,老師和學生的界限消失了,誰掌握真理,誰就有說話權。

除了文學俱樂部,伊娜還加入了另一個社團——考古社。相比起前者,考古社算是新新社團了。該社團成立於1972年,也是伊娜加入共青團的那一年。她記得很清楚,十四歲的自己是班上第一個加入共青團的學生,她想要改變社會。她想要四處流浪。光是探險兩個字就能讓她血液沸騰。她想要了解蘇聯璀璨的文學和輝煌的過去。新成立的考古社以其難以抵擋的魅力將伊娜和她的幾個朋友吸引了過去。他們成為了第一代考古社員,而在他們之後,將會有幾百個孩子加入這個社團,在蘇聯的土地上尋找過去的殘存痕跡。

正是在考古社,伊娜遇到了維諾格拉多夫老師。他身兼數職,其中最讓他自豪的就是歷史學家兼考古學家的身份。在他的熱心安排下,伊娜和她的朋友們就像「真正的考古學家」一樣,從列寧格勒出發,去過圖瓦、西伯利亞、高加索地區,在野外的篝火和繁星下聽著鍍銀時代的詩歌【鍍銀時代(Silver Age)指的是繼黃金時代之後,1890年到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俄羅斯文學的爆發期,尤以詩歌等文學形式為典型代表。】漫談人生、文學、社會、政治,甚至宗教。他們唱過被禁的歌曲,紅著脖子歪著臉,面對面因為歷史吵得不可開交。但是,吵歸吵,鬧歸鬧,在這個極小的團體看來,他們每個人都是特別的,也是游離主流之外的人。

文學俱樂部和考古社的經歷讓伊娜很快就對共青團失去了興趣。她沒有退團,只是不再按時出現在各種會議上,最後乾脆什麼活動都不參加了。「當時,我們以為自己都是超凡脫俗的。」尼古拉在西貢咖啡廳認識伊娜之後,就聽伊娜這么半開玩笑地說過,「至少我是那麼感覺的。馬克說我們就像原始人,我覺得我們都像是修行者。外人不理解我們,還以為我們就是一群老瘋子帶的小瘋子。喜歡旅行和考古的,包括那些大人,就丟下幾天的工作,跑來跟我們扯淡……」

也正是在維諾格拉多夫老師的影響下,伊娜愛上了歷史和考古。她認真準備了一個學期的大學入學考試——她憑著父親的浪漫基因發誓,這輩子再也沒有這麼靠譜地為了考試而埋頭學習過那麼久。1975年,她正式成為了列寧格勒大學歷史系的學生。

說實話,大學生活並沒讓伊娜有太大的代入感。她沒法和那些積極參與共青團的蘇聯青年混到一塊兒,也對加入異見者團體毫無興趣。在她看來,整天喊著口號支持體制和那些一天到晚都在空喊口號反體制的人都沒什麼兩樣。用她親愛的維諾格拉多夫老師的話來說,「歷史會抹去一切,但是抹不掉詩人的足跡,我年輕的朋友們,記住這番胡言亂語吧。」她把這句話默默記在最後一次考古遠徵的筆記中,隨身帶到了大學宿舍。

蘇聯共青團徽章

如果說伊娜原來的圈子主要在少年宮,那麼她大學期間主要的活動空間就是西貢咖啡廳。二者距離不遠,但從外觀來看,西貢咖啡廳完全無法與少年宮的壯觀匹敵。那就是個掛著「kafe」牌子的不起眼小門面,如果不是熟客,也不會知道這個地方的另一個暱稱——西貢咖啡廳。

1964年9月18日是西貢咖啡廳的誕生日,在圈內廣為人知。當時正值越戰,蘇聯媒體上到處都是批判美帝國主義的報導,不知道哪一個顧客某天就建議以越南首都「西貢」來為咖啡廳命名。

在眾聲喧譁中,蘇聯的日常生活並未受到太多越南戰爭的影響。在1960年代初期赫魯雪夫推行改革以來,人們反而發現生活中悄然發生了一些變化。比如,列寧格勒街頭就出現了幾個與西貢咖啡廳類似的咖啡廳,數量很少,門外一律寫著「kafe」,但實際上各自均有暱稱,都是不同人群光顧的社交場所。

在那裡,你不但能找到藝術家、詩人、嚮往西方生活的蘇聯人,也能找到持不同政見者、走私犯和黑市買賣。據說,其中總有幾個克格勃,但大家誰也沒認真去證實。 克格勃也得靠走私酒精提神,不是麼?

尼古拉第一次遇到伊娜時,他正在為亞歷山大尋找黑市唱片。窗邊的談笑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幾個年輕人坐在窗臺邊的圓桌邊, 喝著咖啡,輕快地說著話。桌上放著幾本書,她們似乎正在激烈討論著什麼。陽光照在書頁上,混著咖啡的香味,尼古拉突然失去了找唱片的興趣,買了杯咖啡,也找了附近靠窗的桌子,坐了下來。

伊娜就這樣和這個看起來有點靦腆內向的男孩認識了。她比尼古拉高兩屆,但尼古拉復讀過一年,所以也只比尼古拉大了一歲。對尼古拉而言,伊娜和亞歷山大仿佛月球上截然不同的兩面。兩個人都充滿熱情,說起話來滔滔不絕,而他就是那個最好的傾聽者。

但是,不同於亞歷山大對政治和改造社會的熱情,伊娜極少談起政治,極力逃避大學黨團活動,也從不自稱蘇聯人。對她而言,蘇聯人似乎是個避之不及的標籤。

「尼古拉,別傻了,」伊娜接過尼古拉手中的煙,抽了一口,又遞給了身邊的另一個朋友,「我們什麼都不是。如果非要我說,我們就是內部移民,哪兒都想去,哪兒都去不了。拯救世界?別想了,享受現在吧。」

接過煙的葉申科衝伊娜做了個鬼臉,轉向尼古拉。「嘿,聽著,我們什麼都不會,就是能聊。我們什麼都聊,美學、託爾斯泰、普希金、詩歌、布羅茨基……我們還手抄那些脫銷的書,互相糾正語法……你喜歡爬屋頂不?那可是我最喜歡的節目了,在屋頂上整夜整夜地聊天。聊什麼?不記得了,反正也無所謂,有這麼一群朋友能說話就好。」

事後,伊娜告訴尼古拉,葉申科其實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他的父母都是列寧格勒大學的老師。但是,葉申科並沒按照父母預想的那樣,選擇繼續進修或做類似的職業。他選擇做了一個鍋爐工,每周只需工作三天。

跟他那個時代許多知識分子和不少工人階級家庭出身的年輕人一樣,他覺得做什麼工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沒有能說到一起的人。技師、儲藏室看護員、卡車裝卸工、清潔工都是理想職業。這樣,他們就能在其他四天中做自己想做的事,其中就包括整天泡在西貢咖啡廳聊天。

那天,尼古拉難得在聽別人說話時走神了,他的上衣口袋還揣著亞歷山大的信。趁著夜色沿著涅瓦大道走回家的路上,他才記起自己忘了給亞歷山大買唱片了。「下次再去吧,正好。」

(本文的故事基於Alexei Yurchak的民族志《Everything Was Forever, Until It Was No More》(2006)改編而成。文中的人物名字、故事、關係和對話均作了適當調整。故事半屬虛構,如有雷同,請勿對號入座。)


蘇聯的最後時刻

蘇聯兒童:我們最幸福

耳語者:史達林時代蘇聯的私人生活

點擊下方 藍色文字 查看往期精選內容

人物|李鴻章|魯迅|胡適|汪精衛|俾斯麥|列寧|胡志明|翁山蘇姬|裕仁天皇|維根斯坦|希拉蕊|川普|性學大師|時間|1215|1894|1915|1968|1979|1991|4338|地點|北京曾是水鄉|滇緬公路|莫高窟|香港|緬甸|蘇聯|土耳其|熊本城|事件|走出帝制|革命|一戰|北伐戰爭|南京大屠殺|整風|韓戰|反右|納粹反腐|影像|朝鮮|古巴|蘇聯航天海報|首鋼消失|新疆足球少年|你不認識的漢字|學人|餘英時|高華|秦暉|黃仁宇|王汎森|嚴耕望|羅志田|趙鼎新|高全喜|史景遷|安德森|拉納・米特|福山|哈耶克|尼爾・弗格森|巴巴拉・塔奇曼|榜單|2015年度歷史圖書|2016年度歷史圖書|2015最受歡迎文章|2016最受歡迎文章|2017最受歡迎文章

相關焦點

  • 伊娜
    伊娜八歲半了,剛剛得知二軒懷孕的時候,我就判斷是女孩,並且畫出了孩子的模樣。下面的畫是九年前的作品。當時,我夢見二軒特別渴,我說用木耳泡水喝。這張圖的名字:一簾幽夢。兔年出生的時候,家裡有一本小兔子的繪本,那兔子的名字就叫伊娜。於是給這個大眼妹取名伊娜。
  • 蘇聯兒童:我們最幸福
    高爾基說,巴甫列克懂得,「你的血親可能是你的精神敵人,不能放過這樣的敵人。」巴甫列克成為一位完美的少年英雄,電影、故事、詩歌、傳記、歌曲都稱頌他的高度覺悟和對黨的忠誠。他那大義滅親的英勇壯舉成為所有蘇聯兒童學習的榜樣。 巴甫列克的事跡宣傳影響了整整一代蘇聯兒童的道德意識,由意識形態規定的國家利益高於變得高於一切家人朋友間的親情和信任關係。
  • 蘇聯的最後一代:亞歷山大的來信
    幸好,我們作為遠方的讀者,還有機會從後人的打撈中,從一艘艘觸礁的沉船裡,收到來自蘇聯最後一代人的隻言片語。亞歷山大出生於1959年。他的老家在西伯利亞北部的雅庫茨克,距離莫斯科六千多公裡。這個十七世紀哥薩克式的邊防堡壘,過了兩個世紀迎來了一次復興,而究其原因,則是金礦的發現。
  • 純愛國片《80後》點映 伊娜澄清「嫁大款」言論
    在武漢,在片中扮演聞嘉的演員伊娜曾因為一句80後嫁大款很正常而惹爭議。  昨日影片在暨南大學放映時,觀眾對於電影本身要比對於影片引發的話題更感興趣。而李芳芳透露,片中女主角劉冬目前的廣告身價已經達到了7位數。
  • TVB巨輪2演技被批陳凱琳坦言不開心 23集伊娜甘願受委屈
    &nbsp&nbsp&nbsp&nbsp據悉,今晚8點半將播出第23集,有人冒認威信詐騙廠家,伊娜請北野調查,發現騙子竟是永財。威信指凱琳在醫務所見過伊娜和男朋友,伊娜不願解釋。
  • 克格勃:蘇聯帝國的最後遺產
    世界上很少有哪個民族會像俄羅斯人那樣用20多年的時間躑躅於尋找前路,舉棋不定,猶豫不前,2011年12月大示威的怒吼確實讓人們看到了不一樣的俄羅斯人,但回望蘇聯解體後20年失敗的轉軌,太多的過猶不及和搖擺徘徊又讓人不敢輕易對其抱持樂觀。20年難言成功的選舉運行在潛移默化間,讓這個民族多少學會了穩紮穩打、步步為營。
  • 1988,蘇聯最後一次走向勝利
    布爾什維克的最後一盤大棋。 文|李青嵐 1987 年 12 月 7 日,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抵達華盛頓,開始了對美國的首次國事訪問。
  • 豆瓣9.5分的《我親愛的朋友們》:上一代不傾吐,下一代無心體會
    人到中年,去重溫時,卻發現那是我們的父母和我們未來的樣子。老了的我們,也許就是他們7個老人當中的某一個,清閒,孤單,疾病,懷舊,恐懼,和下一代有著種種的誤解等等。故事從女主角,一名年輕作家阿菀的視角去敘述。探討了年輕一代和晚輩的矛盾和溫情。7個小學同學:一身公主病的慈禧奶奶。
  • 豆瓣9.5分的《我親愛的朋友們》:上一代不傾吐,下一代無心體會
    上一代要學會適當的傾訴,讓下一代才有機會理解到他們生活的艱辛。一味地埋葬所有的不堪,這種不堪會成為傷害下一代的武器。就像阿菀和媽媽蘭熙。她背著沒有呼吸的兒子走在漫長的路上的傷心欲絕給她一生的心靈,蒙上了不為人知的痛苦。在她年老,孤獨,無助時,這些舊傷全部湧出來。她最後變成了一個痴呆老人,背著一個布娃娃,不停地往前走,像是在尋找當年失去的兒子。她的家人,朋友費了很大的力氣才找到流浪的慈禧奶奶。慈禧奶奶讓人心酸的結局就是隱藏自己年老的孤獨和擔心造成的。
  • 紀念約翰·列儂 | 他與他的披頭四樂隊,曾對一代蘇聯青年產生了重要影響
    今天是約翰·列儂的誕辰,對許多搖滾樂迷來說,這應該都會是個難以忘懷的名字。
  • 蘇聯「末代元帥」去世,他試圖挽救蘇聯的「最後一戰」為何失敗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25日援引俄國防部消息,最後一名前蘇聯元帥、前蘇聯國防部長德米特裡·季莫費耶維奇·亞佐夫在莫斯科逝世,享年96歲。作為前蘇聯的「末代元帥」、「末代國防部長」,同時也是「八一九事件」的主要策劃人,亞佐夫曾經在蘇聯行將解體時試圖以一己之力挽狂瀾於既倒,而他的這一行動,也在蘇聯解體後招來了不同的評價:他曾被「改革派」以叛國罪投入監獄,但又被普京授予勳章。
  • 二戰結束後,蘇聯入侵過哪些國家,最後一個直接導致蘇聯解體
    之後出現了兩個超級大國,美國和蘇聯。這兩國在政治、經濟、軍事、國際影響力等各方面都非常強大,兩國開始了近半個世紀的冷戰。除了冷戰,兩國還在其他地方開始熱戰。我們今天看一下二戰後的蘇聯在哪些地方進行過熱戰,入侵過哪些國家。首先是匈牙利。二戰結束後,由於蘇聯的影響,匈牙利建立了社會主義政權。最初這個國家完全照抄蘇聯的模式,後來發現有問題,所以匈牙利開始了非蘇聯模式,進行了「新方針」。
  • 那些蘇聯時期的經典歌曲,一個時代的記憶!
    現在歌曲的內涵在傳唱過程中被大大延伸了:它已不是單純的愛情歌曲,也不僅僅是歌曲莫斯科近郊夜晚的景色,它已融入了俄羅斯(當時蘇聯)人民對祖國、對親友、對一切美好事物的愛。這首歌描繪的是前蘇聯春回大地時的美麗景色和一個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對離開故鄉去保衛邊疆的情人的思念。
  • 藏在二戰軍服中的秘密:39歲蘇聯女坦克手的最後一戰
    在基輔保衛戰中,蘇聯步兵第206師政委奧克佳布裡斯基犧牲,當奧克佳布裡斯卡婭收到丈夫陣亡消息後,毅然決定參軍,上戰場來報仇雪恨!可是,當時她已經39歲了,她先後三次報名參軍,要到戰鬥一線保家衛國。由於年齡的原因,徵兵辦公室每次都拒絕了她的請求。
  • 蘇聯傳奇「女狙擊手」,羅斯福夫人訪問蘇聯時,第一個要見她
    比如2015年的影片《女狙擊手》,其主角就是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的一個傳奇女狙擊手——柳德米拉。她絕不會想到,有朝一日自己竟會「投筆從戎」,到戰場上大殺四方。如果不是在一次射擊遊戲中,柳德米拉發現自己在射擊方面的天賦,她日後的道路可能就是成為一個學者,然後嫁人、成家。面對蘇聯岌岌可危的戰局,柳德米拉在結婚和參軍之間毅然選擇了後者,就此走上了另一條道路。
  • 她是蘇聯最美女狙擊手,一年狙殺309名德國兵,最後結局如何?
    關於狙擊手的起源,眾說紛紜,比較靠譜一點的說法是起源於一戰時期,德軍挑選獵人和護林員組成了自由行動的狙擊手,對東西兩線的英法聯軍和俄軍造成了致命打擊。一戰結束後,各國也開始陸續建立起了狙擊手培訓學校,開始培養狙擊人才。
  • 1983年的她,才是真正的人間香奈兒!
    她不僅開創了一種全新的品牌合作模式,更為重要的是,兩人只合作的7年,共同見證和創造了香奈兒重生時代。1983年,卡爾剛剛入主香奈兒。媒體評價她為:"她冒著氣泡,就像BrasserieFlore餐廳露臺上的一杯香檳"看著眼中的伊娜,仿佛是香奈兒小姐再生,卡爾取之不盡的靈感,不斷設計前衛又不失經典的服裝作品。80年代的香奈兒秀場,的確很放飛自我,每個模特都像是和閨蜜出遊一樣,自在爛漫。
  • 蘇聯搖滾樂是怎樣誕生的
    我曾經請陀伊茨基幫我安排和一些蘇聯搖滾先鋒人物碰面——那一代曾經被披頭四感染並付諸行動的人。在八十年代後期為了各種拍攝項目前往蘇聯的時候,我把握住了機會去追尋我對蘇聯的「披頭四世代」日益濃厚的興趣。「那你一定得和馬卡列維奇聊聊,」陀伊茨基這麼說,「他的樂隊,『時間機器』,多年來一直是俄羅斯最重要的樂隊。而且他們沉迷於披頭四,我一直認為他們就是一支向披頭四致敬的樂隊。」
  • 蘇聯戰士的最愛——「喀秋莎」
    在法西斯德國大軍壓境下,這首歌曲成為了一個獨特的社會現象,千百萬人把歌曲中的喀秋莎當作栩栩如生的女孩,一個深愛著前線戰士的女孩,她執著地等待著那位心上人的來信,甚至有許多蘇聯紅軍士兵通過報社給女孩寫信,傾訴衷腸。
  • 她是老佛爺的繆斯女神,一起盤活香奈兒,卻成「最不正經」的模特
    T臺秀場的主角是身上的服飾和配飾,但是伊娜最擅長搶它們的風頭。例如還有一次,身上的搭配偏向於睡衣風,既然如此,索性到T臺上睡個覺? 可以說,伊娜的走秀,基本看心情,誰也無法預料她會整出什麼「么蛾子」,正因這樣,她的秀場總會充滿不確定性,超有期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