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還沒有結束,我們還活著!」
韓劇《我親愛的朋友們》2016年上映,是一部關於黃昏青春的人生禮讚,豆瓣給出了9.5的高分。它的高分來自它的看點,就是把一群老年人的生活,真實,栩栩如生地展現出來。它似乎就是一部我們每一個人老去時的集體重現。
年輕時看,我們找到了我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人到中年,去重溫時,卻發現那是我們的父母和我們未來的樣子。老了的我們,也許就是他們7個老人當中的某一個,清閒,孤單,疾病,懷舊,恐懼,和下一代有著種種的誤解等等。
故事從女主角,一名年輕作家阿菀的視角去敘述。探討了年輕一代和晚輩的矛盾和溫情。7個小學同學:
一身公主病的慈禧奶奶。
勤勞又苦命的晶雅。
終生未嫁的富婆忠楠。
癌症裡逃生的演員李英媛。
因丈夫出軌獨自撫養女兒的蘭熙。
高富帥才子李成才。
脾氣暴躁的金石均。
7個性格迥然,人生軌跡各不相同的老同學,到了老年時,重修了昔日的親密關係,成為親愛的朋友,一起面對老年時的孤獨,疾病,貧窮以及子女的忽視和不幸。
他們的身上折射出了年邁的人生憧憬,也以不露山水的手法,展現出了兩代人的矛盾根源。
上一代不傾吐,下一代也無法體會。
金石均和靜雅婆婆的大女兒順英在初中時,穿著裙子上學,被廠子兒子掀起裙子看下面。順應哭著跑到工廠告訴父親。父親沒有反應出來要為順應出頭。他板著臉,怒氣衝衝地向順應嚷嚷,責備她為什麼要穿裙子上學校,而不是穿褲子。順應傷心難過地離開了。
背後金石均找廠長的兒子狠狠地教訓了一頓,最後被廠長開除。這件事情順應並不知道。
她一直以為父母並不愛她,即使她遇到困難,他們也會視若無睹。
多年後,順英嫁給一名大學教授。表面上過著體面的生活,但實際上常常遭受丈夫的家暴。遍體鱗傷的她默默地忍受,從未告訴過父親和母親。
在順英的心裡,有著童年的嚴重陰影,她遭受性侵時,父親不但幫助她,還責怪她。她現在遭受到家暴,她心裡也同樣覺得,即使告訴父親,他也不會幫助她,所以只能默默地忍受。
如果在小的時候,父親把他揍廠子兒子的事情告訴英順。長大後的順英不會逆來順受,被家暴後,對父母隱藏起自己的傷害。
父親知道女兒被家暴後,也像小時候去狠狠地收拾了禽獸女婿,被女兒知道後,兩代人的心結才慢慢地融開。
上一代不會表達自己的愛,或者傳遞了錯誤的信息,會給孩子帶來嚴重的心靈陰影。也會導致下一代的子女們誤解了父母。
學會表達愛,子女才能體會到父母的愛。
有人說小時候被愛是一輩子的鎧甲,沒法體會到父母的愛的人,童年的不幸將用餘生去治癒。
順英就是這樣的例子。
阿菀的媽媽蘭熙,在女兒小的時候發現丈夫出軌之後,十分無助,再加上自己的母親,也就是阿菀的外婆,整天被外公家暴。蘭熙特別絕望。她想結束自己的生命來擺脫生活的痛苦,但她想到如果離開後,自己的女兒不是更悲慘?於是她做出了讓人難以想像的決定,帶著女兒自殺。給女兒喝了毒藥,但最後於心不忍,打掉了瓶子。阿菀也被父親及時地抱走。
阿菀帶著這種可怕的心靈陰影長大。母親一個人帶著她,一邊開飯店,一邊照顧她,特別辛苦。
阿菀覺得更愧疚,她帶著補償母親的心理生長。她覺得自己就是母親的,生死可以在母親的一念之間。母親希望她好好讀書,她從來不敢違逆。她拼命地考上大學,留學,當作家。但在生命的奮鬥歷程裡,阿菀沒法找到自己,沒法自己做主去做一件事,就連愛上漫畫家徐延河,她也沒有告訴母親。
她背著母親去和延河同居。延河出車禍,再也不能站起來。她知道母親絕不允許自己嫁給兩種人,就是有婦之夫和像舅舅那樣的殘疾人。
阿菀帶著極大的悲痛和負罪感逃回國內,同時和有婦之夫保持曖昧關係。被母親發現她的蛛絲馬跡後,她終於把多年來對母親的不滿傾盤而出。她說她拋棄延河,是因為母親。把愛得要死的延河拋棄後,她就是個壞女人,她想胡來做個壞女人。
在她的一場發洩裡,她砸碎了很多東西,甚至是用雙手砸碎玻璃片,一副自殘的模樣,特別痛苦。
這對母女,在別人的眼中,特別幸福。女兒才華橫溢,媽媽也是事業小有成就。但在母女的深度溝通方面,隔著一堵厚厚的牆。阿菀內心怨恨母親把她當做是一枚棋子,任由擺設。不容得對方反抗。而媽媽蘭熙始終未察覺到這一點。她的出發點就是女兒按照她希望的去做,就不會錯。
她在人生絕望時 做出的錯誤舉動,傷害到女兒,她也從未辯解,只是把它深埋在心底,熟不知,這種隱藏就傷害了女兒的,讓女兒無法理解,甚至是誤解了她。
兩代人,真正能幸福的砝碼就是有效的溝通。上一代要學會適當的傾訴,讓下一代才有機會理解到他們生活的艱辛。一味地埋葬所有的不堪,這種不堪會成為傷害下一代的武器。就像阿菀和媽媽蘭熙。
慈禧奶奶的老伴過世後,跟小兒子一起生活,但種種原因還是無法融入,她回到自己的家中獨自生活。由於年邁,她有失禁,老人痴呆的傾向。一個人生活的她內心感到特別地恐慌。她擔心自己將會成為孩子的極大包袱。在她極度恐慌的時刻,她一度想到自殺,從高樓一墜下而下,但她還是害怕了。
她有幾個孩子,特別是小兒子,非常愛她。但她從未向孩子傾訴過她的絕望和無助。孤獨的她,痴呆嚴重時,半夜迷迷糊糊地跑到教堂祈禱。
在她內心有一處極為痛苦的往事,就是有一個兒子曾經生病,她背著孩子去醫院的路上,兒子不幸地離開人世。她背著沒有呼吸的兒子走在漫長的路上的傷心欲絕給她一生的心靈,蒙上了不為人知的痛苦。在她年老,孤獨,無助時,這些舊傷全部湧出來。她最後變成了一個痴呆老人,背著一個布娃娃,不停地往前走,像是在尋找當年失去的兒子。
她的家人,朋友費了很大的力氣才找到流浪的慈禧奶奶。
慈禧奶奶讓人心酸的結局就是隱藏自己年老的孤獨和擔心造成的。她非常害怕自己有一天,成為孩子們的負擔,她也認為孩子有這種想法。
她在跟好朋友晶雅聊天時說:「包裹也不能寄到孩子的家裡,孩子擔心包裹裡也有父母。」
她跟發小敞開心扉地說出心裡話時,她說如果可以,她一定讓孩子們知道她是如何度過漫長的黑夜的,如何面對孤獨和疾病,煎熬地度過一天的。
她有很多的痛苦,但就是從未向孩子們啟齒。
父母老了,向孩子傾訴一下自己的困境,應該不過分。如果不傾訴,孩子全然未知,有一天,他們發現非常愧對父母,這也無法心安。
學會傾訴,一起去面對困境,老人體會到下一代的關懷,是一種幸福。下一代看到父母能快樂,他們也能安心。
父母遮掩起一切,最終只能讓孩子痛苦和內疚。就像慈禧的奶奶的小兒子發現母親因為失去清醒的意識,到處流浪時,他痛苦萬分。
作家龍應臺說:「上一代不會傾吐,下一代無心體會,生命,就像黃昏最後的餘光,瞬間沒入黑暗。」
父母和孩子,是自然的情感連結,有著天然的感情親密。很多人都認為不需要去溝通,感情依然在。這是一種錯誤的認知。你不說,我不知,兩代人往往會壘砌起一堵高牆,讓很多不堪的事情發生。就像順英,受到家暴後,也不想告訴最親的親人,默默地忍受。
《我親愛的朋友們》題材非常接地氣,因為每一個人都會老去,每一個家庭都會面臨上一代和下一代的溝通問題。影片以最真實的視角來向我們展現出上一代和下一代的矛盾死角,鼓勵人們去學活溝通,才能實現和諧的相處,不留遺憾。
根據中國發展基金會發布報告,到了2022年左右,中國65歲以上的人口將佔到人口的百分之14,由老齡化社會進入老齡社會。我們將會面臨更多的老年人問題。
《我親愛的朋友們》讓我們多視角地認識到老年人生存困惑。該電視劇只有十幾集,但它之所以長期盤踞豆瓣高分,因為它就像一部通往幸福和快樂的模板。讓老年人看到,如何活著,才能不愧黃昏。如何和孩子相處和溝通,才能避免深深地誤會和傷害。
我們下一代要怎樣去做,才能不讓我們的父母孤獨終老,留下遺憾。
影片拋給觀眾一地的家庭矛盾,但最終以解決矛盾的方式圓滿結束。順應從家暴的家庭中走出來,也明白了父母默默背後的付出。蘭熙也同意阿菀前往歐洲看望延河。慈禧奶奶也被找回,同意和小兒子一起生活,雖然她最後執意走入養老院。但發小,孩子也在排遣孤獨方面,做了一定的努力。
傾訴不是訴苦,體會也不是負擔。
每一個人的生長過程,都存在著磕磕碰碰,每一個人都會面臨生老病死。如果父母和孩子,都樹立起正確的溝通方式,矛盾和悲傷會少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