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年一開,《大清鹽商》就隆重登場了。相比去年流行在屏幕上的野史和雷劇,《大清鹽商》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歷史正劇。
古語有云「兩淮鹽,天下鹹」,言及中國的大鹽商,揚州鹽商自然不能錯過。要知道,唐朝以前,各地區的鹽多產於北方池鹽,後因氣候等原因,山西等地鹽業開始沒落。隨後兩淮鹽業開始發展,直至西漢吳王劉濞始盛,至民初沒落。縱觀中國鹽商史,可謂歷史悠久,堪稱國事命脈。僅以清時為例,當時全國共計11個鹽區,兩淮鹽區規模最大,每年賺銀1500萬兩以上,上交鹽稅600萬兩以上,佔全國鹽課60%左右。也正因之,儘管當時鹽商系派不同,但唯有揚州鹽商稱得上真正意義上的「大清鹽商」。
由張黎擔任藝術總監,韓曉軍執導,張嘉譯、張志堅、俞飛鴻、莫小棋、倪大紅等人聯合出演的《大清鹽商》講述的就是有關「揚州鹽商那些事」:乾隆四十一年,大小金川平叛進入關鍵時期,前線催在軍餉,時任兩淮鹽政尹如海在驛館離奇自殺。乾隆震怒,任命被貶多年的前廣東巡撫阿克佔為新任兩淮鹽政,急赴揚州催齊軍餉,徹查原因。臨行前,乾隆和阿克佔交底:「汪朝宗人老成,可以諮商。」
劇中,由張嘉譯飾演的兩淮鹽務總商汪朝宗,其原型就是乾隆時期三大案之「兩淮鹽此案」中的關鍵人物——徽商巨富江春。作為清乾隆時期「兩淮八大總商」之首的江春,因「一夜堆鹽造白塔,徽菜接駕乾隆帝」等事跡,被譽作「以布衣結交天子」的「天下最牛的徽商」。
隨便說一句,如若我們認真探究中國鹽商史的話,至少有兩個關鍵性人物絕對不能繞過:其一是中國最早的大鹽商猗頓,其二就是「以布衣結交天子「的鹽商江春。先說前者,猗頓其人原本魯國一書生,曾求教陶朱公致富經驗,獲得八字秘訣「子欲速富,當畜五牸」。猗頓經營畜牧業一舉成名後,再次進入製鹽販鹽業,富可傾國。不過,猗頓本人並沒有「為富不仁」,經常做慈善事業,「或者急公奉餉,上有利於國;或者憫孤憐貧,下有濟於民。」難怪太史公司馬遷盛讚說:「長袖善舞,多財善賈,其猗頓之謂乎!」
與猗頓自主創業不同的是,江春則是世襲。江春自祖父以來家族均經營鹽業,父親江承瑜曾為兩淮總商之一。江春科考落第後,遂助父親經營鹽業,父逝後繼任總商一職。可以說,投身鹽業多年,歷經人性練達,江春本人深諳商業之道和官道世故。
言及江春,在民間流傳最廣最為人津津樂道的還是「一夜堆鹽造白塔」的故事——傳說乾隆在瘦西湖遊覽時,船到五亭橋畔,無意中對揚州陪同官員說:「此處很像京城北海的瓊島春陰,可惜差了一座白塔。」次日清晨,乾隆開軒,發現一座白塔從天而降。詢問左右才得知:此塔乃揚州八大鹽商為彌補自己之憾,連夜用鹽包堆成。由是,江春的大手筆和氣魄可見一斑。不過,也正因為此舉,也正因之,江春和乾隆建立美好的關係,也因此被稱為敢「以布衣結交天子」的「最牛的鹽商」。
據史料記載,這個江春和乾隆的關係的確很不一般。包括乾隆六次南巡,都是「江春大接駕」。而乾降數次對邊疆用兵,慶祝後大後萬壽節典禮,以及許多大工程和大災賑濟,江春也都是盡心盡力。據嘉慶《兩淮鹽法志》記載:乾隆十六年(1751年),首次南巡,駕臨 揚州,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江春率領其他商人「急公報效」、「輸將巨款」達白銀1120萬兩之多,深得乾隆賞識。每當新的兩淮巡鹽御史上任前, 乾隆總要跟他們交底:「江廣達(江春,他的行鹽旗號為『廣達』)人老成,可與諮商」,江春仿佛是乾隆的另一個財政部長。 乾隆五十年(1785年),江春被乾隆邀請參加千叟宴,成為「以布衣上交天子」的第一人,後來他更被乾隆授予「正一品光祿大夫」頭銜。要知道,過去,商人的地位不高,一介商人能有如此政治榮耀,並不多見。
應該說,在拍攝之前,《大清鹽商》在劇本創作上可謂下足了功夫。就整部劇情來說,《大清鹽商》在劇本創作上亦本著「大史不虛,小事不拘」這一創作原則,與此前流行在屏幕上的野史和雷劇有著天壤之別。此外,除了鹽商故事的主體,歷史正劇《大清鹽商》中還融入了諸多元素,如血雨腥風、刀光劍影、江淮民俗、人間情愛、哲學反思、草根智慧、內幕解密、奇謀設局、、絕地潛伏等,如是元素亦為該劇加分不少。
值得一提的是,《大清鹽商》並未以懸疑和傳奇為能事和快事,而是對「兩淮鹽引案「進行了深度揭秘,通過五個家庭、上下兩代、跨度十年的恩愛情仇,展示出揚州鹽商這個特殊的群體,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時政的傾軋和內心的掙扎。可以說,《大清鹽商》既通過影視鏡頭和電視語言描述了鹽官、鹽商、鹽民、鹽匪等各個階級、階層、集團的各自無奈的生存狀態,又完整細緻地再現鹽商們發家暴富和走入沒落的過程。《大清鹽商》中既有以江春為原型的鹽商總商汪朝宗面對積重難返的兩淮鹽業,與新任兩淮鹽政阿克佔、乾隆皇帝及一幫貌合神離的揚州鹽商展開了一場場結局難測的較量,又有汪朝宗遊走在正妻蕭文淑和知己姚夢夢之間的愛恨糾葛。
「兩淮鹽,天下鹹」, 一個大鹽商,半部大清史。《大清鹽商》,如此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