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9日早晨,幾十萬瀋陽市民在習以為常的日軍演習的槍炮聲中徐徐醒來,當他們打開窗戶,推開大門,來到屋外時,他們驚奇地發現,昨天還飄揚在瀋陽大街小巷的青天白日旗一夜之間全都變成了日本的太陽旗。其實,與瀋陽市民看到同樣景象的還有南滿鐵路沿線的本溪、鞍山、營口、撫順、鐵嶺等十多座城市的市民,而長春的上空也在當天下午兩點飄起了日本的太陽旗。
瀋陽和其他十多座城市的市民猛然醒悟,昨天夜裡的槍炮聲並不是早已習慣的日軍演習時發出的聲音,而是日軍明目張胆、荷槍實彈地佔領這些城市而發出的聲音。不錯,就在9月18日晚10時20分,日軍經過精心策劃,炸毀了南滿鐵路柳條湖路段約兩米寬的鐵軌,僅僅幾分鐘後,幾百名日軍藉口保護南滿鐵路就衝向了東北軍北大營。
於是,「九·一八事件」爆發了!於是,中國人民反擊日本侵略的14年抗日戰爭拉開了序幕,於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也由此而展開。今天的瀋陽市裡樹立著一塊鐫刻著「九一八」的「殘歷碑」,它時時刻刻地提醒著瀋陽市民和全國人民,就是在那一天的晚上,日本侵佔了瀋陽,並企圖有計劃地逐步侵佔整個東北和全中國。
當幾百名日軍衝進駐紮著6000多名東北邊防軍精銳第7旅官兵的北大營的時候,東北軍司令張學良正在北京陪同英國公使看京劇,第7旅旅長王以哲不在軍營中,而身在瀋陽城中的第7旅參謀長榮臻在接到北大營的值班電話時根本聯繫不上張學良和王以哲,他能做的就是謹記張學良避免與日軍發生衝突的嚴令。
於是,本來就驚慌失措的北大營官兵們按照榮臻「不抵抗,即使勒令繳械、佔領營房,均可聽其自便」的荒唐命令而放棄了抵抗,唯有沒有接到這條命令的王鐵漢620團對日軍進行了自衛性反擊。19日凌晨5時50分,第7旅6000多人在幾百名日軍的追擊下撤退到了東大營,爾後又被穿著便衣趕來的旅長王以哲帶到了錦州,日軍佔領了北大營和東大營。
在日軍攻擊北大營大約一個小時後,日本關東軍司令本庄繁在旅順召開軍事會議,下令關東軍全面投入戰鬥,著手佔領整個東北,當天晚上,關東軍司令部開始搬往瀋陽。與此同時,日軍第2師團第29聯隊迅速進攻瀋陽,19日凌晨6時20分,日軍撕毀國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在瀋陽的大街小巷和軍政要地掛上了太陽旗。9月19日下午2時,日軍佔領長春。
針對日軍的侵略,國民政府向國際聯盟提出了抗議,而國聯也在10月24日決議要求日軍在11月16日前撤退,但日軍置之不理。11月4日,日軍進攻黑龍江省,馬佔山率部抵抗了近半個月後,黑龍江省陷落。張學良在黑龍江省陷落後大呼國聯不作為,並計劃率東北軍從錦州撤到關內,但國民政府要求張學良在錦州進行積極的抵抗,不同意撤退。
不過,張學良一意孤行,多次拒絕國民政府的要求,並在1932年1月2日率部擅自撤出錦州,這樣一來,20多萬人兵強馬壯的東北軍被只有1萬零幾百人而且沒有重武器的關東軍趕出了東北。2月5日,日軍佔領哈爾濱,不久,東北三省全境落入日本之手。
1990年,年僅90歲的張學良承認自己當年在「九一八事變」中判斷錯誤,認為當時的日本政府決不會縱容關東軍的侵略行為,這樣的話,只要東北軍不抵抗,事情就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張學良甚至在「九一八事變」的第二天在協和醫院對天津大公報記者強調說,「吾早下令我部士兵,對日兵挑釁,不得抵抗。故北大營我軍,早令收繳軍械,存於庫房」。
由於張學良堅決執行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也就有了張學良一再命令東北軍不抵抗的政策,當然也就有了東北三省迅速淪陷的悲劇。有意思的是,張學良還一度抱怨國民政府讓東北軍在錦州抵抗日軍卻又不提供任何支援,目的是為了削弱東北軍的力量。嗚呼哀哉!從此,日本侵略者以東北為基地,一步步地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了華北,伸向了全中國,而中國人民也不得不開始長達14年的抗擊日本法西斯的鬥爭。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