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孫中山先生宣布「青天白日旗」作為中華革命黨的黨旗,此後該黨一直沿用青天白日旗。據了解,青天白日旗是辛亥革命時制定的第一面旗幟。而旗幟的設計者是興中會成員陸皓東,他也是第一個為共和革命犧牲的人。
1868年,陸皓東出生在廣州香山縣一個富裕家庭。父親長期在上海做生意,家境殷實,而且他是家裡的獨子,所以從小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9歲那年,父親病逝,母親帶著他回到了老家生活。他家和孫中山家離得不遠,兩人年齡又差不多,便經常一起玩兒。他們都對世俗表示不滿,性格也相似,慢慢的成了好友。
後來,孫中山去了美國留學,陸皓東則在國內接受教育。他很聰明,擅長書畫。1883年秋天,孫中山回國,並給他講了歐美很多科學文化知識、民主主義思想,對他影響頗大。不久,孫中山四處宣傳政治改革,嚴厲抨擊腐敗的清政府以及一些落後的風俗,令陸皓東非常欽佩。孫中山的行為引起了當地鄉紳、地主的不滿,他被迫去了香港,陸皓東去了上海電報學堂學習。畢業後,他留在了上海,在上海電報局當譯報員。
1890年,陸皓東回老家結婚。而孫中山正在香港、廣州與陳少白等人醞釀革命,他經常參加他們的活動,為革命做準備。兩年後,他與人合辦了興利蠶子公司。1893年冬天,孫中山召集包括陸皓東在內的志同道合的同召會議,商量創辦革命組織興中會的事。該會議只是商討出了宗旨,沒能形成具體的組織。次年,孫中山和陸皓東一起北上,要求清政府改革。他們託關係上書李鴻章,提出學習西方的一些制度,從而讓國家富強起來。可惜的是,李鴻章沒有理會他們。
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前夕,清政府不作出應對,竟然忙著籌備慈禧的60大壽。此事徹底讓孫中山和陸皓東對清政府失望了,他們不再對清政府抱有幻想,推翻清朝、創立民主共和國才是唯一出路。此後,陸皓東在國內聯絡革命,結識有志之士,拿出父親留下的遺產當活動經費。孫中山就在海外發展革命力量。兩人分工明確,配合默契。
1895年初,孫中山回國,陸皓東得到消息後立即與其會合,共商大計。2月,他加入了興中會,成了孫中山的左膀右臂。3月,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屈辱求和,激起了民憤。他們認為此時是起義的最佳時機,陸皓東在會上提出:「為了團結同志,革命派必須要有自己的旗幟,來表示和清政府決裂!」其他人都很支持他的提議,委託他幫忙設計旗幟圖案。陸皓東冥思苦想,最終設計出了青天白日旗,作為廣州起義的旗幟。然而,由於起義被提前破壞,旗幟未能使用。
為掩護革命黨人撤離,陸皓東當即決定自己最後離開。本來他已經逃走了,但在半路想起黨員名冊不知道有沒有被帶走,於是決定回去拿。當他毀掉名冊時,軍警也來了,不幸被捕。他寧死不屈,在獄中痛斥清政府,說:「今事雖不成,此心甚慰,但一我可殺,而繼我而起者,不可盡殺!」11月7日,陸皓東英勇就義,年僅2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