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習俗】過年

2021-02-10 大美準格爾

爆竹聲聲辭舊歲,喜慶洋洋迎新年!春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是集祈福攘災、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內容豐富多彩,年味濃鬱,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維繫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精神紐帶,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寶貴資源。

過年,分為年前的緊張籌備到年後的娛樂享受兩個階段。從做臘八粥拉開序幕進入倒計時,做年食、辦年貨、寫春聯、貼年畫、掛燈籠、熬年、拜年、走親訪友到鬧完元宵拉下帷幕,歷時近二十天。

做年食是過大年一項費時、費力的艱巨工程。從臘八開始忙乎,生豆芽、磨豆腐、蒸糕、壓粉條、炸油圈等等一直忙到除夕。

過了臘月二十三小年,開始著摞房舍,掃家、刷牆、漿炕、泥地、拆洗鋪蓋、洗惡水、掃惡沙……

上世紀七十年代前,年貨除穿戴、紙、炮等到供銷社購買,其餘生活用品都是自己製作。八十年代後由於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自己製作年貨越來越少,多從市場購買。臘月二十四是納林一年中最後一個集市日,也是一年中人最多的一天,人們一大早就開著自家的三輪車、麵包車置辦年貨。沒有車的租上車往回買年貨。趕集的人川流不息,擠滿了整個街道。有時被車堵的水洩不通。過去買二十個炮過年的就算有錢的人家了,現在過年人們買炮都是整敦子,花炮也是種類繁多,一戶人家光買炮要花去幾百元甚至幾千元並不稀奇。現在偶爾也回納林趕年集,越來越感覺趕年集不僅僅是買年貨。趕年集,趕的是記憶,趕的是年味、趕的是故鄉的風土人情!趕得是「年集」文化。

春聯起源於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是從桃符門神派生出來的。五代十國時,宮廷裡,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等。根據使用的場所,可分為框對、橫披、春條、鬥方等幾種。「框對」貼在左右兩個門框上的,就是春聯;「橫披」貼在門眉的橫木上,就是春聯的橫披;「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在相應地方的單幅文字,如在庭院裡貼上「抬頭見喜」、「出入平安」、「恭喜發財」之類的文字;「鬥方」,也叫「門葉」,多貼在家俱、單扇門上,「福」字,就屬於這種「鬥方」。在古代,生產力落後,人們迷信神仙來降妖除魔驅鬼,以求心理、精神上的安慰和平衡。相傳神荼,鬱壘兩兄弟專門捉妖餵虎。人們每到春節,做二個桃人,左神荼、右鬱壘放在門前,祈求平安,消災滅禍。後來改成桃符掛在門上,用以避邪驅鬼。到了唐朝,龍王要加害唐太宗李世民,秦叔寶、尉遲恭守在門前,趕走了龍王,後將二人做成桃符作為門神掛在門上。到了明朝,在開國皇帝朱元璋推廣、倡導下,並規定每家每戶都要用紅紙寫春聯貼春聯,誰家不貼要受處罰,使春聯在中國普及繁榮。春聯,堪稱中華民族獨創的藝術奇葩,它以雅俗共賞的特性深受世代人民喜愛。有人曾這樣概括春聯:「兩行文字,撐天柱地;一副對聯,評古涵今。」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華民族漢語言文化瑰寶,是漢語言的璀璨明珠。

小時候村裡文化人缺乏,寫春聯得請人,自己上學後,每年不僅寫自家的,儘管歪歪扭扭擺不上桌面,但還得幫鄰居們書寫。

燈籠又稱燈彩,是一種古老的中國傳統工藝品。起源於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燈」與「丁」讀音相近,意味著人丁興旺,被人們視為吉祥好預兆。掛燈籠,有鴻(紅)運當頭的吉祥寓意,所以每年的農曆除夕開始,家家戶戶都要掛起象徵吉祥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燈籠也成為中國人喜慶的象徵。

故鄉常勝店家家戶戶掛的是木製的紙糊燈籠,我十幾歲的時候,聽說有冰燈龍,自己就試著製作:用三根一米多長的廢舊鐵絲或廢舊繩子,再撐多半桶水,然後將鐵絲放入水桶靠邊擺開讓凍在桶傍以備方便提掛,夜裡放在當院,經過一夜的冷凍,第二天早上取出,經過反覆試驗製作成功。冰燈龍不用糊紙,經濟實惠、美觀明亮,用後沒有垃圾不汙染環境。在我的指點下,村子裡大多數鄰居們屋簷下也都是掛的冰燈籠。一直到村子裡通了電才被淘汰。現在市場出售的燈籠經過歷代燈彩藝人的繼承和發展,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品種和高超的工藝水平。種類上有宮燈、紗燈、吊燈等;造型上有人物、山水、花鳥、龍鳳、魚蟲等。除此之外還有專供人們賞玩的走馬燈。

過大年能留下節日氣氛的明顯標誌莫過於春聯、燈籠。年食、花炮等等稍縱即逝、曇花一現,唯有春聯、燈籠地久天長能陪伴我們一年半載。

大年三十這一天,家家戶戶最為忙碌,整個村子被喜氣籠罩著,張燈結彩,熱鬧非凡。到了年三十晚上,過年的工作已經準備就緒,開始熬年看春晚、放花炮。在納林生活的那個年代,到午夜十二點,天空炮聲隆隆,花炮將上空照的如同白日,人們企盼著新的一年能帶來好運。

每年的正月初一吃罷早飯到了半前晌「出行」。「出行」就是全村所有的人,不論男女老少換上新衣裳聚集在一起,用柴草堆上一個大火籠,圍在火籠旁開始放炮。那時的炮只有三種,最大的麻雷,小點的雙紅炮,最小的鞭炮,花炮從來沒有見過。一戶人家買炮也最多不過二十個。有錢的人家給買上一串鞭炮,娃娃也捨不得一次放完,而是仔細地把它拆開一個一個地放。放完炮人們逐漸散去,然後三五成群到各家各戶串門。還有的到親戚家互相拜年。過了正月初三就開始勞動,修渠打壩,興修水利。新一年的生產勞動就又開始了。到正月十五再放一天假,讓人們去納林趕紅火。每年正月人們白天都參加勞動,到了晚上,愛好文藝的人聚在一起,吹拉彈唱還要紅火半黑夜。每天來看紅火的人要擠滿一屋子。一個正月差不多天天如此。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農村的個別富裕人家開始有了電視,村裡的人就擠去看電視,農村人都很憨厚,不像城裡人,擠上滿家人一直要看到很晚才肯離去,互相也不取心。不久我將家搬到納林,那時過罷年正月初一,住在納林的幾十個教師,早上吃完飯就三三兩兩陸續從家走開,人越聚越多,分成幾批到各家互相拜年,每到一家抽支煙或喝杯酒,走完所有人家,已時過中午,這個時候大多數人已經二潮潮了。有的人喝得紅眉燙眼因酒量不行東倒西歪已經站不住了,糊嚕二三連回出也尋不見,只能讓同事扶著送回家中,睡上一下午。

新世紀初近十多年從正月初一開始這裡的大多數人都泡在麻將館裡,一大群老師走家串戶那種熱鬧場面再也見不到了。近幾年老師們搬走了不少,留下的也互不來往。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村裡都建起了文化活動室,人們都集中到活動室參與打撲克、下象棋等娛樂活動。

元宵節因為是新年第一個月圓之夜,也稱元夕、上元節、燈節。每年春節剛過,迎來的便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元宵觀燈的習俗起源於漢朝初年,東漢明帝劉莊提倡佛教,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在正月十五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遊龍燈、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等傳統民俗表演。每年的元宵節,準旗大多數鄉鎮都要舉辦鬧元宵活動。納林每年的元宵節活動吸引著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少前來觀看。

過罷元宵節標誌著本年度過年一系列活動的終結。社會經濟的發展,使過年生活習慣、活動方式不斷改變,現在過年不像以前那麼忙碌了,因為機器加工取代了手工勞作,衣食用品大都到市場購買。居住條件的改善,使糊燈籠、貼窗花這些營生消失的無影無蹤。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好吃的好穿的也不是過年的「專利」了。除夕熬年由聽廣播喇叭、收音機、錄音機到看電視的跨越式發轉變。現在親朋好友相互拜年也不一定親自見面,即使遠隔千山萬水一部手機可完全搞定。

過年,放響的是鞭炮,走過後是歲月,留下的是故事,帶來的是希望,盼望的是美好,送到的是祝福!

相關焦點

  • 中國人過年習俗都有啥?年夜飯、守歲、紅包樣樣少不了
    中國人過年習俗知多少?年夜飯、守歲、紅包樣樣少不了中國年幸福年紅紅火火過大年,這種「過大年」的傳統習俗,在中國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從古至今人們最期盼的日子就是「春節」。因為「春節」在每個中國人的心目中,不僅是一個傳統佳節,同時還蘊涵了親情、友情,以及對未來的美好期望。
  • 春節的習俗風俗有哪些 過年春節的傳統民俗簡單介紹
    每每節日降臨,全國各地甚至海外華人區總會踐行一些春節習俗來傳遞過年的紅火意味與熱鬧氛圍。這些年俗,大多傳統且歷久彌新,在今日仍被廣泛使用。那麼春節有什麼風俗習俗呢?傳戒的傳統民俗介紹。春節的習俗春節的習俗風俗有哪些  1、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
  • 南方人的過年習俗,大年初一的頭一頓飯,丈夫做給妻子吃
    百家號文史領域春節特輯獨家供稿一直以來,我國南北方的習慣差異,都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所以今天小編再給您說一個和春節相關的習俗,那就是在南方,大年初一的第一頓飯,必須要由家裡的男主人來做。也許很多讀者看到這裡就納悶了,為什麼會有這種習俗呢?
  • 新興過年習俗&新興美食
    其實呢,今天小編我是想跟大家一起來探討一下新興的一些過年習俗和美食。按照新興的習俗,在年廿八的這一天,或者在這之前,家家戶戶都要對自己的家進行一年當中最為隆重和徹底的大掃除。在小編我的印象當中,每年過年最最開心,但又最最痛恨的一件事情就是大掃除!開心的是自己的房間終於可以一改原本「狗窩」的面貌,痛恨的就是自己的假期居然就是以連續幾天打掃衛生的這樣形式拉開帷幕的。
  • 農村過大年,習俗悄悄變,縱觀農村春節三大變化
    今年春節期間,在久違的老家過大年,體驗到傳統的農村習俗正在悄悄地改變,除了有「年味」代表性的習俗正在逐漸淡出歷史舞臺之外,年輕人的婚戀婚育觀也在不知不覺中有了明顯的變化。一個明顯的感覺是,與以往炮聲不斷的過大年相比,今年煙花爆竹明顯變少,而且恐怕未來也將形成一個逐年遞減的趨勢。記得小時候在老家過年,各式各樣的鞭炮是重要的年貨,放鞭炮是小孩和年輕人的一大嗜好,幾乎家家都要備上十幾掛鞭花,還要配以幾捆二踢腳和大量拽炮。這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
  • 過年:九種習俗,九種禁忌
    正月初二,中國的大部分地區都有回娘家的習俗。這一天也叫「迎婿日」,嫁出去的女兒們,在大年初二這一天,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相傳這一天晚上是老鼠娶親的日子,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燈睡覺,以免打擾老鼠娶親。並在屋角灑落一些米粒、糕餅,供老鼠食用,稱為老鼠分錢,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豐收。
  • 臺灣過年習俗
    臺灣民間過春節的習俗與大陸相差無幾,都是從自上一年的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開始,直到正月十八「落燈」為止。由於寶島居民的祖先(多為閩南和客家人)去臺開發,距今年代久遠且屢經滄桑,春節習俗也逐漸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模式和色彩。   其實一進農曆十二月即臘月,臺灣過年的氣氛就濃起來了。   臘月十六這天是「尾牙」。
  • 客家文化|客家過年習俗有哪些?
    人們很早就開始準備過年,客家人過年有哪些習俗呢?一起來看看。  隔年飯  在除夕前一天,都會用大木甑蒸「年飯」,亦稱「隔年飯」,供奉祖先神祗時,「隔年飯」要插上12雙筷子和12根大蒜。一般人家過年都要用上三四十斤豬肉,有的人家過年一戶殺一頭大豬,主要用途是:一、饋贈親戚、朋友,每一戶親戚要饋贈二至三斤豬肉,特別是嶽父家饋贈的肉就更多,新結婚姻親饋贈的豬肉數目更為可觀,否則會被人恥笑為「孤寒鬼」。
  • 大年初二習俗
    這一天,兒女們都在家,所以,一家人也會選擇這一天拍張全家福,大年初二回娘家的習俗,提供了一個聚會的機會,讓平時忙碌許久未見的姊妹們,得以閒下來、敘敘舊、話話家常。大年初二,這一天孩子們格外喜慶,都會提著鯉魚燈去討個好意頭。
  • 農村過年上墳有何習俗?為何現在農村上墳不讓燒紙放炮?你知道嗎
    所以,在我國農村裡面過大年的時候上墳祭祖是再正常不過的一件事。但是由於農村地區天高地遠,所謂五裡不同風,十裡不同俗,各個地區的祭祖的風俗習慣有所不同。你們那邊在大年三十上墳有什麼樣的習俗呢?在我們老家皖西南地區,農曆臘月二十四過小年,三十過大年。在小年和大年這兩個重要的節日,都要給祖宗上墳。
  • 大年初七「人日節」,這些習俗和禁忌你知道多少
    大年初七「人日節」這個已被漸漸淡忘的「生日」,是中國傳統習俗的「人類生日」—「人日」。民俗專家說,在中國至少史長兩千年。民間傳說女媧造人之時,正月前六天分別造了雞、狗、羊、豬、牛、馬,第七日造出了人,因此正月初七這天是人類的生日。人日是春節系列節日中的重要節日之一,在中國至少有二千年以上的歷史,也有系統的習俗。
  • 黃巖人過年前「小年」習俗有哪些?恩曉得嗎?
    黃巖民間以臘月廿四為「小年」,從這天開始,大家就忙著過年的計劃。故有過廿四後,至上八出年,每天都是節日的說法。廿四過小年:農曆十二月廿四,有撣蓬壅、祭灶送神、謝年等風俗,其熱鬧程度不亞於過年,且過一天,馬上要進入年關,故民間以這一天為「小年」或「小除夕」。
  • 故宮推出「賀歲片」,揭秘宮廷過年五大習俗
    故宮出版社表示,這部「賀歲片」是2019年《賀歲迎祥-紫禁城裡過大年展覽》的延續和新形態的嘗試。5集「賀歲片」中,竇文濤帶著文化嘉賓王剛、馮唐、羅晉、詠梅、王佩瑜,走進故宮,和故宮專家一起,在真實的歷史空間和文物中體驗宮廷過年的別樣習俗。
  • 正月初一拜大年!這些習俗早知道,能旺一整年!
    大年初一的早晨,為了開門大吉,首先會燃放爆竹圖個喜氣,這也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叫做「滿堂紅」。雖然隨著社會的發展,為了環境和空氣的質量,越來越多的地區已經明令禁止燃放煙花爆竹,但這依舊不會影響人們過年的熱情,爆竹聲也可以被一聲聲「過年好」的問候來代替,這同樣能代表新一年的開始。
  • 大年初二習俗與禁忌
    這一天,兒女們都在家,所以,一家人也會選擇這一天拍張全家福,大年初二回娘家的習俗,提供了一個聚會的機會,讓平時忙碌許久未見的姊妹們,得以閒下來、敘敘舊、話話家常。大年初二,這一天孩子們格外喜慶,都會提著鯉魚燈去討個好意頭。
  • 臺灣過年重要的習俗與祭拜!這些你了解嗎?
    美麗的寶島臺灣過年的民間風俗,跟大陸基本相同,但也有其獨特之處。在臺灣地區,大年夜全家大小圍坐在火鍋周圍吃年夜飯,叫做「圍爐」參加「圍爐」的人,不論是誰,桌子上所有的菜都要夾著吃,即使是平日裡不喝酒的人,也要象徵性地喝一口酒以討吉利。
  • 過年為什麼要吃餃子?小咖為你揭秘春節習俗!
    2020 鼠年新春過年是中國人的頭等大事,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和悠久的風俗習慣。近年來,過年的方式日新月異,我們在網上淘年貨、在群裡發紅包、在朋友圈拜年... ...但傳統的過年習俗你知道多少呢?過年習俗小百科2020 Happy New Year臘八粥臘月初八就是臘八節,這一天人們要喝臘八粥。
  • 農村的習俗中,大年初一記住這幾個不要,禁忌最好不要觸碰
    小夥伴們,今天小編繼續和大家說三農,尤其是現在馬上就要過年了,爆竹聲聲迎新年。新年到,打開門來迎財神,再過幾天就到大年夜了。尤其是春節在中國更是一個比較隆重的日子。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即使身上沒有錢,在外工作的人們都會選擇回家過年,畢竟是團團圓圓一家人聚在一起,更像是一個。
  • 大年初六的這些習俗,你知道嗎?
    大年初六的這些習俗,你知道嗎?時間:2020-01-30 00:14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大年初六的這些習俗,你知道嗎? 正月初六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 在這一天, 還有一項頗具特色的歲時風俗:送窮。 在古代,人們希望在送走舊年的同時送走窮困, 迎來富足生活。
  • 大年初五習俗禁忌盤正月初五「破五」是什麼意思?大年初五吃什麼
    破五習俗除了以上外,主要是送窮,迎財神,開市貿易。  大年初五習俗知多少 /  + 初五/ 習俗 /  ※祭財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財神。民間傳說,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  清代顧祿《清嘉錄》云:「正月初五日,為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