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聲聲辭舊歲,喜慶洋洋迎新年!春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是集祈福攘災、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內容豐富多彩,年味濃鬱,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維繫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精神紐帶,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寶貴資源。
過年,分為年前的緊張籌備到年後的娛樂享受兩個階段。從做臘八粥拉開序幕進入倒計時,做年食、辦年貨、寫春聯、貼年畫、掛燈籠、熬年、拜年、走親訪友到鬧完元宵拉下帷幕,歷時近二十天。
做年食是過大年一項費時、費力的艱巨工程。從臘八開始忙乎,生豆芽、磨豆腐、蒸糕、壓粉條、炸油圈等等一直忙到除夕。
過了臘月二十三小年,開始著摞房舍,掃家、刷牆、漿炕、泥地、拆洗鋪蓋、洗惡水、掃惡沙……
上世紀七十年代前,年貨除穿戴、紙、炮等到供銷社購買,其餘生活用品都是自己製作。八十年代後由於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自己製作年貨越來越少,多從市場購買。臘月二十四是納林一年中最後一個集市日,也是一年中人最多的一天,人們一大早就開著自家的三輪車、麵包車置辦年貨。沒有車的租上車往回買年貨。趕集的人川流不息,擠滿了整個街道。有時被車堵的水洩不通。過去買二十個炮過年的就算有錢的人家了,現在過年人們買炮都是整敦子,花炮也是種類繁多,一戶人家光買炮要花去幾百元甚至幾千元並不稀奇。現在偶爾也回納林趕年集,越來越感覺趕年集不僅僅是買年貨。趕年集,趕的是記憶,趕的是年味、趕的是故鄉的風土人情!趕得是「年集」文化。
春聯起源於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是從桃符門神派生出來的。五代十國時,宮廷裡,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等。根據使用的場所,可分為框對、橫披、春條、鬥方等幾種。「框對」貼在左右兩個門框上的,就是春聯;「橫披」貼在門眉的橫木上,就是春聯的橫披;「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在相應地方的單幅文字,如在庭院裡貼上「抬頭見喜」、「出入平安」、「恭喜發財」之類的文字;「鬥方」,也叫「門葉」,多貼在家俱、單扇門上,「福」字,就屬於這種「鬥方」。在古代,生產力落後,人們迷信神仙來降妖除魔驅鬼,以求心理、精神上的安慰和平衡。相傳神荼,鬱壘兩兄弟專門捉妖餵虎。人們每到春節,做二個桃人,左神荼、右鬱壘放在門前,祈求平安,消災滅禍。後來改成桃符掛在門上,用以避邪驅鬼。到了唐朝,龍王要加害唐太宗李世民,秦叔寶、尉遲恭守在門前,趕走了龍王,後將二人做成桃符作為門神掛在門上。到了明朝,在開國皇帝朱元璋推廣、倡導下,並規定每家每戶都要用紅紙寫春聯貼春聯,誰家不貼要受處罰,使春聯在中國普及繁榮。春聯,堪稱中華民族獨創的藝術奇葩,它以雅俗共賞的特性深受世代人民喜愛。有人曾這樣概括春聯:「兩行文字,撐天柱地;一副對聯,評古涵今。」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華民族漢語言文化瑰寶,是漢語言的璀璨明珠。
小時候村裡文化人缺乏,寫春聯得請人,自己上學後,每年不僅寫自家的,儘管歪歪扭扭擺不上桌面,但還得幫鄰居們書寫。
燈籠又稱燈彩,是一種古老的中國傳統工藝品。起源於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燈」與「丁」讀音相近,意味著人丁興旺,被人們視為吉祥好預兆。掛燈籠,有鴻(紅)運當頭的吉祥寓意,所以每年的農曆除夕開始,家家戶戶都要掛起象徵吉祥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燈籠也成為中國人喜慶的象徵。
故鄉常勝店家家戶戶掛的是木製的紙糊燈籠,我十幾歲的時候,聽說有冰燈龍,自己就試著製作:用三根一米多長的廢舊鐵絲或廢舊繩子,再撐多半桶水,然後將鐵絲放入水桶靠邊擺開讓凍在桶傍以備方便提掛,夜裡放在當院,經過一夜的冷凍,第二天早上取出,經過反覆試驗製作成功。冰燈龍不用糊紙,經濟實惠、美觀明亮,用後沒有垃圾不汙染環境。在我的指點下,村子裡大多數鄰居們屋簷下也都是掛的冰燈籠。一直到村子裡通了電才被淘汰。現在市場出售的燈籠經過歷代燈彩藝人的繼承和發展,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品種和高超的工藝水平。種類上有宮燈、紗燈、吊燈等;造型上有人物、山水、花鳥、龍鳳、魚蟲等。除此之外還有專供人們賞玩的走馬燈。
過大年能留下節日氣氛的明顯標誌莫過於春聯、燈籠。年食、花炮等等稍縱即逝、曇花一現,唯有春聯、燈籠地久天長能陪伴我們一年半載。
大年三十這一天,家家戶戶最為忙碌,整個村子被喜氣籠罩著,張燈結彩,熱鬧非凡。到了年三十晚上,過年的工作已經準備就緒,開始熬年看春晚、放花炮。在納林生活的那個年代,到午夜十二點,天空炮聲隆隆,花炮將上空照的如同白日,人們企盼著新的一年能帶來好運。
每年的正月初一吃罷早飯到了半前晌「出行」。「出行」就是全村所有的人,不論男女老少換上新衣裳聚集在一起,用柴草堆上一個大火籠,圍在火籠旁開始放炮。那時的炮只有三種,最大的麻雷,小點的雙紅炮,最小的鞭炮,花炮從來沒有見過。一戶人家買炮也最多不過二十個。有錢的人家給買上一串鞭炮,娃娃也捨不得一次放完,而是仔細地把它拆開一個一個地放。放完炮人們逐漸散去,然後三五成群到各家各戶串門。還有的到親戚家互相拜年。過了正月初三就開始勞動,修渠打壩,興修水利。新一年的生產勞動就又開始了。到正月十五再放一天假,讓人們去納林趕紅火。每年正月人們白天都參加勞動,到了晚上,愛好文藝的人聚在一起,吹拉彈唱還要紅火半黑夜。每天來看紅火的人要擠滿一屋子。一個正月差不多天天如此。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農村的個別富裕人家開始有了電視,村裡的人就擠去看電視,農村人都很憨厚,不像城裡人,擠上滿家人一直要看到很晚才肯離去,互相也不取心。不久我將家搬到納林,那時過罷年正月初一,住在納林的幾十個教師,早上吃完飯就三三兩兩陸續從家走開,人越聚越多,分成幾批到各家互相拜年,每到一家抽支煙或喝杯酒,走完所有人家,已時過中午,這個時候大多數人已經二潮潮了。有的人喝得紅眉燙眼因酒量不行東倒西歪已經站不住了,糊嚕二三連回出也尋不見,只能讓同事扶著送回家中,睡上一下午。
新世紀初近十多年從正月初一開始這裡的大多數人都泡在麻將館裡,一大群老師走家串戶那種熱鬧場面再也見不到了。近幾年老師們搬走了不少,留下的也互不來往。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村裡都建起了文化活動室,人們都集中到活動室參與打撲克、下象棋等娛樂活動。
元宵節因為是新年第一個月圓之夜,也稱元夕、上元節、燈節。每年春節剛過,迎來的便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元宵觀燈的習俗起源於漢朝初年,東漢明帝劉莊提倡佛教,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在正月十五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遊龍燈、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等傳統民俗表演。每年的元宵節,準旗大多數鄉鎮都要舉辦鬧元宵活動。納林每年的元宵節活動吸引著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少前來觀看。
過罷元宵節標誌著本年度過年一系列活動的終結。社會經濟的發展,使過年生活習慣、活動方式不斷改變,現在過年不像以前那麼忙碌了,因為機器加工取代了手工勞作,衣食用品大都到市場購買。居住條件的改善,使糊燈籠、貼窗花這些營生消失的無影無蹤。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好吃的好穿的也不是過年的「專利」了。除夕熬年由聽廣播喇叭、收音機、錄音機到看電視的跨越式發轉變。現在親朋好友相互拜年也不一定親自見面,即使遠隔千山萬水一部手機可完全搞定。
過年,放響的是鞭炮,走過後是歲月,留下的是故事,帶來的是希望,盼望的是美好,送到的是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