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過年習俗

2021-02-22 兩岸文化

歡迎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本公眾號~

投稿郵箱:lianganmedia@163.com

      春節,中華民族傳統的節日,無論身在何處,只要是炎黃子孫,都把春節當成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來過。臺灣民間過春節的習俗與大陸相差無幾,都是從自上一年的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開始,直到正月十八「落燈」為止。由於寶島居民的祖先(多為閩南和客家人)去臺開發,距今年代久遠且屢經滄桑,春節習俗也逐漸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模式和色彩。

 

  其實一進農曆十二月即臘月,臺灣過年的氣氛就濃起來了。 

  臘月十六這天是「尾牙」。因為早年生活艱苦,臺灣風俗中,每個家庭每月的十六都要設法改善一次夥食,稱為「做牙」,而十二月的十六是一年中最後一次做牙,故稱「尾牙」。這一天,各家各戶要擺上大魚大肉,祭供土地公公,感謝其一年來的保佑。

  接下來就是「送灶」,又稱「辭灶」,即祭灶神(灶王爺)。傳說灶神是上天派住在各家各戶的天神,每年年底都要返回天上向玉皇大帝「述職」,匯報每戶人家一年來的善惡,以便玉帝決定給予獎勵或處罰,來年的吉兇也就由此而定,這對百姓來說是非同小可的,於是人們為了讓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就用豐盛的祭品來供奉灶神。

    

       臺灣大年三十夜的「守歲」、「壓歲錢」都與大陸的習俗一樣。

  大年三十夜,全家老少圍坐在放有火鍋的圓桌邊聚餐,叫做「圍爐」。圍爐時桌上的每個菜都有一定的寓意。比如米圓、肉圓。魚圓是取意『三元」,象徵闔家團圓;蘿蔔在臺灣叫「菜頭」,就是「好彩頭」,吉祥的意思;全雞的「雞」,臺灣方言諧音為「家」,有「食雞起家」之意;經過油煎火炸的食物,表示「家運興旺」。參加圍爐的人,不分男女老少,桌上每一樣菜都要吃一點。另外還都要喝上一點酒,以討吉利。圍爐時吃的蔬菜,洗淨後連根煮熟,吃時從頭到尾,慢慢進肚,以祝父母長壽。 

  圍爐之後,在臺灣農村還保留著「觀火盆」的習俗。門前點燃一盆稻草,全家男性老少依次從火盆上跳過,取「興旺如火」的吉意。邊跳邊口中念念有詞地說些吉利話。火熄後,將灰燼送進廚房灶腳,祈求神明保佑發財。

  在臺灣一些鄉村中,至今還保留著一種有趣的習俗:從大年三十晚上開始,一些寺廟裡就演戲,那些在年前無法還債的人,為了躲避債主的催逼,就跑到廟裡去看戲避債。因為要是債主追到廟裡來逼債,就會引起公憤,會群起而攻之。這臺戲從除夕一直演到初一早晨,欠債的人看完戲後就可以安安穩穩地回家團聚了。這種習俗叫「避債戲」,是社會的產物,卻很有人情味。不過債主也有辦法對付,即在大年初一穿上舊衣服,提著燈籠上門討債,佯稱自己是從年三十晚上追到現在尚未歸家,燈籠都還提在手上,不能算是「新年討債」,這種燈便叫「討債燈」。除非積怨很深,債主一般不會使用「討債燈」。

  

  臺灣同胞稱大年初一為「新正」,意為新的一年將會有一個正正堂堂的開始。當天凌晨頭一件大事是家拜祖先,用自製的紅白兩色米糕祭神祖,稱為「開正」。「開正」之禮十分隆重,廳堂燈火通明,門口結紅彩,供桌上擺列年柑、年糕、牲禮、茶酒、四果、香燭,家家戶戶燃放鞭炮,全家老少集合一起家拜祖先、祭祀神明,隨後再依次向長輩問安行禮。

  過春節最有意思的是出門拜年,又叫「走春」、「開春」、『賀正」。凡有來客,主人用朱紅木盒盛著糖果並端上「甜茶」待客;設宴請客,彼此應酬,名叫「請春酒」;客人告辭時,互相向對方孩子贈紅包。由於家家戶戶都出門拜年,難免有碰到人不在家的時候,於是衍生出兩個有趣的習俗:出門拜年人們總是隨身帶著一疊紅紙片,上面寫著自己的名字,一旦遇到主人不在家就留下一張,這叫「留帖」;官大勢大的、交遊很廣的人,不可能一家家親自去拜年,便遣僕人帶著他的紅帖代他去拜,這叫「飛帖」。

  臺灣的「初三老鼠娶新娘」和閩南的「初三無姿娘」,意思都是說初三這一天是休息日,就連老鼠也選擇這天娶新娘。依俗,當晚各家各戶都須早早上床休息,以免打擾老鼠辦喜事,並要在房間的各個角落撤一些吃的東西作為給老鼠的「賀禮」,以便和老鼠搞好關係,減少來年的鼠害。「老鼠娶親」的說法來源於大陸,有一幅「老鼠娶新娘」的五彩石印年畫,曾普遍流傳於民間。畫面上從頭蓋紅帕的「新娘」,到抬花轎、吹喇叭的執事等,統統都是鼠類,一個個活靈活現、喜氣洋洋,十分惹人喜愛,為節日增添了許多快樂的氣氛,緊張了一年,連老鼠都放假娶親了,何況人呢? 

  初四是「接神日」。閩、臺兩地皆稱這一天為「神落天」。當日,各家各戶都要在廳堂供奉牲禮、果品、甜食等,燃放爆竹、燒金紙、神馬,恭恭敬敬地迎接諸神下凡,繼續履行司掌人間善惡的職責。

  初五的「隔開」,意思是過年到此告一段落,也與大陸相同。次日開始,商店開市、農人下田,各行各業開始恢復正常生活、勞作。俗傳這一天也是「五路財神」的生日,閩南稱「天神下降」,臺語叫「路頭神」。為求大發利市,商店這一天多在街邊燃香拜神,求五路財神的保佑。

 

  「初七七元」、「初八團圓」,閩、臺兩地皆同。中國民間稱初七這天為「七元日」,又叫「人日」,相傳天地造人,人是在這一天誕生的。因此,在臺灣民間,這一天家家戶戶要吃線面(即壽麵),並要吃芹菜、菠菜、芥菜、薺菜、蔥、大蒜、蒿菜等七種新鮮蔬菜。其中芥菜是一種莖葉很長,稍帶苦味的菜,由於它葉長、絲長,因此象徵著長命。吃這七種菜實際上這是中國古代「五辛盤」的舊俗遺風,杜甫曾有詩云:「春日春盤細生菜」,正是詠此。「初八團圓」是說回娘家過春節的媳婦,初八要返回婆家「團圓」,開始幹活,不然會被認為有意為難婆家,搞得不好,夫家甚至還會因此「興師問罪」。

  「初九天公生」,「天公」即玉皇大帝,「天公生」也就是玉皇大帝的生日。玉皇大帝是天上精神的總管,因此,祭祀格外隆重。前一天全家老少齋戒沐浴,正廳擺設祭壇。午夜一過,全家齊整衣冠,由長至幼順序上香,行三跪九叩大禮。隨後是燒土紙、放鞭炮,直至凌晨四點。昔日祭祀天公,祭壇的擺設極有講究,除了原有的供桌之外,還需擺小供桌(俗稱「頂桌」),頂桌上擺五果六齋、扎紅繩的面線、清茶三杯,供奉玉皇大帝。下面供桌則擺三牲五禮和紅龜稞等,供奉天公的從神。燒給天公的金箔是特製的,稱為「天公金」。

  

  在中國傳統民俗裡,女婿備受嶽家的寵愛,俗稱「嬌客」,中國各地都是這樣,閩、臺也不例外,因此,都有「十一請子婿」之俗,稱為「子婿日」,即嶽家專門宴請女婿的日子。

(部分圖文源自網絡)

關注促進了解,傳播創造價值,敬請關注並傳播~

歡迎長按或掃描下方二維碼

關注本公眾號~

投稿郵箱:lianganmedia@163.com

相關焦點

  • 臺灣過年重要的習俗與祭拜!這些你了解嗎?
    美麗的寶島臺灣過年的民間風俗,跟大陸基本相同,但也有其獨特之處。在臺灣地區,大年夜全家大小圍坐在火鍋周圍吃年夜飯,叫做「圍爐」參加「圍爐」的人,不論是誰,桌子上所有的菜都要夾著吃,即使是平日裡不喝酒的人,也要象徵性地喝一口酒以討吉利。
  • 灣灣人民過年習俗那些事
    言歸正傳,今天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歹丸郎(歹丸郎奏4臺灣人的臺語念法)過年有什麼習俗8 ! 除夕這一天,也是傳統年節裡長輩最忙的日子(其實就是我老母以及嬸嬸們),爸爸叔叔都在抖腿好嗎。那除夕到底都要忙啥~白天要先拜神祭祖。
  • 臺灣和大陸不同的春節習俗
    臺灣雖然很小,但是由於近代以來,外省人的大量湧入帶來了各地的習俗,所以臺灣的春節文化就是一個中國各地春節習俗的縮影!
  • 我們應該怎樣過年——除夕到十五的習俗!
    大習俗不知從何時起,我們中國人最隆重的節日活動,被逐漸的異化,人們大都忘記了幾千年來遵循的傳統習俗。從古到今,新年習俗流衍變化,裡頭暗藏了古早人的信仰與風情,以及現代人與時並行的腳步。無論你做或不做,信與不信,都一定要先看個明白!----  除夕夜 圍爐慶團圓   ◆除夕稱為過年,意為舊歲至此夜而除,明日即換新歲。這日下午會備牲禮祀神祭祖,稱為「辭年」。   ◆除夕夜全家齊聚,圍爐吃團圓飯,而且吃得愈晚愈好!
  • 臺灣如何「過年」
    臺灣和祖國大陸各地一樣,春節,也叫過年,是民間最為熱鬧、時間最長的節日。一般從農曆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開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上元節)過完,才算全部結束,歷時整整1個月。  尾牙。每個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臺灣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稱為「做牙」。
  • 你知道臺灣人是怎麼過年的嗎??
    臺灣雖然是以閩南人佔大多數,但1949年前後移入大批來自五湖四海的大陸人(臺灣叫他們外省人),外省人的加入讓臺灣成為一個文化的大融爐,不但保有傳統中國的特色也有在地獨有的節慶習俗,也因為許多不同文化的洗禮衍伸出一些新興的過年方式,使得島內民眾過的農曆年,成為中華民族過年習俗的縮影。臺灣各地均有年貨大街,其中規模最大的如臺北市迪化街、臺中繼光街建國市場、高雄三鳳中街等。
  • 新興過年習俗&新興美食
    其實呢,今天小編我是想跟大家一起來探討一下新興的一些過年習俗和美食。按照新興的習俗,在年廿八的這一天,或者在這之前,家家戶戶都要對自己的家進行一年當中最為隆重和徹底的大掃除。在小編我的印象當中,每年過年最最開心,但又最最痛恨的一件事情就是大掃除!開心的是自己的房間終於可以一改原本「狗窩」的面貌,痛恨的就是自己的假期居然就是以連續幾天打掃衛生的這樣形式拉開帷幕的。
  • 有哪些過年習俗,日本還在堅守?
    到了我這一代,其實已經不太知道這些過年的習俗與套路。於是,我把祭拜過程與酒水布局一一記下,以備後用。進入現代社會,傳統的好習俗漸漸被人遺忘,作為後輩,也已經鮮有人知道這些習俗的來龍去脈。所以,老人們開始擔心,以後到了天堂,還有沒有子孫在過年時,想起他們?
  • 不得不知的馬來西亞過年習俗
    雖然遷徙到南洋的華人在東南亞各國已有一段時日,但已歷經幾千年的習俗是不容易被摒棄的啊,尤其是這強烈象徵家人聚首與除舊迎新的重要時刻。所以,為了除舊迎新及迎接一家子的團聚時刻,買新衣戴新帽、大掃除和團圓飯跟中國一樣是免不了的。有些直接沿襲中國的習俗例如守歲、放鞭炮、拜年、壓歲錢、開工酒等是幾乎一模一樣的。
  • 農民過年,這些習俗不要忘,過年就是圖個喜氣!
    尤其是在農村地區,過年的氣氛更加的濃鬱,貼春聯,放鞭炮,走親戚等等,這些都是每年春節必須執行的傳統習俗。春節本來應該就是親朋好友歡聚的日子,相互之間可以增進感情,但是現在走親戚仿佛變成了走過場,彼此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平淡,這些習俗不要忘了,過年就是圖個喜氣!壓歲錢給壓歲錢應該是農村的小朋友最喜歡的事情了。
  • 客家文化|客家過年習俗有哪些?
    人們很早就開始準備過年,客家人過年有哪些習俗呢?一起來看看。  隔年飯  在除夕前一天,都會用大木甑蒸「年飯」,亦稱「隔年飯」,供奉祖先神祗時,「隔年飯」要插上12雙筷子和12根大蒜。一般人家過年都要用上三四十斤豬肉,有的人家過年一戶殺一頭大豬,主要用途是:一、饋贈親戚、朋友,每一戶親戚要饋贈二至三斤豬肉,特別是嶽父家饋贈的肉就更多,新結婚姻親饋贈的豬肉數目更為可觀,否則會被人恥笑為「孤寒鬼」。
  • 方言與習俗(音頻)|蔡佩芸:話民謠·正月調(臺灣雲林話)
    賺大錢~因為疫情,我們家決定留在深圳過年。雖然沒辦法走親訪友,但現在可以利用現代先進的網絡科技通信,用來替代以往拜年方式,給大家在線上互相拜年問好,這也是一個新的辦法。過年的習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但我猜大家肯定會好奇,想要知道臺灣那邊是怎樣過年。
  • 過年:九種習俗,九種禁忌
    正月初二,中國的大部分地區都有回娘家的習俗。這一天也叫「迎婿日」,嫁出去的女兒們,在大年初二這一天,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相傳這一天晚上是老鼠娶親的日子,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燈睡覺,以免打擾老鼠娶親。並在屋角灑落一些米粒、糕餅,供老鼠食用,稱為老鼠分錢,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豐收。
  • 【大年習俗】過年
    過年,分為年前的緊張籌備到年後的娛樂享受兩個階段。從做臘八粥拉開序幕進入倒計時,做年食、辦年貨、寫春聯、貼年畫、掛燈籠、熬年、拜年、走親訪友到鬧完元宵拉下帷幕,歷時近二十天。做年食是過大年一項費時、費力的艱巨工程。從臘八開始忙乎,生豆芽、磨豆腐、蒸糕、壓粉條、炸油圈等等一直忙到除夕。
  • 中國人過年習俗都有啥?年夜飯、守歲、紅包樣樣少不了
    中國人過年習俗知多少?年夜飯、守歲、紅包樣樣少不了中國年幸福年紅紅火火過大年,這種「過大年」的傳統習俗,在中國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從古至今人們最期盼的日子就是「春節」。因為「春節」在每個中國人的心目中,不僅是一個傳統佳節,同時還蘊涵了親情、友情,以及對未來的美好期望。
  • 過年咯「秀篆習俗」您知多少?
    一年之計在於春,秀篆是純客家地區,不要說跟閩南地區比較,即使跟其他客家地區比較,也有與眾不同的春節習俗。       對每年春節,家裡主人都有早早的打算,有些事情,在一整年中,都要提前幾個月,或者近一年準備。
  • 過年啦~春節的傳統習俗你都知道嗎?
    春節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期間,人們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
  • 正月習俗大全,在中國臺灣潮汕閩南春節這麼過更有味~嗨翻春節
    臺灣民間過春節的習俗與大陸相差無幾,都是從自上一年的,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開始,直到正月十八「落燈」為止。臺灣民謠初一早 初二早 初三困到飽初四接神 初五隔開 初六是挹肥初七七完 初八完全 初九天公生日初十吃食 十一請子婿十二請查某子轉來食泔糜仔配芥菜十三關老爺生 十四月光 十五是元宵暝看了之後有沒有內心一種形象間潔地描繪出南部沿海地區過年的習俗對年的盼望和人們祈禱
  • 過年的習俗如何讓孩子了解?這樣講年味更濃!
    猶記兒時,最盼望的就是過年了,和家人一起貼對聯、放鞭炮、吃團圓飯、守年夜。。。濃濃的儀式感,承載了許多溫馨美好的回憶。如今年味兒越來越淡,很多傳統民俗漸漸凋零,關於新年,我們和孩子這一代共有的溫情記憶似乎越來越少。所以,我一直想找一些既有趣,又能讓孩子了解咱們傳統節日的繪本共讀。
  • 黃巖人過年前「小年」習俗有哪些?恩曉得嗎?
    黃巖民間以臘月廿四為「小年」,從這天開始,大家就忙著過年的計劃。故有過廿四後,至上八出年,每天都是節日的說法。廿四過小年:農曆十二月廿四,有撣蓬壅、祭灶送神、謝年等風俗,其熱鬧程度不亞於過年,且過一天,馬上要進入年關,故民間以這一天為「小年」或「小除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