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本公眾號~
投稿郵箱:lianganmedia@163.com
春節,中華民族傳統的節日,無論身在何處,只要是炎黃子孫,都把春節當成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來過。臺灣民間過春節的習俗與大陸相差無幾,都是從自上一年的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開始,直到正月十八「落燈」為止。由於寶島居民的祖先(多為閩南和客家人)去臺開發,距今年代久遠且屢經滄桑,春節習俗也逐漸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模式和色彩。
其實一進農曆十二月即臘月,臺灣過年的氣氛就濃起來了。
臘月十六這天是「尾牙」。因為早年生活艱苦,臺灣風俗中,每個家庭每月的十六都要設法改善一次夥食,稱為「做牙」,而十二月的十六是一年中最後一次做牙,故稱「尾牙」。這一天,各家各戶要擺上大魚大肉,祭供土地公公,感謝其一年來的保佑。
接下來就是「送灶」,又稱「辭灶」,即祭灶神(灶王爺)。傳說灶神是上天派住在各家各戶的天神,每年年底都要返回天上向玉皇大帝「述職」,匯報每戶人家一年來的善惡,以便玉帝決定給予獎勵或處罰,來年的吉兇也就由此而定,這對百姓來說是非同小可的,於是人們為了讓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就用豐盛的祭品來供奉灶神。
臺灣大年三十夜的「守歲」、「壓歲錢」都與大陸的習俗一樣。
大年三十夜,全家老少圍坐在放有火鍋的圓桌邊聚餐,叫做「圍爐」。圍爐時桌上的每個菜都有一定的寓意。比如米圓、肉圓。魚圓是取意『三元」,象徵闔家團圓;蘿蔔在臺灣叫「菜頭」,就是「好彩頭」,吉祥的意思;全雞的「雞」,臺灣方言諧音為「家」,有「食雞起家」之意;經過油煎火炸的食物,表示「家運興旺」。參加圍爐的人,不分男女老少,桌上每一樣菜都要吃一點。另外還都要喝上一點酒,以討吉利。圍爐時吃的蔬菜,洗淨後連根煮熟,吃時從頭到尾,慢慢進肚,以祝父母長壽。
圍爐之後,在臺灣農村還保留著「觀火盆」的習俗。門前點燃一盆稻草,全家男性老少依次從火盆上跳過,取「興旺如火」的吉意。邊跳邊口中念念有詞地說些吉利話。火熄後,將灰燼送進廚房灶腳,祈求神明保佑發財。
在臺灣一些鄉村中,至今還保留著一種有趣的習俗:從大年三十晚上開始,一些寺廟裡就演戲,那些在年前無法還債的人,為了躲避債主的催逼,就跑到廟裡去看戲避債。因為要是債主追到廟裡來逼債,就會引起公憤,會群起而攻之。這臺戲從除夕一直演到初一早晨,欠債的人看完戲後就可以安安穩穩地回家團聚了。這種習俗叫「避債戲」,是社會的產物,卻很有人情味。不過債主也有辦法對付,即在大年初一穿上舊衣服,提著燈籠上門討債,佯稱自己是從年三十晚上追到現在尚未歸家,燈籠都還提在手上,不能算是「新年討債」,這種燈便叫「討債燈」。除非積怨很深,債主一般不會使用「討債燈」。
臺灣同胞稱大年初一為「新正」,意為新的一年將會有一個正正堂堂的開始。當天凌晨頭一件大事是家拜祖先,用自製的紅白兩色米糕祭神祖,稱為「開正」。「開正」之禮十分隆重,廳堂燈火通明,門口結紅彩,供桌上擺列年柑、年糕、牲禮、茶酒、四果、香燭,家家戶戶燃放鞭炮,全家老少集合一起家拜祖先、祭祀神明,隨後再依次向長輩問安行禮。
過春節最有意思的是出門拜年,又叫「走春」、「開春」、『賀正」。凡有來客,主人用朱紅木盒盛著糖果並端上「甜茶」待客;設宴請客,彼此應酬,名叫「請春酒」;客人告辭時,互相向對方孩子贈紅包。由於家家戶戶都出門拜年,難免有碰到人不在家的時候,於是衍生出兩個有趣的習俗:出門拜年人們總是隨身帶著一疊紅紙片,上面寫著自己的名字,一旦遇到主人不在家就留下一張,這叫「留帖」;官大勢大的、交遊很廣的人,不可能一家家親自去拜年,便遣僕人帶著他的紅帖代他去拜,這叫「飛帖」。
臺灣的「初三老鼠娶新娘」和閩南的「初三無姿娘」,意思都是說初三這一天是休息日,就連老鼠也選擇這天娶新娘。依俗,當晚各家各戶都須早早上床休息,以免打擾老鼠辦喜事,並要在房間的各個角落撤一些吃的東西作為給老鼠的「賀禮」,以便和老鼠搞好關係,減少來年的鼠害。「老鼠娶親」的說法來源於大陸,有一幅「老鼠娶新娘」的五彩石印年畫,曾普遍流傳於民間。畫面上從頭蓋紅帕的「新娘」,到抬花轎、吹喇叭的執事等,統統都是鼠類,一個個活靈活現、喜氣洋洋,十分惹人喜愛,為節日增添了許多快樂的氣氛,緊張了一年,連老鼠都放假娶親了,何況人呢?
初四是「接神日」。閩、臺兩地皆稱這一天為「神落天」。當日,各家各戶都要在廳堂供奉牲禮、果品、甜食等,燃放爆竹、燒金紙、神馬,恭恭敬敬地迎接諸神下凡,繼續履行司掌人間善惡的職責。
初五的「隔開」,意思是過年到此告一段落,也與大陸相同。次日開始,商店開市、農人下田,各行各業開始恢復正常生活、勞作。俗傳這一天也是「五路財神」的生日,閩南稱「天神下降」,臺語叫「路頭神」。為求大發利市,商店這一天多在街邊燃香拜神,求五路財神的保佑。
「初七七元」、「初八團圓」,閩、臺兩地皆同。中國民間稱初七這天為「七元日」,又叫「人日」,相傳天地造人,人是在這一天誕生的。因此,在臺灣民間,這一天家家戶戶要吃線面(即壽麵),並要吃芹菜、菠菜、芥菜、薺菜、蔥、大蒜、蒿菜等七種新鮮蔬菜。其中芥菜是一種莖葉很長,稍帶苦味的菜,由於它葉長、絲長,因此象徵著長命。吃這七種菜實際上這是中國古代「五辛盤」的舊俗遺風,杜甫曾有詩云:「春日春盤細生菜」,正是詠此。「初八團圓」是說回娘家過春節的媳婦,初八要返回婆家「團圓」,開始幹活,不然會被認為有意為難婆家,搞得不好,夫家甚至還會因此「興師問罪」。
「初九天公生」,「天公」即玉皇大帝,「天公生」也就是玉皇大帝的生日。玉皇大帝是天上精神的總管,因此,祭祀格外隆重。前一天全家老少齋戒沐浴,正廳擺設祭壇。午夜一過,全家齊整衣冠,由長至幼順序上香,行三跪九叩大禮。隨後是燒土紙、放鞭炮,直至凌晨四點。昔日祭祀天公,祭壇的擺設極有講究,除了原有的供桌之外,還需擺小供桌(俗稱「頂桌」),頂桌上擺五果六齋、扎紅繩的面線、清茶三杯,供奉玉皇大帝。下面供桌則擺三牲五禮和紅龜稞等,供奉天公的從神。燒給天公的金箔是特製的,稱為「天公金」。
在中國傳統民俗裡,女婿備受嶽家的寵愛,俗稱「嬌客」,中國各地都是這樣,閩、臺也不例外,因此,都有「十一請子婿」之俗,稱為「子婿日」,即嶽家專門宴請女婿的日子。
(部分圖文源自網絡)
關注促進了解,傳播創造價值,敬請關注並傳播~
歡迎長按或掃描下方二維碼
關注本公眾號~
投稿郵箱:lianganmedi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