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的習俗如何讓孩子了解?這樣講年味更濃!

2021-02-08 小康軒學前教育

猶記兒時,最盼望的就是過年了,和家人一起貼對聯、放鞭炮、吃團圓飯、守年夜。。。濃濃的儀式感,承載了許多溫馨美好的回憶。


如今年味兒越來越淡,很多傳統民俗漸漸凋零,關於新年,我們和孩子這一代共有的溫情記憶似乎越來越少。所以,我一直想找一些既有趣,又能讓孩子了解咱們傳統節日的繪本共讀。

歡樂中國年立體書

原價138元,團購價64元

長按識別二維碼,立即購買


這是一本很有創意的春節立體繪本,書中大量的3D立體場景,逼真的畫面感,將熱熱鬧鬧的場景一一呈現,濃濃的年味兒躍然書上。

首先從春運開始,來體驗春節的快樂!


書中還有很多處精彩的立體展示,巧妙地設置了「翻、轉、移、拉」等各式小機關,將遊戲與傳統文化完美結合。

貼春聯,貼年畫,也是春節的傳統習俗,現在的孩子很少能親歷這些,繪本中特地給孩子們準備了春聯和年畫貼紙。


孩子們不但能直觀地了解春節民俗,還能鍛鍊動手能力、觀察力,在翻翻拉拉的小遊戲中銘記傳統,增長知識。

內容上,從年前一直介紹到元宵節,整個春節都有,詳細地介紹了過年的習俗,語言通俗易懂,孩子們聽得也是津津有味。

介紹完了傳統民俗,這套書還有好玩兒的手工作業:贈送兩張窗花和一份DIY走馬燈,同學們可以和孩子一起動手貼窗花,做花燈,十分應景兒!

大雪節氣一過,新年的腳步確實越來越近了,這套精緻漂亮的書,作為新年禮物送給孩子們再好不過了!

歡樂中國年立體書

原價138元,團購價64元

長按識別二維碼,立即購買


 

這本書的內容主線以時間軸來展開,從買年貨準備過年,吃年夜飯,守歲,放煙花,拜年,一直講到元宵節逛廟會,看花燈,舞龍舞獅。

語言淺顯易懂,很多有趣的傳說、習俗,都穿插在故事內容中。

比如,開篇就講到了「年獸」以及年的來歷,什麼是「過年」,為什麼要叫「過年」呢?

看著書裡的立體展示,可以給孩子講講年獸的傳說,告訴孩子古代的人民是如何戰勝年獸的?「過年」這個習俗又是怎樣一步一步傳承下來的?

過年前要準備什麼呢?買年貨,熱鬧的場景,還有好吃的糖葫蘆,處處都是幸福的畫面。。。

買對聯,買「福」字——

有意思的是,打年糕在書裡設計成了互動遊戲,反覆拉動,就像是親身體驗一樣有趣。

看完這些,孩子們會知道過年有這麼多準備工作呢!還有很多拉頁上藏著豐富有趣的小知識。

元宵節的傳統民間活動也有很多,舞龍舞獅,踩高蹺,扭秧歌——

還有一項很好玩兒的活動——猜燈謎,書裡藏了好幾個燈謎,可以和孩子一起來猜一猜。


歡樂中國年立體書

原價138元,團購價64元

長按識別二維碼,立即購買



這套書的畫風喜慶熱鬧,接近現實、貼近生活的人物形象,代入感很強,孩子們也很容易被書中的場景感染,不自覺地融入到場景故事中。

精緻複雜的立體紙工藝,將生活中的許多場景搬到了書頁上,真實細膩、細節精緻,給孩子們展現了一個震撼的立體全景。

鏡頭拉近,我們會發現這本書的細節之處做工也特別精緻。

瞧,威風凜凜的獅頭、龍頭,傳神地表現了舞獅舞龍的精氣神——

螢光油墨給讀者們逼真震撼的夜晚視覺效果。充分吸收光線後的圖書在暗室中「光彩熠熠「,讀者們就能一飽眼福啦。瞧,孩子們完成睡前閱讀後進入甜甜的夢鄉,在夢裡也能展開想像力的翅膀,做個五彩斑斕的美夢。

 從設計到細節,無一處不彰顯這本書在製作時的匠心精神,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

書名:《歡樂中國年》立體繪本

出版社: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

開本:16

適讀年齡:2~6歲


原價138元,團購價64元

長按識別二維碼,立即購買

相關焦點

  • 「新」「舊」交織 年味更濃
    各大電商平臺紛紛舉辦年貨節,「鄉土味」疊加「國際味」的年貨花樣翻新。 傳統市場氣象新,創意年貨受青睞,多元化商品進一步激活了新春消費市場。近日,記者走進我省年貨市場,感受春節前夕濃濃的「年味」。 年貨春意濃 趕大集、辦年貨,傳統市場人氣旺 1月16日,石家莊市東大街的年貨大集熱鬧非凡。
  • 明白了年的意義味自濃!
    與對聯市場比起來,這些賣食品大市場可火爆的多了,看來這「年味」還真就得在這「食味」上找呀!就我們這的習俗裡,要做的年食有:爐糕、年糕、豆沙包、花卷子、饅頭等麵食,所以說,別總覺得過年累,那是應該的,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任務;別總覺得過年的事兒煩、老規矩多,也正因為這些才有的儀式感,因為過年過的,就是這些習俗,沒了這些習俗,還哪來的老年味?如果你不走動這些,又哪來的過年的意義?
  • "李子柒式"過年走紅 今年春節山西年味最濃
    一邊是返鄉潮北上廣「空城」、煙花爆竹禁令,大城市越來越沒有「年味」;一邊是體味年俗、開灶燒飯,圍爐團圓…今年春節,「李子柒式過年」走紅。「城裡人」流行起下鄉體驗田園生活和傳統年俗、參加農村生活體驗、吃農家年夜飯。
  • 故都許昌的年味很濃,迎財神、殺年豬,旅遊過年、發微信紅包……
    這個傳統節日,帶著不一樣的味道:團圓味、親情味、熱鬧味、喜慶味。這濃濃的年味既是對過往的肯定,也是在歡聲笑語中昭示著一個良好的開端。這個傳統佳節,帶著濃濃的人倫親情: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包餃子、吃湯圓、品嘗色味俱佳的年夜飯,「把酒話桑麻」,憧憬著來年紅紅火火的美好生活。
  • 春節「年味」漸失及對春節習俗傳承與保護
    「爆仗」、「炮仗」、「鞭炮」,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營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正因有了這些,才算是有了「年味」。在我國的南方,尤其是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在過年前,都會提前燻好大量醃臘製品,作為過年必用的食品,也是過年的一個信號。吃年夜飯,應該是春節的高潮環節,年夜飯的意義原本不只是一家團圓的晚餐,還有個更重要的意義是對祖先的祭祀和家園的守望。
  • 年味之變:重塑傳統節日民俗 傳承年味文化基因
    2月1日(農曆丁酉年正月初五),留在北京過年的徐楠帶著父母去逛廟會。1978年,他出生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後來到北京讀大學,畢業後在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工作至今。這些年,每到過年時他都將父母接來北京團圓。  說起年味兒,徐楠直言「人情味不如以前那麼濃」。「我小時候住在哈爾濱工廠區的家屬樓裡,平時鄰裡之間交流很多。我爸媽初一早上6點起來,樓上樓下拜年就得拜一上午。
  • 臺灣過年習俗
    臺灣民間過春節的習俗與大陸相差無幾,都是從自上一年的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開始,直到正月十八「落燈」為止。由於寶島居民的祖先(多為閩南和客家人)去臺開發,距今年代久遠且屢經滄桑,春節習俗也逐漸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模式和色彩。   其實一進農曆十二月即臘月,臺灣過年的氣氛就濃起來了。   臘月十六這天是「尾牙」。
  • 臺灣過年重要的習俗與祭拜!這些你了解嗎?
    客人告辭離去時,主人和客人要向對方的孩子互贈紅包。這樣,那些躲債的「看戲」者,也就可以安然無恙地回家「歡度」新年了。這一習俗,如今在臺灣民間的一些鄉村裡仍然保持,但是早已失去了原來的那些意義。在這裡,年味依然濃厚,春節在熱鬧裡度過。
  • 貴州原地過年手冊 | 在家宴中尋找年味
    年味是什麼?  「原地過年」成為了今年春節的關鍵詞今年也許沒有合家相聚沒有圍坐一桌的溫馨沒有舞龍舞獅的熱鬧氣氛但我們依然可以在貴州尋找到特別的「年味」於貴州人而言,年夜的家宴上有了辣子雞,年味才正。殺年豬,人們年復一年地傳承著,成為了過年的一種氛圍和習俗。兒時一首童謠說,「小孩小孩你別哭,進了臘月就殺豬」,側面反映了「殺豬過年」在老一輩人心中的分量。
  • 你家過年有年味嗎?2020北京春節年味攻略,帶孩子感受真正的年俗
    今天打開日曆突然發現,還有半個月就要過年了,遙想七年前的除夕自己發朋友圈寫到:年年有今日,歲歲甚寂寥。那個時候的自己是剛剛大學畢業,初入職場的小鮮肉。但是今年的春節就不同了,因為我已經是一個兩歲寶寶的母親了。
  • 到底是年味變淡還是變濃了?老農民的一席話,讓人醍醐灌頂
    到底是年味變淡還是變濃了?老農民的一席話,讓人醍醐灌頂!每一個新年,都是這360天交替的節點,我們向過去揮揮手,說一聲永別了;然後張開我們的雙臂,去迎接美好幸福的明天,就這樣周而復始,一直未曾改變。然而年節一過,很多人家種地都要靠借錢,所以在大家的印象裡,過年這段時間既開心又快樂,所以總感覺到那個時期的年味特別濃。而另外一些農民認為,現在的年味比從前更加濃了,因為過去過年只是為了吃吃喝喝,而現在還能看到新年聯歡晚會,農民也能夠組織各種文體活動,而且形式更加豐富,甚至農民也可以合家出去旅遊。
  • 過年最適合和孩子一起窩在家看的春節紀錄片,讓他們更加了解「年」!
    春節是每個人心中最有人情味、最有儀式感的時刻。過年期間,除了春節聯歡晚會,其實還有很多非常優質的春節紀錄片,能幫助孩子們更加了解春節是怎麼一回事,非常適合和孩子一起窩在家裡看,今天就給大家推薦一些評分比較高、新晉的春節紀錄片!
  • 海豐人過年--最味的年
    這一習俗一直流傳下來,今天人們即使住上了明亮寬敞的樓房,天花板白淨雅潔,但是人們祈求順利平安的俗心依舊,家家戶戶的女人,在冬至節前依然會虔誠細緻地用長柄毛掃掃淨走廊內外的天花板和角落,於是,年味,在這一刻開始,一點點瀰漫開來.二過完冬至節,進入臘月,家裡老人或者主婦們開始忙碌。
  • 過年為什麼要講究儀式感?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時間過的飛快,不知不覺,離過年僅剩一個月時間!很多人都感慨:人越長大,年味越淡~小時候,和家人一起辦年貨、祭灶神、貼春聯、放鞭炮、守歲、逛廟會、吃糖瓜……過年的幸福感一直牢牢刻在心中,成為一生的美好記憶。而濃濃年味,恰恰就藏在這些極具儀式感的習俗裡。
  • 【「年味」徵文66號】高龍興:過年
    「年味」主題有獎徵文活動啟事  時光匆匆,2021年的「年」越來越近了。年是中國人的圖騰,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特別是「年夜飯」,在每個人的記憶中,都有難忘的故事,都有自己獨特的體會。肖復興在《年味兒》中寫道,年夜飯,更能夠體會到每人的參與和年的意義的相關性和重要性,這大概可以稱之為年的味道。
  • 新興過年習俗&新興美食
    距離傳統的春節也沒幾天了,對於這個猴年,小編我最想吐槽的就是那個新鮮出爐的春晚吉祥物「康康」了。記得第一次在電腦上看到它的時候,小編我正在喝奶茶,差點噴了滿屏。 (下面是鎮樓圖)好吧,走題了。其實呢,今天小編我是想跟大家一起來探討一下新興的一些過年習俗和美食。
  • 過年越來越沒年味了嗎?丟掉的只是「表」,留下的裡子才是精髓
    孩子學了一個關於過年的童謠,跟我小時候唱的一樣: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學完這首童謠,孩子問我什麼是糖瓜。
  • 中國人以前的年味有多濃?
    現在過年都要挖苦心思地尋找年味,我是七零後,老家在皖北,小時候過年還比較有氣氛。大人很忙碌,要給孩子買新衣服、送灶王爺、手寫春聯、劈柴燒火、和面蒸饅頭、炸丸子炸魚。有的幾家合夥,殺豬、用紅薯熬糖,糖要熬很久,再用這種糖融化了做芝麻糖,又脆又粘又香。在寒冷、空曠的冬日,時不時會響起一個炮仗,蓋住人們的寒暄聲。
  • 中國人過年習俗都有啥?年夜飯、守歲、紅包樣樣少不了
    中國人過年習俗知多少?年夜飯、守歲、紅包樣樣少不了中國年幸福年紅紅火火過大年,這種「過大年」的傳統習俗,在中國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從古至今人們最期盼的日子就是「春節」。因為「春節」在每個中國人的心目中,不僅是一個傳統佳節,同時還蘊涵了親情、友情,以及對未來的美好期望。
  • 聊聊過年那些事兒!來聽在通打拼的臺胞侃年味~
    對於在通工作的陳建豪、林宜潔而言,今年的年夜飯格外特殊,「這是我們結婚後第一次在一起過年,打算1月20日左右回臺灣,還給兩邊的父母準備了南通特產——麥蒂酥糕點作為年禮呢!」        林宜潔告訴記者,臺灣人過年前家家戶戶都會自己做臘肉,這樣在年夜飯的時候可以加菜,也可以送給親朋好友。這一點跟南通人過年蒸饅頭、蒸年糕、做香腸有類似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