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收藏的看門道,你知道嗎?

2021-02-26 禾璧經典收藏

 


  文化傳家,富過萬代!                      慧眼識寶,點石成金!               

     古玩鑑定,交換,交流,展銷,推廣,學鑑賞,尋寶,找古玩藝術品管家式服務,商務合作,文創項目開發合作

盡可在禾璧典藏留言搞定  


若以新石器時代為始,中華之玉文化已歷經八千餘年,其間,雖經世事紛攘,風雨蒼桑,朝代更迭,而國人崇玉好玉之風尚卻至今猶存。

  從遠古時期各具地域文化特色之玉作,至歷代之繼承與創新,可謂洋洋大觀,即便終其一生,能手摩親睹者又有幾何?自趙宋迄今仿古之風大興,作偽謀利者鋪天蓋地,真偽之間,更是令人目迷神昏。玉道之深,多少人能悟得其中三味?

  雖玉器不如青銅、陶瓷有「標準器」之說,然一具體至某個特定時期之玉作,從其「形」、「紋」、「工」、「沁」、「質」入手,也是有律可查的。

  

  一、觀其形

  要點:時期不同,玉作在形制、風格上也有很大差異,即便在同時期、同形制之玉作,由於其功用不同,在尺寸與器型上也存差別。如「玉琮」,始見於良渚時期,商周戰漢也有類似之物,但形制之差別也很大。另外,有些形制之玉作是為某一文化、某一歷史時期所有的。如「玉帶板」,始見於南北朝,後歷朝都有製作,而此前則未見。唐、明時期的「玉帶板」則是縫綴在帶子上的,背有蟻鼻穿;而宋元時期卻是穿在帶子上的。

  實戰:「古版」之器,形制為「璜」。兩端各飾一龍首,器身飾谷紋,正中有一單孔。稱之「雙龍紋璜」較為適宜。

  璜為出現最早的一種玉佩飾,大體分為兩種,一種為半圓弧或接近半圓弧的玉片,形如半壁;另一種是約為三分之一圓形的窄弧玉片,有打單孔的、雙孔、三孔、多孔的;有些上面有紋飾,有些光素無紋。璜在商周以後才成為重要的禮器和佩飾。

  這裡所講之禮器,指古人在祭祀、朝會、封賞、交聘等禮儀性活動場所使用之玉作。也就是《周禮?春官?大宗伯》中所記載的「六器」和「六瑞」。

  所謂「六器」就是指:「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壁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這裡的壁、琮、圭、璋、琥、璜六種形制的玉器,其尺寸一般比較大,光素無紋,是祭祀用玉。

  而「六瑞」則是朝廷在行封官拜爵之禮時,頒賜的、像其身分地位的玉器,是指「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谷壁,男執蒲壁。」

  二、察其紋

  要點:除新石器晚期諸文化中光素無紋之實用器具,以及壁、璜、圭、璋等禮器用玉和珠管串飾外,有器型而無紋飾之玉器是難以想像的。

  尤其是那些稱之為「玉虎形璜」、「鳳紋壁」一類玉器,如離開紋飾,我們又將如何稱之呢?而像「玉立人」一類佩飾,如不是通過紋飾,我們又怎知它是由人首、龍身組合而成的?另外,紋飾對於玉器而言,是除器型之外,賴以斷代的一個重要依據。

  儘管紋飾很容易被仿造,單憑紋飾判斷,是不能辨其真偽的,但還需將歷代紋飾特徵熟記於心,這就叫:不懂紋飾不行,唯紋是從也不行。

  實戰:以龍首開始。所謂「神龍見首不見尾」,有關龍之形象,似乎歷來都不曾說清過,就連《說文解字》也只說「能明能暗,能細能巨.春分上天,秋分潛淵「之類。

  在商代至戰國晚期,龍的形象基本只作為個體玉器或主體紋飾出現的。而在戰國晚期以後,單體玉龍飾雖然也有,但跟商代、西周時期相比,已經是越來越少了,而作為玉器紋樣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出現的機會則越來越多。至漢代,作為單體出現的玉龍是比較少見的,大多是與鳳紋成組出現。


  戰漢時期,龍眼眼角線前短後長,如水滴狀,一般稱之為「水滴眼」。戰國龍邊廓與肉之間有一道陰線,而漢龍邊廓內壁呈斜坡狀。

  其次談谷紋。谷紋為戰國中期以後開始盛行起來的。

  谷紋是指帶有小尾巴的圓點,據說是用穀物種子發芽之像來祈求五穀豐登。谷紋的名稱很多,有稱臥蠶紋的,也有稱蝌蚪紋的,而以前者稱謂較為普遍。還有人認為尾巴細長的稱谷紋,以戰國多見;而尾巴粗短的稱臥蠶紋,以漢代多見。

  不論叫法如何,它們的共同點是可以肯定的:排列規範橫向斜向均成直線;相鄰的兩個呈反向旋轉。

  結論:該器的龍紋、谷紋具有西漢早期時代特徵,但作為單體玉龍飾,在此時期應該非常少見了。

  三、識其工

  要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同,琢制玉器的工具也不同,這些都會在玉器上留下不一樣的加工痕跡。比如,新石器文化晚期的玉作上,仍然沿用石器製作工藝,主要是靠刮磨(良渚文化玉作可能已經使用原始砣機和管鑽,而凌家灘文化在制玉時已經掌握了實心打孔掏膛的技術)。僅就刮磨工藝而論,紅山文化玉器表面所留下的刮磨所產生的瓦溝紋無疑是一條有力的證據。

  到了夏商周時期,青銅砣機無疑已經成為主要的琢玉工具,雙勾碾法、一面坡法漸成主流,然而在鑽孔技術方面,由於青銅鑽頭不及鐵製鑽頭堅硬耐磨,便無法像春秋戰國以後那樣打出規整、細直的圓孔。其單向打孔呈馬蹄狀(或稱馬蹄孔或稱喇叭孔),而雙向打孔則會在孔中留下臺痕或錯位而呈兩頭大中間小的蜂腰狀。

  戰國時期由於鐵製砣具的普及應用,制玉工藝突飛猛進,造型紋飾愈加精準,基本擺脫了前代那種「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窘境,透雕、鏤孔得心應手,線條遒勁有力,鑽孔勻稱光滑,在剔地打磨和表面拋光技藝達到了很高水平,用光潔如鏡來形容也毫不為過。

  實戰:戰國早期谷紋粒體略小,乳突尖得扎手,底部有突出「芽彎」,不僅排列密集,而且分布均勻很有規律。

  戰國後期的谷紋多以陰線砣琢,圓轉流利渾然而多見毛道痕,總體手感平滑、無凸凹起伏。

  漢代谷紋承襲戰國中期風格,穀粒多呈半球乳突狀,撫之無明顯咯扎刺手之感。在細微之地、砣輪難及處,常以桯鑽打窪,地子上,時常可見渦旋痕跡。

  結論:該器未能上手,僅看圖片,工藝特徵不能定論。

  四、看其沁

  要點:由於玉是一種非均質的礦物集合體,本身就存在著密度、硬度上的差異,又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受到內應力的作用,再加上人工琢制過程中形成的砣痕鋸跡,以及在未加成器之前即已存在的一些肉眼難見的綹裂和玉質本身的老化。綜合這些,或被周圍其它物質的滲透侵蝕,發生外觀上的色變甚至質變。這種非原生玉質本身所有的次生變化,就是「沁」。而其表現出來的色變和風化侵蝕痕跡,我們稱為「沁相」。

  儘管對於玉器而言,沁相本身是一種瑕疵,缺陷,但同時又是一種經歷滄海桑田的外觀標誌,是鑑別古玉真偽的重要依據之一。

  防古與偽古玉器幾乎件件有沁,有人說:「無沁不成偽古」。明代學者高濂在《遵生八箋?燕閒清賞箋》中提到:「近日吳中工巧,模擬漢宋螭玦、鉤環,用蒼黃、雜色、邊皮、蔥玉或帶淡墨色玉,如式琢成,偽亂古制,每得高值。」這種大規模的仿古製作,帶來了染玉技術的發展。

  古人造沁的方法繁多歸納起來,大概有下列幾種:宋舊、老提沒、新提沒、貓狗葬、羊藏玉、烏梅水玉、冰裂玉、為煨玉、阿叩醋悄法、油炸玉、琥珀燙、鏽工法等。

  當代人工造沁更是加入了先進的物理、化學等手段,如:酸化造沁、鹼化造沁、高溫高壓造沁等。

  實戰: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件玉璜的沁相如何。從圖片上看,共有三種色。一種為處於谷紋四周呈鮮紅色的,疑為硃砂。另一種為處以谷紋四周呈白色的,疑為水沁。還有一種位於兩端龍首處呈暗紅色的,可能為紅沁。

  首先是「硃砂」,國人自古便有在葬坑內放置硃砂、石灰、水銀等強腐蝕性物質的習慣。但後人所為的機率太大,不可為證。

  其次為「水沁」,水沁大都呈粉粒狀附著在古玉的表面,看上去有點像是沾在玉器表面的一層水垢,厚薄不均,在砣痕孔內及粗糙處容易堆積。在白色水沁之下通常會有其它沁色層存在,從附著的牢固程度而言,雖不易洗去,但盤玩一段時間之後,水沁就會越來越少,直至最後消失。

  水沁跟白化(鈣化)最為明顯的區別在於:水沁淺浮,親水性強,入水之後原玉色及其下的沁色就會立刻顯現出來幹了之後又會發白。作偽水沁的方法較多,凡過酸而成的浮白,往往會傷及玉質,入水之後,其白尤在,不會消失;而以石灰水煮的,雖然附著在玉表上的浮薄水鹼層也會入水則消、幹後則顯,但用米醋一洗即去,可是真水沁就沒這麼容易去掉了。

  最後為「紅沁」,古人稱之為「血沁」。

  劉大同《古玉辨》:「受血沁者,其色赤,名曰棗皮紅,深者名曰醬紫斑。或雲血不能沁玉,以人死血枯竭,必因地氣所蒸,與他物混合為一,方能沁入玉內作深紫色。上一說也。」

  紅沁的真正成因主要是玉器在地下埋藏時間久了,玉質中原本疏鬆和綹裂部分,與周圍的紅色礦物質(主要是氧化鐵)長時間接觸,受到沁染而成。

  真正受紅沁的古玉,除了玉質有老熟的特徵外,要麼綹裂嚴重,要麼沁蝕厲害,而且這種紅色沁也往往是由表及裡,濃淡深淺變化層次感極強。

  對於沁色,行話講:來得明白,去得明白。來得明白,即是古玉受沁,必從砣痕、綹裂及玉質本身疏鬆處開始沁入。去得明白,是指沁色與原玉質色之間要有交待,不會在砣槽處戛然而止。

  結論:硃砂,現大多已不作為斷代的佐證了。水沁、紅沁是該器辨偽的關鍵所在。

  五、辨其質

  要點:玉材的選用是因不同地域文化、不同朝代而存在著一些差異。比如商代以前,由於當時客觀條件所限,大都採用地主玉種,極少用到和田玉。在紅山文化、良渚文化、凌家灘文化玉器中是不會出現和田玉的,如果我們眼前有一件類似或紅山、或良渚、或凌家灘風格的玉件,而材質卻是和田玉,那就可以肯定它是不對。

  在玉料方面,由目前出土以及傳世的玉器可知,漢代以白玉、青白玉或黃白玉為上乘玉料,多作為佩飾用玉;而以碧玉或墨玉為下等玉料,主要作為喪葬用器。這雖然不是絕對的規律,但作工精細的作品確實多選用色淺質潤的玉料,反之作工粗陋的玉器則多為色暗質差的玉材。

  目前一般人有一種觀念,認為玉料優劣和程度可以用來判斷使用者身分的高低,但在實際上的研究卻困難。由出土資料可知,玉料的好壞和身分的高低並無直接關聯,卻與使用目的或功能緊密結合。上好的白黃玉料多作為墓主人身上的佩飾,至於青碧色玉料則做為其它葬具的原料來源。同一墓中同時出土質地差異極大的玉器,說明有關玉料等級的研究,應該首重於功能的判斷,而非使用者身份的高低。

  各時期的玉質玉料:

  一、紅山文化:

  玉質:1、軟玉,主要成分為透閃石。2、岫巖玉,主要成分為蛇紋石。3、玉石、彩石,包括綠松石、青金石、瑪瑙等。

  玉料產地:軟玉主要產於遼寧寬甸或細玉溝或醫巫閭山,岫巖玉主要產於遼寧岫巖縣。玉石、彩石主要產於內蒙古巴林右旗、克什克騰旗、醫巫閭山(錦州石)、錦州、河北張家口等地。

  二、良渚文化:

  玉質:1、軟玉,主要成分有透閃石和陽起石。2、玉石,包括岫巖玉、瑪瑙。

  玉料產地:透閃石和陽起石可能採自太湖附近的宜溧山、天目山和寧鎮山,也可能是來自遼寧的寬甸玉或細玉溝玉。岫巖玉可能來自鎮江。瑪瑙可能來自南京六合。

  三、夏代:

  玉質:主要為多色類玉石。1、獨山玉,包括「白獨」和「青獨」。「白獨」主要成分為黝簾石、斜長石和少量綠簾石;「青獨」主要成分為斜長石和輝石。2、綠松石,主要成分為CuAI6[PO4]4(OH)84H2O,三斜晶系通常為隱晶質膠體形態,是我國著名的四大名玉之一。

  玉料產地:獨山玉主要來自河南南陽市郊獨山。綠松石主要來自河南淅川和湖北鄖縣,少量來自新疆和伊朗。

  四、商代:

  玉質:1、軟玉,主要成分為透閃石,有白玉、青玉、碧玉、黃玉、墨玉。2、玉石:獨山玉、岫巖玉、綠松石、孔雀石、青田石。

  玉料產地:軟玉來自新疆和田,大多為「仔料」玉石產自河南獨山,遼寧岫巖、鳳城,陝西藍田、旬陽或新疆。

  五、西周:

  玉質:1、軟玉,主要成分為透閃石,有白玉、青玉、碧玉、黃玉等。2、玉石,包括岫巖玉、綠松石、天河石、水晶、瑪瑙、滑石等。3、三彩石:漢白玉、煤玉等。

  玉料產地:軟玉大部分來自新疆和田。煤玉來自遼寧撫順、陝西銅川。天河石來自內蒙。水晶來自江西、河南、江蘇等地。

  六、春秋:

  玉質:1、軟玉,主要成分為透閃石,包括白玉、青玉、黃玉、碧玉、黑玉五大玉種。2、玉石,包括藍田玉、南陽玉、密玉、酒泉玉、漢白玉、綠松石、滑石、瑪瑙、石髓、水晶。

  玉料產地:軟玉主要產於新疆和田。漢白玉來自北京、河北、安徽、雲南等地。滑石來自北京、福建、山西、山東等地。瑪瑙產地較多,如淅江武義、江蘇六合、雲南大理、湖南邵陽、湖北鶴峰、新疆阿爾泰地區、四川興文、陝西洛南、神木、河南臨汝、山西廣靈、河北張家口、遼寧錦州等地。

  七、戰國:

  玉質:1、軟玉,主要成分為透閃石,常用於佩飾件,青玉為主,有部分白玉,黃玉極少。2、玉石,包括密玉、岫巖玉、岷玉、綠松石、水晶、滑石、石髓、瑪瑙等。

  玉料產地:軟玉產自新疆和田。玉石產自遼寧岫巖、河南安陽、河南密縣、湖北襄陽、四川岷山和陝西、山東、甘肅、河北等地。

  八、漢代:

  玉質:1、軟玉,主要成分為透閃石,大都為羊脂白玉和仔料,包括白玉、青玉、碧玉、黑玉、黃玉。2、玉石,包括瑪瑙、水晶、滑石、綠松石、琥珀。

  玉料產地:軟玉大多產自新疆和田和新疆天山北麓的瑪納斯地區。玉石大我產自遺址發掘地區,即「就近取材」。

相關焦點

  • 古玉收藏步入黃金時代
    高古玉這沁潤著古代文化精髓的珍品,難道真就是國內藝術品拍賣裡曲高和寡的陽春白雪嗎?究竟為何如此神蹤難覓難覓蹤影?  首先,我們都知道高古玉非常稀少,在那歷史久遠的年代中它們是神權王權專享之用,這使得高古玉充滿神秘感,它們包含了當時的宗教、神權、政權、祭祀、圖騰、吉瑞等象徵,包涵著諸多豐富的古代文化內涵。
  • 古玉收藏的天花板
    西漢 黃玉帶鉤 長9.3釐米 82.525萬英鎊 2008年倫敦佳士得秋拍估價:1,500,000 - 2,000,000 港元2.Raymond and Frances Bushell 舊藏,20世紀90年代初購於香港奉文堂專場:嘉德香港秋拍『韞玉山輝—美國重要私人珍藏古玉』
  • 社會文物藝術品收藏與投資,只有古玉,還處在價格窪地
    我國古玉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珍貴遺產和藝術瑰寶,具有極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收藏價值。古玉幾千年能夠傳承下來就說明我們祖先對她的崇拜和認可,中華古玉是玉文化的源頭,是一種不可估量的頂級收藏品每一件都珍貴稀有獨一無二,從古玉的代表性,內涵性藝術性工藝性唯一性稀缺性來看,古玉符合奢侈品所具有的所有定義和要素,是藝術品收藏中的頂級藝術品,是最能代表東方美的頂級古代藝術品,代表著文化歷史權利身份的象徵,收藏價值是最穩定的行業。
  • 香港首富家族的古玉收藏
    ,香港實業家、慈善家及收藏家,出生於上海,其祖父為香港開埠後的第一位首富何東,其父為何世儉。何鴻卿爵士熱衷於中國古代藝術品收藏,其藏品涉及古玉、青銅、瓷器及明清家具等諸多領域。何氏對於文物事業也有突出貢獻,如上海博物館古代玉器館的裝修為何鴻卿出資贊助,大英博物館原東方文物館(現為何鴻卿爵士中國及南亞館)亦由其捐助建設。
  • 世上沒有人能收藏玉,一直是古玉的靈性在尋找主人
    宋代呂大臨的《考古圖》、元代朱德潤的《古玉圖》、明代曹昭的《格古要論》、清代吳大的《古玉圖考》等都是古玉收藏與研究的論著。而玉的溫潤色澤象徵仁慈,堅硬質地象徵智慧,不傷人的稜角表示公平正義。對於古玉,可以工精、質優、色巧、形奇為標準進行收藏。
  • 藏玉之人的古玉之路
    從誤打誤撞中識古玉,在沸水中煮古玉,在緣中求古玉,王的這條古玉之路沒有因為現存的行話而變。  行話很赤裸地劍指深渾之水,「材料比成品貴,新的比老的貴,假的比真的貴。」「越來越值錢」的字眼在玉器行業裡暫時行不通了。  南潯之寶  早年初涉收藏的王敬之,將橄欖枝拋向了瓷器。
  • 仿古玉的歷史演變:玩玉的你知道夠多嗎?
    宋代之前在歷史上,仿古玉和假古玉的情況是相互交叉又相互影響的。尤其是宋代之前的情況,從文字上還找不到確鑿的根據,主要原因是由於唐、五代的玉器發現很少,因而是否存在一定規模的仿古玉和假古玉製造,還有待專家破解。
  • 古玉收藏者所追求的血沁玉,是以生命為代價製成的
    收藏不僅僅是收藏一件器物,更多的是收藏一段過往,收藏一種文化。先秦時期,古人觀察到,蟬蛻變羽化。所以認為其能重生。所以開始普遍認為它能為生者避邪,為死者護屍,甚至食之,可以成仙得道。於是盛行用玉雕琢的具有護符意義的玉含蟬,即將其視為一個活生生的實體,成為「人與神這兩個世界之間的聯結」。貴族喪葬的時候,將玉蟬塞到兩隻眼睛,兩個鼻孔,兩個耳孔,一個嘴巴,以及生殖器和肛門的九件玉器,也叫『九竅玉』!九竅玉』中工藝最精湛的一般都是『口含』,漢代的口含一般都是蟬,特別是漢八刀的玉蟬,如果玉質不錯的話,價格都在幾十萬以上。
  • 實驗驗證古玉工痕?牛人做到了!(圖文解惑,值得收藏)
    專業視角,傳承文化,解讀價值,立志做國內最權威最接地氣的收藏類微信公眾號。
  • 古玉憑什麼讓無數藏友擁護它?!
    古玉藝術品味的提高,不是單單靠金錢能夠堆積起來,骨子裡的貴族氣質,那種品味,是與生俱來的,從古玉收藏的選擇,可以折射出主人對古玉的藝術品味及價值取向。但是,很多聰明的人則不炫富,而是愛展示高古玉收藏。他的微信朋友圈裡絕不發布寶馬鈔票,他的言談舉止低調而謙虛,他的富有是內在而高雅的。當有機會時候,他愛挽起袖口,一展古玉收藏細圖,他毫不掩飾他內心對古玉的熱愛。
  • 你打磨的玉器,真光滑,古玉的盤玩和禁忌
    你打磨的玉器,真光滑,古玉的盤玩和禁忌玉器的盤玩歷來受到文人雅士的追捧,及今一些玉器收藏愛好者對盤玉也是津津樂道。但是古玉的盤玩和近代玉器盤玩大有不同,古玉曆經千百年風刀霜劍,呈現於我們眼前的不再是豆蔻梢頭溫婉光潔一面,反而是衰朽殘年,土跡斑斑,粗糙不堪。
  • 古玉審美 頂級高手只需要看一眼
    對古玩收藏一竅不通,卻只想撿漏靠手上的藏品發財的人,自然會有一堆騙子挖好了坑等你跳。古玩收藏要先學後買,本領沒學到家,不能天天想撿漏,造假賣假的人就是等著你這樣的人養活他們一家老小呢!
  • 古玉的鑑別方法,有哪些?來,我來告訴你
    古玉相比現代玉器,文化底蘊會更加濃厚,從外形上看古玉會比較的髒亂,這是古玉埋藏在地裡幾千年甚至是幾萬年所造成的,幾年古玉收藏的不斷走紅,讓很多玉石商家看到了古玉豐厚的經濟前景,出現了很多的古玉仿製品,這些仿製品讓消費者很難辨別其真假。
  • 怎樣玩古玉,才能不被打眼
    古玉是古玩收藏大類中一個很重要也最受歡迎的類別,高古玉的魅力有多大哪?宋代開始就有專門為皇室作仿古玉的一個部門,專仿上三代(夏商周)的古玉,這是為什麼,因為上三代的玉是最精美最神秘莫測的,其雕刻工藝和紋飾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精美。
  • 盤玩古玉,這五種簡易的方法你不得不知!
    盤玩古玉是收藏古玉者的一種還原古玉本色的方法,在如何盤玩過程中,收藏者根據前人的經驗,大體上總結出來五種簡易的方法,而這五種方法又是針對不同出土環境和情況的古玉,做出的不同還原方法。● 擦拭還原法古玉收藏者都知道,剛出土的古玉相對比較軟,稱之為「土古」。
  • 紅山文化古玉,我心中摯愛,學會鑑定新老,是收藏的基本功!
    在紅山文化古玉中,我尤其喜歡玉豬龍,大概跟我屬豬有關吧,我是這麼胡亂想的。豬龍確實漂亮,尤其神韻,讓人遐想。我會把館藏為數不多的豬龍放大高清版照片存在手機裡,沒事就調出來欣賞,細細品味。看多了,也便有了感覺。我喜歡紅山文化黃玉質,有些泛有淡淡的青,顏色極美,河磨玉。我對這種玉的喜歡程度,絲毫不亞於新疆和田玉。紅山文化黃玉的熟透感,讓人深深著迷。
  • 五彩斑斕的古玉 -今日重點
    古玉沁色之美是每一個喜歡古玉收藏的朋友都能感受到的。 古玉的沁色是多姿多彩的,無定律可言。儘管這樣,我們的前輩還是總結了古玉沁色有「十三彩」「二十六色」等美譽之詞,生動形象地將古玉沁色形容成:坩黃、坩青、孩兒面、純漆黑、棗皮紅、鸚哥綠、硃砂紅、雞血紅、棕毛紫、茄皮紫、松石綠、白果綠、秋葵黃、老酒黃、魚肚白、糟米白、蝦子青、鼻涕青、雨過天青、澄潭、水蒼,還有蝦蟆皮、灑珠點、碎磁紋、牛毛紋、唐爛斑等等。
  • 血玉:真是從墳墓裡挖出的滲血古玉嗎?
    在我國古代,玉一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一塊上好的玉石可以說更是代表了主人的權勢和財富,一塊好玉千金難求,甚至依然可說是價值連城,這其中,就有最具神秘色彩的血玉。在收藏界裡,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叫做「古玉掛紅,價值連城」。
  • 古玉光氣光澤是怎麼樣的?
    眾所皆知,玉器油潤,但這是針對新玉來說的,古玉並不油潤,而是硬朗。
  • 女子拿古玉上節目鑑寶,自稱佩戴10年,專家大驚:這你也敢帶?
    玉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玉代表美好的品質、吉祥的象徵,在古代還是身份的象徵。玉石因其溫潤瑩澤、縝密堅韌的美感,深受人們喜愛,很多人都會隨身佩戴玉鐲、玉佩等,既美觀,也是一種收藏投資,缺錢時變賣能解燃眉之急。(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在一檔鑑寶節目中,有一位女士就因為資金周轉出現困難而不得已出售自己隨身佩戴10多年的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