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峰下的傳奇
烏溪邊旁的玉石
經過千年的累積與沉澱
經過緣份的聯結與相遇
以「退」的策略 「低調」地回應大自然
以「藏」的道理 琢磨出「精緻」的質量
以「簡」的方法 展現了優雅的「利落」
隨著歲月的流動與轉折 我們企圖尋求
道理的那份「真」
隨著與人的相遇與交往 我們企圖找到
心靈的那份「善」
隨著不斷的思考與神入 我們企圖發現
藝術的那份「美」
——廖偉立
基地分析
基地位於南投草屯九九峰南邊高起的臺地,前臨烏溪,山峰層層相疊,溪水潺潺,景色怡人。平林小區大部分居民以務農為業,種植果樹,民風淳樸。近年來有許多臺灣的本地畫家、雕刻家進駐村內,已形成了一個小型藝術村的雛型,未來可與本私人美術館及九九藝術園區形成良好的關聯。
山林中的美術館
美術館天際線,人為的雕刻品Folly望向上帝的雕刻品九九峰
設計理念
儘量維持原有地形,因地制宜並保留基地內原有樹種,尤其在建築群前的地景周圍保留了一大片原有的葡萄園。還利用地形高差在基地的最低處設置了一處生態池,兼蓄水功能及調節微氣候。運用中國庭園一阻、二引、三通的手法,將人工長廊與自然植栽搭配,來客由外至內,借著中介空間的交錯及光影變化,被慢慢帶入主館,景觀與建築、自然與人工在此形成良好的對話。主館運用在烏溪旁石頭上挖洞的概念,讓室內的展示與人行的動線、活動類型之間形成緊密而富有彈性的關係,使空間形成明暗交織的視覺效果,令展覽品與觀賞者之間形成適合互動的宜人尺度。外牆運用雙層牆構造,創造空氣可流動的間層,以達到冬暖夏涼的效果。一、二樓用玻璃板作為外牆,一方面弱化樓層高的壓迫感,與臨近的餐廳形成緩和的關係,另一方面,玻璃透明反射的質感,亦使建築與天空中景象的變化有所呼應,並企圖消除建築屋頂天際線,使屋頂閣樓像有生命的雕刻作品,飄浮在與地表延伸相連的二層屋頂。室內開口與雕刻作品,朝向東北方的九九峰,暗示自然(九九峰,神的雕刻)與人工(人為雕刻)對話及辯證的關係,展示了業主建造此館的緣由。住宿區與實驗展區利用原有地形的坡度,半嵌入地下,與主館、餐廳、入口廊道以及基地內的自然地景形成了相互對話的關係。餐廳運用大棚子的概念,牆利用玻璃圍合的方式,消除了室內與室外的邊界。三棟建築體量錯落有致,呼應村落簇群的涵構關係。設計通過對建築空間、材料、結構、構造的不斷思考,試圖使其緊密融合在一起。
構思草圖
從場地東北側道路看美術館
從假日學校屋頂西望
建築呼應基地地形高差
場地剖面場地西向立面
入口廊道框景
主館通往頂樓Folly的樓梯
Folly內部空間
場地首層平面
全區軸測
主館地下一層平面
主館一層平面
主館二層平面
主館三層平面
註:1 大廳 2 門廳 3 展示室 4 辦公室 5辦公室 6儲藏室 7 會議室 8眺望區 9董事長室 10 陽臺 11 天井
業主:葉毓繡
地點:臺灣省南投縣草屯鎮平林村健行路150巷26號
事務所:立·建築工作所AMBi-STUDIO
主持設計:廖偉立
參與人員:高鼎翔、簡志穎、張穎文、趙沛柔、黃宥鈞
監造:邱正芳
結構:鼎匠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水電:冠升工程設計事務所
空調:日誠空調
室內:立·建築工作所AMBi-STUDIO
景觀:立·建築工作所AMBi-STUDIO、禾拓規劃設計公司(吳樹陸)
外牆材料:清水混凝土、鋁板、臺灣柳杉雨淋板及集成材木結構
室內材料:清水混凝土、木企口板
基地面積:4 680.8㎡
建築佔地面積:
主館 323.01㎡ 餐廳 147.07㎡ 假日學校 276.1㎡
總建築面積:
主館 1 204.08㎡ 餐廳 147.07㎡ 假日學校 462.44㎡
層數:主館 地下一層、地上三層
餐廳 地上一層
假日學校 地上二層
設計時間:2011年4月—2012年11月
施工時間:2013年3月—2015年12月
▼點擊圖片了解本專輯詳情▼
相關閱讀:阮慶嶽 | 廖偉立:「雜木林美學」與迷路的必要 | 2018/03(總第178期)
▼專輯其他作品預覽▼
東眼山森林遊樂區自導式公廁
基督救恩之光教會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忠孝路教會
糖鐵綠廊——臺灣省北港復興鐵橋及外圍景觀改善工程
阿里山遊客服務中心(觸口)
專輯更多作品詳情請查閱2018NO3雜誌,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可購買本期雜誌
微信編輯:明星
回復聯繫
獲得我們的聯繫方式
回復投稿
查看我們的投稿須知
回復訂閱
獲得雜誌最新訂閱優惠
如有任何疑問及建議
~歡迎給我們留言~
再次感謝您的關注
↓↓歡迎掃碼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