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專輯 | 廖偉立:毓繡美術館

2021-02-22 新建築


九九峰下的傳奇

烏溪邊旁的玉石

經過千年的累積與沉澱

經過緣份的聯結與相遇

以「退」的策略 「低調」地回應大自然

以「藏」的道理 琢磨出「精緻」的質量

以「簡」的方法 展現了優雅的「利落」

隨著歲月的流動與轉折 我們企圖尋求

道理的那份「真」

隨著與人的相遇與交往 我們企圖找到

心靈的那份「善」

隨著不斷的思考與神入 我們企圖發現

藝術的那份「美」

——廖偉立


基地分析

基地位於南投草屯九九峰南邊高起的臺地,前臨烏溪,山峰層層相疊,溪水潺潺,景色怡人。平林小區大部分居民以務農為業,種植果樹,民風淳樸。近年來有許多臺灣的本地畫家、雕刻家進駐村內,已形成了一個小型藝術村的雛型,未來可與本私人美術館及九九藝術園區形成良好的關聯。

山林中的美術館

美術館天際線,人為的雕刻品Folly望向上帝的雕刻品九九峰

設計理念

儘量維持原有地形,因地制宜並保留基地內原有樹種,尤其在建築群前的地景周圍保留了一大片原有的葡萄園。還利用地形高差在基地的最低處設置了一處生態池,兼蓄水功能及調節微氣候。運用中國庭園一阻、二引、三通的手法,將人工長廊與自然植栽搭配,來客由外至內,借著中介空間的交錯及光影變化,被慢慢帶入主館,景觀與建築、自然與人工在此形成良好的對話。主館運用在烏溪旁石頭上挖洞的概念,讓室內的展示與人行的動線、活動類型之間形成緊密而富有彈性的關係,使空間形成明暗交織的視覺效果,令展覽品與觀賞者之間形成適合互動的宜人尺度。外牆運用雙層牆構造,創造空氣可流動的間層,以達到冬暖夏涼的效果。一、二樓用玻璃板作為外牆,一方面弱化樓層高的壓迫感,與臨近的餐廳形成緩和的關係,另一方面,玻璃透明反射的質感,亦使建築與天空中景象的變化有所呼應,並企圖消除建築屋頂天際線,使屋頂閣樓像有生命的雕刻作品,飄浮在與地表延伸相連的二層屋頂。室內開口與雕刻作品,朝向東北方的九九峰,暗示自然(九九峰,神的雕刻)與人工(人為雕刻)對話及辯證的關係,展示了業主建造此館的緣由。住宿區與實驗展區利用原有地形的坡度,半嵌入地下,與主館、餐廳、入口廊道以及基地內的自然地景形成了相互對話的關係。餐廳運用大棚子的概念,牆利用玻璃圍合的方式,消除了室內與室外的邊界。三棟建築體量錯落有致,呼應村落簇群的涵構關係。設計通過對建築空間、材料、結構、構造的不斷思考,試圖使其緊密融合在一起。

構思草圖

 從場地東北側道路看美術館

從假日學校屋頂西望

建築呼應基地地形高差

場地剖面場地西向立面

入口廊道框景

主館通往頂樓Folly的樓梯

Folly內部空間

場地首層平面

全區軸測

主館地下一層平面

主館一層平面

主館二層平面

主館三層平面

註:1 大廳 2 門廳 3 展示室 4 辦公室 5辦公室 6儲藏室 7 會議室 8眺望區 9董事長室 10 陽臺 11 天井

業主:葉毓繡

地點:臺灣省南投縣草屯鎮平林村健行路150巷26號

事務所:立·建築工作所AMBi-STUDIO

主持設計:廖偉立

參與人員:高鼎翔、簡志穎、張穎文、趙沛柔、黃宥鈞

監造:邱正芳

結構:鼎匠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水電:冠升工程設計事務所

空調:日誠空調

室內:立·建築工作所AMBi-STUDIO

景觀:立·建築工作所AMBi-STUDIO、禾拓規劃設計公司(吳樹陸)

外牆材料:清水混凝土、鋁板、臺灣柳杉雨淋板及集成材木結構

室內材料:清水混凝土、木企口板

基地面積:4 680.8㎡

建築佔地面積:

主館 323.01㎡  餐廳 147.07㎡   假日學校 276.1㎡

總建築面積:

主館 1 204.08㎡ 餐廳 147.07㎡  假日學校 462.44㎡

層數:主館 地下一層、地上三層

   餐廳 地上一層

   假日學校 地上二層

設計時間:2011年4月—2012年11月

施工時間:2013年3月—2015年12月

▼點擊圖片了解本專輯詳情▼

相關閱讀:阮慶嶽 | 廖偉立:「雜木林美學」與迷路的必要 | 2018/03(總第178期)

▼專輯其他作品預覽▼

東眼山森林遊樂區自導式公廁

基督救恩之光教會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忠孝路教會

糖鐵綠廊——臺灣省北港復興鐵橋及外圍景觀改善工程

阿里山遊客服務中心(觸口)

專輯更多作品詳情請查閱2018NO3雜誌,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可購買本期雜誌

微信編輯:明星

回復聯繫
獲得我們的聯繫方式
回復投稿
查看我們的投稿須知
回復訂閱
獲得雜誌最新訂閱優惠

如有任何疑問及建議
~歡迎給我們留言~

再次感謝您的關注

↓↓歡迎掃碼加關注↓↓

相關焦點

  • 作品專輯:廖偉立建築師 | 2018/03(總第178期)
    「作品專輯」欄目是新建築運營多年的品牌欄目,定位於對有較為成熟的價值體系並有優秀設計實踐的中青年建築師及建築事務所的深度報導,此前曾報導過國內外知名建築師或建築事務所
  • 民族服飾、背帶、繡片……去貴州美術館感受鄉野遺存的繡美藝術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貴陽頭條訊 6月13日下午,由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貴州省文化館和貴州省美術館共同主辦的「鄉野遺存的繡美藝術——貴州省文化館藏品展」在貴州省美術館隆重開展。本次展覽,主要展出了貴州省文化館收藏的各少數民族刺繡服飾、背帶、繡片、工具、剪紙等作品,以及省文化館多年來藏品檔案文獻等共70餘件精美藏品。此次展覽,重點放在展覽的文獻性、敘述性,以及每一張繡片背後的故事性上。
  • 我們選了Art Taipei10件作品,一探25歲藝博會的「轉型之路」
    本次特展展出東方畫會、五月畫會,以及現代版畫會的經典大師之作,如「臺灣抽象派之父」李仲生的作品即展示在該展覽區域的最外牆。Art Taipei陶亞倫VR作品現場在本屆Art Taipei展場最長排隊的作品,即臺灣藝術家陶亞倫所帶來的全新VR作品:《超真實NO.2》、《超真實NO.3》。
  • 臺灣刺繡文化館重新開館 教繡口罩套
    民眾繡口罩套。(樸子市公所提供/張毓翎嘉義傳真)華夏經緯網2月24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嘉義縣刺繡文化館是樸子重要文化觀光窗口,在完成招租程序後,歷經1個多月的籌備期,22日盛大舉行開幕典禮;樸子市長吳品叡表示,未來刺繡文化館除了展出精美的刺繡作品外,還會販賣結合當地文化的刺繡文創商品,邀請大家蒞臨參訪。
  • 她以繡針為畫筆,作品驚豔威尼斯年展,被大英博物館搶著收藏
    在讀小學時就跟著媽媽學做刺繡,16歲隨父親去蘇州時,看到一位師傅正在繡達文西的《蒙娜麗莎》,她驚喜地發現蘇繡還有這樣精湛的繡技,回家後就讓父親幫忙物色繡人像方面的老師。  姚惠芬在運用針法時基本以傳統的平針繡針法為主,局部施於細亂針,以不同粗細、不同色階的絲線來進行刺繡,使作品具有光影透視的明暗效果。
  • 「千鈞一髮」話發繡 ——對話發繡藝術家周瑩華
    發繡作品被蘇州工藝美術博物館、中國臺灣佛光緣美術館和一些私人博物館以及國際名人薩馬蘭奇等收藏。在全國確立了蘇州發繡的地位。葉:發繡與絲繡有什麼不同?發繡的特質是什麼?周:發繡和絲繡最主要的區別在於所使用材料的不同,發繡所使用的是人發,絲繡所使用的是真絲線,在刺繡的針法上基本相同,只是在繡制技巧上有所不同。
  • 毓老師的微言要道
    本文節選自毓老「關門弟子」、作家張輝誠作品——《隱者顯赫:中國最後一個皇族名儒毓鋆》。從這些期勉之語,著實很能窺見毓老師晚年之心境、願望與一生之堅持。因此特摘錄於後。如講實學之重要。毓老師說:「天天我說: 燃眉之急。我要提醒你們,我每次開始就提醒你們——實學。 我們這個班,專要造就領袖人才,不一定要當官,造就各種行業各類專業的領袖,不是說——行行出狀元!
  • 蘭陵王妃宇文毓是誰演的 扮演者沈建宏個人資料介紹
    劇中皇帝宇文毓一角備受大家關注,那麼宇文毓的結局是什麼呢?宇文毓是誰演的?下面我們一起看下《蘭陵王妃》宇文毓結局及扮演者沈建宏個人資料介紹。  宇文毓角色介紹  北周皇帝,宇文邕的哥哥。表面看來溫弱,其實內裡極是明敏有主見,受著晉蕩公宇文護的擺布,表面看似乖乖充當傀儡皇帝,但實際暗地裡行使著一部分的權力處理國事、進行改革,但最終還是被宇文護下毒毒死。
  • 毓老師紀念集 毓老師身世與經歷(一)
    胡適和毓老師見面。當過「駐美大使」的胡適有許多外國朋友,這些老外很想了解中國文化,當時大陸幾近鎖國,外國人唯有到臺灣,才能沾染到一絲中華文化氣息。為因應這些需求,當局成立了幾個漢語研究機構,教老外說漢語,認識方塊字沒問題,但要講授深一層的中華文化,則沒幾人可以勝任,胡適這趟臺東行,與毓老師相談甚歡,有請毓老師收洋弟子。
  • 毓珠前輩 // 凱玲
    在這個不平坦的鼠年年末,聽聞前輩逝世消息,我竟不知所以,大腦一片空白,忍著悲痛告訴自己斯人已逝,世上再無毓珠前輩了。但我更願相信,前輩還在,他的音容笑貌,在我的記憶裡,他並沒有離開。毓珠前輩有一不滿30人的燒酒群,15年7月中旬,由寬江哥推薦,在群內與前輩相識。群內朋友,談笑風生,志趣相投,常聚一起喝燒酒,談古今,我屬例外,不喝酒。
  • 家風弘廉——全國書畫名家作品展;李榮海夫婦捐贈美術館;佛山市...
    《家風弘廉——全國書畫名家作品展》在河南平頂山舉行 2.英國博物館於7月陸續重啟 國家美術館將率先迎接遊客 3.趙學敏二十四節氣書法之小暑 《家風弘廉——全國書畫名家作品展》在河南平頂山舉行 6月29日,由平頂山市紀委監委、
  • 毓老師和母親
    毓老師曾講過一個受太師母罵的往事。▲北京天橋老照片(源自網絡)毓老師在十六、七歲時聽說北京天橋好玩又好吃,天橋有好聽的戲,也有不少禮親王府未吃過的菜餚。毓老師實話說。「什麼?回回的羊肉比咱們禮親王府燒的好吃?」太師母的聲音高了起來。毓老師知道事壞了,不曉如何收拾,幸好嬤嬤們出面打圓場:「以後不要去天橋了,以免吃壞肚子。」
  • 繡片、背帶、老照片……貴陽有場藏品展,免費參觀!
    6月13日下午,由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貴州省文化館和貴州省美術館共同主辦的「鄉野遺存的繡美藝術——貴州省文化館藏品展」在貴州省美術館隆重開展。都市新聞記者在現場了解到,本次展覽,主要展出了貴州省文化館收藏的各少數民族刺繡服飾、背帶、繡片、工具、剪紙等作品,以及省文化館多年來藏品檔案文獻(老照片、老刊物、筆記、臺帳、照片、老一輩文化工作者的影視資料)等共70餘件精美藏品。
  • 無畫不成繡:姚惠芬的蘇繡人生
    我原以為,繡莊裡應該堆滿了針線布料,可我眼前分明是一幅幅攝影、水墨、油畫、書法、人物素描作品,整個房子倒像是一座美術館。可走近一看,才在那些作品上,發現細細密密的針腳。  「太神奇了,您的刺繡作品怎麼都像繪畫嗎?」還沒等我回過神來,驚嘆聲已經在人群中響起。  「我用了自己獨創的『簡針繡』,不用『簡針繡』根本達不到這樣的效果。」姚慧芬笑著答道,同時打開了自己的蘇繡記憶。
  • 毓鋆| 六時相思
    這是愛新覺羅•毓鋆的妻子寫給毓老的信,讀來令人感到風起雲湧的百年滄桑,而又纏綿悱惻,相思蝕骨。 愛新覺羅•毓鋆,清朝皇族,1906年生,師承陳寶琛、羅振玉、鄭孝胥、康有為、梁啓超、王國維、柯劭忞等國學宗師,十三歲熟背十三經,讀書一百年,創辦「奉元書院」,授課六十載,門下弟子萬餘人,103歲仍登壇開講,2011年辭世。
  • 李贊集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2020年3月30日,中國美術館為李贊集頒發了收藏證書,感謝李贊集的奉獻精神及對美術事業的支持。李贊集表示,感謝中國美術館的認可和讚賞,其收藏作品「復興龍」寓意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時代新中國更加繁榮富強。
  • 東營市美術館舉辦「走進錦華中學藝術節東營市美術館館藏作品展」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段學虎為充分發揮市美術館美育職能,加強館校合作,共享藝術資源,營造文化藝術在身邊的美育氛圍,12月11日,由東營市美術館與市勝利錦華中學聯合舉辦的「走進錦華中學藝術節東營市美術館館藏作品展」在市勝利錦華中學圖書樓開展。
  • 艾瑪捐贈作品展在天津美術館展出
    艾瑪捐贈作品展在天津美術館展出 2020年01月08日 09:25 來源:天津市美術館 作者: 字號 內容摘要:由天津美術館主辦的「艾瑪捐贈作品展」將於2019年12年28日在天津美術館一號展館展出
  • 皇帝的伴讀:傳奇大儒——愛新覺羅·毓鋆
    清朝亡國不能怪誰 這所20世紀70年代開辦於臺北的私塾名叫「天德黌舍」,講課的老師名為愛新覺羅 毓鋆,在臺灣被尊稱為毓老。毓老是清朝王室後裔,1906年出生,6歲開始為溥儀伴讀,師從陳寶琛、陸潤庠、鄭孝胥、王國維等清末民初的頂尖學者學習國學經典,13歲背熟四書五經,後來留學日本、德國學習軍事。
  • 希臘繪畫:國家美術館首任館長的作品
    他的作品受到德國學術現實主義的影響。他最著名的畫作是關於兒童的畫,但據說在他妻子1889年去世後,就不再畫歡樂主題的畫了。在巴伐利亞州的首府,他被認為是一位成功的德國藝術家,以高價出售了他的許多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