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垃圾桶裡撿回來」「充話費送的」「長江裡漂下來的」……這些話聽上去是不是特別熟悉,當小朋友詢問爸爸媽媽,自己是從哪裡來的,這些話總變成家長「搪塞」給孩子的熟悉套路。「不知道怎麼解釋」「過早性教育會不會教壞孩子」「長大了就懂了」,家長們總有這樣、那樣的顧慮。
12月27日,在成都市玉林東路社區迎新春鄰裡文化節上,「成都樂聆公益發展中心」的音樂治療師創作的《生命的奧秘》首次演出,這是一首通過簡單易學的旋律,正確告訴孩子們自己是從何而來的兒童性教育原創歌曲。
↑《牽著音樂的手長大》樣書
首次演出:
小朋友演唱 「我是為愛而來」
12月27日下午,8歲的梅梅下課後,匆匆趕到了玉林東路社區,她要和「樂聆公益發展中心」的音樂老師嶽君娜一起,在社區迎新春文化節上,演唱一首特別的歌曲。
「小蜻蜓從卵裡鑽出來,小豆芽從種子裡冒出來,小孔雀從蛋裡孵出來,小山貓從肚子裡生出來,可是為什麼,我是從垃圾桶裡撿回來?」
「爸爸付出精子,媽媽奉獻卵子,在愛中相遇,你就是那顆受精卵」「臍帶給你營養,羊水給你保護」「胎兒的你會玩會動,四十多周從子宮出生。」
簡單的旋律,溫情的文字,描繪了從新生命的孕育到出生的過程。
↑節目《生命的奧秘》對唱
梅梅告訴紅星新聞記者,自己很喜歡這首歌,很好聽。「它講了,有的大人會騙小朋友是撿來的,但實際上,我們是從媽媽的肚子裡出生的。」梅梅說,自己小時候也會問過媽媽,也是得到「撿來」的答案。
梅梅媽媽蔣麗說,自己第一次聽到《生命的奧秘》是在10月底,現在幾乎每天都會聽到梅梅唱,自己也學會了。「感覺歌詞很舒服,也很好聽,能讓小朋友學到很多這方面的知識。」
蔣麗告訴紅星新聞記者,梅梅5歲左右,問過「我是從哪裡來的」這樣的問題,「因為年齡小,不懂事,也不能說得太複雜,只能告訴她爸爸媽媽結婚就會生小寶寶。」而類似「撿來的」這樣的回答,蔣麗說,一般開玩笑也會這樣說。
蔣麗說,有這樣一首歌,可以正確告訴小朋友自己是怎麼來到世界上的,對於家長來說,也可以避免不好意思、不知道怎麼解釋的問題。
↑節目《生命的奧秘》對唱
創作:
正確性教育 孩子 你不是撿來的
創作這首兒童性教育歌曲的,正是「樂聆公益發展中心」的音樂治療師們。
「樂聆」音樂治療師王露潔告訴紅星新聞記者,「被撿來的」「充話費送的」,這樣的話,其實常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媽媽就說我是公園裡撿來的。」
家長往往會顧忌,該不該直白地向小朋友解釋,生命孕育的過程,一方面是擔心孩子聽不懂,另一方面,也擔心過早的性教育,會不會「教壞」孩子。同時,家長不好意思、不知道該怎麼解釋,也是重要的因素。
而沒有正確、科學的性教育,會給孩子們帶來怎樣的風險?王露潔說,能不能有一首歌,來解答這個問題?
王露潔說,團隊有這個想法已久,創作譜曲、填詞,所用的時間並不長。「(內容)比較簡單,也要考慮到孩子們容易學會。」
精子、卵子、受精卵、子宮、羊水,這些直白的內容都被寫成了歌詞,描寫了生命的孕育誕生過程,而小蜻蜓、小金魚、小豆芽、海龜、牽牛花,這些動植物,讓歌曲顯得調皮可愛。
「試唱的時候,我們也有過擔心,小朋友會不會有更多的各種各樣的問題。」王露潔說,但實際上,《生命的奧秘》在樂聆參與的「藝塑社區-玉林東路社區營造項目」 中試唱,教小朋友們唱歌時,他們都覺得很開心,但並沒有更多突如其來的問題。「可能更多的(害羞、不好意思),是源於大人本身。」
音樂治療兒童手冊:
涵蓋兒童成長中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生命的奧秘》還被收納到了《牽著音樂的手長大——兒童音樂治療活動手冊》中,這是王露潔和團隊在多年的兒童音樂治療臨床工作經驗中總結的50多個兒童音樂活動,以文字、插畫、譜例和歌曲形式呈現,涵蓋兒童成長中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幫助普通兒童培養生活習慣、建立安全意識、提高社會交往能等,也應用於特殊兒童的語言、認知方面的康復。
除了正確的性教育,《牽著音樂的手長大》在「特別菜單」環節,其實還講述了生命的起源、性別的奧秘和死亡的意義,每一個單元都有相應的歌曲,「以音樂這種題目喜歡和樂於接受的方式」告訴兒童,生命和死亡。「像這首《我寶貴的身體》就是告訴小朋友,身體哪些部分是不能被觸碰的,需要保護的。」音樂治療師吳育霖介紹說。
紅星新聞記者 於遵素 攝影記者 張直
編輯 陳怡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