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西機務段把職工身體健康放在首位,按照「高標準、嚴要求、抓細節、勤工作、擅學習、獻真情」的工作思路,以「打造一流職工食堂、加強幸福餐桌建設」為抓手,在優化職工就餐環境、改善職工就餐體驗、提高職工幸福指數上狠下功夫,多措並舉,讓職工暖胃更暖心。
職工食堂是職工的「加油站」
「活幹得好不好,先看吃得好不好,職工吃得不好,沒力氣也沒心情幹活。」食堂管理員吳剛說。話糙理不糙,早餐、午餐、晚餐,有的職工一日三餐都在單位食堂,大多數職工三餐裡的兩餐都是在段職工食堂吃的,食堂餐品品質和管理質量直接影響著職工的工作生活。每天,從凌晨五點開始,食堂職工就已經開始了緊張的工作,查看菜品、檢斤驗收、清洗蔬菜、餐具消毒、整潔環境,用「鍋碗瓢盆交響曲」捍衛著全段職工的身體健康。「看似平常的工作不允許出現任何失誤,所以在衛生、安全、操作、服務等各方面都要進行科學規範的管理。食堂廚具餐具嚴格執行一洗、二衝、三消毒、四保潔的消毒步驟,確保廚房飯菜衛生安全。」食堂管理員吳剛介紹道。精心管理、用情服務,菜品搭配合理,菜餚品種多樣,職工食堂成了職工的「加油站」,得到了廣大職工的廣泛好評。
職工食堂是職工的「服務站」
「我們很清醒地認識到,飯菜好不好,職工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職工的評價是我們考試的成績。」車間主任丁曉君的話風趣之間引人深思。正所謂「眾口難調」,讓所有職工吃得舒心並非易事。為了了解職工想吃什麼、想怎麼吃、吃什麼味道的飯菜,食堂管理人員煞費苦心。職工來自四面八方,民族和飲食習慣也大不相同。為了了解到職工的飲食訴求,食堂設立了「職工意見簿」,職工想吃什麼、需要食堂在哪些方面進行改進,有什麼意見建議寫到本子上,食堂管理人員去琢磨、去調和眾口,從最初「四個菜的快餐」到小炒「四菜一湯」、各種麵食、糕點、涼菜、麻辣燙,主食從只有米飯到米飯、饅頭、花卷、包子、雜糧,從回族職工只能吃牛肉麵到各種日常炒菜蓋澆應有盡有,職工食堂經歷了從原先的職工「不想吃」到「還不如吃食堂」的轉變,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機務段職工食堂也有了「機務大酒店」的美譽。
職工食堂是職工的「暖心站」
職工食堂是職工聚集的地方,也是職工思想交流的「窗口」。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食堂改變先前的供餐方式,從堂食變成即打即走,不少職工都感慨,失去了一個交心的平臺,希望食堂早日恢復原先的供餐方式。疫情還未發生時,中午12點的食堂既是職工用餐的地方,也是職工的「休息室」和「活動場」。「窗明几淨,木桌子、皮沙發,家一樣的感覺,讓人感覺很舒適,中午休息的時候和工友們坐坐,聊聊工作、聊聊生活,解乏!」蘭州西檢修車間職工周宗淵說。「食堂有電視,播放的《蘭鐵記憶》《新時代鐵路榜樣》等專題片讓我感受到作為一名鐵路職工身上承擔的責任和使命,我一定努力工作,立足崗位發揮作用。」西整備車間機車鉗工朱培成說。
在標準化規範化管理的基礎上,探索用人性化的管理把職工食堂建設成職工的「加油站」「服務站」和「暖心站」,激發了職工愛段愛崗、奉獻蘭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職工的精神面貌有了顯著的變化,有力地促進了各項工作的落實。
來源:甘肅文化影視頻道 記者/袁燁
通訊員 任治稷、王保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