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理工大學楊青教授團隊揭示糖基水解酶降解天然多糖的協同機制

2020-12-22 騰訊網

近日,大連理工大學生物工程學院生物分子靶標研究室在幾丁質酶協同降解晶態幾丁質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揭示協同作用提升幾丁質酶在幾丁質纖維上「奔跑」的耐力。研究成果「High-speed AFM reveals factors affecting the processivity of a chitinase during interfacial enzymatic hydrolysis of crystalline chitin」發表在國際催化領域頂級期刊ACS catalysis(IF=13)。大連理工大學生物工程學院屈明博副教授為文章第一作者,楊青教授為通訊作者。

纖維素和幾丁質等多聚糖類是自然界中含量最豐富的生物質資源。儘管他們水解的產物——葡萄糖或N-乙醯葡萄糖可以為人類提供食物和能源,但是它們極其難於水解,阻止了人工利用這些生物質。

自然界中纖維素和幾丁質的水解是一個發生在固液界面的催化過程,主要由糖基水解酶催化完成。這個過程高度依賴於糖基水解酶的「進程性」,即酶在不離開高聚底物的情況下,每次結合底物後連續重複催化的次數,也就是酶在底物上的持續奔跑距離。但是,人們對提高糖基水解酶「進程性」的因素缺乏深入的理解。

圖1.內切酶促進外切酶對幾丁質的水解。圖片來源:ACS Catalysis

在楊青教授和Toshio Ando教授的領導下,由大連理工大學、中國農科科學院和日本金澤大學組成的研究團隊,以昆蟲特有的、在蛻皮過程中參與表皮幾丁質快速降解的幾丁質水解酶系(OfChtI、OfChtII和OfChi-h)作為研究對象,利用高速原子力顯微鏡,在單分子水平上揭示了幾丁質酶系通過協同作用在固液界面催化幾丁質水解的特性:內切幾丁質酶(OfChtI和OfChtII)顯著提高外切幾丁質酶(OfChi-h)在幾丁質纖維上的持續奔跑距離(圖2)以及結合量,但是並不影響OfChi-h的奔跑速度。OfChi-h分子啟動奔跑是該過程的決速步驟,首次計算出了這個啟動的時間是0.22秒。

圖2.內切酶OfChtI和OfChtII促進外切酶OfChi-h在幾丁質纖維上的持續奔跑。圖片來源:ACS Catalysis

該研究闡明了幾丁質酶水解晶態幾丁質過程中,內切-外切幾丁質酶協同作用的機制,突出了內切幾丁質酶在促進外切酶持續奔跑中的作用,並強調外切幾丁質酶啟動奔跑的過程是晶態幾丁質水解的限速步驟之一。該工作將有助於設計開發幾丁質降解酶系實現幾丁質的快速降解;進一步闡明了昆蟲蛻皮過程表皮快速降解的分子機制;為理解糖苷水解酶在固液界面上的內外協同作用提供了新的認識;對於通過纖維素酶實現纖維素的快速降解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楊青教授領導的團隊長期從事昆蟲表皮納米生物學的研究,針對病原菌、有害昆蟲等均以幾丁質作為結構多糖的特點,運用結構生物學和化學生物學等方法系統研究這些生物的幾丁質降解、合成與裝配,發現創新的綠色農藥分子靶標、開發綠色農藥和蛋白質仿生材料。

文章連結: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catal.0c02751

(來源:大連理工大學 版權屬原作者 謹致謝意)

相關焦點

  • 大連理工大學生物工程學院楊青教授團隊揭示糖基水解酶降解天然...
    大連理工大學生物工程學院楊青教授團隊揭示糖基水解酶降解天然多糖的協同機制 2020-12-15 22: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研究揭示菊糖果糖轉移酶和雙果糖酐水解酶功能轉換機制
    美國化學會著名期刊《ACS Catalysis》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和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滕脈坤教授/李旭副教授課題組與江南大學沐萬孟教授課題組的合作論文「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Basis of Difructose Anhydride III
  • 內質網糖基轉移酶ALG6的結構與機制
    內質網糖基轉移酶ALG6的結構與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27 16:01:20 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Kaspar P.
  • 中國科大揭示了E3泛素連接酶識別羧基端精氨酸-降解決定子的分子...
    中國科大揭示了E3泛素連接酶識別羧基端精氨酸-降解決定子的分子機制 高等真核生物細胞通過降解清除不需要或錯誤摺疊的蛋白質以維持胞內蛋白質分子的正常水平及功能
  • 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研究綜述
    來自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研究人員發現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37(UCH37)在肝癌組織中呈高表達,並通過查閱大量文獻,對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家族(UCHs)在惡性腫瘤發生
  • Hrd1泛素連接酶複合物介導內質網相關蛋白降解的結構基礎
    Hrd1泛素連接酶複合物介導內質網相關蛋白降解的結構基礎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27 13:26:15 美國哈佛醫學院Tom A. Rapoport小組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衛濤濤課題組合作揭示蛇床子素舒張氣道平滑肌的分子機制
    研究人員發現傳統中藥蛇床子的主要活性成分蛇床子素(osthole)可以舒張氣道平滑肌、抑制哮喘疾病模型的氣道高反應性,繼而從動物模型、組織切片、培養細胞及酶學反應等不同水平確定了蛇床子素的作用靶點是蛋白磷酸二酯酶4(PDE4);進一步通過共結晶及X射線晶體衍射解析了蛇床子素與PDE4相互作用的結構基礎,闡明了蛇床子素抑制PDE4並舒張氣道平滑肌的分子機制。
  • JACS|量子化學計算揭示D-A環加成酶PyrI4的催化機制
    先睹為快作者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劉文教授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K. N.引言狄爾斯-阿爾德反應(D-A reaction,簡稱「D-A反應」)是一類能夠直接形成C-C鍵的重要有機反應,可以高效地實現對雜環、手性螺環和橋環等複雜結構的構建,也被廣泛應用在天然產物和藥物分子的合成中。吡咯吲哚黴素(pyrroindomycin,PYR)的生物合成途徑中涉及兩個D-A環加成酶PyrE3和PyrI4(圖1)。
  • 科技公開課|廣東科學家從海洋細菌裡發現的「酶」,竟有這樣的功能!
    此外,人體從食物中攝取的蛋白質,必須在胃蛋白酶等多種蛋白水解酶作用下水解成胺基酸,然後再通過其他酶的作用選擇特定胺基酸,按照一定的順序重新結合成人體所需的蛋白質,這其中發生了許多複雜的化學反應。酶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催化,酶的催化機制主要有酸鹼催化和共價催化兩種。酸鹼催化指質子轉移加速反應的催化作用。
  • 研究發現中國烏龍茶香氣酶促形成機制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楊子銀研究團隊系統解析了烏龍茶加工過程中香氣的酶促形成機制。茶葉中含有較多香氣糖苷體,香氣糖苷體的酶水解在早期被認為是茶葉加工過程中游離態香氣形成的主要來源之一。研究團隊探索了香氣糖苷體酶水解是否參與烏龍茶香氣的酶促形成,研究發現在烏龍茶加工過程的具酶活階段,不存在糖苷水解酶和香氣糖苷體接觸並發生酶促水解反應,因此烏龍茶香氣的酶促形成並非主要來自於香氣糖苷體的酶水解(Gui等,2015)。為了進一步探索烏龍茶香氣的酶促形成,華南植物園博士曾蘭亭研究了烏龍茶香氣的酶促形成與脅迫的關聯性。
  • 南京農業大學生科院張阿英教授團隊揭示細胞壁組分調控植物耐鹽新...
    近日,植物學領域國際權威期刊Molecular Plant在線發表了南京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阿英教授團隊題為「Cell Wall β-1,4-galactan Regulated by BPC1/BPC2-GALS1 Module Aggravates Salt Sensitivity in Arabidopsis thaliana」的研究論文。
  • 郭德銀組揭示細胞新型自噬受體調控機體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新機制
    據中山大學新聞網報導,近日,中山大學醫學院郭德銀教授團隊在國際知名期刊Cell Research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A novel selective autophagy receptor, CCDC50, delivers K63 polyubiquitination-activated
  • NAR|西南大學羅克明團隊揭示次生壁生物合成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
    責編 | 奕梵細胞壁是存在於細胞膜外由複雜的多糖組成的厚壁(初生壁),是植物細胞區別於動物細胞的重要特徵之一。當細胞停止伸長和擴張時,只有一些特殊的細胞可以在初生壁和質膜間合成次生壁。然而,關於調節次生壁生物合成的表觀遺傳機制知之甚少。
  • 升級版轉座子CRISPR-Cas系統電鏡圖揭示如何精準插入大片段DNA
    I型CRISPR-Cas系統通常通過核糖核蛋白複合體Cascade和解旋酶——核酸酶Cas3的聯合作用靶向外源DNA,並使之降解。研究人員利用缺少Cas3的核酸酶缺陷型I系統、結合一個來自霍亂弧菌的Tn7樣的轉座子(Tn6677),實現了由引導RNA輔助的大片段DNA精準插入(而不是降解失活)。
  • 浙江理工大學植物次生代謝調控創新團隊在中藥資源領域取得新突破
    浙江理工大學梁宗鎖教授牽頭的浙江理工大學植物次生代謝調控創新團隊長期從事藥用植物資源和中藥材規範化生產等方面的研究,在國內中藥資源研究領域佔有一席之地。近期,該團隊在國家標準樣品和中藥材土壤重金屬修複方面取得新突破。
  • JACS|量子化學計算揭示巴西烷型倍半萜生物合成新機制
    巴西烷型倍(Brasilane-type)半萜類化合物的研究由來已久,但其生物合成途徑和機制尚不清楚。最近,有課題組鑑定了一種木黴萜環化酶,該酶能催化產生巴西烷型倍半萜- trichobrasilenol,並利用同位素標記法研究該天然產物形成的機理,然而,在所提出的機理中,高度協同的骨架重排的可行性備受爭議。
  • Science重磅:上科大免疫化學所饒子和團隊攻克結核病半世紀難題
    其中,上科大免疫化學研究所饒子和院士研究科研團隊六年攻堅,在國際上首次成功解析分枝桿菌關鍵的阿拉伯糖基轉移酶複合體的「藥靶-藥物」三維結構,揭示了一線抗結核藥物乙胺丁醇作用於該靶點的精確分子機制,這也是乙胺丁醇問世半世紀以來,科學家首次從分子水平上破解這一抗結核「傳統老藥」的抑菌機制,為解決結核病耐藥問題
  • 楊建明教授團隊在丙二酸鹽代謝機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楊建明教授團隊在丙二酸鹽代謝機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期,青島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楊建明教授團隊在沼澤紅假單胞菌對丙二酸鹽的代謝機制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微生物研究領域Top期刊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