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的價值系統裡,宴飲「非專為飲食也」,背後蘊含著豐富的政治、社會和文化的功能,對國家權力的建構和社會秩序的維繫,有著某些微妙的作用。
宴飲與禮制
中國的禮制形成於周代,是為適應並維護農業宗法等級制度的社會政治需要而逐漸形成的一系列制度。在中國傳統禮制中,宴飲具有儀禮的內容,屬於五禮中的「嘉禮」。嘉禮是用於融合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溝通互相之間的感情、加強交往聯繫的儀禮,主要包括婚禮、冠禮、饗、立儲、賓射,宴飲就是饗禮的一部分。
在周禮中,「饗禮」是周天子在太廟舉行的一種具有象徵性質的宴會,等級高、程序複雜,舉行的次數也不多;而「燕禮」則是一種應用面較廣的諸侯宴享臣下的儀禮。燕禮最早是貴族之間的社交活動,後來則也影響到平民階層,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
先秦時期,無論哪種宴飲,都體現禮制的精神,在禮制所設定的種種程序運行中體現封建的等級思想、倫理道德觀念。宴飲活動也被賦予了繁複的禮制內容。
漢代時,由於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周禮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因此漢初,朝廷的宴飲儀禮是由叔孫通參照前人禮制中的饗禮而緊急制定的,而在一般士大夫的宴飲,則是參照周代的「鄉飲酒禮」。這種周代流行的宴飲風俗,由鄉大夫作主人設宴,主要目的是為了向國家推薦賢者。具體內容是每年正月,鄉大夫都要作為主人舉行鄉飲酒禮,招待鄉學中的賢能之士和德高望重者,然後鄉大夫和鄉先生從學成者中選擇最賢能者一人作為賓,其次者一人作為介,又次者三人作為眾賓,共五人,與他們共飲,然後推薦給諸侯使用。
漢代宴飲的休閒趨勢
漢代基層民眾的宴飲可以分為政治性、宗教性和生活性三種類型。政治性宴飲是由國家出於特定目的而舉辦的宴飲活動,具有明顯的政治意圖。漢代的皇帝在即位、立皇后、立太子、封禪、出現祥瑞及軍事勝利之時,往往會「賜酺於民」,以集體狂歡形式,構建集體認同、傳播皇權認同意識。這種政治性的宴飲還包括地方官吏為表示與民共樂及問以謠俗而舉辦的各種形式的宴飲活動。
通常來說,宴飲是祭祀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漢代在祭祀神祇和祖靈時,除了貢獻祭品、表達哀思和祈求福祉之外,都會在儀式結束之後舉辦宴飲活動,這些祭祀宴飲構成了漢代庶民宗教性宴飲的主要內容。
從漢代開始,儒家學說成為國家的意識形態,成為百姓的思想和信仰,並對百姓的日常生活產生重要影響。儒家重視冠、婚、喪、祭等人生重要節點的禮儀安排,聚飲宴會儒家禮俗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點化人生的同時,也為人們提供了聚會交往的機會。
酒在宴飲中是不可或缺的,發揮著禮的作用,但漢朝以休閒性為目的的飲酒行為越來越多。對於常年吃豆粥、麥飯的平民來說,能在宴飲中吃到更加精細的主食和肉類,還能喝到平常喝不到的酒,他們很容易通過口舌之欲的滿足,達到身心的休閒。
帶有休閒色彩的漢代生活性宴飲
漢代的生活性宴飲往往伴有形式多樣的遊藝活動,博弈、投壺、賦辭、擊缶、射闊都是與會賓客廣泛參與的活動。《三國志》記載:「春夏則延賓高會……或有博弈,或有摴蒱,投壺弓彈。」說明雅歌、樂舞等宴會休閒活動得到了社會上層的認可。
兩漢時期非常盛行博弈,漢文帝時,吳王太子與皇太子在博弈時,因為爭勝負產生了矛盾,太子居然用棋盤砸死了吳王太子。由此可知博弈活動在西漢社會的受歡迎程度。
漢朝皇家宴會中的音樂,雅俗雜糅,也越來越體現出休閒娛樂的性質。宴會上既有黃鐘大呂演奏的傳統雅歌,也有 「娛耳目樂心意」的民間音樂。《漢書· 司馬相如傳》記載過一次皇家舉辦的大型宴會:「置酒乎顥天之臺,撞千石之鐘,立萬石之虡,建翠華之旗,樹靈鼉之鼓,奏陶唐氏之舞,聽葛天氏之歌,千人唱,萬人和,山陵為之震動,川谷為之蕩波。荊吳鄭衛之聲,韶濩武象之樂,陰淫案衍之音,鄢郢繽紛」。這都說明在皇家宴會上,不僅有陶唐氏之舞,葛天氏之歌這樣的雅樂,也有鄢舞和郢舞這樣來自楚地的民間歌舞。
即使是宴會上帶有禮儀色彩的一些雅戲,在漢代也不再拘泥於禮制,玩法和形 式趨於俗化和多樣化,在原有禮的基礎上延伸出了娛樂的因素。宴會上富者可以陳列鐘鼓、演奏簫笙,貧者也可以鼓盆而歌。
民間還有一些宴飲活動,隨事而發,並不是經常性的,但也是民間生活的重要表現。比如漢代進行土地買賣時,買賣雙方都要「沽酒各半」,共同宴請中介和見證人,完成土地買賣的最後一項儀式,這種宴飲活動「饗之以酒肉,娛之以音樂」,更是帶有極大的休閒色彩。
漢代生活宴飲不但對樂舞有所安排,對宴飲過程中的食物也有詳細的安排。《儀禮·鄉飲酒禮》中,就有狗肉應當怎樣烹飪,年長的賓客應當如何食用,其他賓客應當如何食用,主人又如何食用的安排,甚至連狗肉要大塊切,要配有肉醬這樣細緻的安排。
這種民間宴會的休閒效果如何?《儀禮·說屨篇》中是這樣記載的:「揖、讓如初,升,坐。乃羞。無筭爵,無筭樂。」 這是一段對宴飲樂趣的描寫,說主人和客人在吃著許多美味菜餚的同時,聽著一邊又一邊的樂曲,美酒暢飲,歡樂無窮。
魏晉的休閒化宴飲
到了魏晉時期,私人宴飲活動的休閒色彩更為濃厚。這是因為經過東漢末年的天下大亂,儒家倫理失去了約束力,宴飲活動在民間得到了自由展開,飲酒也成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重要內容,酒文化呈現出強烈的個性色彩。
蘭亭會是魏晉時期宴飲休閒化的典型。這次東晉文人的聚會,因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聞名千古,其實它只是當時文人間的一次尋常聚會而已。
蘭亭位於會稽,王羲之選擇此地,是因為東晉文人普遍都有悠遊山水的休閒興致。這裡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是一個適合飲酒休閒的清幽場所。山水之雅和文人之雅融為一體,宴飲並不是以酒肉或者禮儀為中心,而是借山水「寄歡」,休閒的目的十分明確。
在這次宴飲中,充滿了休閒雅趣。大家環水而坐,置酒杯於水中,讓酒杯隨水流動,停在誰身邊,誰就作詩,做不成詩者罰 酒。這次宴會把儀禮、酒和著文作詩連在一起。飲酒時大家不講究尊卑次序,不分地位環水而坐,酒隨水走,人人平等,體現了文人聚會對世俗等級秩序的超越,更體現了東晉士族們追求休閒的清散之心。
這種宴飲能讓文人們突破禮教束縛,在宴飲中獲得身心自由。蘭亭會的背景是司馬集團掌握大權後,打著名教的旗號,對文人進行政治迫害,許多文人不願意同司馬集團合作,「越名教而任自然」,以飲酒聚會作為對抗的手段。他們藉助宴飲抒發在亂世中求生存的不易,感慨人生短暫,力求建功立業的抱負,在沉鬱的情緒中表達出積極向上的光輝。
休閒的「蘭亭會」
蘭亭會的出現,顯示了宴飲文化已經開始面向人的精神世界,顯示當時的文人們已經認同一種更為文雅和富有品位的宴飲形式,更為追求中的休閒本質。與那些將宴飲作為利益訴求交換的功利化宴飲不同,蘭亭會「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 情」。這種不在意物質而著意於精神的快樂的宴飲, 平等而又隨意,帶著雅致的休閒之心,結束了先秦宴飲帶有的政治和社會功能。
玄學是魏晉時取代兩漢經學的主流思想 。玄學以無為本,通過本體思索來表達文人對儒家倫理的懷疑和生命無常的困惑。司馬氏以名教打擊異己,文人們便以自然對抗名教,表達對權力社會及其秩序的蔑 視,玄學逐漸變成與政治相對疏遠而與人生貼近的哲學思想,成為東晉文人心靈的寄託。
東晉時期的士族文人,對權力地位並不十分追求,不以名利地位為榮耀。他們一遇到挫折,便主動放棄,投身於山水之間。所以才會出現陶淵明這樣「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文人。因此魏晉士族們一般不會將宴飲作為攀附權貴的手段,也不會給宴會帶上政治和社會功能,宴飲主要是抒發他們內心之悠遠的一個場合,是他們進行休閒的一種手段。
蘭亭會將文人通過宴飲的形式,實則寄情山水,將哲理玄想和對自然的痴迷融為一體。宴飲成為文人們清談和思考哲理的場所,他們在這裡漸漸拉開俗世和肉體的距離,將心靈和自然宇宙為一體,這與那些帶有政治色彩、體現禮制的精神的宴飲有了本質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