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人熱衷的宴飲是另一項特殊的公共娛樂活動。和洗浴有某些相似的是,羅馬人的宴飲早已超出了一般「吃飯」、「飲食」的範圍,極大地淡化了「填飽肚子」的初衷,突出了「享」和「樂」,甚至是盡情地享樂。將宴飲納入娛樂範疇,主要原因在於羅馬人的宴飲人為地增加了許多「吃喝」以外的內容,宴飲變成羅馬人娛樂活動的一部分。宴飲娛樂的公共性、參與人數不及角鬥、賽車、洗浴等,許多時候私人性特點突出,但大規模的宴飲在很多方面也表現為羅馬人一種特殊的公共娛樂活動。
羅馬建城初期,只是個臺伯河畔的弱小城邦,物資匱乏,經濟落後,食物主要依賴穀物生產,日常生活在忙碌的勞作中度過,飲食在當時的羅馬只是基本的生存需要。無論是平民,還是貴族,都過著艱苦樸素的生活,節儉成為早期羅馬人的標準美德。公元前 3 世紀至公元前 2 世紀,羅馬同農業生產較為發達的迦太基和希臘建立了聯繫,希臘農業著作鮮有留存,但許多希臘理念已經融入拉丁農業著作中。羅馬徵服迦太基和希臘後,地理範圍擴大,經濟水平提高,土地使用類型增多,羅馬農作物種植生產多樣化。與迦太基、希臘文明接觸,羅馬人的飲食習慣發生了變化。但由於連年對外徵伐,羅馬人在飲食上還是依賴於農業生產,簡單地說,在羅馬統治空間內,生產什麼農作物,羅馬人就吃什麼,對飲食沒有更多的挑剔。
羅馬擴張領土後,新徵服的地區自給自足的農業生產,轉變為有一定剩餘產品的農業生產,以便向羅馬納貢和繳稅。剩餘產品的生產為城鎮和城市,以及軍隊提供食物,促使被徵服地區為盈利產出更多農產品售賣。售出的農產品為羅馬經濟水平的提高做出了貢獻,促進羅馬飲食的多元化。
共和國時期,義大利波河谷地和沿海地區用於種植草場、穀物、水果和蔬菜,亞平寧山脈的低坡用於種植橄欖樹和葡萄樹,而山頂的森林出產供人們食用和製成豬飼料的堅果,開墾過的高地用作放牛的牧場。羅馬各地種植許多不同種類的蔬菜和糧食,其中最重要的是供人們食用和用作動物飼料的豆類與麥子,也種植葡萄、桃、李子和櫻桃等果樹,堅果包括杏仁、花生、榛子和慄子等。毫無疑問,羅馬人飲食習慣受到地理與經濟水平限制。
共和國時期,羅馬人的基本食物是穀物與蔬菜,穀物用來做成麵包和粥。蔬菜包括豆類、豌豆、洋蔥、蘿蔔、生菜、捲心菜、芹菜和黃瓜。水果是羅馬人日常飲食的一部分,主要是無花果、葡萄、蘋果和梨。雞蛋、奶酪、蘑菇和橄欖油。鹽和香草是廣泛使用的主要調味品。肉類的價格對於大多數平民家庭明顯偏高,如果買了肉就無法負擔其他日常開支。最容易得到的兩種肉類是豬肉與小牛肉,魚和家禽比動物肉更常見。肉類與農作物一樣,不同地區出產不同種類的肉。牛是最重要的家畜,在義大利、西西里、小亞細亞、高盧、不列顛、多瑙河上遊、北非、埃及和敘利亞的部分地區均有大牧場飼養大量的牛。豬的飼養較為普遍,提供豬肉、豬油、豬皮和豬鬃。在高盧、不列顛和西班牙,豬肉和火腿的口碑很好。豬肉之所以昂貴,是因為在畜牧業不發達的年代,肉類的出產量較低。另外,羅馬人主要飲料是酒,釀酒的原料也來源於農作物,在地中海地區出產量較多的葡萄,為羅馬人提供了極好的釀酒原料,葡萄酒成為羅馬帝國時期最受歡迎的酒類。通常酒會與水和蜂蜜(或其他香料)混合,羅馬人認為,喝沒有稀釋過的酒是野蠻人的行為。啤酒和其他釀造酒主要流行於羅馬北部,但受歡迎度和普及度遠不及葡萄酒。
共和國時期,羅馬人飲食受到地理環境及經濟水平的限制,特別是共和國前期,飲食的主要目的是滿足生存需要,富人與平民的食物相差無幾。通過對外侵略,羅馬疆域擴張,農作物豐富,經濟水平提高,飲食習慣的改變體現在是食材的豐富上,但財富只掌握在少數貴族手中,大多數羅馬人飲食仍無變化,依然暢行三餐節儉原則。
羅馬人一日三餐中,平民和貴族對待早餐和午餐都不重視,通常較為清淡。早餐(Ientaculum)一般是麵包沾著用水稀釋後的酒,有時會加一點蜂蜜或配有一些棗或橄欖。最初,早餐之後的午餐是正餐,但在物資匱乏時期,羅馬人白天不得不忙於勞作,正餐逐漸由白天轉為晚上。為了補充能量,午餐(Prandium)雖然簡單,但同樣必不可少,通常簡單地吃一些麵包、水果和奶酪,偶爾也會吃上頓晚餐的剩飯。對於羅馬人來說,最重要的一餐是在日落之前的晚餐(Cena)。早餐與午餐是為了補充勞作中消耗的能量,而晚餐則更重視味覺享受。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能享受到一日三餐,羅馬對外徵服時期,在掠奪大量財富的同時,也擴充了羅馬人口數量,直接導致人口數量與糧食產量的失衡,經常面臨糧食短缺問題。羅馬人更注重飲食的生存功能,非常貧窮的人甚至每天只能吃一頓飯,基本是麵包或清淡的麥片粥,偶爾還會加些蔬菜或極少的肉類,享受晚餐是富人的特權。
晚餐主要包括三道菜,第一道菜(gustus)是一些開胃菜,包括沙拉、蘿蔔、雞蛋、蘑菇、牡蠣或其他貝類有時還會有沙丁魚,飲品是加了蜂蜜的甜酒;第二道菜稱為主菜(lena or prima mensa),多達七道:豬肉、家禽、魚、野味和珍奇鳥類。這些菜會與調味蔬菜一起上桌;最後一道菜(secunda mensa)被稱為「第二張桌子」——是因為奴隸們沒有清理之前上過的前兩道菜,而是把桌子移開,換上另一張桌子,第三道菜會提供一些水果、蛋糕與堅果,飲品是多種多樣的葡萄酒。
羅馬傳統飲食習慣簡樸的特點還體現在烹飪食物的方法上,基本上只有煮與烤兩種。羅馬人的廚房中有形狀各異、用途不一的炊具。麵包是最常見的食物,幾乎每家都有陶製圓形烤爐用來烤制麵包或點心,租房者可能沒有烹飪器具,但羅馬有公用烤爐,供租客烤制食物。烤爐用木炭加熱,將食物放在爐內烤制,除了烤麵包,點心,烤爐還用來烤肉。另外一種烹飪方式是煮,大麥粥與蔬菜湯也是每家必不可少的食物,多數食物在火盆或敞開的爐膛上烹製,並將用鏈條吊起的汽鍋,或者將容器放在鐵製的三腳架上烹飪,下面用木炭生火。烹製食物在廚房完成,由於要燒木炭,廚房內會產生很多的煙,當時的房屋是沒有煙囪的,排煙只能通過窗戶與屋頂的通風口,烹飪環境並不理想。富人一般役使家庭奴隸為家庭成員做飯。
由於當時沒有較好的保鮮技術,食品極難保存。城市中提供的食物經過長途跋涉運輸而來,城市人口眾多,運輸效率在時間和成本上都受到限制[3]。食物腐敗變質十分普遍,羅馬人會加醬料佐以食物來掩蓋食物腐敗的味道,因此,食物中毒經常發生。羅馬人用自己的智慧,改良食物保存方式,將特別易壞食品用醃漬的方式保存,肉制食物則通過煙燻或烘乾來保存,例如,高盧的火腿可以運送到羅馬。
羅馬人如果因生活忙無時間準備食物,還可以選擇外出就餐。儘管羅馬上層階級不贊成外出就餐,但餐廳與小酒館的生意在義大利十分興旺,顧客可以在那裡吃飯或購買食物。有些餐廳甚至讓顧客在貨車內享用美食,此為「免下車」服務(drive-through)的原型。這樣的服務,既方便了忙碌的羅馬人,也促進了餐廳的生意發展。除了餐廳與小酒館,還可以在市場上買到食物。茱莉亞·費利克斯(Julia Felix)家中繪製的龐培廣場(Pompeian forum)浮雕場景中描繪了賣家出售的物品,包括布、鞋、金屬器皿,更重要的是包括麵包、水果和蔬菜在內的食物,及懸掛在火上的大鍋中的熱食物[1]。值得注意的是,浮雕中賣家的形象是一位女性,可以證明在古羅馬時期出現了女商人,繁忙售賣場景從側面反映出在市場買食物也是羅馬人一項傳統的就餐方式。
對外徵服過程中,羅馬人掠奪了大量財富、領土,在物質水平提高的基礎上,羅馬人急於摘下弱小、不開化、野蠻等標籤。在羅馬人徵服的國家中,文明發展程度最高非希臘莫屬,羅馬人開始效仿希臘人的生活方式,並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羅馬人樸素、節儉的飲食習慣,也在生活水平的提高與效仿希臘文明的過程中發生了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