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愛宴飲的古羅馬人一天都吃些什麼?有的食物在今天依舊很受歡迎

2020-12-27 挖史人

羅馬人熱衷的宴飲是另一項特殊的公共娛樂活動。和洗浴有某些相似的是,羅馬人的宴飲早已超出了一般「吃飯」、「飲食」的範圍,極大地淡化了「填飽肚子」的初衷,突出了「享」和「樂」,甚至是盡情地享樂。將宴飲納入娛樂範疇,主要原因在於羅馬人的宴飲人為地增加了許多「吃喝」以外的內容,宴飲變成羅馬人娛樂活動的一部分。宴飲娛樂的公共性、參與人數不及角鬥、賽車、洗浴等,許多時候私人性特點突出,但大規模的宴飲在很多方面也表現為羅馬人一種特殊的公共娛樂活動。

羅馬建城初期,只是個臺伯河畔的弱小城邦,物資匱乏,經濟落後,食物主要依賴穀物生產,日常生活在忙碌的勞作中度過,飲食在當時的羅馬只是基本的生存需要。無論是平民,還是貴族,都過著艱苦樸素的生活,節儉成為早期羅馬人的標準美德。公元前 3 世紀至公元前 2 世紀,羅馬同農業生產較為發達的迦太基和希臘建立了聯繫,希臘農業著作鮮有留存,但許多希臘理念已經融入拉丁農業著作中。羅馬徵服迦太基和希臘後,地理範圍擴大,經濟水平提高,土地使用類型增多,羅馬農作物種植生產多樣化。與迦太基、希臘文明接觸,羅馬人的飲食習慣發生了變化。但由於連年對外徵伐,羅馬人在飲食上還是依賴於農業生產,簡單地說,在羅馬統治空間內,生產什麼農作物,羅馬人就吃什麼,對飲食沒有更多的挑剔。

羅馬擴張領土後,新徵服的地區自給自足的農業生產,轉變為有一定剩餘產品的農業生產,以便向羅馬納貢和繳稅。剩餘產品的生產為城鎮和城市,以及軍隊提供食物,促使被徵服地區為盈利產出更多農產品售賣。售出的農產品為羅馬經濟水平的提高做出了貢獻,促進羅馬飲食的多元化。

共和國時期,義大利波河谷地和沿海地區用於種植草場、穀物、水果和蔬菜,亞平寧山脈的低坡用於種植橄欖樹和葡萄樹,而山頂的森林出產供人們食用和製成豬飼料的堅果,開墾過的高地用作放牛的牧場。羅馬各地種植許多不同種類的蔬菜和糧食,其中最重要的是供人們食用和用作動物飼料的豆類與麥子,也種植葡萄、桃、李子和櫻桃等果樹,堅果包括杏仁、花生、榛子和慄子等。毫無疑問,羅馬人飲食習慣受到地理與經濟水平限制。

共和國時期,羅馬人的基本食物是穀物與蔬菜,穀物用來做成麵包和粥。蔬菜包括豆類、豌豆、洋蔥、蘿蔔、生菜、捲心菜、芹菜和黃瓜。水果是羅馬人日常飲食的一部分,主要是無花果、葡萄、蘋果和梨。雞蛋、奶酪、蘑菇和橄欖油。鹽和香草是廣泛使用的主要調味品。肉類的價格對於大多數平民家庭明顯偏高,如果買了肉就無法負擔其他日常開支。最容易得到的兩種肉類是豬肉與小牛肉,魚和家禽比動物肉更常見。肉類與農作物一樣,不同地區出產不同種類的肉。牛是最重要的家畜,在義大利、西西里、小亞細亞、高盧、不列顛、多瑙河上遊、北非、埃及和敘利亞的部分地區均有大牧場飼養大量的牛。豬的飼養較為普遍,提供豬肉、豬油、豬皮和豬鬃。在高盧、不列顛和西班牙,豬肉和火腿的口碑很好。豬肉之所以昂貴,是因為在畜牧業不發達的年代,肉類的出產量較低。另外,羅馬人主要飲料是酒,釀酒的原料也來源於農作物,在地中海地區出產量較多的葡萄,為羅馬人提供了極好的釀酒原料,葡萄酒成為羅馬帝國時期最受歡迎的酒類。通常酒會與水和蜂蜜(或其他香料)混合,羅馬人認為,喝沒有稀釋過的酒是野蠻人的行為。啤酒和其他釀造酒主要流行於羅馬北部,但受歡迎度和普及度遠不及葡萄酒。

共和國時期,羅馬人飲食受到地理環境及經濟水平的限制,特別是共和國前期,飲食的主要目的是滿足生存需要,富人與平民的食物相差無幾。通過對外侵略,羅馬疆域擴張,農作物豐富,經濟水平提高,飲食習慣的改變體現在是食材的豐富上,但財富只掌握在少數貴族手中,大多數羅馬人飲食仍無變化,依然暢行三餐節儉原則。

羅馬人一日三餐中,平民和貴族對待早餐和午餐都不重視,通常較為清淡。早餐(Ientaculum)一般是麵包沾著用水稀釋後的酒,有時會加一點蜂蜜或配有一些棗或橄欖。最初,早餐之後的午餐是正餐,但在物資匱乏時期,羅馬人白天不得不忙於勞作,正餐逐漸由白天轉為晚上。為了補充能量,午餐(Prandium)雖然簡單,但同樣必不可少,通常簡單地吃一些麵包、水果和奶酪,偶爾也會吃上頓晚餐的剩飯。對於羅馬人來說,最重要的一餐是在日落之前的晚餐(Cena)。早餐與午餐是為了補充勞作中消耗的能量,而晚餐則更重視味覺享受。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能享受到一日三餐,羅馬對外徵服時期,在掠奪大量財富的同時,也擴充了羅馬人口數量,直接導致人口數量與糧食產量的失衡,經常面臨糧食短缺問題。羅馬人更注重飲食的生存功能,非常貧窮的人甚至每天只能吃一頓飯,基本是麵包或清淡的麥片粥,偶爾還會加些蔬菜或極少的肉類,享受晚餐是富人的特權。

晚餐主要包括三道菜,第一道菜(gustus)是一些開胃菜,包括沙拉、蘿蔔、雞蛋、蘑菇、牡蠣或其他貝類有時還會有沙丁魚,飲品是加了蜂蜜的甜酒;第二道菜稱為主菜(lena or prima mensa),多達七道:豬肉、家禽、魚、野味和珍奇鳥類。這些菜會與調味蔬菜一起上桌;最後一道菜(secunda mensa)被稱為「第二張桌子」——是因為奴隸們沒有清理之前上過的前兩道菜,而是把桌子移開,換上另一張桌子,第三道菜會提供一些水果、蛋糕與堅果,飲品是多種多樣的葡萄酒。

羅馬傳統飲食習慣簡樸的特點還體現在烹飪食物的方法上,基本上只有煮與烤兩種。羅馬人的廚房中有形狀各異、用途不一的炊具。麵包是最常見的食物,幾乎每家都有陶製圓形烤爐用來烤制麵包或點心,租房者可能沒有烹飪器具,但羅馬有公用烤爐,供租客烤制食物。烤爐用木炭加熱,將食物放在爐內烤制,除了烤麵包,點心,烤爐還用來烤肉。另外一種烹飪方式是煮,大麥粥與蔬菜湯也是每家必不可少的食物,多數食物在火盆或敞開的爐膛上烹製,並將用鏈條吊起的汽鍋,或者將容器放在鐵製的三腳架上烹飪,下面用木炭生火。烹製食物在廚房完成,由於要燒木炭,廚房內會產生很多的煙,當時的房屋是沒有煙囪的,排煙只能通過窗戶與屋頂的通風口,烹飪環境並不理想。富人一般役使家庭奴隸為家庭成員做飯。

由於當時沒有較好的保鮮技術,食品極難保存。城市中提供的食物經過長途跋涉運輸而來,城市人口眾多,運輸效率在時間和成本上都受到限制[3]。食物腐敗變質十分普遍,羅馬人會加醬料佐以食物來掩蓋食物腐敗的味道,因此,食物中毒經常發生。羅馬人用自己的智慧,改良食物保存方式,將特別易壞食品用醃漬的方式保存,肉制食物則通過煙燻或烘乾來保存,例如,高盧的火腿可以運送到羅馬。

羅馬人如果因生活忙無時間準備食物,還可以選擇外出就餐。儘管羅馬上層階級不贊成外出就餐,但餐廳與小酒館的生意在義大利十分興旺,顧客可以在那裡吃飯或購買食物。有些餐廳甚至讓顧客在貨車內享用美食,此為「免下車」服務(drive-through)的原型。這樣的服務,既方便了忙碌的羅馬人,也促進了餐廳的生意發展。除了餐廳與小酒館,還可以在市場上買到食物。茱莉亞·費利克斯(Julia Felix)家中繪製的龐培廣場(Pompeian forum)浮雕場景中描繪了賣家出售的物品,包括布、鞋、金屬器皿,更重要的是包括麵包、水果和蔬菜在內的食物,及懸掛在火上的大鍋中的熱食物[1]。值得注意的是,浮雕中賣家的形象是一位女性,可以證明在古羅馬時期出現了女商人,繁忙售賣場景從側面反映出在市場買食物也是羅馬人一項傳統的就餐方式。

對外徵服過程中,羅馬人掠奪了大量財富、領土,在物質水平提高的基礎上,羅馬人急於摘下弱小、不開化、野蠻等標籤。在羅馬人徵服的國家中,文明發展程度最高非希臘莫屬,羅馬人開始效仿希臘人的生活方式,並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羅馬人樸素、節儉的飲食習慣,也在生活水平的提高與效仿希臘文明的過程中發生了變化。

相關焦點

  • 網文選粹 | 古羅馬人都吃些什麼?
    除了有錢人的奢華宴會外,普通羅馬人都吃些什麼?據說他們的許多菜餚都難以下咽,這點是真的嗎?要將魚內臟和我們通常會丟棄的部分沾上鹽,醃製幾天後發出刺鼻臭味,然後成為古羅馬最受喜愛的魚醬,想到此點,當然會讓我們噁心不已。儘管如此,羅馬烹飪的食材豐富。
  • 古代宮廷的宴飲
    如果關羽不赴會就會被人恥笑,如果去了就會被強迫,甚至有被伏兵所殺的危險。不料,關羽單刀赴會,威風凜凜,完全控制了全場。魯肅不得不做出讓步,送關羽登船回去。真是酒無好酒,宴無好宴。大宋時期,趙匡胤陳橋兵變之後,或許受了宴飲風氣的影響,召集掌握兵權的大將一起喝酒,也就是宴飲,在宴會上杯酒釋兵權,算是用和平方式解決了兵權的問題,把兵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
  • 為什麼有的人一天吃的食物很少,也沒有飢餓感?
    有的人一天吃的食物很少,也沒有飢餓感我有個同事,以前沒參加工作時,一到到飯點就餓。可是,參加工作後由於長期飲食不規律,平時就沒有什麼飢餓感了。如果我們不規律的吃,消化系統就得不停的工作而不能休息了;如果我們暴飲暴食吃太多東西,消化系統就要花更多時間來消化食物。遲早有一天,我們的消化系統就會疲勞過度而出問題。所以,要想保護我們的胃,有些不良的飲食習慣必須抓緊改。否則,你就比別人容易得胃病,人家吃嘛嘛香,你可能吃啥都不香,稍微吃多些就胃脹、胃痛。
  • 假期流行好去處,歐洲古羅馬文明象徵,羅馬鬥獸場
    好啦,大陳就不繼續和大家賣關子啦,馬上開始我們今天要講的主角,歐洲古羅馬文明的象徵——羅馬鬥獸場。羅馬鬥獸場,其實它原來的名字是叫做——弗拉維圓形劇場,因為這個建築的主要用途,是古羅馬帝國給奴隸主、貴族和自由民觀看「演出」的地方,所以叫做「劇場」,而這個所謂的「演出」,相信很多的網友都已經在各種渠道中有所聽聞了吧,就是將角鬥士和飢餓的猛獸鬥決,奴隸們相角鬥的地方。其實大陳覺得,細心想一下,這種表演的形式其實可以說是相當血腥的吧!
  • 牙痛吃什麼食物好的快些
    牙疼的滋味是很難受的,疼起來要命的感覺也是深有體會,牙疼有啥偏方呢,於是小編就去了解了一下牙痛吃什麼食物好這個問題,以備不時之需。無論什麼痛苦,能食療絕沒有必要選擇藥療。下面就看看小編收集的幾種關於牙痛吃什麼食物好這個問題的食療方法吧。一、牙痛吃什麼食物好?綠豆來嘗試牙痛吃什麼食物好?
  • 浴池裡的古羅馬人,除了洗澡還在幹些什麼
    從古希臘文明發源,再由羅馬人傳遍整個西方世界,沐浴文化不僅僅意味著怎樣把澡洗好,更多的是代表著浴池這個場所中的社交法則。無數次權力的交換都是在浴池中進行,這也讓這個人人赤裸相見的地方,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名利場。
  • 浴池裡的古羅馬人,除了洗澡還在幹些什麼?
    從古希臘文明發源,再由羅馬人傳遍整個西方世界,沐浴文化不僅僅意味著怎樣把澡洗好,更多的是代表著浴池這個場所中的社交法則。無數次權力的交換都是在浴池中進行,這也讓這個人人赤裸相見的地方,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名利場。
  • 《與藝術沾邊·666》羅馬人的墮落
    靜篤君按:墮落比戰爭更可怕,它已侵入羅馬,為被羅馬人徵服的世界復仇。 在十九世紀中期的歐洲,有這樣一群青年藝術家,他們大都是二零、三零後,活躍於1847年至1863年之間的歐洲畫壇。他們的作品大都取景於想像中的古希臘、古羅馬場景,人物也都裝扮成古代模樣。
  • 牙痛吃什麼食物好
    文章目錄牙痛吃什麼食物好1、生地骨碎補豬腎湯:生地30克,骨碎補15克,豬腎1個,加適量鹽煎湯,吃豬腎飲湯,每日2次。2、生地元參鴨蛋湯:生地30克,元參20克,鴨蛋二枚,冰糖20克。用清水二碗浸泡生地、元參30分鐘,將鴨蛋洗淨後與生地元參共煮,蛋熟後去殼,再放人生地元參湯內煮片刻,服時加冰糖調味,吃蛋飲湯。
  • 漢魏時期,宴飲是如何擺脫政治和社會功能,開啟休閒屬性的?
    在中國傳統禮制中,宴飲具有儀禮的內容,屬於五禮中的「嘉禮」。嘉禮是用於融合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溝通互相之間的感情、加強交往聯繫的儀禮,主要包括婚禮、冠禮、饗、立儲、賓射,宴飲就是饗禮的一部分。先秦時期,無論哪種宴飲,都體現禮制的精神,在禮制所設定的種種程序運行中體現封建的等級思想、倫理道德觀念。宴飲活動也被賦予了繁複的禮制內容。漢代時,由於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周禮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 重慶人的一天都些吃什麼?全部弄清楚才叫老重慶人!
    既然來到重慶,講究的就是入鄉隨俗,看看老重慶人一天之中都吃些什麼?   泡得太多,豆漿容易溢出來,泡得太久,油條容易碎,就得要油條剛剛浸沒在豆漿之後夾出來吃,油條的脆和豆漿的香就都在嘴裡了。   「奢侈」些的,「老闆,加蛋。」   再「奢侈」些的,就會來碗帶肉的小面,比如酸菜肉絲麵、肥腸面、牛肉麵、蹄花面……
  • 「左殽右胾、分餐而食」,看漢代的飲宴禮儀
    中國的飲宴禮儀始於周公,《禮記·禮運》有載:「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實,最早出現的食禮,與遠古的祭神儀式直接相關,後來為了便於調節日益複雜的社會關係,食禮開始逐步由人與神鬼的溝通拓展到人與人的交際當中,並成為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一直所尊崇的精神思想。
  • 詩仙李白的「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可能我們理解錯了
    知道李白酷愛喝酒,主人丹丘生自然安排了酒宴為好朋友接風。鬥酒詩百篇的李白,在與好朋友的對酌中寫出了名流千古的《將進酒》。詩作中的「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一直以來我們對這句詩詞的解釋都是,自古以來的聖賢者都是默默無聞,只有那些喝酒的才能青史留名。其實就是對詩詞語言的直譯,但是可能我們一直都理解錯了。
  • 羅馬為什麼不是一天建成的
    yourworld :今天說說羅馬到底是怎麼建成的,我們講的是歷史,分析的歷史,並不是說現實。請讀者朋友千萬要以史為鑑,以學問為靈魂。對那些各種看似詭異的新聞,當成日常就行了。太陽下沒什麼東西是新鮮的。羅馬城,即便到了今天,仍然不乏其歷史厚重感。
  • 李白|古來賢聖皆死盡,惟有飲者留其名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鐘鼓玉帛豈足貴,但願長醉不用醒。古來賢聖皆死盡,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 李白|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鐘鼓玉帛豈足貴,但願長醉不用醒。古來賢聖皆死盡,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 過去時代的觀眾在劇場裡都吃些什麼?
    不過,我想問個比較俗氣的問題:那個時代的觀眾在劇場裡都吃些什麼?當他們聽到「生存還是毀滅」的時候,嘴裡津津有味地嚼著(或是啃著)的是什麼東西?現代觀眾看戲或者看電影,會帶上巧克力、爆米花,還有酒水。伊莉莎白時代的觀眾呢?近年的考古發現使我們對這個問題有了很大的發言權。
  • 羅馬從軍記(6):如何吃的像個羅馬兵?
    又到了休息日,經過了一周的徵戰,羅馬兵需要用豐富的食物犒勞自己,那麼我們該怎麼吃,才能吃的像個羅馬人呢?上圖是羅馬行軍包,各種餐具/調味料和部分食物包是外掛的。而在日常軍營中,羅馬人的主食主要是混合著水、鹽和香料的穀物麵包,然後將生麵團放在火上烤,做成麵包;除此之外,羅馬人還會吃一種用橄欖油、牛奶、鹽、水、油脂、穀物,有時會加入一點蔬菜或者香料混合成的麵糊。而大麥這種食物由於粗糙、難以下咽,所以這種食物是給動物或者野蠻人吃的食物,一個士兵如果受罰,那麼他也會被人懲罰、吃下難以下咽的大麥。
  • 冬至吃什麼,一文帶你吃遍全國
    冬至祭祖、宴飲活動,相沿成習,遂成冬至風俗。冬至於每年公曆12月21、22或23日交節。這天太陽光直射南回歸線,太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太陽高度最低的一天,可能大家感受最深的就是,在這一天,天黑的是一年中最早的。冬至習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