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鋼索的人》取材自法國著名鋼索人Philippe Petit在1974年橫越在雙子星大樓的偉大事跡,說到Philippe Petit你必能想到他在2008年所被拍攝的紀錄片《偷天鋼索人》,一條鋼索的緊張,一條性命的賭注,是成是敗,在真實的紀錄片底下都赤裸裸呈現出來,不僅是此壯舉的膽識,在《走鋼索的人》中,走鋼索這件事讓它進而升華成一件藝術,每一步為觀眾、每一步為雙子星、每一步為自己和一生所奉獻的藝術,當下完成的感動和驚嘆,讓人目瞪口呆也使人潸然!這就是藝術的魅力!
《走鋼索的人》導演Robert Zemeckis,縱使拍過《阿甘正傳》,沒了幽默感墊底,拍過《浩劫重生》,沒了悲壯感襯底,《走鋼索的人》基本上劇本還是稍嫌拙劣簡單,開門見山的以說書人的固定場景從頭到尾,前期的故事鋪墊很是平淡,多數只能運用的旁白語言張力,來支撐故事的主幹,更別說所謂的汗水成就感。
因為劇本初初已將Philippe Petit打造成一位極具天賦的街頭藝人,也因為這樣在電影中所呈現的危機挫敗感,也僅僅是雲淡風輕,例如血漬、時間緊迫、困難阻礙、最後的鼓動,都感覺差了這麼一點,主線過於單一,方向過於簡單,讓電影只是在說一個故事,許多緊張感的鋪墊或是「三步」最後的意義,反而沒有既有的張力,只讓觀眾見證一個成就的誕生,整體上的起伏失落還是差了點。
不過成就達成,回回往往的鋼索之路,從糾纏懼怕到藝術升華豁然,算是電影裡最成功之處。最讓我喜歡的段落是「鞠躬」的意義,對天對地對自己對藝術!而當他躺在他一生摯愛的鋼索上,一切時間仿佛靜止了。
而電影的特色當然在於那些特效,想當然爾,特效在處理高度上的鳥瞰感是挺令人壯觀的,只是許多之處還是感覺些許瑕疵,讓特效基本上就成為特效,不太擬真,也就少了真實感的存在,更別說很多場景的一再重複,也看不到電影裡過多的變化,倒是3D所做出的距離感,是讓電影加分的地方。
而稍微有一些小巧思,例如紐約背景的雲霧天氣變化,不過能將已不復存在的雙子星大樓打造幾近一模一樣,還是挺令人讚賞。有趣的是,配樂Alan Silvestri利用弦樂營造出的緊張氣氛還算不錯,加入法式元素吉他清新的結合,還帶有點趣味般的提點,像是放入經典名曲《給愛麗絲》,實在是一絕。
演員方面,在劇本的受限下,Joseph Gordon-Levitt的內心情感是較無可以發揮的,反而是他的語言情緒和肢體表達,都呈現相當不錯的效果,更別說他的語言天賦和口音,十足像個法國人!因為劇本是以一人為架構,所以其他成員倒只是所謂的輔助,Charlotte Le Bon和César Domboy是在電影中有較為突出的演技。
藝術的成功,是需要克服層層關卡,並且天時地利人和,是成是敗,三步之遙,還沒結束就不要輕易鬆懈,Philippe Petit帶著眾人的幫助和自己的信念,成功留下了永留歷史的大師藝術,然而感慨的是當年的雙子星大樓已消失殆盡,那份感動,或許只能繼續留在紐約的雲霧之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