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替父從軍,又不是參加民兵,為何出發前要四處買、買、買

2021-01-18 讀萬卷書破萬仞浪

《木蘭辭》是我國南北朝時期開始流傳的一首民歌,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勳,回朝後不願作官,只求回家團聚的故事。到了宋朝被郭茂倩《樂府詩集》歸入《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中,由於讀來琅琅上口、故事情節曲折,因此與另一敘事長詩《孔雀東南飛》合稱「樂府雙璧」。

在《木蘭辭》第二章有這樣一段描寫: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那麼這就不禁讓人心中產生疑問,花木蘭不管是不是替父從軍,都是響應國家徵召參加的正規軍,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地方武裝和民團,那麼為何還要自己跑遍街市去購買馬匹、馬鞭之類裝備呢?

這就不得不從《木蘭辭》創作的時代和當時施行的府兵制說起。這項獨特的兵制萌芽於北魏,發端於西魏,成熟於北周,極盛於隋唐,衰落於唐玄宗時代,是開創隋唐盛世的重要軍事制度保證。現代人經過分析,認為《木蘭辭》描述的應該是北魏時期抵抗草原柔然部族南侵的情景,而這一時期正是府兵制萌芽、發展的重要階段。

按照這項制度,國家把全國行政區域劃分為若干個軍府,每個軍府按照「三丁選一、五丁選二」的「三五簡發」制度,抽取男丁充當兵員。《木蘭辭》中一開頭「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這就是府兵制選丁充兵的真實寫照。

府兵制並不強求所有軍戶都投入戰爭,而是要求有3個以上男丁的家庭履行戰爭義務,同時保證每戶留下足夠人手從事農業生產。這些軍戶農忙時進行農業生產,農閒時組織軍事訓練,「平時為民、戰時為兵」。加之北朝貴族一脈多是鮮卑人或鮮卑化的漢人,彪悍尚武,加之連年徵戰,因此舉國上下都保持著高度的戰備狀態,耳濡目染之下,連不少女人也弓馬嫻熟,能夠縱橫沙場的花木蘭就是例證。

那麼,府兵既然是國家倚重的正規軍事力量,又不是地方上自行招募的民團武裝,那麼為何花木蘭還要自己去購置戰馬、馬鞍,甚至馬鞍這些裝備呢?這就涉及府兵制的後勤保障問題。軍戶人家平時可以免除一部分賦稅和勞役,但天下畢竟沒有白吃的午餐,戰時他們必須承擔一些額外的責任,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軍糧供應、兵器準備。《北史》記載:「每兵唯辦弓刀一具,月簡閱之。」唐人李繁所著《鄴侯家傳》稱:「兵仗、衣馱、牛驢及糗糧、旨蓄,六家共備。」

不過,從《木蘭辭》的詳細記載看,花木蘭家應該不是以漢民為主的州郡步兵,而是以鮮卑人為主的騎兵役,因此獲得的酬勞也更加豐厚一些,不但減免賦稅勞役,憑藉軍功分封土地,還能夠分享戰利品。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執政期間,多次率軍親徵柔然,每次親徵之後都會將作戰所獲物資投放給北方六鎮的軍民。「在朝群臣及西北守將,從陛下徵討,西滅赫連,北破蠕蠕(柔然),多獲美女珍寶,馬畜成群。南鎮諸將,聞而生羨,亦欲南抄」。可見戰利品賞賜之豐厚,以至於鎮守南線的將士們都眼紅。

也正是由於國家對軍戶給予優厚的待遇,使得花木蘭一家並不像明末那些赤貧的軍戶一般,而是能夠輕易買得起駿馬及各種裝備;服役歸來後,家裡可以殺豬宰羊招待她和一群戰友們。

hua

相關焦點

  • 花木蘭替父從軍十二年而無人知是女兒身,果真是她隱藏的好嗎?
    花木蘭,我國著名的民間傳奇女英雄,「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家喻戶曉,而南北朝時期北朝民歌《木蘭辭》則總結了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整個前因後果。因為像《木蘭辭》這樣的敘事詩有很強的「寫實」色彩,這就意味著《木蘭辭》等敘事題材的詩歌是有一定歷史研究意義的,所以我們接下來的推理和分析就不妨從這首耳熟能詳的《木蘭辭》上去尋找相關的依據。
  • 英語說木蘭替父從軍 | 黎弘睿(7年級)
    當我決心代父從軍,我知道我是對的。黎弘睿(7年級)#有個英語班#木蘭替父從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中國民間故事,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98年迪士尼動畫片《花木蘭》風靡世界,2020年真人版的好萊塢同名電影被萬眾期待——這說明我們的民族文化散發著迷人的魅力——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們努力學好英語,向世界傳遞中國的聲音!
  • 替父從軍十二年,為何木蘭女扮男裝從未被發現?
    《木蘭辭》講述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十二年,在戰場上建功立業,並最終與家人團聚的動人故事「出門見夥伴,夥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古往今來不少人曾對故事的真實性發出質疑:一位妙齡女子在軍營那樣的「男人堆」裡,十二年都沒有人發現,這怎麼可能呢?
  • 深度剖析 | 為什麼花木蘭替父從軍12年,同伴不知是女郎?
    花木蘭的父親以前打過仗,在軍隊是掛了號的,相當於現在的預備役。花木蘭的父親在戰爭時期,是需要隨時上戰場的。但是現在年紀大了,身上還有傷病,所以木蘭要替父從軍。於是花木蘭開始做準備工作。「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這四句說明,當時的市場可以隨時買到馬、鞍、轡頭、長鞭。漢族人聚集的地方,因為不擅騎射,不大可能這麼方便的買到全身的行頭。
  • 英語說木蘭替父從軍 | 李柯霏(6年級)
    當我決心代父從軍,我知道我是對的。李柯霏(6年級)#有個英語班#木蘭替父從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中國民間故事,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98年迪士尼動畫片《花木蘭》風靡世界,2020年真人版的好萊塢同名電影被萬眾期待——這說明我們的民族文化散發著迷人的魅力——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們努力學好英語,向世界傳遞中國的聲音!
  • 英語說木蘭替父從軍 | 黃可心(5年級)
    當我決心代父從軍,我知道我是對的。黃可心(5年級)#有個英語班#木蘭替父從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中國民間故事,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98年迪士尼動畫片《花木蘭》風靡世界,2020年真人版的好萊塢同名電影被萬眾期待——這說明我們的民族文化散發著迷人的魅力——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 花木蘭代父從軍12年,為何沒被士兵識破女兒身?每月那幾天怎麼辦
    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早在我們上中學時,就曾學過這首詩詞。在大家眼中,花木蘭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巾幗英雄,打破了大家對古代女性的認知。當然,花木蘭這個人物就跟祝英臺一樣,是被杜撰出來的。歷史上根本就沒有關於她的記載,但不管怎樣,花木蘭一直都留在人們的記憶中。那個時間,突厥人入侵中原,百姓們生命財產受到威脅。
  • 花木蘭為什麼一定要替父從軍?
    所以,我們今天就來聊一個與花木蘭有關的話題:花木蘭為什麼一定要替父從軍?好萊塢真人版《花木蘭》劇照「花木蘭代父」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即使沒有讀過《木蘭辭》的年輕人,大概也應該看過《花木蘭》的電影。她只是女扮男裝,代父從軍而已。說她有孝心、勇敢,都沒問題,但離「民族英雄」還是有一段距離吧?不過我並不準備跟你爭辯花木蘭是不是民族英雄。作為一名歷史研究者,我更願意跟你分享一些知識性的問題——比如為什麼花木蘭非得要代父從軍?如果你讀過北朝民歌《木蘭辭》,就會知道那是因為「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北魏皇帝(可汗)發下徵兵令,花木蘭父親名列其中,必須應徵。
  • 花木蘭替父從軍,忠孝兩全?
    西遊記中的天庭另有所指,紅樓夢裡的賈史王薛也另有深意,並非作者非要這樣寫,而是不得不如此!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由來已久,木蘭詩是其中的傳說,除此以外還有別的:木蘭者,古時一民間女子也。少習騎,長而益精。值可汗點兵,其父名在軍書,與同裡諸少年皆次當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蘭乃易男裝,市鞍馬,代父從軍。
  • 花木蘭替父從軍是誰的兵
    最近熱播的電影《花木蘭》充分展示了一個替父從軍上陣殺敵的女豪傑形象。那麼花木蘭究竟是誰的兵呢?又是哪個朝代的人呢?今天咱們就聊聊花木蘭。 其實不然,首先是她的家世,其父花弧,字乘之,拓撥魏河北人。從軍籍,為千夫長。也就是帶領著一千個人的頭頭而不是將軍(這是有區別的)。沒有上乘的家傳武學。 其次花木蘭也沒有拜師學藝。所以我認為她的武力值應該中等。 在木蘭詩中有說,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
  • 花木蘭替父從軍愛上了他
    今年九月份熱映的《花木蘭》不知道小夥伴們有沒有看過,就像我們小學課本裡說的一樣,木蘭替父從軍得了功績回鄉封將軍。這是背景,那時候的封建思想也讓木蘭深受苦惱。 因為身份的原因木蘭在全是男人的軍營裡格外彆扭,但是他沒有選擇退後,反而是極力的適應軍營裡的環境,學起了男人的大嗓門豪氣的感覺。雖然他是女生,但在訓練上她也從不懈怠,堅韌的她永遠是最先登頂的那一個。其實替父從軍是噱頭,報效家國勇爭上遊才是木蘭真正想要去做的。
  • 歷史上替父從軍的女英雄花木蘭,最終結局如何?和你想得有點出入
    而也正是因此,那些代表著女性希望的巾幗英雄們橫空出世,譬如我們最熟悉的花木蘭。那麼在歷史上,替父從軍的巾幗英雄花木蘭最終結局如何了?其實和你想得有點出入。打開我們的中學語文教材,那篇講述花木蘭一生故事的古文《木蘭辭》還歷歷在目。
  • 《花木蘭》:替父從軍是盡孝盡忠與個人英雄主義的完美結合
    在從軍時,花木蘭克服重重困難,徵戰十二年,取得戰事上的勝利,辭別天子的封賞,回到家鄉。在脫下戎裝後,同行的士兵們才知道花木蘭原來是女人。原著的故事算是一個圓滿的故事,女兒替父從軍十二年無人知道是女人,最後一家人團聚,家國平安。而影片依然是採用線性敘事推進劇情,從花家收到徵召令開始,花木蘭就在謀劃如何替父從軍。
  • 為國徵戰的花木蘭,為何還要自掏腰包買裝備?
    《木蘭辭》是一首北朝民歌,講述的是北魏時期,一名奇女子花木蘭擔心自己父親年邁力衰,無力徵戰,自己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在邊疆徵戰十二年,立下赫赫戰功,凱旋迴來的花木蘭得到君王的賞賜,但她並沒有貪圖榮華富貴,而是要求回家盡孝的英雄形象。可能很多讀者在讀到《木蘭辭》中:「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
  • 98年的經典動漫也不輸給現在的風採,《花木蘭》替父從軍
    01花木蘭為何替父從軍迪士尼的《花木蘭》部分內容是與原著不符的。花木蘭在南北朝的時候還有一個弟弟,這個是事實。且說到花木蘭的父親,匈奴攻上南北朝的時候。南北朝皇帝開始全國各地開始徵兵,要求各家各戶都得出一份力為國家抗擊匈奴。花木蘭的父親花弧當時年紀是年邁老人了。她的父親早期是在軍中參過軍的,因為戰爭的緣故斷了一條腿後才回到老家開始務農。
  • 花木蘭替父從軍,角色反串的背後是難以言說的民族大義
    但是當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走上戰場之後,以男性的身份演繹了一場英勇殺敵的劇目之後,她的社會價值就被體現出來了,使「忠」與「孝」從一般意義上升華到家國層面,完美闡釋了忠君和孝君思想。這不僅是統治者所希望的帶有正面的積極的男兒形象,而且她的赫赫戰績更為她的人生增添了幾分傳奇色彩,這也成為統治者最好的宣傳廣告。
  • 《花木蘭》女勇士不只是替父從軍
    電影《花木蘭》除了表達替父從軍的孝心,還側重於描寫女子如何擺脫待嫁命運,為自己爭取立足之地。即使電影的時間跨度沒有詩中所寫的「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那麼誇張,也不妨礙木蘭成長為真正的女勇士。女子=隱形人?  花家有兩個女兒,身為姐姐的木蘭(劉亦菲飾)從小就不安分。
  • 花木蘭代父從軍12年,為何沒被發現女兒身,《木蘭詩》中已交代
    提到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她女扮男裝,代替父親去參軍。還有一首關於她從軍的《木蘭詩》,相信大家都背誦過。不過,這其中肯定也有很多人有過如此疑惑,花木蘭從軍12年之久,為何一直沒被發現是女兒身呢?今天,小編就來講講這其中的原因。
  • 花木蘭12個顛覆三觀的真相,解密替父從軍的背後
    花木蘭的故事我們從小就學過了,女扮男裝、替父從軍,是歷史上著名的女英雄。但是,從《木蘭辭》和各種史料中,可以看到她背後的歷史,卻並非我們一直以為的樣子。這裡整理出12個她背後的故事,是否合理,留待大家點評。
  • 花木蘭替父從軍屬於什麼類型的故事 花木蘭幾種文學形象解析
    在唐朝時,詩人韋元甫所寫的《木蘭歌》也被收錄在了《全唐詩》裡,在其中木蘭故事的大致輪廓,比如替父從軍,男扮女裝,戰友十年不知女兒身等要素都已經具備了。不過在北宋文人郭茂倩所編纂的《樂府詩集》裡,卻收錄了一首《木蘭詩》,其中講的也是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而且明顯比《木蘭歌》顯得更為古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