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劉亦菲、甄子丹領銜主演的電影《花木蘭》在國內上映,網上又掀起了一輪花木蘭熱。電影是由我國民間故事改編而成。
對於花木蘭我們並不陌生,初中語文課本就學到過《木蘭辭》。《木蘭辭》是一首北朝民歌,講述的是北魏時期,一名奇女子花木蘭擔心自己父親年邁力衰,無力徵戰,自己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在邊疆徵戰十二年,立下赫赫戰功,凱旋迴來的花木蘭得到君王的賞賜,但她並沒有貪圖榮華富貴,而是要求回家盡孝的英雄形象。
可能很多讀者在讀到《木蘭辭》中:「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這些句子時,會大為疑惑。
為什麼軍書十二卷,還卷卷都有木蘭父親的名字?既然木蘭都代父出徵了為何還要自掏腰包買軍備?
要想了解這些問題,就得了解當時的徵兵政策。
歷史上到底有沒有花木蘭這人,已無從考證,更多的說法是傳說人物。但關於花木蘭代父出徵的背景卻是發生在南北朝時期的北魏。
關於南北朝的歷史,可能很多人會非常陌生,即使是一些歷史愛好者,可能也不太愛讀,用一個字來形容那就是亂,而且亂的時間還非常長。
從西晉「八王之亂」到隋朝滅陳統一,有300年之久。這300年是中國大動亂,大分裂,也是民族大融合時代。
「八王之亂」後,西晉滅亡,司馬家族南遷,建立東晉,史稱「衣冠南渡」。到公元420年劉裕稱帝取代東晉建立劉宋帝國,開始進入南朝時代。南朝先後經歷宋、齊、梁、陳四個漢人政權。
與此同時的北方黃河流域則出現多個當時的少數民族建立割據政權的局面,大小有50多個,基本上是城頭經常變換大王旗,史稱「北朝」。
而北魏就是北朝時期眾多少數民族割據政權之一,曾經一度統一中國北方。
傳說中的花木蘭就是北朝時期的魏國人。根據《木蘭辭》推測,花木蘭應該是生活在北魏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後,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
那時代的北朝的特點是政權更替頻繁,戰亂不止,土地荒蕪,經濟凋敝,人口銳減,流民不計其數,兵源枯竭。
面對這些問題,當時各國統治集團既希望有充足的兵源以保持強大的軍事實力,實現奪取統一戰爭勝利,又希望擁有足夠的勞動力發展經濟,保障社會生活和提供軍隊供給。在這樣的情況下,世兵製成了他們的不二之選。
在世兵制下,百姓別強制分為三種身份:
一是普通民戶,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等各種經營活動,為國家提供賦稅和徭役,保證國家社會生活。
二是屯田戶,這類人是被國家集中起來專門從事農業生產,收成基本歸國家所有,保障軍隊供給,因此國家要保證他們相對穩定,一般不承擔兵役。
三是軍戶,這類人專服兵役,終身為兵,不從事生產。為了保證軍隊戰鬥力及兵源源源不斷得到補充,規定軍戶世代為兵,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生生不已。「一旦被徵發為軍人,即為軍戶,家口、財產皆註明在軍籍中,並加蓋官印,不得更改。」
而木蘭家在當時是軍戶,所以才會出現上文提到的軍書十二卷,卷卷有她父親的名字的情況。在這裡說明一下,「軍書十二卷」並非真有十二卷軍書,而是指軍情緊急,徵兵文書接踵而至。
至於木蘭為何要在出徵時到「市」買馬,那是因為北魏是鮮卑人建立的政權,是一個遊牧民族,軍隊以騎兵為主。北魏時期規定在軍情緊急的情況下,士兵都要自備武器及乾糧。軍人出徵作戰,每一騎兵都配有兩匹戰馬用於換乘,在斷糧時候往往殺副馬充飢。
最後要說的是,花木蘭究竟是一個傳說,還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這些都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花木蘭作為一個大忠、大孝、大智、大勇的傳奇英雄。已經被中國人民廣泛接受,已經成中國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一個元素。
正如《中國文學發展史》所言:「考證這些無稽之談,實在沒有一點的價值,我們只要知道花木蘭是一個北方英雄女性的代表就夠了。」
參考文獻:
1、白建剛 《我國古代世兵制初探》
2、張保國《鉤沉索隱 以經解經——花木蘭其人及故裡研究》
3黃今言 《東漢末季之家兵與世兵制的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