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花木蘭》原著:一個女人真正的成長,是自我人格的覺醒

2020-08-27 楚二姑娘

由劉亦菲主演,原定於3月26日在全球多地上映的電影《花木蘭》,首映禮第二天就宣布全球撤檔,之前的電影預告和劉亦菲所塑造的花木蘭形象一度引起全網熱議。

據說電影所講述的故事已經脫離原著,與東方的價值審美相去甚遠,雖然暫時無法一探究竟,但我們卻可以藉此機會再來讀一讀原著。

電影《花木蘭》的故事,來源於我國南北朝時期的一首北朝民歌《木蘭辭》,出自宋代郭茂倩所編的《樂府詩集》,講述的是:

北朝軍戶之女花木蘭,在家中上無長兄,父親年邁的情況下,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十年徵戰中立下赫赫戰功,最後卻辭官不做,榮歸故裡,重新恢復女兒身的故事。

故事的整體描述不僅具有較高的藝術表現力和浪漫主義色彩,最為難得的是,這篇出自封建時代的詩歌,還體現出了一個女性自我人格覺醒的過程,下面我們就來具體分析一下:

01、天子徵召,不得已之下的代父從軍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故事以一位女子的一聲嘆息開始,本來在織布的女子,卻未像往常一樣好好織布,而是陷入一陣一陣的愁緒當中。

這位姑娘就是故事主角花木蘭,要問她不停嘆息是在思念什麼呢?她表示什麼也沒思念,只是想到昨夜看到的徵兵文書,原來皇帝在大量徵募士兵,那麼多卷的文書,每一卷上都有父親的名字。

作為軍戶,平時享受軍戶待遇,國家有難本該義不容辭,作為一個未出閣的姑娘,花木蘭又為什麼這麼發愁?朝廷又不需要女子陣前廝殺,徵兵文書上更是沒有她的名字。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

原來她是替父親憂愁,父親年邁,已經過了被徵召的年齡,但是家中其餘男丁,除了一個年幼的弟弟,並沒有成年的兄長代替父親,如果家中無人應徵,恐怕會因此獲罪。

「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

左思右想沒有辦法,於是花木蘭決定扮做男兒郎,去集市買來馬鞍和馬匹,代替父親去應徵。

都說木蘭是自願替父從軍,從字面意思來看也的確是自願,但是聯繫上下文:

木蘭憂慮的布都織不下去,十二卷的徵兵文書,可見朝廷徵兵之急切,偏偏每一卷上都有父親名字,可父親年邁無法應徵,家中也根本沒有適齡男丁。

鋪墊這麼多,怎麼看都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自願。

02、遠離家鄉,閨閣女兒成長為將軍的十年徵戰之路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從一開始會看「軍書」,為父親憂慮,再到決定替父從軍,花木蘭根本不是一個尋常的閨閣姑娘,面對家中困局,她表現的既有決斷又有勇氣,一點都不輸男兒。

接下來熟練準備作戰裝備的行為,也充分顯示出作為軍戶的女兒,家庭環境對花木蘭的巨大影響。

「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但是再怎麼聰慧勇敢有決斷,到底還是一個從未出過遠門的女兒家,一路辛苦行軍,思念父母的念頭從未停止過,直到聽見胡人的「啾啾」馬鳴聲。

與男兒體力懸殊,還要費盡心力掩飾自己的身份,也許在某一個萬籟俱寂的深夜,木蘭也曾躲在角落默默流眼淚。

「萬裡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但是她終究還是沒有回頭,跟隨隊伍像飛一樣迅速翻越關隘和山嶺,行軍萬裡到達戰場,在寒冷的北風中與敵人廝殺。

無數個夜晚,花木蘭已經習慣了身著鐵甲戰袍,在清冷的月光中和衣而眠。

就這樣,經過千百次出生入死的戰鬥,終於在十年之後得勝而歸。

詩歌中短短的三十個字,卻道盡戰場的兇險,花木蘭置身其中,已經從時時想家的小女孩,成長為真正浴血沙場的戰士。

「……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

凱旋歸來,花木蘭得到賞賜最多,她是英勇的戰士,如果願意,她更是一位戰功赫赫的將軍。

從士兵成長為將軍,她走過了漫長且不為人知的十年之路。

03、從「女」到「我」,是花木蘭自我人格的徹底覺醒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

回到家打開我閨房東邊的門,坐在房間西面的床上,脫去打仗時穿的盔甲,穿上我曾經女兒家的衣服。對著窗子整理烏雲一樣柔美的長髮,對著鏡子好好的梳妝打扮一番。

花木蘭沒變,脫下戰袍搖身一變,她還是花家那個愛美的小女兒,身姿窈窕,英氣逼人。

花木蘭變了,經過戰爭的洗禮,身姿容貌依然,變的是自信的眼神和更加自由灑脫的性格,還有對自我的定位。

從天子問「所欲」,木蘭答「不用尚書郎,願馳千裡足,送兒還故鄉」那一刻,木蘭就已經明白自己要的是什麼,不要高官厚祿,只願千裡還鄉,做回那個當戶織布的女兒家。

相比於替父出徵時的不得已,這次的決定才是發自內心屬於木蘭心中真正的聲音:不用徵詢旁人意見,我想這樣,我就這麼做了。

回到家中,她也再也不是句句以「女」自稱的普通軍戶女兒,而是有了獨立思想、心中有「我」的英雄花木蘭。

除了身份不比往日,家人定然也看到了木蘭的變化,所以才不似對待普通女兒般去約束她,於是就有了「出門看火伴,夥伴皆驚慌」這般跳脫的場景。

少了傳統思想的完全約束,木蘭不再日日當戶織布,而是抱著坦蕩的心理,跑去探望昔日戰友,向他們坦露自己的真實身份。

如果不是自我意識的覺醒,以及對自我價值的肯定,作為以後還要談婚論嫁的女兒家,在未完全開化的社會環境下,花木蘭未必能如此毫不在意的展示真我。

也許她自己毫無所覺,但十年軍旅,花木蘭的確完成了從「別人家的女兒」到「自我」的完全蛻變。

04、讀《木蘭辭》,談自我覺醒對女性生存的現實意義

再讀《木蘭辭》,深刻感受到花木蘭身上那種自我意識的覺醒,對於一個女性在當下社會生存的重要意義。

花木蘭所處的南北朝時期,因為漢人中已經混入了大量的胡人,民風比以往開化不少,女子可以讀書習字,展露才情,同處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謝道韞,就是最有名的代表人物。

但是社會規則的本質卻是遠遠沒變,依然屬於父權社會,女子無論多有才情,依附男子生存依然是社會的主流。

由此看來,花木蘭能走上戰場,建立功勳成為被千古稱頌的英雄,在那個時代是如此的的難能可貴,幾乎是在用事實證明:

男人能做的事情,女人也可以做的到,甚至能做到更好。

但可惜,史書漫長,像花木蘭這樣的女子太少了,更多的女性還是要在社會性質的薰陶壓迫下,成為男人、政治、戰爭等任何形式的附庸,根本沒有自我的靈魂。

李銀河在談中國女性自我意識覺醒之路時,曾這樣描述:

在五四運動之前,女人是不上學的,她們的活動空間只在家庭這個私領域裡,根本不會到公領域,也就是社會中來。那時的女性裹著小腳,不上學,也不認字,是男人的附庸。整個社會講究男尊女卑、男女有別、三從四德、三綱五常。那是一個男權社會,女人要輔佐男人,處於卑微地位。

雖然描述的是封建社會後期的情景,卻也是整個封建社會歷程中中國女性生存現狀的縮影。

但正如李銀河所說,這已經是五四之前的事情了, 新時代的女性,自我意識早已覺醒,可以自由的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

可以結婚,也可以不結婚,可以上班做職場精英,也可以回歸家庭主婦,可以生孩子,也可以不生孩子。

這都是個人選擇,無需任何人幹涉。

也許這就是自我意識覺醒,對女性生存最現實的意義:我的命運不屬於除「我」之外的任何人。

曾在知乎看過這樣一句話:

真正覺醒的女人,高度尊重自我價值的實現,不會本末倒置,將自我實現作為吸引一個好男人的工具和手段。

一個女人自我實現的過程,一定是為了取悅自己,如果在此過程中吸引到了優秀的愛人,那也是生命旅途中收穫的意外之喜。

//今日話題:你期待劉亦菲版的花木蘭嗎?

(圖片源自網絡,侵刪)

作者簡介:楚二姑娘,認真寫字的80後雙魚女,堅持以溫暖的態度,為大家分享勵志、情感觀點,惟願以夢為馬,詩酒書茶。

相關焦點

  • 赤子之心——劉亦菲的花木蘭,一個女孩的自我覺醒
    ,到抓雞上房頂掉下來,一氣呵成,中華元素豐富、凝練又驚豔;萬裡黃沙,女巫鞏俐、皇帝李連杰、柔然可汗依次出場,平穩過渡,卻有爭議,後面再說;少女初成的木蘭到代父從軍,是《木蘭辭》的生動詮釋,引出了主旨:忠勇真,還有電影結尾提到的第四個價值;萬裡赴戎機到軍營生活,木蘭開始自我「真」的覺醒,鳳凰與之前貓頭鷹有點突兀,看完就說通了;迎戰柔然軍隊,到皇宮救駕
  • 花木蘭的雙重人格裡,藏著什麼?
    真人電影本就是迪士尼商業對市場的迎合,海外票房的叫好聲可以佐證。 只是,對於花木蘭的故鄉而言,這部由華人影星劉亦菲、鞏俐、李連杰擔綱主演的,以中國傳統英雄史詩改編的電影,確實讓人失望。我們心中的花木蘭,仿佛出現了重影,硬凹出了一個雙重人格。
  • 《花木蘭》| 忠孝兩全下個人主義的覺醒
    花木蘭作為「迪士尼公主系列」的第一位中國的公主,也是唯一一個不靠公主出身,不靠嫁入皇族,而是在自我成長、自我認知中實現成長與蛻變。錯位衝突與成長、喜劇元素與音樂相結合,一部充滿傳奇色彩的迪士尼動畫便誕生了。
  • 想看女性覺醒,還是看看22年前的動畫版《花木蘭》吧
    但既然提到女性個性解放這一話題,我想分享一下動畫版的《花木蘭》~花木蘭作為「迪士尼公主系列」的第一位中國的「公主」,也是目前唯一一個不靠公主出身,不靠嫁入皇族,而是靠自我成長、自我確認完成人格與實力的形象。
  • 想看女性覺醒,還是看看22年前的動畫版《花木蘭》吧
    「迪士尼公主系列」的第一位中國的「公主」,也是目前唯一一個不靠公主出身,不靠嫁入皇族,而是靠自我成長、自我確認完成人格與實力的形象。正在為迎接班師回朝的得勝官兵而陷入全城狂歡的人們,無人相信花木蘭的警報。按宰相賜福的說法,那是因為她「是個女人,無足輕重,沒有價值,不可取信」。後來,敵人偷襲皇帝得手而木蘭捨命相救。皇帝因木蘭救了自己也等於救了百姓的功績,免去其「膽大妄為,不辭而別,女扮男裝,混入軍營,欺君罔上,有辱軍風……」等萬死之罪,賜予花木蘭宰相之位,但木蘭堅辭不受仍千裡還故鄉。
  • 《花木蘭》,一部關注女性成長的奇幻英雄片,其實並不爛!
    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版花木蘭是真正從女性視角講述了一個女英雄的成長故事,其中也有不少改編的亮點。「真」我的勇敢追尋及女性意識的覺醒。開篇短短的6分鐘內,影片就通過一場兒時木蘭在土樓屋頂追雞的情節,展示出木蘭非凡的御「氣」天賦。(這點我們應該原諒西方編導們,他們對中國功夫的理解,完全來自我們武俠電影的傳達。)但是,她的天賦卻被眾人視為怪異,父親自豪的微笑也立刻轉為憂慮。
  • 《花木蘭》,一部關注女性成長的奇幻英雄片,其實並不爛
    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版花木蘭是真正從女性視角講述了一個女英雄的成長故事,其中也有不少改編的亮點。在軍營裡,木蘭通過一場場與他人、與自我的對抗,終於一點點展現出與眾不同的光芒,也讓她對自己有了更多的認識與了解。
  • 《花木蘭》上映了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自電影《花木蘭》上映以來熱搜不斷,豆瓣評分也到了史低4.7分今天吃瓜小藍就跟大家聊一聊這部電影。在滿屏的批判裡,小藍還是要頂著鍋蓋誇一下:花木蘭其實是一部挺不錯的爆米花式女性覺醒電影。與動畫版一樣,真人版延續了「尋找自己」——這一極其西方、近代的核心命題,闡述了一個小女孩在成長與戰鬥中找到真正自我的故事。
  • 當《花木蘭》成為異域故事 | 中國的女性,美國的英雄
    >>>略顯糟糕的妝容、不符合歷史的服道化、中國故事的英文配音、將「氣」作為方法,口碑兩極分化的《花木蘭》似乎再也不能不能像原版一樣講好一個中國故事。評論雖有些武斷的個人色彩,但不能否認《花木蘭》蘊含的美式電影基本語法已然不能復刻「超級英雄閃耀世界」的票房奇蹟,觀眾的口味大多類似,他們似乎失去了勇武的公主,換來的只是努力嫵媚卻又突然變身的女性主義者。
  • 花木蘭電影的一些吐槽
    花木蘭是一部奇怪的片子,有多爛就不重複了,豆瓣和貓眼,淘票票的評分就擺在那裡。整部電影也不能說沒有優點,女裝的劉亦菲又美又颯,小木蘭也很漂亮。除此之外,就沒有了。就是感覺花木蘭都沒有什麼升級過程,你說花木蘭是一個滿級大佬隱藏實力,假裝是一級小號去新手村?
  • 不去看劉亦菲版《花木蘭》,是對花木蘭最大的尊敬
    同時花木蘭是一個不慕名利的女性形象。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裡足,送兒還故鄉。可是劉亦菲版的《花木蘭》只是一個為父從軍的女英雄。而且她一開始就是一個尚未覺醒的女英雄。花木蘭在軍營中的一方面要低調,不能讓人發現。還要隱藏自己身體內的那一股氣。但是軍營中求真的價值觀,這讓她對自己產生了迷惑。
  • 深度分析劉亦菲版花木蘭,為何被批史上最差 | 第19封信
    —by第19封信昨天,9月11日迪士尼電影《花木蘭》終於在中國大陸上映了。雖然,網上很早就已經有了槍版,但依然熱度不減。或許是花木蘭在國人心中早已是一個受人尊敬的女英雄的形象。1.虛構的花木蘭說起木蘭,我們都會想到這句:「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
  • 《花木蘭》這部電影,讓我眼前一黑
    結果……我浪費了人生中寶貴的兩個小時,看了近幾年最爛的電影。哪怕是爛,爛到令人發笑也算是優點,但《花木蘭》就僅僅是浪!費!時!間!雖然脫胎於我們的經典民間故事,但全片跟中國文化沒什麼關係,完全臆想出來的中國元素粗暴地一鍋雜燴,絲毫不見誠意和半點尊重。花木蘭成長在客家土樓裡的設定出來的時候,我雖然覺得非常扯,但我想迪士尼這麼設定必有深意。
  • 有袁詠儀的《花木蘭》珠玉在前,劉亦菲能否像木蘭一樣成長突破?
    2009年趙薇和陳坤主演的《花木蘭》,因為劇本比較平庸,角色也沒有表現成長的過程,影片最終的呈現結果也比較平庸。,是電視劇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她曾經剛在第1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上獲最佳新人獎,隨後就蟬聯第13、第14兩屆金像獎影后,也算是創造了一個奇蹟。在《花木蘭》當中,袁詠儀女裝清麗,男裝帥氣。
  • 不要小瞧《木蘭:橫空出世》,它是花木蘭電影裡最有突破的一部
    1998年的動畫電影,今年根據這部動畫電影改編的真人電影《花木蘭》上映,雖然主角有劉亦菲、甄子丹、鞏俐等巨星,但並不是我們想要的味兒。故事上沒有丟掉代父從軍的核心,人物塑造上,電影中的花木蘭更加調皮、不服輸,個性上更加鮮明。
  • 《花木蘭》 真的爛
    花木蘭的口碑崩了,但是我並不以為意,這是我期待已久的電影,何況後疫情時代也沒多少電影可以選擇,所以無論褒貶如何,我都是要看的。有人拿好萊塢不懂中國文化說事,還舉例說,客家圍屋是明清時建築,而花木蘭故事發生在唐末;又說中國人的祠堂裡怎麼會掛紅燈籠?
  • 西方的《花木蘭》不懂東方,從歷史角度深入解讀花木蘭的故事
    由迪斯尼出品女導演妮琪•卡羅執導的《花木蘭》剛一面世,便在國內贏得如潮惡評,相對於動畫版《花木蘭》中那個形象稍顯單薄的個人英雄主義女超人,真人版給女主加上了類似貞德的女巫色彩,使女主有了一個困惑猶豫到覺醒的過程,但這種覺醒仍然完全難脫西方救世英雄的俗套。
  • 《花木蘭》真人版還是拍砸了:女人一邊努力一邊道歉,憑什麼?
    《花木蘭》上映前,豆瓣評分就跌到了4.7。,一邊內疚,一邊努力 有人說,這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才會有的情節,但事實上,即使時代變遷,女性意識在不斷覺醒的同時,「木蘭情結」依然存在。 我曾經在一個課上,遇到過一個50多歲的女人。
  • 西方的《花木蘭》不懂東方,從歷史角度深入解讀花木蘭的故事
    》剛一面世,便在國內贏得如潮惡評,相對於動畫版《花木蘭》中那個形象稍顯單薄的個人英雄主義女超人,真人版給女主加上了類似貞德的女巫色彩,使女主有了一個困惑猶豫到覺醒的過程,但這種覺醒仍然完全難脫西方救世英雄的俗套。
  • 《花木蘭》:被迪士尼糟踐的好題材
    這就是花木蘭的成長:衝破世俗偏見,追求真實自我,然後去保護一個鬍子長到鼻孔裡、看著就像大反派的皇上。在影響著當代中國電影人的《故事》一書裡,大忽悠麥基用「人物弧光」描述這種成長,教唆電影人去相信:「優秀的作品不但要揭示人物的性格真相,還要能展現人物本性中的弧光變化,無論變好還是變壞。」似乎主角不成長,或是這個成長過程不夠清晰明朗,就稱不上是好作品。麥基的人物弧光理論,和花木蘭的成長,都很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