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茉莉與陳少威的婚禮九年後的某一天,淡水鎮後的山頂颳起強烈的東北季風遠遠地走來一列送葬的隊伍。
艾茉莉回到二十年前她生日的那個早上:這條街口種的茉莉花,那麼美、那麼動人; 她的母親,正搓著手正在廚房裡生火;艾先生回來了,他拿著幫著幫艾萊準備的生日禮物,在房子裡叫喚著找他的寶貝女兒.. ;艾茉莉再也無法克制自己的情緒她掩著臉,奔出家門,跪倒在地上......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大概所有學戲劇的科班生,都讀過這個劇本──懷爾德的」Our Town」,舞臺手法來自京劇的寫意式呈現,用極簡單的舞美元素、溫潤豐富的語言,讓初學戲劇者能夠藉由這個樸素的故事,橫跨三十年間的人生,並且領略戲劇舞臺上,這種似虛則實、亦幻亦真的扮演趣味,近八十年來,全世界無數劇場裡,上演著每個人心目中的「小鎮」。
而要將一個美國小鎮移植到臺灣,成為「我們」的小鎮,特別是1950年代的臺灣,需要許多細緻的水磨功夫,感謝淡水文化基金會的執行長許慧明先生,帶我在幾個晴朗的周六午後,走過施工中煙塵密布的中正路,在曲折街衢裡尋得了一絲絲老街的蹤影,捕捉到一點昔時小鎮的風情、以及那些在我少年時光裡的青春記憶。
如果「陽明山」是臺北人心情的高度,那麼「淡水」就是臺北人感情的出海口。這個情感的著力點,就是我心目中的「淡水小鎮」。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決定舞台風格時,我希望視覺上師法我鍾愛的畫家秀拉(Georges Seurat.1859 ~ 1891)的作品,他的點描法,提示了我,舞臺上的淡水,不是「真實」的淡水,而是透過藝術家們「想像」、「印象」中的淡水,看秀拉的畫,會驚異地感覺到,有種不可思議的靜置感,這樣的靜置,就像記憶—永恆的記憶。
於是,我們的設計家們忙翻了,仕祺忙著在有限的空間裡創造無限的時間和空間,最後,他發現了「圓」,去傳遞劇中的無垠和永恆。萍萍老師的服裝工作陡增數倍,因為您所看的每一件衣服,從印布開始,完全手工製作,每件衣服都是獨一無二的。安徽和奕盛,找出數百張圖片,要用燈光、投影,將舞臺上的淡水小鎮,呈現精準的氛圍。
有著專業的舞美團隊,更需要精採的演員。這次邀請曹啟泰先生來扮演說書人一角,希望能讓這個角色,在全知的形象裡,更加上他的真誠溫暖、和赤子之心。果陀的老將—幼芳、友輝、子彥、曼茵,縱然已經演出數百場,但經過多年生命和生活的歷煉,從他們口中說出的臺詞,更顯得豐厚有力。
老將為整齣戲墊下基礎,新秀的的表現也同樣讓人驚豔,飾演艾茉莉的阿得和陳少威的沛旭,他們用心揣摩這兩個在他們出生前就有的角色,無畏於前有珠玉,他們的用功將會被觀眾們看見。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讀懷爾德的原著時,特別喜歡這段:
「天氣晴朗,星星都出來了,在天空中按照它們的軌道,交叉運行……」
每顆星星都像是不同的音符,在茫茫蒼穹中映像出一篇篇樂章,試著將這樣的樂章畫進舞臺,有些偶然、是種機遇,也許能讓許久不見靜夜星空的都會人在月光小夜曲裡聞到一抹隨風送來的六月茉莉香………
我想,我還沒到這個年紀,也還沒有資格在這次的演出中為這闕「虞美人」(蔣捷,南宋),下最後這個腳註,但可以確定的是,無論五年、十年、或是二十年後,如果我再導《淡水小鎮》,必定能再發現新的意義。
感謝懷爾德!
《淡水小鎮》一劇改寫自美國知名劇作家桑頓,懷爾德(ThorntonN. Wilder)的 《小鎮》(Our Town)。1897年出生於美國的懷爾德,由於其父親1906至1909年間為美國駐香港總領事,便於1906年在香港念了半年的德文學校,之後隨母親返美求學。直到1911年父親奉調為上海總領事,懷爾德再度隨家人回到東方來,於1913年才又返回加州求學,並完成他的第一齣劇作 《俄羅斯公主》 (The Russian Princess)。
1916年,歐戰方始,懷爾德申請休學, 投軍參戰。
1919年退役後,懷爾德到耶魯大學繼續念完第四年,同時開始了他日後長期的寫作生涯,最初寫的都是短篇小品和故事。
1920至1921年得到羅馬美國學院獎學金的資助,到羅馬挖掘古蹟。這段期間,一種歷史性的了悟影響了他的思想,對他來說,「過去」是奠立現代生活的支持力,而「現在」是不斷持續下去的時間之部份。
1921年懷爾德返回美國任教,到1926年暑假,他就辭去教職,專心從事寫作。不久,他的第二部小說「聖路易斯雷之橋」(The Bridge of San Luis Rey)便贏得了普立茲獎。此後,他的足跡遍布歐洲各地,在那裡結識了像史特林堡、葉慈、辛約翰和梅特林克等知名的作家。返國之後,陸續完成了小說及多出獨幕劇。
1931年起懷爾德連完成了幾個不叫好的劇本,直到1938年 , 《小鎮》一劇的推出才讓懷爾德奠定了在美國文壇的地位。當時歐洲正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小鎮》 卻給人溫馨、寧靜和甜美感覺。
這齣戲於1938年2月4日在紐約首演,原打算先演出一個晚上,看觀眾的反應如何再做決定。不料這晚的演出競造成極大的轟動,讓《小鎮》一路演到1939年11月,盛況空前,連電影、電視都加以攝製播映。
《小鎮》讓懷爾德的文名一時大噪,他自己更扮演劇中的說書人,與演員共同出演。
這個劇本並為他贏得了第二座普立茲獎。這股《小鎮》的風潮,還向波士頓、舊金山、洛杉磯等地延燒。《小鎮》之後,他的作品《楊克商人》 (The Marchant of Yon-kers)並沒有受到重視,但他自已根據這個作品重寫的《鴛鴦配》(The Matchmaker),以及在1964年以此所改編的歌舞喜劇《哈羅!桃莉》(Hello Dlly)卻都廣受歡迎。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懷爾德再度投身軍旅,擔任美國空軍上校團長的副官。這期間,懷爾德仍舊寫出了佳作如希區考克的電影劇本《辣手摧花》(Shadow of a Double)』和讓他第三度獲得普立茲獎的劇本《九死一生》(The Skin Of Our Teeth)。
懷爾德是一位很有學問,但並不遷腐的人。他具有廣泛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並用他特有的筆調並陳生活中「重要的」和「瑣碎 的」,「平凡的」和「極怪異的」事物。
懷爾德主張享受人生,並解放「自我束縛」這樣可怕的觀念,如此一來,將使人們能更深刻地了解生活、熱愛生命,令人的存在更具意義,並值得我們努力奮鬥去爭取。《小鎮》,就是這種人生哲學具體而直接的呈現。
製作統籌 果陀劇場
劇本改編、導演 梁志民
原著 桑頓.懷爾德
服裝造型設計 靳萍萍
燈光設計 曹安徽
舞臺設計 黎仕祺
編曲 鮑比達
影像設計 王奕盛
| 演員 |
曹啟泰 飾 說書人(舞臺監督)
蔡燦得 飾 艾茉莉
劉湘湘 飾 艾媽媽
葉子彥 飾 艾爸爸
于浩威 飾 陳少威
張仰瑄 飾 陳媽媽
林玟圻 飾 陳爸爸
鄭帆婷 飾 陳少華
李宥穎 飾 周太太
許逸聖 飾 老 王
蔡邵桓 飾 裡長伯
周家寬 飾 小 安
果陀劇場是目前臺灣最有影響力的大劇團,每年的演出場次和觀眾數都是臺灣之最。
自1988年到2018年,30年來已推出了70多部作品,創作內容包羅萬象、但創作的信念只有一個:就是與每一位看戲的觀眾分享舞臺上的美好世界。成果優異的創作成績讓果陀劇場躍升為臺灣現代劇團的領導品牌。 代表作品:《淡水小鎮》、《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藝術ART》等等。
除了演出,戲劇教育也一直是果陀劇場很重要的專注方向。30年來,以有趣的教學方式,讓普通的戲劇愛好者能深入體會劇場的奧妙,培養並賞析戲劇藝術的觀念,讓表演藝術自然地成為日常生活。
藉由情緒、肢體、聲音、感官的開發與訓練,幫助您覺察自我的獨特性、發揮自我潛能,進而肯定每個人的自我能力。透過個人與群體的交流互動、透過課程中的專注與嚴肅,戲劇活動將開創各種不同可能性,讓您找到個人定位,啟發創意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