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個大詞。古往今來,多少人體驗過它,研究過它,並自覺不自覺地為之堅強過、奮鬥過、抗爭過、感嘆過,可到頭來你問他:人生究竟是什麼?也沒有人能具體說得清楚。
近讀古詩詞,有一個有趣的發現:北宋文學家蘇軾寫下過許多關乎「人生」的詩詞,這些詩詞將人生表達得那麼具體、恰切,不留說教痕跡,讀了讓人拍手稱快!
蘇軾的一生頗為傳奇,他坎坷的仕途,甜蜜的愛情,鮮明的個性,以及他在詩詞、書畫和美食上的造詣無不讓世人津津樂道、唏噓慨嘆。有著那麼不尋常人生經歷的人兒,詩詞中描摹的人生,一定是情之所至,理之所悉,意之所達!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這首《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是元豐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蘇軾與泗州劉倩叔遊南山時所作。此詞中感悟到的人生,是越平淡越有味的體悟。
上片寫外在景物。呈現給讀者的是淡墨潑灑的山間寫意:細雨、微風、淡煙、疏柳、晴灘、山澗涓涓的流水,連寒冷都是輕微的「曉寒」;下片寫眼前的生活:喝的是清茶,現泡的。它的表面還浮著雪沫乳花似的氣泡,在這冬日午後,散發著淡淡的清香。吃的是嫩綠的蓼芽、蒿筍製作的素菜。這樣的生活,真算得上人間的清歡之味了。
一句「人間有味是清歡」,不只眼前的生活,還有上片所看到的冬日之淡景。還有,對人生的那些悲歡離合酸甜苦辣之事,也都看得都很淡,所以其詩詞中才有了「一蓑煙雨任平生」「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的瀟灑和淡泊;才有了「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的拿得起放得下;才有了「能幾許,憂愁風雨,一半相妨,又何須,抵死說短論長」(《滿庭芳·蝸角虛名》)的人生曠達!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這首《和子由澠池懷舊》是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弟弟子由(蘇轍)送蘇軾至鄭州時蘇軾所作。兄弟倆一同赴京應試時曾在澠池僧舍借居過,曾於澠池僧舍壁上題詩。現兄弟倆又要分開了,蘇軾將赴陝西鳳翔上任,途中還要經過澠池,想起了澠池題詩的事,就寫了這首《和子由澠池懷舊》。
此詩表達的人生主題是——行走。人生都在行走,人世都在變化。人的四處奔走,就如飛鴻踏雪。偶爾在雪地上留下的幾處印痕,可在行走的過程中你又能完全記得麼?就算自己記得,那滾滾向前的時光之輪也會將其盡數抹去,不留痕跡。如詩中所列:澠池僧舍的老僧已經不在,題詩的舍壁已被毀壞。可人之多情,人之苦惱,就在於人有記憶啊!時過境遷,物是人非,可「我們」當年赴京趕考時因為路途的遙遠,人困馬乏的那些記憶,現在都還記憶猶新呢。
人生都在行走,難得在人世留下痕跡的這種感悟,蘇軾在《臨江仙·送錢穆父》中也有這樣的表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在《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忽記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詩乃和前韻》中有「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的描摹;在《東欄梨花》有「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的感慨。
縱觀蘇軾寫「人生」的這些詩詞,我們不難看出他對人生的認識:人生都在行走,難以留下痕跡;和對待人生的態度:坦然地面對人生風雨,淡淡地品嘗人間清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