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人生何處不可樂

2020-12-19 唐詩宋詞天地

作者:崔航赫

1

熙寧七年九月,蘇軾一家告別溫暖的杭州,迤邐北上。

是的,他要去偏僻荒涼,景物蕭條的密州當知州了。

與杭州相比,密州無論是在物質生活上還是精神生活上的巨大反差是客觀存在的現實。莽莽草原上顛簸勞頓的車馬,替代了江南安逸的舟船;僅蔽風雨的粗樸住宅,替代了雕梁畫棟的舒適屋宇;一望平川的桑麻之野,替代了如畫醉人的湖山美景……

最讓蘇軾這個最負盛名的美食家難以適應的,當然是難以下胃的飲食。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四川人,蘇軾早已養成了在飲食方面種種精緻的講究和習慣。令他難忘的吳郡鱸魚膾,到了密州就成為了米飯和酸醬,真是讓這位美食家有苦無處說啊!

撇開飲食不說,就連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節日之一——上元節,也令蘇軾失望至極,在他沒精打採掃興而歸時,對杭州的懷念再也無法遏止了,一首《蝶戀花·密州上元》便在紙上呈現:

燈火錢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帳底吹笙香吐麝,更無一點塵隨馬。寂寞山城人老也!擊鼓吹簫,卻入農桑社。火冷燈稀霜露下,昏昏雪意雲垂野。

在外沒有樂趣可言,在家裡還把要找他玩遊戲的蘇過小朋友弄哭了。不過妻子王閏之對他的柔聲勸慰,倒引起了他的思考:

愁眉苦臉有什麼用?

2

於是,他拿起了《莊子》。

如今滿懷著現實苦惱的他,重溫這些富有啟示性的哲理,心頭常常湧起如獲至寶的快慰。其中「順應自然,樂天安命」「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等重要思想,蘇軾每每讀到,都忍不住拍案叫絕。

就這樣,藉助《莊子》這個思想武器,蘇軾成功護衛住了自己的心靈,始終保持著對生活的信念和樂觀的態度。在《後杞菊賦》中,他說:

人生一世,如屈伸肘。何者為貧,何者為富?何者為美,何者為陋?

人生旅途上層出不窮的苦難使蘇軾漸漸學會了自我疏解,他坦然面對,在疾風驟雨中談笑自若。在密州的這段時間,正是他超然曠達性格形成的初始階段。

此時的蘇軾,對著面前泡好的茶,意味深長的說了一句:

人生所遇無不可,南北嗜好知誰賢?

然後,是一陣輕輕的笑聲。

解除了思想的苦悶後,蘇軾意氣風發,豪興滿懷,一人一弓一匹馬,出門會獵。這場場面壯闊的會獵,讓他湧起了效力疆場,以身報國的豪邁激情,寫下了我們都熟知的《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然後,是一陣爽朗的笑聲。

3

名滿天下,身居高位,免不了那些小人的污衊和詆毀,蘇軾因此陷入烏臺詩案的泥潭中。幾番波折,終於走出牢門的他還是被貶到了一座偏僻蕭條的江邊小鎮——黃州。

一天夜裡,長江之畔,蘇軾看見一隻孤獨的鴻雁從雲間掠過,似乎是想要找尋棲息之地,但從不肯輕易斂翅,這引起了蘇軾強烈的共鳴,一首《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已在心中奔湧而出: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深夜蕭條冷落的環境描寫,正是詩人險惡處境的藝術表現。

但蘇軾還是蘇軾,他總是能於常人難耐的苦難中自得其樂。

4

這種樂趣,便是詩意與賞愛。

蘇軾可不是一個宅男,他是一個好動,愛熱鬧的人。現在在這冷落的地方,天天閒在家裡,難受的很。

所以,蘇軾便想辦法自尋其樂。他去找農民,漁夫,商人搭訕,如果真碰到個不善言辭的人,蘇軾就說:

「給我講個鬼故事吧!」

要那人還說:「真沒鬼故事可講啊……」

蘇軾就會堅持對他說:「瞎編一個如何?」

旁邊的人聽到了,都會哄然大笑。

在他充滿詩意和賞愛的眼光裡,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黃州山水也變得不凡起來,在他的心中,竟然已經等同於人間天堂蘇杭了。在給司馬光的信中,他寫道:

寓居去江幹無十步,風濤煙雨,曉夕百變,江南諸山,在幾席上,此幸未始有也。

在給好友王慶源的信上,他又說:

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客至,多辭以不在,往來書疏如山,不復答也。此味甚佳,生來無此適。

如果僅僅讀這些書信,幾乎讓人覺得是神仙般的生活,又有誰能感受到蘇軾當時在政治上、經濟上、精神上的多重困境!

蘇軾這種泛愛世人的天性,又使他在不知不覺間結交了很多年齡不等、地位懸殊、性情各異的好朋友。新交的朋友的幫助,至親老友的千裡相尋,使蘇軾又可以像在密州會獵那樣發出爽朗的笑聲了……

是的,剛經歷完大風大浪的蘇東坡,他又感覺自己行了。

5

讓我們穿越時光隧道,去找找程頤在哪裡。

此時的蘇軾又被皇上重新啟用,踏入了一條世人仰慕的黃金大道。但他除了心懷感恩,還有看透了功名利慾的淡泊:再入都門萬事空。

想去,又不想去。最後,還是去了。

讓我們回到剛剛提到的程頤。這人一點也不近人情,動輒誦說三代古禮,開口必稱堯舜孔孟,常常捋著鬍子,以師道自居,活生生一個迂夫子,蘇軾看著十分彆扭。

話說司馬光在元祐元年西去。那天,皇帝正在南郊舉行明堂祀典。典禮結束後,朝臣們都急著趕往宰相府弔唁司馬光。,卻被程頤一把攔住,說:

「《論語》中有言:『子於是日哭,則不歌。』現在明堂的吉禮剛過去,怎麼能又行喪禮呢?這和古代的禮數不合啊!」

有人當場反駁:「孔子是說過哭則不歌,但沒人聽他說過歌則不哭呀。」

程頤有些尷尬,臉漲的通紅。不禁提高了嗓門繼續爭辯。蘇軾看著他嘮叨個沒完,引起了心裡十二分的厭憎,心裡想:「這世上竟然還有這種泥古不化的人,真令人納悶!」蘇軾再也看不下去了,上前挖苦道:「此乃鏖糟陂裡叔孫通所制禮也。」

意思是從髒亂之地來的冒牌儒生。蘇軾嘲笑他拘泥小節,不識大體,是個沒見過世面的村學究。

此言一出,百官哄堂大笑,程頤惱羞成怒,視程頤如聖人的洛學弟子們也氣的直蹦,心裡都在想:「好你個蘇東坡,給我等著!」

經過多年的沉澱,他們終於等到了這一天。

變法派大臣重回朝堂,把打擊「元祐黨人」作為主要目標,罷黜、貶謫的詔令一道接一道,將當時在朝任職的三十多個高級官員都貶到了邊遠地區。

其中,當然免不了蘇軾這個他們深深厭惡的重要人物。

但是這一次,是天地都換了模樣的"異國他鄉"——海南。

6

踏上海南島,視野所及,只是一片浩瀚的海水。一種永無歸路的悽涼感湧上了蘇軾的心頭;

登高望中原,但見積水空。此生當安歸,四顧真途窮。——《行瓊儋間肩輿坐睡夢中得句雲千山動鱗甲萬谷》

但稍一凝神,這種境界又讓他覺得很熟悉。蘇軾最喜歡玩味的《莊子》裡的《秋水篇》曾說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太倉乎?

是啊,在浩瀚的宇宙裡,中國就像太倉中的一粒粟米。既然這樣,渺小的個人又何必為自己的歸與不歸而煩惱呢?

蘇軾先由大視小,從萬類皆在「島」中的宏偉視野來安慰自己;再由小視大,以螞蟻的卑微可笑來喚醒自己,從而超越悲哀,保持樂觀:

渺觀大瀛海,坐詠談天翁。茫茫太倉中,一米誰雌雄。——《行瓊儋間肩輿坐睡夢中得句雲千山動鱗甲萬谷》

身處絕域的愁懷消散了,蘇軾躺在軟轎上,悠然地欣賞著沿途的熱帶風光。

不覺一會兒就到了昌化軍貶所。初來乍到,蘇軾感到很不適應,真有度日如年之感,這裡幾乎「舉無所有」,似乎什麼活動都無法開展,他感嘆道:到儋州十餘日矣,淡然無一事。學道未至,靜極生愁。

到了八月,情況有所變化,新任軍使張中到儋州任,對蘇軾極為敬重,又對蘇過一見如故,從此便成了蘇家的常客。

漸漸地,蘇軾開始有了一些土著朋友,蘇軾又發揮出了「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的隨和寬容的人格魅力。他們也看出了蘇軾高尚的氣質,為他的流落而彈指嘆息,經常帶給他兄弟般的關愛。

在常人難以忍受的艱難苦境中,他仍然能夠隨時隨地發現樂趣。他把他在海島的一些生活習慣作成了三首詩集,名為《旦起理髮》、《午窗坐睡》、《夜臥濯足》,組成了《謫居三適》。《謫居三適》,似乎不謫居就無法體驗到這「三適」。詩中充滿了自信與自得,有捷足先登、先享為快的瀟灑氣度。

隨遇而安的思想浸透了他的日常生活,經過他詩筆的美化而成為一種動人的生活情趣。就連汲水燒茶這樣的生活細事,在他的手下,也顯得魅力無窮:

茶雨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在荒蠻海島的蘇軾,依然逍遙自樂。——《汲江煎茶》

7

不論身居何處,蘇軾在精神領域永遠是富翁,他「超然自得,不改其度」。他以出世之心入世的思想,使他無論走到哪裡,都有非凡的智慧和本領,把「地獄」變成「天堂」。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陰晴晦明,進退得失,皆不足道,蘇軾完全超越與外部影響之上,履險如夷,寵辱不驚。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赤壁賦》

蘇軾躺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在清風明月中陶然自得,這種自然界中最美妙的音樂和最宜人的美色,是真正可以使人快樂的無盡寶藏。

念念自成劫,塵塵各有際。下觀生物息,相吹等蚊蚋。——《遷居》

萬物的生存,和蚊蚋小蟲的呼吸沒有區別,有什麼放不下、看不開的?蘇軾這種隨時隨地的自譬自解,使他經常從悽慘的境地中得到解脫。

或許在黃州給堂兄子明的信中,他已經透露了這種快樂人生的意義所在:

吾兄弟老矣,當以時自娛。世事萬端,皆不足介意。所謂自娛者,亦非世俗之樂,但胸中廓然無一物,及天壤之內,山川草木蟲魚之類,皆是供吾家樂事也。

作者:崔航赫,一個喜愛詩詞的高中生。

相關焦點

  • 笑看人生無奈——讀蘇軾《滿庭芳,歸去來兮》
    今天我們看一看,蘇軾在這種情況下是如何調整心境的?滿庭芳·歸去來兮宋代:蘇軾元豐七年四月一日,餘將去黃移汝,留別雪堂鄰裡二三君子,會仲覽自江東來別,遂書以遺之。歸去來兮,吾歸何處?萬裡家在岷峨。云何,當此去,人生底事,來往如梭。待閒看秋風,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細柳,應念我,莫剪柔柯。仍傳語,江南父老,時與曬漁蓑。蘇軾寫這首詞的時候已經謫居黃州達五年之久,接到了到汝州安置的調令。鄰裡友人紛紛相送,蘇軾作此詞以示告別。這首詞可以說是蘇軾在親友前發牢騷,述發心中積鬱之作。
  • 朱剛| 蘇軾的人生與詩
    春來何處不歸鴻,非復羸牛踏舊蹤。但願老師真似月,誰家甕裡不相逢。 作此詩後不久,七月二十八日蘇軾病逝於常州。所以,詩裡以「歸鴻」自喻,讀起來令我們有些傷感。但蘇軾寫下「何處不歸鴻」的時候,似乎是喜悅的。當然除了「鴻」以外,接下來還有「牛」、「月」兩個比喻。四句詩寫了三個比喻,大抵直呈喻體,對喻義沒有明確的闡說,這是因為蘇軾相信對方即法芝和尚是能夠看明白的。
  •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蘇軾侍妾王朝雲的未卜先知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蘇軾侍妾王朝雲的未卜先知吳斌
  • 蘇軾 |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賞析  本詞是傷春之作。蘇軾除寫豪放風格的詞以外,還寫了大量的婉約詞。可是卻總被「無情」所惱。這正說明他對待生活的態度:不忘情於現實世界。他在這首詞中所流露出的傷感,正是基於對現實人生的熱愛。  詞一開篇即呈現出暮春景色。作者的視線是從一棵杏樹開始的:花兒已經凋謝,所餘不多的紅色也正在一點一點褪去,樹枝上開始結出了幼小的青杏。
  • 緒剛說事:楊若文《天涯何處無芳草》中的蘇軾家事動人心魂(28)
    #緒剛說事#【緒剛說事:楊若文《天涯何處無芳草》中的蘇軾家事動人心魂(28)】 為何不通報一下以便遠迎?來人,熱茶侍候!」 孫覺風光滿面:「不想打擾,由守門兵丁直接引進來的,看來,子瞻兄如此之忙,敝人來的不是時候!」 蘇軾眉毛一動:「孫兄客氣了,是愚弟我忙的不是時候!呵呵!起來呀,那幾年在京供職,交了孫兄,三天一見、五天一會的,孫兄現時調任湖州太守三四個月了吧?
  • 蘇軾一生最智慧的20首詩詞,不讀不足以談人生
    無人不愛蘇軾。愛蘇軾的豁達樂觀,愛蘇軾的不驕不躁,愛他面對人生坎坷時的雲淡風輕。
  • 緒剛說事:楊若文《天涯何處無芳草》中的蘇軾家事動人心魂(29)
    緒剛說事 【緒剛說事:楊若文《天涯何處無芳草》中的蘇軾家事動人心魂(29)】 蘇軾特邀陳太守、孫覺來家飲宴。女僕送上熱茶,擺了果點,蘇軾給二位各抓了一把糖滾板慄:「不妨讓二位的玉牙忙上一會兒!」門僮奉上書信一封,蘇軾瞄了一眼封皮,乃張舜俞手筆,便當場拆開,覺著不敬,就棄在一邊。二位貴客說:「都是自己人,不拘虛禮了,既拆開了,不妨先看看!」
  • 緒剛說事:楊若文《天涯何處無芳草》中的蘇軾家事動人心魂(26)
    緒剛說事:楊若文《天涯何處無芳草》中的蘇軾家事動人心魂(26)】 他整天頭不抬地忙著他的政務,各類傳言已是飄向蘇家,自己卻渾然不覺。 這些日子,傳言又一次地風起青蘋之末了,越來越是有鼻子有眼了的:什麼「一朵芙蕖,開過尚盈盈」呀,什麼「如有意,慕娉婷」呀,心不被迷能寫出這等愛詞暱語?
  • 奔波一生,蘇軾終於大徹大悟:「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蘇軾這一輩子很忙,因為他似乎總是在趕路。梳理他這一輩子的人生,似乎就沒有他沒去過的地方。鳳翔、密州、徐州、惠州、湖州、儋州……更不必說給他留下最深刻記憶的黃州和杭州了。這些幾乎涵蓋了這片大地的南方之地。
  • 蘇軾情詩「天涯何處無芳草,且留風景伴佳辰」深情纏綿又空靈蘊藉
    蝶戀花·春景宋代:蘇軾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牆裡鞦韆牆外道。【詩藝人生】花兒殘紅褪盡,嫣然沒有了「紅杏枝頭春意鬧」的熱鬧,此時只有「遊人不管春將老,來往亭前踏落花」的閒情惜別之意,「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暮春飄飛著殘敗的衰頹,牽起一懷惜春春去的愁緒。「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暮春時節,杏樹梢上長出了小小的青杏。
  • 蘇軾·蝶戀花
    蘇軾像在歷史學家考證的蘇軾與其兄弟,與其朋友交往的信箋的描述之中,蘇軾,身材高大但是瘦削,臉頰長且顴骨高,眉毛不算濃密但是雙眼炯炯有神,鬍鬚不密恰可稱其風採。如此一來,上面的畫像倒畫的較為寫實。上面說到,蘇軾有兩位妻子,一位妾室。與這三位,蘇軾皆有深情。第一位妻子,王弗。
  • 蘇軾一生最智慧的20首詩詞,不讀懂不足以談人生
    ♬ 點上方綠標可收聽洞見主播簡寧朗讀音頻無人不愛蘇軾。愛蘇軾的豁達樂觀,愛蘇軾的不驕不躁,愛他面對人生坎坷時的雲淡風輕。一如林語堂所說:「蘇軾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 93.蘇軾《蝶戀花》: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何處無芳草」句:謂春光已晚,芳草長遍天涯。多情:這裡代指牆外的行人。無情:這裡代指牆內的佳人。本詞是傷春之作。這首詞將傷春之情表達得既深情纏綿又空靈蘊藉,情景交融,哀婉動人。清人王士《花草蒙拾》稱讚道:「『枝上柳綿』,恐屯田(柳永)緣情綺靡未必能過。孰謂坡但解作『大江東去』耶?」這個評價是中肯的。
  • 蘇軾作品中的宇宙人生意識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學者聞一多特別欣賞這首詩,他說:「更敻絕的宇宙意識!一個更深沉、更寥廓、更寧靜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恆前面,作者只有錯愕,沒有憧憬,沒有悲傷。」
  • 詩詞丨蘇軾一生最智慧的20首詩詞,不讀懂不足以談人生
    作者:見三來源:詩詞天地ID:shicitiandi無人不愛蘇軾。愛蘇軾的豁達樂觀,愛蘇軾的不驕不躁,愛他面對人生坎坷時的雲淡風輕。想成為蘇軾這樣的人,不亂於心,不困於情,把別人眼中的苟且,活成自己的瀟灑人生。01 遺憾,是常態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 蘇軾:人生如飛鴻踏雪
    它們總在不經意間,翩躚而至,隨之而來更是不約而至的驚喜,梅因雪香,竹因雪翠,天空因雪明亮。遂而蘇軾認為冬雪,是雪喜。是前人的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是堆雪人,打雪仗,是大雪天裡各有興致。縱然人生順遂與否,何時開闊明朗,如飛鴻落雪無痕,不可預測,更來去匆匆。但也不必過於擔憂,總有一場雪會為驚喜而來。
  • 蘇軾《賀新郎》:人生有一種遺憾,叫作錯過最美的年華
    蘇軾的學生秦觀,也有類似詞句:「西窗下,風搖翠竹,疑是故人來」「又卻是,風敲竹」六個字,一霎驚喜,一霎失落。是日復一日心心念念的驟然興悅,是年復一年期期盼盼的黯然神傷。這一驚醒,之後大概是失眠……「石榴半吐紅巾蹙」,石榴花的一幀特寫。花看半開,酒至微燻,凡事留白,才是人生最美境界。半開的石榴花,就像揩皺的紅絲巾。
  • 蘇軾筆下的「嬋娟」來自何處?
    作者:陳二虎一、蘇軾的「嬋娟」表達了什麼中秋節漸近,不由想起蘇軾的那闕《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其中的「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成了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也成了民俗中中秋節最詩意最美好的祝福。一般情況下,人們都把這「嬋娟」解釋為月亮,這僅僅是最淺顯的解釋。那麼,這「嬋娟」兩字到底表達了什麼?
  • 人生至暗時刻,讀蘇軾三首詞,隨緣自適恬淡曠達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甚而遭遇至暗時刻,此時是被痛苦壓倒還是超然物外?讀大文豪蘇軾的三首詞,不禁被其直面逆境,隨緣自適,恬淡曠達的精神所深深折服。蘇軾一生宦海沉浮,不斷地西去東來,南遷北徙,嘗盡了人生苦味。
  • 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心安處是吾鄉,蘇軾的詩蘊含著怎樣的人生智慧?
    他的許多詩歌源於當時的感動興發,既能夠不脫離具體的審美意象,又寄寓了某些哲學內涵,給人以關於社會、自然、人生、心靈等各方面的道理。可是這些道理,不是像老夫子或者道學家那樣,通過喋喋不休或是推理論證而得出,他「以形象來思考,他不證明真理,卻顯示真理」,他的詩歌是感情和理性的粘合劑。秦觀說,「蘇氏之道最深於性命自得之際,其次則器足以任重,識足以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