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講有話:「冷手執個熱煎堆。」即撿了便宜,得了好處的意思。因此,在小時候,四九隆冬之時,手夠「冷」了,咱老廣家裡,除了那金元寶一樣的油角之外,必定還少不了那圓滾滾的煎堆。今天是年廿二十,正好是炸煎堆的日子,你家的煎堆出鍋了嗎?
美味的煎堆,你家開始做了嗎?
「年晚煎堆,人有我有。」作為廣東地區的必備年貨,這句話對於上了年紀的老廣來說並不陌生。所謂年晚,一般指的是到農曆臘月十五。過了這天,家家戶戶就開始準備爆谷、片糖、芝麻、花生、麥粉之類的東西,五天之後,就會喚上左鄰右裡一起來做煎堆。
早在明末,「廣東徐霞客」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已有記載:「廣州之俗,以烈火爆開糯谷,名曰爆谷,為煎堆心餡。」
清末民初的一首《羊城竹枝詞》也有「珠盒描金紅絡索,饋年呼婢送煎堆」之句,可見,起碼在明清時期,羊城便已有把煎堆作為年宵禮品的習俗。據專家考證,煎堆就是由唐代以前的「煎飠追」(dui)演變來的。
咱們廣東的煎堆,通常是指拳頭大小的一個「波」,跟湯圓一樣都有團團圓圓的寓意。
「專業」做煎堆三十年的徐師奶告訴e家君,好煎堆最重要的步驟靠吹,「碌」得橢圓形大大隻之後,再用食指按一個凹槽,跟吹氣球一樣往裡面吹口氣,把多餘的麵粉去掉,這樣就是一個簡簡單單的空心煎堆。
空心煎堆原來要靠吹!
「我家每年都是這麼做的,不用糖也不用什麼餡料,」徐師奶說,空心煎堆有兩個吃法,剛炸好的幾天吃的是脆脆的感覺,就跟薯片一樣。而到了年初一,空心煎堆已經「漏完氣」,變得扁扁油油的,這個時候最好就用來早餐送粥,吃起來才不會油膩。
關於煎堆靠吹,還有一個關於「車大炮」的故事。話說舊時廣州有錢人家辦喜事,要炸很多煎堆派街坊,小朋友見到有好吃的自然不甘落後,但拿起來一咬,卻無爆谷糖餡可食,不禁怨聲:「吹到咁大,無嘢到噃。」童言無忌兼有趣,人們由此想到彼,於是就有了句歇後語「通籠煎堆——靠吹」。
當然,正如波不一定是足球,煎堆可也不止這一種,空心煎堆之外,最有名氣的莫過於來自南海的九江煎堆,是清朝九江人鄒便南的手筆。
↓↓↓
九江煎堆很獨特,形狀是扁的。
話說這九江煎堆也的確別樹一格,是極少見的扁煎堆。而且,當地人認為,既然與別人不同一格,不如另外再加點東西進去吧,讓煎堆更加好吃。所以,最早在煎堆裡面放入炒花生,最早在皮裡面打入芝麻的就是九江煎堆。直到2上世紀30年代初,九江煎堆已出口至港澳地區以及東南亞和美洲各地,和九江雙蒸酒、魚花一道被譽為「九江三件寶」。
e家君食譜之煎堆
或許有人會覺得吹氣不衛生,那這樣的話,咱們今天就不靠吹,來看看「真材實料」的有餡煎堆怎麼做。
材料:
糯米飯、白糖、紅糖芝麻仁、花生仁等
做法:
1.將糯米粉150克用清水和成粉團,放人沸水中煮熟,然後加入350克生糯米粉、100克白糖揉成麵團為皮料。
2.紅糖加適量清水煮熬成糖膠液,加入爆谷花、花生仁、芝麻仁拌勻成餡,並趁熱按成小團。
3.取皮面55克,包入餡料750克,搓成圓形,灑上一層水後,粘上一層芝麻,即成煎堆生坯。
4.鍋內加植物油燒至六七成熱,放入生坯,炸至膨起呈圓形至熟即可。
小貼士:
1.糯米麵團屬半燙麵,煮麵團時要煮透,熟面與生粉的比例一般為3:7;
2.大小根據所需而定,但皮一定要薄,包餡後搓勻;
3.油炸以溫油膨起為度,以免火急炸過。
文:信息時報記者 徐達榮
圖片來自網絡
信息時報編輯:Na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