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日,「Xiuniang·李薇高級定製時裝發布會」在751D·PARK七九立方舉行,本應容納三百人的秀場內硬是擠進了兩倍多的觀眾,迫不及待地欣賞李薇用服裝演繹的東方水墨。當天發布的「青綠山水」、「夜與晝」等六個系列40件作品集中呈現了李薇21世紀初至今的服裝設計作品,也是她對中國水墨黑白韻味與意境的致敬之作。
當天,「李薇個人藝術作品展」在北京798藝術區悅·美術館開幕,展出了李薇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創作的一批靜態服飾、裝置、壁掛等藝術作品。同一天的兩次重要亮相都獲得了極大的成功,接踵而來的還有本次梅賽德斯-奔馳中國國際時裝周授予的「第20屆中國十佳時裝設計師」稱號。李薇表示,自己的創作與付出不為榮譽,也不為他人的目光,只為跟隨自己的內心,進行自由的表達。
「我追求的是一種東方性的表達,民族自信的表達」,這是李薇對其時裝發布會的期望。
當天的秀場內只有純粹的黑色布景,沒有華麗的裝飾,也沒有絢麗的屏幕。當舒緩的音樂響起,伴隨著模特輕盈的步履,一幅幅靈動飄逸的「青綠山水」開始流動在T臺上。這組開場作品共有七件,意在服裝概念的表達。其最初的靈感來自流動的雲。(圖1-4)那種飄浮不定的感覺讓李薇想到了時間和生命的流逝,瞬間被其打動。而最終完成的作品,圖像存在一種不確定性,似雲非雲,似山非山,雖然不具有特定的形象,在李薇看來卻是中國人特有的表達方式。流動性同樣還體現在裝飾的形態上,李薇說,她服裝中幾乎所有的裝飾都是「S」形的,就是為了體現她心中中國水墨的流動感。
1-4 「青綠山水」系列服裝設計
第二個系列的作品是旗袍,它們在造型上基本還原了民國時期旗袍的形制,原汁原味,然而在表現形式上有所顛覆。旗袍是具有典型時代性的服裝,是特定時代的制度和文化的體現,既有禮儀性,又給人約束感。在這一組作品中,輕薄、半透明的材質和暈染過渡的色彩讓旗袍具有了一種現代的開放姿態。(圖5-9)
5-9 旗袍系列服裝設計
李薇坦言,她希望自己的旗袍是國際化的、開放的、包容的,正如她對於當今中國女性的期待。在肌理的表現上,我們可以看到設計師的智慧。很多人誤以為這組服裝上的裝飾物是繡上去的,其實李薇採用的是同種面料像畫材、顏料般堆疊加上手縫的方式。這種方法巧妙地避開了煩瑣的加工手段,同時可控性強,完全體現出設計師所希望達到的層次和肌理。
藍色系列和彩色系列是李薇為本次發布會新奉上的設計作品,它們也讓她發現了自己在設計方面新的可能。西服、中山裝、交領男裝分別使用了中國的絲織物中厚度、挺度不同的類別,如綃、綃緞,以體現不同厚度和質感,再經過精心的剪裁具有了頗為現代的造型。鞋履的大膽突破也為男裝增色不少。僧侶樣式的鞋型經過創新,以透明材質與羊皮結合,造型簡潔時尚,而又透露出來源於僧侶生活的自然、灑脫。(圖10-13)
10-13藍色系列服裝設計
被V&A博物館收藏的《新中裝》
彩色系列在整個色彩淡雅的發布會上形成了一抹亮色,對整個系列來說起到了調劑作用。這組作品的面料都由設計師自己染色,以便把控顏色。尤其讓人眼前一亮的是其中幾件紅色的作品,被李薇稱之為「紅色記憶」或者「韻」。(圖14-19)這種代表中國的色彩與服裝設計中營造的水墨意趣相結合,既存在衝撞,又在矛盾中達到了一種平衡。墨滴在清水中暈開會形成的絲絮狀的線條與形狀,而在紙這種媒介上則存在幹、溼、濃、淡、皴、擦、暈、染等無窮變化。在李薇的服裝設計作品中,可以找到筆墨的形態,隨著穿著者身體的擺動,這種形態也隨之流動起來。
14-19 紅色系列服裝設計
整場發布會的高潮體現在最後一個系列「夜與晝」上。(圖20-25)《夜與晝》是為李薇贏得第十屆全國美展金獎等多個重量級獎項的一組作品的名稱,是李薇藝術語言成熟後的代表作。這個系列是《夜與晝》的延伸,它們以黑白兩色出現,象徵著更加純粹的水墨意味,也象徵著無限更替的時間,它們的重點不在於可穿性,而是觀念的表達。李薇將這組作品稱為「走向世界的中國女性的新嫁衣。」其中一件女裝以五層水紗層疊而成,為本來輕薄、飄逸的材料營造出厚重感,以及華麗、端莊的質感。最後一組出現的作品是一件黑色男裝、一件白色女裝。男裝背後的圖案是龍,而女裝背後是鳳。這兩件作品都是拖地長衣,不僅具有豐富的層次和肌理,在氣勢上相較於其他作品也顯得更加大氣磅礴。兩位模特最後在舞臺中央進行了一段如行為藝術般的短暫表演,賦予兩件華服莊重的儀式感,為整場發布會提升了形式感和藝術性。
20-24 「夜與晝」系列服裝設計
25「夜與晝」系列服裝設計 現場展示
李薇在發布會現場
欣賞李薇的服裝,不僅可以看到中國水墨在每件獨特的服裝上的單一呈現,也可以體會到在整體選擇上所體現出來的中國繪事哲學。
到場的觀眾會發現,秀場的配樂中加入了布料撕扯的聲音。這種聲音給較為舒緩的背景音樂帶來了變化和層次感,也在聲音這個層面上為整場發布會增添了藝術性。
整場服裝秀的作品同時具有前瞻的設計實驗性和可穿性,因為在李薇的眼中,服裝設計的意義應該是多元的,功能性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同時,服裝也是藝術探索的一種載體和呈現方式,是表達設計師態度的媒介。拓展服裝設計的視野和界域,發現更多的藝術語言和可能性,對於服裝設計的發展也頗為重要。
在成為服裝設計師之前,李薇就對中國的水墨畫情有獨鍾,二十年前她創作過一些水墨作品,但起初並沒有想過水墨與服裝兩者之間的關係。但是,正如李薇自己所言:「對水墨的喜愛,就像一顆種子,早已經種在我的內心深處。」
上世紀80年代,李薇就讀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時,李薇就嘗試創作過一些小幅的水墨作品,雖然和專業水準有一定的距離,但她已經開始有意識地「畫自己心裡的水墨。」
李薇用纖維為載體呈現水墨意趣,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她在探索材料上有過將近十年的摸索。她「玩兒」過很多種面料,對材質進行了多種試驗。絲綢、綃等在市面上不太常見的時候,李薇就已經成百米地買來試驗。直到2001年,她遇到了她稱之為「水紗」的面料。這種面料完全靠手織完成,如蟬翼般輕薄,恰有一種東方審美所欣賞的意趣。然而,這種材料也有劣勢,比如幅面較窄、不耐磨、在燈光下會因過於輕透而失去質感。在反覆嘗試之後,李薇終於「徵服」了它,在她精心的染、堆、疊等處理之後,水紗可以如中國水墨一般雅秀、淡遠,而又不失厚重感與張力。
《青綠山水》系列
在李薇的高級定製發布會上,人們已經見到了她以纖維自如地表達水墨意趣的功力,而她的「野心」遠不止於此。她的「新水墨」作品《清、遠、靜》以八米的尺幅懸垂於展廳,以纖維為載體構成了一組中國的山水圖像,令一些國畫藝術家也為之讚嘆。在探索材料的可能性時,李薇慢慢體會到纖維的可塑性與表現力。2008年,她創作過一組同類的小尺幅作品參加展覽。2009年,以方曉風策劃的「藝之維新——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邀請展」為契機,李薇將這組作品放大到目前所見的八米長幅。國畫受限於紙的尺度,無法在不拼接的情況下達到這樣的高度,而李薇所使用的水紗和綃恰恰在這一點上有其優勢。
《清.遠.靜》真絲水紗 2009年 800cmX110cm
對藝術的關注成就了李薇在服裝領域的探索。與其他設計師不同,李薇的朋友圈中主要是藝術家,而不僅僅是設計師。在這份友人名單裡不乏著名的藝術家,如被李薇親切地稱為「師長」的劉巨德,以及當今活躍在中國藝術界的李向群、任戩、呂品田等。他們會一起聊天,共同探討藝術相關的問題。在這樣的過程中,李薇從藝術家們那裡了解到他們創作的故事、他們的關注點,以及他們的主張和情懷。得益於跨界的交流和「以心傳心」的溝通,李薇自己的藝術觀點與作為藝術家的態度也日趨成熟。這些朋友們被李薇珍視為「自己人生最大的財富。」
李薇一直保持著充沛的創作熱情。李薇笑著告訴我們,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值班保安曾經總結出最晚離開學院的四位老師,自己就是其中之一。她認為這就是她正常的生活狀態,設計與藝術就是生活。對於「敬業」這樣的評價,她認為本該如此,因為「習慣和態度是成就一個人的基礎。」她對物質生活並沒有過高的要求,而更看重相對自由的創作空間和時間。在安靜投入創作的過程中,她多年的積累一點一點迸發、呈現出來。
李薇將自己的藝術探索之路劃分成三個階段:「表現中國」、「去中國化」、「再中國。」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是李薇的「表現中國」階段。她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提取元素,比如用篆字或其他文化符號,但這種嘗試比較直白、表面。轉變發生在1995年,那一年李薇到法國學習了半年,這段經歷被她形象地稱為「吸氧。」眼界的開闊、外界文化的衝擊讓她走向了「去中國化」的道路。曾經應用在服裝設計中的中國元素被她一概拋棄,轉而尋找簡約、大氣的國際化設計語言。雖然那段時間李薇也得到過一些藝術設計類的獎項,但她藝術語言的探索之路仍在繼續。
正如根植於DNA中的水墨情結,生長於中國的李薇自然而然地回歸到本土。這種回歸同樣與外界文化的衝擊有關。2001年,李薇作為訪問學者在法國巴黎裝飾藝術學院學習了15個月。這段讓她「捨不得睡覺」的時間裡,她不僅在學校吸取養分,還與法國的藝術家和設計師朋友頻繁交流,參觀各種藝術設計類的展覽。眼界與心中藝術格局的變化讓李薇重新認識了自己的身份,也對藝術與設計創作進行了更深入的思考。正是從步入新世紀的這一年開始,她開啟了自己的「再中國」階段。對於她來說,「再中國」不僅僅是回歸中國和立足中國,還意味著以中國的角度面向世界。這一時期,她在中西的比較中對東方的文化與藝術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感悟,她開始試圖從精神層面表現東方意境,尋找國際化的藝術語言,將東方的傳統文化進行意象的、抽象的表達。
李薇曾經在一本個人作品集中談到,「作為藝術表達的手段,無論是語言還是圖像或是聲音,其本身都是有限的。但中國藝術的追求,絕不是僅僅停留在有形的聲、色上,聲、色只是寫意的手段,而『意』的境界則是超越了聲和色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藝術便存在於這無形的大道之中。」
這一時期,李薇的藝術語言逐漸走向成熟。正如她自己所言,「尋找方向是一個漫長的過程。」40歲之前,李薇曾經有過不被認可的時候,她參加很多比賽卻鮮有獲獎。然而,她心中對藝術的追求和熱情從未改變。40歲之後,她積澱已久的能量迸發而出,開始不斷地收穫獎項。2001年,作品《夜與晝》在「第一屆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中獲得優秀獎。2004年,該作品又一舉摘得第十屆全國美術展覽的金獎。這組令她引以為豪的經典作品,還在2004年參加了法國馬賽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的「身體中國」中國當代藝術展。這幾次展覽中,李薇將這組作品以壁掛的形式展出,以服裝為媒介,表達了自己對於東方文化的思考和對藝術形式的探索。與此同時,她的服裝設計觀念也因為進入了當代藝術的語境而走向成熟。
《夜與晝》第十屆全國美展金獎作品系列
對於李薇來說,中西方在對空間的認識上有著明顯差異,而空間意識是她近些年所抓住的一個突破點。1985年,「法國服裝設計家伊夫·聖·洛朗25年作品回顧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辦,還是學生的李薇參與布展,有機會近距離接觸作品,親手觸摸其面料的質感。在中國的服裝設計剛剛起步的時期,這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在此之後的幾十年裡,李薇時刻都在關注國際時裝設計趨勢。同時,她對於中國藝術的語言形態與文化內涵的理解也更進一步。她曾撰文《服裝空間》、《從空間意識的角度看中華元素》探討中西文化中不同的空間意識,以及它們在服飾文化上的體現。李薇認為,東方的空間意識屬於意境空間,而西方則屬於實體空間。舉例來說,中國古代的服裝造型是二維的平面剪裁,而西方是三維的立體造型和剪裁。中國的服裝與人體之間存在一定空間,這種對「內空間」的強調與西方強調合體、力求塑造完美形態(如緊身胸衣)等觀念完全不同。中國人含蓄有度,但是有些形制的衣服卻能給人提供更大的自由度,比如僧侶的服裝,其寬袍大袖的造型恰恰符合那種修行人胸懷博大、洋洋灑灑的狀態。另外,中國繪畫中的留白和中國園林的曲徑通幽,都讓空間得以延續,正所謂「筆墨是有限的,但是指向的空間是無限的。」
在李薇的服裝設計作品中,就體現出這種空間意識。服裝造型上的寬鬆飄逸,是對中國傳統服飾「內空間」的延續,而色彩的渲染漸變、抽象化的裝飾元素則意在指向無限的空間,營造虛實相生的意境。
經過「表現中國」、「去中國化」、「再中國」三個階段,李薇獲得的不僅是東方的讚譽,也贏得了世界的關注與欣賞。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她的水墨畫和服裝作品個展就在法國多地亮相,2013年,她的「視·聽——李薇藝術作品展」在義大利比耶拉城市藝術中心舉辦,也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東方審美與東方精神賦予了她站在世界舞臺上的自信,她也堅信,在世界服裝設計遇到發展瓶頸的時候,東方的文化、中國的視角也許會提供新的可能。
李薇不希望僅僅被歸類為服裝設計師,也不希望自己被囿於水墨韻致這樣的風格定位。她關心的不僅僅是服裝設計單一領域,也不只是面料、裁剪和工藝。她的視野遠及各個藝術門類,這一點工作室滿滿一書架的國內外藝術畫冊和著作已經告訴我們了。她所從事的設計和藝術創作,無一不是她藝術主張和態度的載體。現在,她的工作室裡又多了一堆堆的面料,而她也興奮地告訴我們,她已經在構思明年的兩個新的設計方向了。
隨著中國服裝行業的發展,其國際化和市場化進程也日趨加快,越來越多的中國設計師爭相走上世界的舞臺。李薇的服裝設計與藝術探索之路帶給我們諸多啟示,我們不僅看到藝術追求之路的樂趣與艱辛,看到設計師與藝術家的態度與情懷,看到根植於中國文化土壤的藝術的魅力,更看到東方精神的包容與自信。中國的藝術設計如何在全球語境下尋求自身的發展,如何在世界舞臺上發出更響亮的聲音,產生更大的影響,在這一點上,李薇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的藝術設計實踐,或許可以為我們提供一些參考。
來源:《裝飾》2014年第11期
原文:《走向世界的東方意韻——服裝設計師李薇專訪》,文字經刪減、編輯。
採訪:趙毅平、張明
撰文:趙毅平
相關閱讀:
李薇個人藝術作品展暨高級定製時裝發布會在京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