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衣冠:李薇《京劇服飾製作技藝研究》賈璽增《中國服裝史》首發式暨明代禮服和首飾展示舉辦

2021-02-23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2020年11月27日,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染織服裝藝術設計系與東華大學出版社主辦的「華夏衣冠:李薇《京劇服飾製作技藝研究》與賈璽增《中國服裝史》首發式暨明代禮服和首飾展示活動」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舉行。來自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中國民族博物館、中國服裝博物館、中央民族大學、江南大學、北京服裝學院、北京理工大學、中華女子學院、北京郵電大學、中央戲劇學院、北方工業大學、北京舞蹈學院、漢帛國際集團、風陵渡金銀器復原工作室、東北虎高級時裝定製公司等40餘位專家、學者和京劇服飾非遺傳承人參加了這次活動。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楊冬江致歡迎辭,並對李薇、賈璽增兩位老師出版新書表示祝賀。

楊冬江副院長致辭

東華大學出版社陳珂副社長表示,李薇教授的《京劇服飾製作技藝研究》通過對海量一手資料的收集整理,完整記錄和系統分析了京劇服飾製作的技藝,對京劇服飾的非遺傳承與保護都具有重要意義;賈璽增副教授的《中國服裝史》不僅深入研究了中國古代服飾的具體結構、形制和內涵,還探索、總結了傳統服飾文化在當代的創新性轉化與應用的新途徑。該專著是曾被全國一百多所院校選為教材使用並廣受好評的《中外服裝史》的姐妹篇,是一本多媒體融合的新形態教材。

李薇教授表示,《京劇服飾製作技藝研究》作為「上海市新聞出版專項資助」項目,在創作過程中得到了很多專家和京劇服飾非遺傳承人的支持。同時她也提出在調查研究中發現傳統劇裝道具面臨技術工人斷代、工藝失傳的危險,希望通過本書的出版能為京劇服飾道具製作工藝的保護和傳承發揮積極作用。

李薇教授發言

賈璽增副教授在發言中介紹了「服裝史論叢書」的整體構想,闡述了《中國服裝史》作為國家精品課程的配套教材,力求在內容和知識體系構建上採用新方法的努力,融合服裝史、紋樣史、流行時尚三個研究方向,構建中國傳統服飾文化設計創新的知識體系,並介紹了「服裝史論教材叢書」中的《中外服裝史》《中國服裝史》及簡明版服裝史系列教材的寫作特點。此書在撰寫的過程中,著眼於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情,兼顧「學」與「用」兩個方面,為專業學生、服裝設計師和服飾愛好者打開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通道。

賈璽增副教授發言

風陵渡金銀器復原工作室首席設計師楊汀蘭女士向大家介紹了明代禮服以及明代經典首飾的製作工藝,並現場通過模特展示了明代首飾的佩戴方法和整體造型。

賈璽增副教授主持學術研討與交流

最後,與會專家還圍繞兩本新書展開了學術研討和交流。江南大學崔榮榮教授認為兩位老師的新書推進了中國服裝史研究的學術深度和高度;北京理工大學喻佑斌教授建議這兩本書可以資料庫的形式做成中國服裝史研究的電子出版物;北京服裝學院宋煬教授講到,李薇老師開展了大量的田野調查工作,為傳統服飾的傳承與保護做出了巨大貢獻。賈璽增老師的《中外服裝史》也是她在北京服裝學院上課使用的教材,她認為賈老師把傳統服飾文化與時尚設計進行了結合,為學生們指明了學習服裝史的方向。

宋煬教授發言

中央民族大學祁春英教授、中國民族博物館覃代倫研究員、中華女子學院王露教授、北京服裝學院邱忠鳴教授、北京郵電大學李霞教授、北方工業大學張杞峰副教授、中國服裝博物館趙波館長、漢帛國際集團楊荔、東北虎高級時裝定製公司首席設計師張宇等專家也先後發言,分別從不同角度對兩本新書給予了高度評價。

相關焦點

  • | 「華夏衣冠」中國服裝史系列講堂(第二講)暨《中國服裝史》首發儀式(東華站)
    「華夏衣冠:中國服裝史系列講堂」活動是東華大學出版社、清華大學賈璽增副教授策劃的公益性文化講座,以中國服裝史研究為基礎,不定期以不同主題,提煉出精華內容分享給廣大讀者。: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重構與新生」,期待與您共享中國服飾文化的燦爛文明。
  • 清華思客|賈璽增:工藝、生活與制度——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之美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是中國各族人民在幾千年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活動中創造出來的寶貴財富,既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依附於紡織材料的是刺繡技藝。原始社會時,人們用文身、文面等方式裝飾自身,後人則用針線反覆穿繞面料形成精巧絢麗的紋樣。在陝西寶雞茹家莊西周弓魚(左弓右魚合文)伯墓發現了鎖繡辮子股刺繡殘痕。至戰國時,刺繡工藝日趨完善,湖南江陵馬山1號楚墓出土了很多有滿地刺繡的精美紡織品和服裝。製作成匹滿地花紋的繡品,不僅需要長年累月的技藝積澱,而且需要極高的藝術悟性和創作毅力。至漢代,刺繡技藝開始融入藝術圖案。
  • 新書速遞 / 清華大學賈璽增教授新著《中國服裝史》
    自1981年沈從文先生的巨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問世以來,許多學者先後對傳統服飾文化進行了深入研究,如周錫保先生的《中國古代服飾史》,黃能馥先生、陳娟娟的《中國服飾史》,以及周汛、高春明先生的《中國歷代服飾》等,相關研究論文更是不勝枚舉,浩瀚的中國服飾文化在這些研究中不斷總結、繼承和弘揚。
  • 值得入手的服裝史書籍推薦 | 激發你的創作靈感
    本文正文摘自蘇文灝老師所撰的《時尚案例在服裝史論課程中的應用——評 <中外服裝史>》」一文。服裝史論研究是服裝專業領域教學與科研的重要組成部分,服裝史發展與人類發展史近乎同步軌跡,從遠古萌芽階段直至當代,服裝史記錄著人類社會變遷下服飾發展的一次次變革。
  • 被遺忘的華夏衣冠——漢服之殤
    紅樓一夢醉春秋按:作為一位中國普通女性,在操心家庭的同時,持續寫作和編輯相關同道的興漢文章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作為自強獨立的女性,本人不求任何同胞打賞支持,因為每一位同胞生活中都不容易。只懇請每一位讀者在閱讀文章期間,可以順手點擊下文章中的廣告和頁面底下的廣告,謝謝所有中國同胞的支持!時光隨流水,模糊了先人的容顏。
  • 打開京劇服飾的衣箱(一)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京劇是程式化的人物裝扮,因此大衣箱師傅必須熟知劇目、劇情、角色扮相、扎扮規則、扎扮規制、鑼鼓經、演出時間等。同時,他還要有管理衣箱、戲衣製作及設計的技藝。傳統京劇服裝保留繼承了明代以來崑曲的表演服飾。這類服飾以漢唐以來的服飾式樣為基礎,包括明代服裝的樣式、顏色和圖案。京劇中的官服則全盤照抄明代圓領官服。
  • 南京棲霞山端漢服禮儀大餐 數百人著「華夏衣冠」
    數百人著漢服展示「華夏衣冠」之美棲霞山端出漢服禮儀系列文化大餐現場根據華夏三禮,《儀禮》、《禮記》、《周禮》,將華夏儀式性服飾及場景還原,如冠禮,笄禮的演繹,以及華夏婚禮、華夏慶典服飾及慶典儀式的展示。
  • 中國古代女子服飾演變史
    華夏族服飾的特點是上衣下裳,寬衣博帶,「上曰衣,下曰裳」,下身穿的裳實際是裙,而不是褲。春秋戰國時期的女子服飾以深衣為主。漢服自古禮服褒衣博帶、常服短衣寬袖。當西方人用胸甲和裙撐束縛女性身體發展時,寬大的漢服已經實現了放任身體隨意舒展的特性。漢服的袖子又稱「袂」,其造型在整個世界民族服裝史中都是比較獨特的。袖子,都是圓袂,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天圓。
  • 關於中國古代服裝史的現狀以及書籍
    說到中國古代服裝史小編感概萬千,感嘆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愧寶。今天的我們,對此充滿好奇、敬仰,也一直在探索、學習,最後演變成各種獨特的產物。比如影視劇當中的體現、藝術領域的作品展示等等。由此可見,沈從文先生道出了中國服裝史研究的不易。         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古代服裝史研究應該是始於20世紀50——60年代。著名學者沈從文先生從那時開始了這件對他來講也是陌生、苦澀的任務。沈先生嘔心瀝血,完成了巨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此書呈現了從舊石器時代到清代以來的所有服飾資料詳述,具有非常大的考究參考價值。
  • 古代女子服飾圖鑑
    古人曾以「服章之美」和「禮儀之大」來詮釋華夏二字的內涵,雖是一家之言,足見衣冠禮儀對華夏的重要。近年來的漢服熱,似可以做這個觀點的現代佐證。漢服的復興,當是華夏文明復興的好兆頭。雖然國博已經很努力的通過模特展示和互動體驗來更加直觀輕鬆的呈現,但一次想把展覽看完,從時間和體力上都是很有挑戰的。展覽的一個亮點是用15個身著歷代服飾的復原人像展示不同朝代,不同身份的完整衣冠。今天這篇文章,我從這其中挑幾位復原人像,給大家簡單介紹古代服飾的變化。
  • RACHEL QU--華夏服裝史:新舊並存的民國服飾
  • 中國歷代服飾演變
    漢服自古禮服褒衣博帶、常服短衣寬袖。當西方人用胸甲和裙撐束縛女性身體發展時,寬大的漢服已經實現了放任身體隨意舒展的特性。漢服的袖子又稱「袂」,其造型在整個世界民族服裝史中都是比較獨特的。袖子,都是圓袂,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天圓袖寬且長是漢服中禮服袖型的一個顯著特點,漢服的禮服一般是寬袖,顯示出雍容大度、典雅、莊重、飄逸靈動的風採。
  • 淺談古代婚姻史:明代婚姻中的「成婦禮」,和明代服飾特徵
    而且,明代人對服裝服制也有獨特的見解,我們跟著小編一起了解下,明代婚姻中的「成婦禮」,和明代服飾特徵都有什麼吧?在明代,「六禮」結束並不意味著婚儀就結束了,「成婦禮」依然是婚禮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雖然「六禮」是婚姻締結中的六個基本步驟,但「六禮」完畢之後並不意味婚姻儀式就此結束。在婚娶當天舉行的禮儀,只是完成了成妻之禮,也只是完成了男女成為夫妻的手續而已。
  • 展示中華服飾 弘揚傳統文化
    珠江時報訊(記者/王方亞通訊員/遊雪欣)日前,「華夏衣冠嶺南旗韻」2020~2021中華服飾文化鑑賞周暨嶺南旗袍選拔賽在佛山南風古灶開幕,吸引眾多中華傳統文化愛好者參與。 活動主辦方表示,本次活動分為中華服飾文化鑑賞周、「花·時」新中式生活美學品鑑會、嶺南旗袍(服飾)匯演活動三大版塊,通過旗袍秀、服裝展、首飾展、陶藝展、品鑑會、主題演講等形式,展現佛山新時代女性的優雅風採和獨特魅力,大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一部服飾史,既是一部華夏民族的物質文明發展史,又是一部炎黃兒女的共同生活記憶史。撰文、供圖丨高春明(上海市非遺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服飾史專家)遠古時期,中國先民從茹毛飲血的混沌時代邁開了走向文明的腳步,開始了服飾文化的創造。與漁獵、採集的生產生活方式相一致,他們以動物皮毛為服飾的「原料」,製作出了避寒遮羞的最早服裝。
  • 弘揚華夏衣冠文明 穿越千年時空的漢文化在四川廣元精彩演繹
    中國晨報四川8月8日訊(全媒體記者 王諸德)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民族,其文化傳統,淵源流長;其知識積澱,博大精深;漢服和漢文化就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傳統的衣冠文明。近年來,全國一些地方相繼組建了漢服、漢文化社團組織。
  • 「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在山東博物館開展
    9月29日,由山東博物館和孔子博物館聯合主辦的「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在山東博物館開展。此次展覽是山東省博物館聯盟成立後舉辦的又一場重磅展覽,山東博物館和孔子博物館收藏的明代傳世成衣實物,其體系之完整、色彩之鮮豔、款式之齊全、保存之完好、紋飾之精美,在國內甚至是世界博物館界都是首屈一指。
  • 明朝古裝劇中的錯誤,還原真實的大明衣冠(三)
    ,其衣冠和禮儀也是有各種講究的,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婚禮衣冠。因此祭服是文武大臣陪從天子舉行國家高等祭祀時的著裝,是最隆重的禮服之一。而今不論何祀,多用祭服,其使用者、使用場合都有待商榷。(對於祭祀所用服飾,會典另載:祭之日質明、主祭以下各具服。主祭者、先居官則唐帽束帶。婦人曾受封者則花釵翟衣。士人未為官者、則幅巾深衣。庶人則巾衫結絛。婦人則大襖長裙、首飾如制。)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各國服飾
    漢代婦女的髮式以挽髻為主,十分講究髮型與首飾。髮型中最有名的是「墮馬髻」,首飾中最有名的是「步搖」。漢朝也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時期。對外,有張騫通西域之後,名揚天下的「絲綢之路」,勾通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對內,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華夏各族的交往密切。胡服進入中原,到東漢時更是上下盛行,連皇帝大臣都穿著胡服。
  • 興華夏衣冠,昭漢服華韻,展青春風採,立文化自信
    華夏復興,衣冠先行。」子真漢服社」以弘揚泌陽優秀的傳統文化為基點,旨在傳承民族文化的精神,大力弘揚漢服文化的歷史內涵。漢服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她以一種高雅恬靜的生活姿態滲入日常,尤其是受到了年輕人的青睞,她走出歷史的風雲,已儼然成為了知識分子、青少年族群修養和氣質外在表現的主要形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