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有責任去改變國內毛織服裝設計人才短缺的局面。」今年72歲的服裝設計師陳娟說道。每個星期,陳娟都會來到位於大朗環球貿易廣場的毛織設計研究院,不僅親自為毛織企業家教授服裝設計課,而且對研究院的課程安排、運營方向、人才培養等事必躬親。
陳娟曾有著多種身份。從電影行業出道的她,擔任了多部電影、電視劇的服裝設計,也精通針、梭、毛織服裝設計和工藝,是我國產品涉及領域最廣泛的服裝設計專家之一,多次榮獲國內外服裝設計大獎。在她看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現代人越來越追求服飾的精美和時尚。那麼,要如何滿足百姓對美的追求?
2015年,退休後的陳娟並沒有選擇頤養天年,而是響應國家「雙創」號召,成立了「針織力量」平臺和東莞市新中歐毛織設計研究院,致力於解決我國服裝設計教育中毛衫設計基本空白的現狀,培養更多的毛織設計人才,創新毛織產品。推動中國毛織產業發展,陳娟一直在路上。她說,「讓中國成為服裝強國是我一生的追求!」
從演員到設計師
立志打造屬於中國的服裝品牌
陳娟最初在北京做舞蹈演員,由於從小熱愛服裝,陳娟在北京電影學院就讀時期選擇了服裝設計專業,學習電影、電視、舞臺藝術服裝設計,從此開始了她的服裝設計生涯。
1981年,中國第一部時裝藝術片《灕江春》在國內放映,引起了人們的強烈反響,一件件獨具韻味的時裝,讓習慣了藍、黑、灰色的人們感受到了一股新風。它的服裝設計師就是陳娟,從那時起,她設計的《天山彩虹》《報幕服》《熱愛》三項作品再獲優秀服裝獎,而且被中國藝術博物館收藏,成為藝術服裝的經典。
此外,我國首部電視連續劇、改編自老舍同名小說電視劇《四世同堂》、李連杰成名作《少林小子》……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陳娟承擔了多部電影、電視劇以及藝術家的服裝設計工作。
1983年,陳娟定居香港,受到香港華潤集團服裝公司的邀請,出任設計總監,負責設計開發符合國際潮流的時裝產品,並將國際時尚流行趨勢帶到內地,為內地各口岸紡織服裝公司設計師、技術人員教學授課,協助企業策劃產品系列、開發款式。
在香港期間,陳娟經歷了一件足以改變她一生的事件。
據陳娟回憶,在80年代,國內最流行的襯衫就是「天壇」牌襯衫,售價69元一件,在老一輩人心中有著不一樣的地位。在她看來,「天壇」牌襯衫質量好,版型合體,號也齊全,穿著就是比其他品牌的襯衫舒服。對她而言,「天壇」牌襯衣當時已經是中國的上乘服裝產品,一件襯衫看似簡單,卻凝聚著面料開發、款式設計、版型、工藝製作等各環節的辛勤付出。可以說,「天壇」牌襯衫不僅僅是一件襯衫,更是一種「情懷」。然而,在香港她看到國外品牌採購商從國內大量採購無貼牌的「天壇」襯衫,貼上自身的牌標,然後以數十倍的價格在全球售賣。
「這件事件給了我很大的刺激,原來國際服裝市場有如此大的增值空間,我意識到當時的中國只處於全球服裝產業鏈的末端,增值能力微乎其微,我當即下定決心,一定要推動中國打造自己的服飾品牌,走向世界!」
於是,在1987年,陳娟等到了一個機會。她在深圳成功籌劃1987年中國深圳時裝節,旨在充分利用深圳這個窗口,使深圳逐步成為中國時裝中心和服飾交易市場,增強中國時裝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時裝節成功舉辦後,引來全國各城市的效仿,各大城市紛紛舉辦起時裝節。與此同時,她還經常出任國內外模特和設計大賽評委和評判長,幫助企業策劃品牌、開發產品、指導營銷、提供先進理念等,多年來出任以純等多家品牌的設計總監和顧問。
制定標準編寫教材
成為多家服裝院校客座教
2000 年,受大朗鎮政府邀請,陳娟決心回國投身於毛織時尚的設計和開發,出任大朗毛織產業集群發展顧問及毛紡織產品研發中心副主任兼設計總監,這一幹,就是十五年。
在大朗,陳娟以行業專家的身份協助政府主導中國(大朗)國際毛織產品交易會的專項工作,建議政府修建了大朗毛織貿易中心,促進產品展示、推廣及商貿活動,成功創辦了中國(大朗)毛織設計大賽,網絡設計大賽和模特大賽、建立全國唯一的毛織設計師協會、傳播流行信息、培訓設計師、引進國際高端設計大師、幫助企業創新產品等,都取得良好效益。
2006年,建議大朗政府與中國流行色協會合作,創建中國第一個毛織流行趨勢發布基地,提升大朗毛織在全國毛織領域的引領地位。2007年起,每年舉辦動態流行趨勢發布和靜態展示,指導企業研發創新,使產品時尚化、國際化。
經過數年的辛勤付出,陳娟榮獲大朗政府頒發的「特殊貢獻」獎,並被評為中國流行色協會第八屆理事會(2005-2009年度)先進工作者。2014年被評為中國流行色協會第九屆理事會(2010-2014年度)先進工作者。
在陳娟看來,大朗毛織業的轉型升級關鍵在人才的提升,特別是設計師、工藝師、管理人員等,他們專業技能的提升,才能創新產品提高附加值,實現經濟最大化。
「現在的年輕人更願意學習梭織服裝,不願意學毛織,毛織設計人才越來越緊缺。」陳娟跟記者表達了她的擔憂。由於毛織是從一根毛線開始,必須先設計面料,再設計款式,難度相對梭織更大,如今缺乏毛織設計人才也成為了阻礙我國毛織業轉型升級的痛點。
但目前國內有開設毛針織服裝相關課程的高校寥寥無幾,每年系統接受過毛針織相關知識學習高學歷畢業的學生不足千人,這對市場的需求來說,實在是杯水車薪。當前毛針織行業人才更多的是通過一些企業內部培訓、工作經驗積累等方式輸出。這樣培養的人才達不到具有一定藝術修養的要求,更不具備高瞻遠矚的高級設計研發管理能力。
「我覺得我有責任去改變國內毛織服裝設計人才短缺的局面。」2013年,陳娟受廣東省職業技能鑑定指導中心委託,成為項目帶頭人,組織海內外毛織專家團隊,制定毛織職業設計師考證的標準、建立考級題庫、編寫考級教材。此外她並受聘於廣東紡織職業技術學院、廣州大學紡織服裝學院服裝分院、東莞紡織服裝學校、廣州女子職業技術學院、白雲學院、廣州工程技術學院、廣州涉外經濟學院、香港服裝學院等客座教授、巴黎時裝藝術學院-成都分院等國內多家服裝院校的客座教授,普及毛織設計知識。
基於陳娟對於服裝行業的貢獻,2015年11月,廣東省服裝服飾文化促進會和中國(粵港澳)服裝服飾商會共同授予陳娟「推動時尚產業發展功勳人物榮譽大獎」。
幫助企業自主研發
成立毛織設計研究院培養人才
2015年,陳娟正式退休,但她沒有選擇頤養天年。大朗毛織享譽海外,但同東莞其他傳統產業一樣,面臨同樣的問題:以貼牌生產為主、缺乏自創的知名品牌。受此制約,大朗毛織曾經長期處於產業鏈的低端,只能賺取微薄的加工費,大朗毛織業迫切需要轉型升級。
「目前國內市場龐大,毛織和內衣設計的研發人才緊缺,企業一旦抓住機遇,就能收到奇效。企業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自主研發,掌握了研發,就掌握了產品的靈魂,把住了企業的命脈。」對於目前大朗毛織企業的境遇,陳娟非常清楚。在她看來,如今企業再做OEM加工賺取低廉加工費的發展路徑早已變窄,市場原材料不斷漲價……種種原因導致外銷企業已經幾無利潤可言,只有做自主品牌、提高自身研發能力才能持續拓展增值空間,是最終的出路。
同時,隨著社會越來越富強,現代人對服飾的要求也不僅僅處於防冷禦寒、遮羞掩醜的最基本階段,而是愈發愈追求時尚。現代人對服飾的需求也對大朗毛織業未來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當時很多企業來跟我訴苦,說招不到優秀的服裝設計師,我就想,為什麼我不能去彌補這一個空缺呢?」於是,陳娟在2016年創建「針織力量」平臺,2018年創立東莞市新中歐毛織設計研究院,通過開設毛織設計總裁班課程,組織毛織設計精英賽,並提供綜合性服務,讓毛織企業家成長、升華為總裁精英設計師,具備原創能力,帶領企業高速發展,力求改變我國服裝設計教育中毛衫設計基本空白的現狀。
今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大朗毛織的生產銷售受到了衝擊。為應對疫情,8月份,陳娟聯合業內眾多企業發起成立毛織全產業鏈生態圈,幫助毛織產業鏈企業聚力共贏,持續為毛織企業提升原創、打造品牌助力,助力大朗毛織業走出困境,實現破局。
「讓中國成為服裝強國是我一生的追求!」回顧陳娟的服裝設計生涯,從北京到香港再到大朗,愛國主義情懷一直貫穿始終,推動中國毛織產業發展,她一直在路上。
人物簡介
香港著名設計師—陳娟女士70年代在國內就讀中央戲劇學院和北京電影學院,80年代定居香港,進修於香港時裝設計學院。她從事電影電視、歌舞戲劇、國際成衣、時裝、職業裝、毛針織服裝等設計多年。其作品多次榮獲國家和國際大獎、金獎。她精通針、梭、毛織服裝設計和工藝,是我國產品涉及領域最廣泛的服裝設計專家。
代表作:1977年中國第一部時裝電影《灕江春》,1980年全國首屆舞蹈大賽《熱愛》舞蹈服榮獲優秀獎,1981年出口優秀電影—中國京劇著名猴王李少春傳集《人猴》,1982年全國首屆舞臺美術展《熱愛》《報幕服》《天山彩虹》評為優秀作品存放博物館,同年李連杰成名作電影《少林小子》。1983年《中國時裝文化獎》報幕服榮獲優秀獎,同年中國第一部電影視連續劇《四世同堂》榮獲文化部頒發的「飛天獎」和「金鷹獎」,1984年參加全國大型音樂舞蹈史詩《革命之歌》的服裝設計。1987年《香港青年設計師大賽》榮獲季軍。1995年她創建的品牌「CKK」榮獲(中國服裝協會授予深圳市首批十大名牌之一),在法國巴黎連續榮獲94年、95年晚禮服《國際工業產品金獎》。2003年研發的納米毛衫(防水、防油、防汙、防菌)榮獲深圳國際品牌博覽會「科技創新獎」。
【記者】陳啟亮
【通訊員】黃啟穆 曾雲妃
【作者】 陳啟亮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