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都驚訝,這位80歲的日本服裝設計師如此了解中國

2021-01-09 第一財經

和田惠美為話劇《李爾王》手工製作的服裝設計草圖

服裝設計師和田惠美與世界各地著名電影導演合作

與導演李六乙合作新戲《李爾王》之前,服裝設計師和田惠美事先提醒主演濮存昕,「李爾王的服裝,我會做得很重,有好幾公斤,表演起來會辛苦。」濮存昕倒是很期待,對他來說,這個複雜、豐富而矛盾的角色已經等待多年,如果登臺演出時能配上一身沉重的服飾,恰能把李爾王身上背負的權力、悲劇表現得更深刻。

與其作品裡所營造的華麗世界相反,眼前的和田惠美一身素黑,銀灰色頭髮束成短馬尾,幹練又簡單。「我從年輕時就喜歡莎士比亞,想把他37部作品裡的服裝全做出來。到今天,我做了莎士比亞一半的作品。」80歲的和田惠美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聲音輕柔溫和,眼裡閃爍著平和的光。

和田惠美被譽為「活著的電影史」。雖然她的身份只是服裝設計師,卻因先後與黑澤明、市川昆、彼得•格林納威、張藝謀、田壯壯、劉偉強、蘇照彬等橫跨東西方的幾代電影人合作而享譽世界。在長達半個世紀的職業生涯裡,和田惠美做過三次《李爾王》服裝設計。讓她名聲大噪的一次,是上世紀80年代初與日本導演黑澤明合作的《亂》。根據《李爾王》改編的該片,讓她於1985年獲得第58屆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大獎。

黑澤明電影《亂》中,顏色鮮明的戰國時代服飾

和田惠美為《英雄》設計的服裝

《英雄》劇組,右一為和田惠美

1937年生於日本京都的和田惠美,從小接受最傳統的日本美學教育。以紡織物聞名的京都是日本最大的紡織中心,學美術出身的她最終走上服裝設計師之路,似乎是命運使然。

在和田惠美的印象裡,她的少女時代都是在京都寺廟裡玩耍度過的,「佛像,樹木,木柱的紋理,地板上的圖案,花園裡的石頭,京都的竹子、樹木和植物都是我生活的一部分。」這些生活的記憶和經驗,後來成為她創作的來源。

「最初我的夢想是成為一名畫家。」和田惠美說,她的職業生涯始於與丈夫的合作。20歲那年,她嫁給日本導演、NHK製片人和田勉,因為參與丈夫的戲劇舞臺設計,逐漸走向服裝設計之路,「當我看到那麼多人都來看丈夫的戲,就決定從事服裝設計。」

在電影《亂》中,莎士比亞原著的中世紀蘇格蘭荒原被黑澤明改為戰國時代的日本,人物從歐洲的騎士與君王變為武士與霸主。鏡頭裡鬱鬱蔥蔥的荒野間,父親穿著白色武士服,三個兒子則以鮮亮大膽的藍色、紅色、黃色武士服登場,在令人炫目的戰鬥場景中,這些色彩撞擊出驚人的、血淋淋的壯觀效果。

這種誇張熱烈的色彩同樣出現在張藝謀的《英雄》與《十面埋伏》中。「我在《英雄》裡用雪紡材質做服裝,有飄逸的感覺,而且只用了紅、白、藍三種色調。」和田惠美說,在為《十面埋伏》做設計時,她在中國傳統的基礎上為章子怡設計了一頂竹帽子,不規則手工編織的手法來自於京都古老的技藝。水袖圍繞著章子怡的舞步,纏繞出一個絲綢錦緞的漩渦。

作為日本戰後一代,和田惠美對手工藝有著無與倫比的痴迷與執著。無論參與歌劇、電影、戲劇的創作,她始終堅持以最好的材料手工製作戲服,並對細節的嚴苛而聞名。每一次設計,她都親自繪製草圖,手工染色織物,製作設計圖小樣。

在她為電影《王朝的女人楊貴妃》設計的服裝中,範冰冰在出演楊貴妃大婚時的一身戲服,以60萬元造價、20公斤的重量成為焦點。她似乎總是善於處理歷史題材,由張藝謀執導、多明戈主演的歌劇《秦始皇》裡,她為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登場設計的服飾同樣隆重,特製的金線讓一件戲服的造價超過兩萬人民幣。

即將於1月20日登臺國家大劇院的話劇《李爾王》中,和田惠美僅有30天時間創作,依然事無巨細地製作出全手工設計草圖,手工織染的布料簡單地勾勒出每個角色的服飾。這樣的工作習慣,已經伴隨她半個世紀。

和田惠美為範冰冰設計20公斤戲服(上),為章子怡設計京都風格的手工草帽(下)

張藝謀看到我的藏書很驚訝

第一財經:你並不是第一次做莎士比亞的《李爾王》,為什麼說這次最期待?

和田惠美:日本一直有各種版本的舞臺劇《李爾王》,在李六乙導演的這個版本裡,我想讓觀眾從古代走到現代,這也是我最好、最期待的一次作品。導演這次遵照原作,讓故事發生在英國,所以我的設計也採用格子的英國風。無論是李爾王,還是愛德蒙,我都希望演員能藉助服裝更深入地走進角色。李爾王的三個女兒,衣服從顏色上就能看出不同的性格,小女兒是直言不諱的性格,她的衣服就是純白色,大女兒和二女兒有心計,她們的顏色就是帶有危險暗示的。

第一財經:這次你為濮存昕飾演的李爾王設計了很重的戲服。厚重是你為歷史人物設計的一個特點?

和田惠美:我會根據人物的性格來決定是否做這類厚重質感的戲服,最根本的是看劇本需要的方向。有一次我為莎士比亞《暴風雨》設計的戲服,一件就重達8公斤,從日本帶到阿姆斯特丹過海關時,三套服裝因超重被罰款,總共付了兩萬元人民幣的價格才入了關。但這些衣服拿到劇場時,所有人都說非常美,演員們穿著服裝演出了八場,並不覺得累。

第一財經:作為日本設計師,你為很多中國電影設計服裝,還多次跟張藝謀合作。據說你一直在系統地在研究中國古代服飾?

和田惠美:我原來做過唐代、宋代、明代的戲服,根據不同的需求來設計。當時為《英雄》設計服裝時,張藝謀特地來我家,他看到我的藏書很驚訝,「你這裡中國古代服飾的資料比中國設計師的還要多。」我都是從書上研究中國古代服飾,這些書都是從巴黎、阿姆斯特丹、柏林一本本淘回來的,它們的價值在於,能站在另一個立場和角度來解析中國古代的傳統服飾。我喜歡中國傳統服飾,每個朝代都不一樣,但傳到日本的服飾,唐代的更多。日本至今還是保留著中國唐代的東西。

第一財經:說說黑澤明導演合作《亂》的過程吧。

和田惠美:跟黑澤明導演認識是很偶然的機會,我很幸運能與他合作,他能給我很大的空間。他就像一個少年,我提一個建議,他都說,不錯啊,我們試試看吧。拍攝《亂》時,我在服裝上就準備了一年半——現在的服裝設計能有一個半月籌備就不錯了。電影在拍攝當中,資金出現了一些問題,但我預訂的服裝材料已經在京都製作了,不可能取消。黑澤明先生告訴我,就算沒有錢,我們自己付錢也要把服裝做出來。我當時已經想好要賣掉我的房子。最終,《亂》的資金到位,我保住了房子。服裝設計總是要跟時間與預算作鬥爭,我是個追求完美的人,所以常會面臨困難。

第一財經:你認為服裝在電影或戲劇舞臺上充當著什麼角色?

和田惠美:服裝是用來表達性格的,就像用電影或戲劇來講述一個角色,只不過,我是用服裝來講述。我首先會想這個角色的個性如何吸引了我,哪怕他並不是一個主角,只是一個小人物,但我會以此去開創我的世界。

第一財經:現在你的工作仍然是自己獨立完成嗎?今年你已經80歲了,想過退休這件事嗎?

和田惠美:我的工作根據不同的項目,會臨時組建不同的團隊,但核心就是我一個人。退休這件事,我一直都說該退了,但每次有工作找上來,只要有新的東西出現,心裡總是想,再做一次吧,就這樣一直做了下來。現在還沒有具體想退休的時間,所以每一部作品都有可能是最後一次。

獲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的電影《亂》劇照

相關焦點

  • 這位80歲的日本老太,是這樣令張藝謀欽佩的!
    雖然她的身份只是服裝設計師,卻因先後與黑澤明、市川昆、彼得•格林納威、張藝謀、田壯壯、劉偉強、蘇照彬等橫跨東西方的幾代電影人合作而享譽世界。在長達半個世紀的職業生涯裡,和田惠美做過三次《李爾王》服裝設計。
  • 名美美術教育告訴你日本的服裝設計師為什麼這麼牛?
    日本設計師崛起的時代和日本經濟崛起的時代,以及日本大企業崛起的時代是吻合的。如果要定義日本服裝設計師的成功的話,在二戰後西方主導的國際話語權下,服裝領域有了東方人的一席之地,這是具有創新性的,就是我們東方設計師的成功!有的同學猜想說,這也能是因為日本人的工匠專注精神?要知道日本人這種精神不是80年代突然才有的。
  • 中國服裝設計師——郭培
    郭培,1986年畢業於北京二輕工業學校服裝設計專業,是中國第一代服裝設計師,也是中國最早的高級定製服裝設計師。她曾為很多出席重要的場合的人士製作禮服,春節晚會90%以上的服裝來自她的工作坊。郭培自小就表現出了非凡的藝術天賦,從孩童時自己動手設計製作第一件衣服開始,她就與服裝結下了不解之緣。上世紀80年代,郭培成為中國第一批服裝 設計專業的學生。她在中央美院學素描,在技校學裁剪,在生活中尋找靈感,在摸索中不斷成長。郭培在1997年創立了自己的品牌和工坊——玫瑰坊。
  • 中國服裝設計師就業前景
    服裝設計比賽為設計師脫穎而出提供了現實的機遇,為設計師之間設計思想的交流提供了平臺,有力的推動著時裝企業設計創新水平的進步,並對時尚創新產業的發展有積極意義! 分析中國服裝設計師就業前景-1 「為什麼我所認識的設計師朋友總是抱怨工資低沒有前景?」
  • 72歲「退而不休」,服裝設計師陳娟點亮中國毛織產業星星之火
    「我覺得有責任去改變國內毛織服裝設計人才短缺的局面。」今年72歲的服裝設計師陳娟說道。每個星期,陳娟都會來到位於大朗環球貿易廣場的毛織設計研究院,不僅親自為毛織企業家教授服裝設計課,而且對研究院的課程安排、運營方向、人才培養等事必躬親。陳娟曾有著多種身份。
  • 服裝設計師為什麼不創造自己的服裝品牌?
    昨天和Helen聊天說起了服裝設計的畢業生們內容如下 自行體會:「Helen用一句話形容一下服裝設計師吧」(#¥……%¥¥*&*……%¥)不要驚訝 不要震驚今晚y為大家整理了一些相對中肯的解讀感受一下☟☟☟
  • 北京奧運會服裝總設計師,石岡瑛子大回顧展今秋在東京開展
    1992年憑藉電影《驚情四百年》獲得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的日本設計師石岡瑛子(1938~2012)的全球首個大型回顧展,11月將在東京都現代美術館舉辦
  • Design in China#中國設計師服裝品牌
    快50歲了怎麼還這麼有少女感,穿件男款衛衣配毛毛裙唱著熟悉的《夢中人》蹦蹦跳跳就出來了。看得老阿姨我熱淚盈眶,我菲真的太美了。服裝:Titikwan這位王菲背後的設計師很多人都已經熟知,被稱之為王菲御用造型師可以說是實至名歸。他也有自己的設計師品牌,titikwan studio。
  • 從石獅走向國際的服裝設計師
    在服裝設計行業,同行對這位來自石獅永寧鎮梅林村的「80後」設計師並不陌生。,成為巴黎時裝周官方日程中7個華人設計師品牌之一,且為該次入選巴黎時裝周官方日程唯一新晉的中國品牌,於春季在巴黎東京宮第一次在國際舞臺上展示其作品,並收穫了國際業界對其設計的認可及讚賞。
  • 李薇:作品被V&A博物館永久收藏的服裝設計師
    作品《新中裝》表達了她對服裝的研究與設計創新,用現代的語言重新詮釋了中國文化。李薇,服裝設計師,1959年出生,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服飾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民族服飾協會理事、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藝術委員會顧問、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服飾委員會主任委員。
  • 李媚媚:從石獅走向國際的服裝設計師
    李媚媚在服裝設計行業,同行對這位來自石獅永寧鎮梅林村的「80後」設計師並不陌生。,成為巴黎時裝周官方日程中7個華人設計師品牌之一,且為該次入選巴黎時裝周官方日程唯一新晉的中國品牌,於春季在巴黎東京宮第一次在國際舞臺上展示其作品,並收穫了國際業界對其設計的認可及讚賞。
  • 摩登日記|闖蕩時尚界的日本設計師
    20世紀80年代,當日本設計師來到法國巴黎時,他們選擇無視西方社會對時尚的固有觀念和設想,將來自日本的面料、設計和剪裁理念直接引入。這些設計師憑藉自己全新的審美觀念撼動了整個時尚界。圖/新京報記者 郭延冰攝當時,著名設計師高田賢三與山本寬齋已在巴黎嶄露頭角,隨後山本耀司和三宅一生也迅速崛起。三宅一生設計的由褶皺人造面料與金屬絲線製成的女士束腰上衣和女士長袍風衣,以及由聚氨酯(PU面料)泡沫薄片製成的禮帽,都是當時西方設計師們從未使用過的設計手法。
  • 今年央視春晚大部分舞臺服裝面料,都是這個柯橋布老闆的!
    80%面料都是"柯橋造"16日,大年初一,中國輕紡城創豐(創鼎)布業負責人陳勝強心情特別好,今年央視春晚演出服裝面料基本都是創豐布業生產的。這位1983年出生的大冶市陳貴鎮人傾注大量心血打造的舞臺服裝面料在全國乃至全球都已經打響了品牌。
  • 善用中國風元素的服裝設計師——熊英
    近些年來,中國風席捲全球, 在服裝設計中,中國風自然也大行其道,不管是本土品牌,還是國際大牌,不管是高定T臺,還是紅毯走秀,中國元素都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很多外國設計師,對中國風的理解浮於表面,設計出的服飾不免讓人目瞪口呆。
  • 這個周末就在家看一部電影吧 | 日本3大傳奇時裝設計師紀錄片
    《山本耀司時裝哲學》細膩描繪日本時裝大師山本耀司的生涯和作品,深入了解這位叱吒風雲40年、號稱「黑色詩人」傳奇工匠不為人知的時裝哲學。電影將剖析他的藝術世界和創作過程,講解他如何從傳統日本服飾中吸取美的靈感,打破西方凸顯女性身形的緊身剪裁,以一句「我希望為女士製作男裝」,創造寬鬆且不受拘束的前衛率性。
  • 中國服裝設計師——蘭玉
    蘭玉,她是被法國時尚媒體譽為「高定婚紗女王」,是第一位連續在巴黎大皇宮發布高定時裝秀的華人設計師,也是第一位同時在紐約時裝周發布高級成衣的華人設計師,畢業於北京服裝學院,中國內地女設計師,蘭玉工作室負責人。是中國本土成長最迅速、最具影響力的85後婚紗禮服設計師。
  • 聽張藝謀講講 他眼中的中國裝束
    張藝謀指導的作品,不斷刷新著中國人,對於中國傳統美學的認識;甚至引領著全世界的觀眾,對中國傳統的美,達成一種跨越文化背景的共識。20年來,張藝謀穿著來自 源 Blanc de Chine 的立領中山裝,出席各種重要場合。對於中國傳統裝束的美,他也有著自己的堅持。
  • 日本8個熱門服裝品牌都有哪些呢?
    之後設計師Nigo開始慢慢地設計其他服裝,發展至今,已經有女裝、童裝、鞋子等眾多的副牌,任何帶有這隻「安逸猿」圖案的產品都會成為眾人競相追捧的對象。Comme des Garcons 這個品牌名,是日裔設計師川久保玲(Rei Kawakubo) 對她的服裝品牌的定位與命名。
  • 日本文化服裝學院 亞洲唯一入選BOF服裝設計TOP10排行榜的院校,你居然不知道?
    日本文化服裝學院,配圖都開啟滿滿日劇風~日本文化服裝學院(Bunka FashionCollege) 最早成立於1919年。最早是裁縫教授所,1923年,作為日本第一所服裝教育學校被承認了。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日本文化服裝學院是亞洲第一服裝時尚專門學校,到目前為止,已經畢業了三十萬人以上。這麼形容日本文化服裝學院的牛B程度呢?這麼說吧,整個日本文化服裝學院的歷史可以說就是日本的時尚史。在國際上知名的日本設計師也大多都是文化服裝學院的出身。
  • 「無用」服裝設計師馬可:重新定義時尚(圖)
    一股中國風,捧紅了服裝品牌「無用」和「例外」,也將其背後的靈魂設計師推至聚光燈下。  張愛玲說過:出名要趁早。馬可在服裝設計路上的軌跡,恰好印證了這句話:23歲以《秦俑》獲得第二屆兄弟杯大賽金獎,至今仍是獲得該金獎的最年輕的紀錄保持者;24歲成為首屆全國十佳設計師;1995年,與毛繼鴻合創「例外」女裝品牌;2006年創建自主品牌「無用」;被日本《朝日新聞》評為「中國五佳」設計師之一,登上巴黎時裝周舞臺的第一位中國設計師……  但馬可的低調是眾人皆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