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西貝柳斯(Jean Sibelius,1865-1957,原名揚內Janne),3歲時父親去世,由會拉小提琴的叔叔帶大並隨嬸嬸學習鋼琴。1876年進入芬蘭語言學校學習,1885年進入芬蘭皇家亞歷山大大學(今赫爾辛基大學)學習法律,同時在赫爾辛基音樂學院(今西貝柳斯音樂學院)學習音樂,一年後放棄學習法律,隨威格柳斯專攻作曲。除主教老師外,還與他的鋼琴老師義大利作曲家費魯吉奧·布索尼(Ferruccio Busoni,1866-1924)建立起終身友誼,在此期間將名字改為法語發音的Jean,以便聽上去更「專業」一些。1889年至在柏林隨德國作曲家阿爾伯特·貝克爾(Albert Becker,1834-1899)學習復調、1891年去維也納隨奧地利作曲家羅伯特·福克斯(Robert Fuchs,1847-1927)學習沃爾夫和馬勒的創作技術,隨匈牙利作曲家卡爾·戈德馬克(Karl Goldmark,1830-1915)學習配器,同年返回芬蘭。
代表性交響樂作品有交響曲7部(1899-1924)、《庫勒沃交響曲》(Kullervo Symphony,1892)、《卡勒利亞組曲》(Karelia Suite,1893-1896)、音詩《芬蘭頌》(Finlandia,1899)及《圖內拉的天鵝》(TheSwan of Tuonela,1893-1895)、《小提琴協奏曲》(1904-05)等。1929年完成為小提琴與鋼琴而作的《三首樂曲》( Three Pieces,Op.116)之後,感到與歐洲現代音樂趨向格格不入而停止創作。《芬蘭頌》(1899)1899年2月15日,沙皇尼古拉斯二世發起了一場「芬蘭俄羅斯化」(Russificationof Finland)運動,旨在改變該地區的政治自治和文化特性,引起芬蘭各界極大憤慨。
瀋陽音樂學院作曲系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