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芬蘭,從了解西貝柳斯開始……

2021-02-28 古典留聲室

之前有樂迷胖友說要來一場北歐之旅

上一站是 挪威

【了解挪威,從格裡格開始……】


這一站

請跟隨導遊小編來到芬蘭~


他和理察·施特勞斯(Richard Strauss,1864-1949)

曾經被稱做現代音樂中兩個偉大的「S」


西貝柳斯甚至被認為是繼貝多芬和勃拉姆斯之後

最傑出的交響曲作曲家


耶安·西貝柳斯(1865-1957),斯堪地那維亞音樂史上及浪漫交響樂後期最重要的人物,芬蘭最著名的作曲家、民族樂派的代表人物。祖先是芬蘭人,出生於芬蘭,但他最初卻跟隨做醫生的父親在瑞典接受教育。因為他的家庭講瑞典語,所以學習的也是瑞典文化,但西貝柳斯在學校學習了芬蘭文學知識及有關芬蘭國家的古代傳奇,他尤其對後者非常著迷。他的這方面的知識都表現在了他的七首交響曲和一系列為古代傳奇而作的音樂詩裡。

1896年,他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學習,立志做一名音樂家。隨後到柏林和維也納學習。在芬蘭成立第一個專業管弦樂團後,他表示了想成為一名小提琴演奏家的願望,隨後他很快在國內建立起了聲譽。1897年被授予國家津貼,從而使他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作曲中。但這不能滿足他的需要,他繼承了父親的鋪張浪費。他父親本人就是一個很鋪張的人,他的早死又使他的家庭破產。在西貝柳斯最後的27年生命中,他基本上已經停止了作曲。他創作了七首交響曲,並常常應允創作第八首,而實際上第八首也完成了不止一次,終因在某些方面不能適應現代的需要而失敗。作為這樣一個高產而有聲譽的作曲家,作品被完全退回是不尋常的,而西貝柳斯的長期沉默,更使音樂歷史家及分析家們困惑不已。西貝柳斯在音樂史上所取得的地位是無懈可擊的,但他覺得自己的作品已經過時了,無法跟上現代音樂發展的腳步。

巴洛克時期迄今,北歐斯堪地那維亞地區的國家中只有挪威的格裡格芬蘭的西貝柳斯是大家所最熟悉的。雖然兩位大師同樣是北歐國家中最具知名度的作曲家,但是他們兩人的音樂風格其實迥然不同。格裡格以抒情及譜寫小巧形式的音樂見長,西貝柳斯以擅長於創作雄渾、壯闊的大型管弦樂曲而知名。



德彪西曾說:「格裡格的音樂就像是『包著雪的粉紅色軟糖』,但西貝柳斯可不一樣。他的音樂沒有雪花飄舞期間的安詳舒適,沒有美麗冰池塘上愜意的華麗景致,也沒有沉浸在耶誕佳節歡樂中的自我陶醉,只有存在冰天雪中尖銳刺耳的聲音與殘酷的現實,迭雪覆冰的森林以及欲催毀一切的無情暴風,既呈現了北歐的悽絕景色,也刻畫出人類心靈的荒原。」

但是,西貝柳斯的偉大之處還在於他那深沉濃厚又崇高可敬的民族情懷,始終凝聚在其作品之中的是他熾熱的愛國主義感情和濃厚鮮明的民族特色,西貝柳斯的音樂因此獲得了世界的公認。


西貝柳斯一生著有多部作品,其代表作有廣為流傳的交響詩《芬蘭頌》、《卡累利亞組曲》、七部交響曲、交響傳奇曲四首(包括著名的《圖內拉的天鵝》)、小提琴協奏曲、交響詩《薩加》(即《冰洲古史》)、《悲傷圓舞曲》(戲劇配樂的一章)、弦樂四重奏《內心之》,以及為莎士比亞戲劇《暴風雨》的配樂。此外還作有大量的歌曲、鋼琴曲等等。西貝柳斯是西方音樂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之一,作為浪漫晚期民族樂派的代表作曲家,他一直被芬蘭人民視為驕傲。人們為了紀念他,自1950年起在赫爾辛基舉辦了一年一度的國際音樂節——西貝柳斯音樂周。

西貝柳斯飽讀本國文學作品,深諳本國風情,熟知本國民族史詩,這些掩蓋不住的學識才情在他的交響曲、交響詩和小提琴協奏曲中均得到完美體現。他的獨創性不在於他對聲樂的品位,而在於他將豐富的感情控制在脈絡分明、脫俗新穎的曲式結構之中的鮮明藝術風格。他那具有北歐大自然特色和芬蘭民族氣勢、悠長寧靜而略帶憂鬱的抒情格調及樂曲之間嚴謹的邏輯性,正是他音樂之魅力所在。

西貝柳斯的再經典不過的著名作品


Violin Concerto in D Minor Op.47

這首協奏曲,D小調,OP.47。西貝柳斯於1903年創作了《小提琴協奏曲》的第一版本,同年首次在赫爾辛基演奏,但未取得成功。後經修改於1905年在柏林由卡爾·哈勒演奏,理察·施特勞斯指揮。不過這次演奏卻傷害了本來許諾由其演奏的小提琴家威利·伯梅斯特。這首協奏曲的第一個版本在技術上顯得有些艱深,作為小提琴演奏家,這種技術上的難度超出了西貝柳斯的水平,而他在獨奏部分的編排上是有所欠缺的。第二個版本在獨奏部分進行了必要的修改,這個確定的形式使該部作品成為獨奏保留節目中的標準。

這首協奏曲不以冗長的管弦樂序奏為開始,而是在斯堪地那維亞薄霧式的弱弦樂音的伴奏下,馬上來了一段獨奏。儘管這一樂章是傳統的三段式,但中間的發展部卻以一段裝飾性的小提琴獨奏取代。充滿感情的、緩慢的第二樂章帶來一段深情的浪漫旋律,在管弦樂隊的襯託下,獨奏者自顧自地編織著他的夢想。接下來的是曾被西貝柳斯本人稱為「死神之舞」的終曲,給獨奏家們提供了一次在獨奏與弦樂交織的作品中展現才華的機會。

中庸的快板,D小調,第一、二小提琴先分成四個聲部,奏D小調主和弦,主奏小提琴奏哀傷的第一主題,單簧管模仿主題開頭後,主奏小提琴再將主題動機加以發展。呈示華麗動態、18世紀風格短小華彩後,單簧管以擴大五度下降動機結束第一主題部。在定音鼓持續D音上,先由大提琴、低音管為第二主題鋪墊,低音管才呈示完整的第二主題,單簧管模仿,主奏小提琴予以對位。主奏小提琴奏降B大調上行琶音後轉為降D大調,復弦奏第二主題,單簧管、低音管、中提琴對位。進入很快的快板,在木管與低音弦樂和弦上,小提琴齊奏降B小調第三主題,變為中庸的快板,低音管先以G小調奏第一主題,主奏小提琴承接發展終止於F大調,單簧管、低音管、中提琴予以對位。轉為活潑的極快板,中提琴先以D小調再現第三主題,主奏小提琴裝飾後,以第一主題動機而成尾奏,以八度音程奏華彩的開頭快速音群,以強力主和弦結束。

很慢的柔板,降B大調,浪漫曲表情,自由的三段體。單簧管奏淡入動機,雙簧管承接,主奏小提琴奏主要主題,弦樂予以裝飾。第一段以降B大調結束後,中段弦樂奏導入部動機,長笛、小號變形模仿,再產生新的旋律,構成三重交錯。第三段重現發展第一段。

不太快的快板 Allegro ma non tanto

不太快的快板,D大調,迴旋曲式。在定音鼓與低音弦樂節奏上,主奏小提琴呈示迴旋主題,高八度反覆後,主奏小提琴把頑固音型發展發展成快速音群,經降B大調、G小調,在D大調屬七和弦結束迴旋主題。第一、二小提琴、大提琴齊奏G小調第一插句,圓號持續D音與弦樂震音將這個主題分化,主奏小提琴以三連音型向前發展,單簧管以強音奏迴旋主題動機,引出迴旋主題再現。單簧管以D小調再引出第二插句,主奏小提琴以泛音對應,再現迴旋主題,主奏小提琴華麗地發展,第二插句纏繞後發展至高潮變為D大調。主奏小提琴以復弦奏跳躍的旋律,小提琴群中與中提琴以齊奏反覆第一主題節奏動機,圓號與低音弦樂反覆節奏尖銳的D音後,華麗地結束。


作品作於1899年,是西貝柳斯最著名的代表作。1899年夏,處於沙俄統治下的芬蘭人民不滿於統治者的壓迫和獨裁政治,掀起了一場捍衛芬蘭自由和維護憲法權利的運動,人們為了聲援被迫相繼停刊的報界,組織起為新聞記者募集資金的義演活動,在義演最重要的一次晚會上,展示了以芬蘭神話和歷史主題組成的在當時最受歡迎的一系列生活畫面,這個節目稱作「歷史場景」。西貝柳斯為這一「歷史場景」所寫的配樂,包括一首總的序曲、每一場的前奏曲,為詩朗誦而作的柔和伴奏,以及一首最重要的總結性音詩——《芬蘭頌》。 

整個樂曲由若干個性格突出的主題動機及其展開構成。音樂一開始的銅管合奏有力地呈現出主題,粗獷、強烈而沉重,被稱為「苦難的動機」,表達出一種受禁錮的人民所蘊藏的反抗力量和對自由的強烈渴望。音樂的進行突然加快,在低音弦樂器陰森森的背景的襯託下,銅管樂器和定音鼓帶出的一個極其刺激的節奏型 ,把聽者帶入充滿緊張的戲劇性衝突的戰鬥場面,掀起了一個強有力的高潮,後來,音樂在低音樂器簡單反覆的音型中,傳出了一曲勝利的頌歌,這支旋律從銅管樂器的戰鬥吶喊中發展出來,但它的純樸明朗,就像是一支具有舞蹈性節奏的歡快民歌。緊接著,木管樂器呈示出的充滿必勝信心的鬥爭動機,和勝利頌歌的主題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氣勢磅礴的鬥爭場面。後來,樂曲出現了頌歌主題,曲調莊嚴舒緩,滲透了人民熱愛祖國的崇高而神聖的感情。銅管群低沉冷峻的怒吼,猶如一道閃光刺破沉重的黑暗。神聖的光明降臨了,這是芬蘭民族的榮光,是芬蘭民族的讚美詩。

卡累利亞位於芬蘭與蘇聯邊界,兩國經常發生戰爭。1947年巴黎條約終於使芬蘭失去了這一地區。西貝柳斯的《卡累利亞》是應卡累利亞中心都市威波利學生協會委託,為卡累利亞13世紀至19世紀歷史所作愛國舞臺劇的配樂。配樂1893年後編成序曲與8首曲子的組曲,後序曲成為Op.10,選8曲中3曲組成現在這套組曲Op.11。

在西貝柳斯的作品中最受歡迎的莫過於這套《卡累利亞組曲》,3個曲子分別是:《間奏曲》最初是一首老式進行曲,《敘事曲》是慶典曲,在慶典中演奏,《進行曲》為結束曲,用於結束演出。

間奏曲

戲劇第三景,這是利多瓦尼亞公主娜莉蒙向卡累利亞民眾徵稅的古老進行曲。旋律優美,氣勢遞次發展。

敘事曲

戲劇第四景威波利城中,遊吟詩人在卡農·恭德遜王與隨從面前吟唱的音樂。開頭為小步舞曲速度,單簧管開始奏敘事曲旋律,後面出現的兩個旋律均為這旋律的發展。敘事曲包含民族的壓抑,充滿了芬蘭人民對祖國的希望。

進行曲

戲劇的第五景,描述1580年的情景。進行曲充滿力量,體現了芬蘭人民追求自由與告解的無比決心。這部作品是芬蘭人民熱愛祖國的精神象徵。


Lemmink·einen’s Return, Op.22 No.4

拉美肯是西貝柳斯根據芬蘭民族史詩《卡萊瓦拉》而作的著名《4首傳奇》中的英雄人物,他曾追求美麗少女基莉琪,卻一直未能如願;後來他來到圖內拉的河畔,欲用石弓射獵黑天鵝,自己卻被來自波希奧拉的牧人殺死,被黑水帶到冥界,身體遭到肢解;他的母親用魔法將其身體癒合,他隨後逃離冥府,馬不停蹄地返回故鄉。

《拉美肯返鄉》是其中的最後一首,作於1895年,修改於1897年、1900年。據第十五章的內容:拉美肯在離家前有過預言:「要是我死了,這個地方就會流血」,然而這天柱子上掛著的毛刷突然冒出鮮血,拉美肯的母親與妻子為他的死悲傷。母親打聽到兒子去圖內拉捕捉天鵝,急忙趕到圖內拉。在途中詢問太陽,知道兒子被殺且屍體也已運到了馬那拉,於是請鐵匠打造一個大耙子,帶著耙子來到圖內拉,用耙子把兒子零散的屍體耙在一起,求眾神幫助,把屍體恢復原狀,請蜜蜂幫忙,從創造神的儲藏室中要來藥膏,塗上後使兒子復活。拉美肯復活後,忘不了波西奧拉的少女,但最後拗不過母親,只好跟著母親返鄉。

此曲以常動向前推進,定音鼓、圓號伴奏的中提琴以下弦樂持續和弦,出現低音管與單簧管所奏的兩個象徵死亡的動機,這兩個動機顯得輕快,象徵拉美肯的復活。低音管從《拉美肯與薩利的少女》渴望動機衍生的動機,表現拉美肯復活後就想著少女。然後,木管開始表現拉美肯的回鄉,銅管表示他仍保持著英雄本色。

The Swan of Tuonela, Op.22 No.3

這是《4首傳奇》中的第二首,故事為第十四章記敘的內容。拉美肯因為基莉琪違約,憤怒之下將其拋棄來到波西奧拉尋找新的妻子,少女的婆婆向他提三個條件,前兩個拉美肯都做到了,第三個是到圖內拉捉天鵝,圖內拉是一條通向地域之河,河上遊蕩著黑色的天鵝。

此曲在灰暗的氛圍中,描寫了一個死亡區域,被一條黑河圍繞著,在上面有一隻天鵝總是唱著悲傷的歌曲。英國管奏暗示天鵝的主題,獨奏大提琴到中提琴上升性動機,象徵這條河上的妖氣。天鵝主題與此背景作各種變化,小提琴撥奏,豎琴又以分散和弦加入後,弦樂與銅管構成「為拯救靈魂的痛徹的申訴」主題,英國管承接後,等於形成了死亡與拯救靈魂之間的關聯,也就是暗示了拉美肯的死亡。回到開頭氣氛,在平靜安詳的幽幻中結束。


Pohjola’s Daughter, Op.49

這首交響幻想曲,OP.49,作於1906年,靈感再次來自《卡累利亞》。這部偉大的芬蘭史詩由農民口頭傳授而來,到19世紀早期就已形成一部完整的詩歌。但史詩以該史詩出版的1828年為開始,這樣使得有文化的觀眾更容易理解。卡累利亞是英雄的祖國,波加或波希奧拉是以前的國家,即拉普蘭和北極。因為當時,尤其是在波希奧拉女衛士Louhi統治波希奧拉時期,兩國處於公開敵對的情形,因此卡累利亞的英雄們必須依據各種不同的成功的標準,在波希奧拉的女兒們中挑選妻子。

據民族史詩《卡萊瓦拉》第八章內容:在北方波希奧拉,有一位坐在天上彩虹上織金壁輝煌布的美麗少女。已很年老的維納莫寧,聽了水之母尤瑪塔魯的話,千裡迢迢來到少女面前向她求婚,少女說要答出三個問題才能答應他。維納莫寧成功地解答了前兩個問題,而在解答第三個問題的時候,他用纏線的木棒碎片造船,斧子不小心劈傷了自己的膝蓋。為止住流出的血,他請求一個老人為他塗上造物之神的藥膏,維納莫寧的求愛經歷也因此失敗。

此曲在灰暗的和弦上,獨奏大提琴先奏象徵紡車的動機,灰暗的和弦表現波希奧拉國景象,英國管與單簧管合奏的動機暗示維納莫寧的出現。紡車動機變形為伴奏後,雙簧管奏維納莫寧歌的主題,表示求愛。木管奏旅程主題,這個主題擴大暗示維納莫寧接近了少女,但銅管粗暴地奏拒絕動機。在豎琴分散和弦下,木管奏「年輕的少女動機群」,弦樂撥奏維納莫寧動機,低音引出「維納莫寧不高興的動機群」。這兩種動機群的纏繞、發展,中間出現旅程動機與求愛動機,少女動機最終佔居上風,曲式轉弱,不高興動機音型依依不捨地繼續出現,慢慢地消失遠去。

這首圓舞曲,OP.44 NO.3,作於1903年,修改於1904年,選自據其內兄耳維德·葉耳尼菲所作戲劇《庫奧萊瑪》配樂。後從配樂中選出第三曲:OP.44 NO.1為引子,OP.44 NO.2為《鶴的場景》,此曲最極具聲譽,它的流行曾像拉赫瑪尼諾夫的《前奏曲》和德彪西的《月光》一樣令人遺憾。這部作品最初是為他的姻親Arvid Jaernefelt的戲劇《死亡》所配的音樂。

此曲在戲劇中為這樣的場景:一位已病入膏肓的女人,在夢中聽到圓舞曲,不知不覺從病床上起來,與夢幻中的來客共舞。舞到高潮,突然有敲門聲,舞伴不見,門口站的卻是死神。以圓舞曲節奏始,第一小提琴與大提琴死亡圓舞曲旋律,之後出現另一活潑鶴另一華麗的旋律,三個旋律交互。達高昂時,拉成兩倍長的死亡旋律出現,靜止後,4把小提琴重奏死亡旋律出現,靜止後,4把小提琴死亡旋律開頭動機。

(詳情請戳文末閱讀原文)

這張唱片收錄了「芬蘭民族音樂之魂」西貝柳斯最具代表性經典作品:被譽為芬蘭「第二國歌」、最偉大的民族音詩的《芬蘭頌》,這是一首頌揚民族獨立和自由精神的傑作;西貝柳斯最受歡迎的作品《卡累利亞》組曲,該組音樂是一組講述從1293年至1811年卡累利亞地區歷史的愛國舞臺劇的配樂;西貝柳斯根據史詩《卡累利亞》中的《拉美肯》傳說創作的、著名的四部交響詩組曲;流傳較廣的《悲傷圓舞曲》;展現北歐蒼茫風光和悲壯英雄氣勢的《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等。

下一站到哪兒呢?

你們出(快)機(留)票(言)

小編帶泥萌灰~

還想聽哪位音樂家的作品?

到後臺告訴給小編~

儘量滿足你!


圖文整理自星外星資料庫&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西貝柳斯 《芬蘭頌》
    說到北歐的作曲家我能想到的第一位就是西貝柳斯了,還在聖彼得堡上學期間有幸去了一次西貝柳斯的祖國芬蘭,真的是一個寧靜祥和的國家,西貝柳斯則是芬蘭音樂的象徵
  • 【今日名曲】西貝柳斯《芬蘭頌》
  • 西貝柳斯《芬蘭頌》| 芬蘭民族抗爭的讚美詩
    ),為芬蘭作曲家讓·西貝柳斯寫於1899年、1900年又修改的一部交響音詩。 這部作品的大部分旋律都激情澎湃且充滿騷動感,意在喚起芬蘭人民的民族抗爭精神。但接近尾聲時,管弦樂團卻變得平靜而祥和,奏出了寧靜的讚美詩式的旋律,這一旋律又被稱為「芬蘭讚美詩」(Finlandia Hymn)。 讚美詩部分經常被誤以為是芬蘭傳統民間曲調而加以引用,實際上這是西貝柳斯自己創作的。
  • 西貝柳斯 | 《芬蘭頌》合唱版
    讓·西貝柳斯(Jean Sibelius,1865-1957,原名揚內Janne),3歲時父親去世,由會拉小提琴的叔叔帶大並隨嬸嬸學習鋼琴
  • 【春夏音樂季】四川音樂學院交響樂團春夏音樂季——芬蘭頌 西貝柳斯之夜
    簡介編輯《芬蘭頌》是西貝柳斯的代表性作品,創作於1899年。當時,由於處於沙俄的重壓之下,上演時曾冠以《夜曲》這樣的標題,以瞞過當局審查。賞析編輯樂曲由銅管群在低音區的怒吼開始,以Andante sostenuto的速度,奠定的全曲不屈、戰鬥的基調。
  • 淺談卡拉揚的西貝柳斯錄音
    我十分喜歡卡拉揚的西貝柳斯,主要是因為他的西貝柳斯不僅有嚴謹緊密的結構而且有豐滿多彩的音響。西貝柳斯的音樂本身有強烈的地域性色彩,一經由德國頭腦處理後便十分有說服力。西貝柳斯曾說卡拉揚的演繹很合他心意。
  • 芬蘭100年:從一個人,到一個國度
    在芬蘭文化的研究者眼中,芬蘭當時的社會還離不開幾個最重要的文化因素,首先是:創作《我們的國土》的偉大詩人J· L· 隆涅貝格,他真實地記錄了芬蘭農村的故事和俄瑞戰爭給芬蘭帶來的苦難,西貝柳斯自年輕起就開始為隆涅貝格的詩作譜曲,斷斷續續維持了幾十年。其次是隆涅貝格的後繼者託佩利烏斯;還有積極宣傳芬蘭語,為之贏得合法地位的斯內爾曼。
  • 《管風琴藝術與傳承》帶你了解「樂器之王」
    《管風琴藝術與傳承》一書從管風琴發展史、管風琴構造、管風琴學派、主要管風琴作曲家生平及作品,以及管風琴的日常維護等幾方面進行敘述,通過此書,您將從各個維度了解這一被譽為「樂器之王」(作曲家紀堯姆·德·馬肖所撰)、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最為古老且具有多面性的大型樂器的發展、藝術特色與歷史傳承。
  • 「佘江濤專欄」西貝柳斯音樂的四個樂章
    從十九世紀開始,來自北歐、東歐、伊比利亞半島、俄羅斯的音樂開始和這個中心發生碰撞、衝擊,由於沒有發生對抗,最終融為一體,形成了一個更大的中心。」第四位是芬蘭的西貝柳斯,他對歐洲中心的衝擊、融入以及對世界的影響,使北歐的古典音樂輪廓變得清晰起來,精神格局得到了空前的拓展。他是北歐音樂界的安徒生、易卜生、斯特林堡。
  • 古典音樂 | 《芬蘭頌》:芬蘭的第二國歌
    但接近尾聲時,管弦樂團卻變得平靜而祥和,奏出了寧靜的讚美詩式的旋律,這一旋律又被稱為「芬蘭讚美詩」(Finlandia Hymn)。 讚美詩部分經常被誤以為是芬蘭傳統民間曲調而加以引用,實際上這是西貝柳斯自己創作的。 雖然《芬蘭頌》最初是為管弦樂隊而作,但1900年時,西貝柳斯將其改編成了鋼琴獨奏曲。
  • 尤卡-佩卡·薩拉斯特 | 除了西貝柳斯,這位桂冠指揮還有更多拿手絕活
    薩拉斯特出生於芬蘭南部的小鎮黑諾拉,從小學習小提琴,後考入赫爾辛基西貝柳斯音樂學院,師從於「北歐指揮教父」約爾瑪·帕諾拉,並與奧斯莫·萬斯卡和埃薩-佩卡·薩洛寧等成了同班同學。學習之餘,他還在芬蘭廣播交響樂團擔任小提琴演奏。23歲時,赫爾辛基愛樂樂團給了他初次登臺指揮音樂會的機會。1981年,他獲得了人生第一個指揮大賽的獎盃。
  • 芬蘭08集:喝了就停不下來的「把妹神酒」芬蘭伏特加了解一下 !
    點擊了解:SAO團隊+《我去看世界》【節目時間表】
  • 芬蘭巫師的禮物 康特勒琴
    在介紹西貝柳斯的音樂時,人們常常會提及一種芬蘭民間樂器,Kantele,康特勒琴。
  • 虞莉婭的音樂之旅 | 芬蘭,一個擁有聖誕老人的仙境
    從此,聖誕老人的形象開始廣泛流傳,並且深入人心。而聖誕老人的故鄉到底在哪裡,多年來西方國家一直爭論不休。這首《White Christmas》由著名美國作曲家歐文·柏林創作,平·克勞斯貝演唱,並迅速火遍全球,許多國家的藝人都翻唱過這首歌曲,直到現在,人們依然可以在街頭聽到這首歌曲。
  • 千湖之國——芬蘭
    芬蘭位於歐洲北部,素有「千湖之國」的美譽,除了湖泊之外,全國為大片森林覆蓋,是著名作曲家西貝柳斯和聖誕老人的故鄉。芬蘭冬日絢麗的北極光和夏天的極晝,讓人毫無保留地以不同方式去享受北歐獨有的自然景觀。畫家高賀琪運用中國畫寫意的筆法,生動地表現了千湖之國的自然風貌。
  • 【送禮品】炎炎夏日,回顧芬蘭美景,再來一杯芬蘭特色的?
    公眾號開辦以來幾個月,一直以美麗的北歐國家芬蘭和她大氣美麗的女兒塞馬湖為主角。芬蘭城貌芬蘭的首府是最南端的赫爾辛基,北歐耳目一新的國際化城市!芬蘭的象徵白教堂、代表國寶級音樂家西貝柳斯的西貝柳斯音樂廳,宏偉的巖石教堂都坐落於此。
  • 芬蘭彈撥樂大師聯袂著名女歌手|「中俄文化交流周」演繹別樣經典
    芬蘭首屈一指的彈撥樂大師亞爾莫 · 約爾庫寧手抱一把尤克裡裡和芬蘭歌手瑪莉 · 麗薩 · 帕婭拉蒂一道為冰城樂迷送上一場別樣的演繹。女高音嘹亮的歌聲在尤克裡裡琴聲伴奏下,散發出特有的魅力。作為 2019 第三屆哈爾濱中俄文化藝術交流周文都 · 友城經典系列演出的 " 芬蘭著名女歌手瑪莉 & 尤克裡裡明星亞爾莫組合音樂會 ",20 日晚在哈爾濱音樂廳舉行。西班牙巴洛克音樂作品、北歐民歌集錦、西貝柳斯經典主題即興曲、古典風格的芬蘭探戈和中國流行歌曲等,兩位音樂家用精湛的演繹讓哈爾濱觀眾盡享音樂帶來的美好。
  • 夜願 Nightwish 咱們芬蘭有力量,聽我的!
    ✤要說今年發生在中國和芬蘭音樂圈之中的一件大事就得數芬蘭殿堂級金屬樂隊夜願(Nghtwish )的多次來華巡演了前不久剛結束的上海和深圳演唱會絕對是場場爆滿就算是人滿為患的國慶出行高峰期也不能阻擋歌迷們的熱情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個樂隊到底有著什麼樣的魔力讓人如此無法自拔吧▼夜願(Nightwish,臺灣譯名「日暮頌歌」)是一支來自芬蘭的劇院金屬樂隊,成立於1996年。
  • 西貝柳斯打譜軟體
    西貝柳斯打譜軟體官方版是一款十分出色的製作譜子的軟體,西貝柳斯打譜軟體官方版界面美觀大方,功能強勁實用,軟體內置非常精準的音色音質,
  • 二戰不止德國人有突擊步槍,芬蘭的AL-43了解一下?
    提到二戰芬蘭的輕武器大家腦子裡第一影響應該是KP31索米衝鋒鎗,狗子在這兒就不贅述這把二戰時這把極為優秀,但性價比太差的槍,而聊聊這把不大為人所知的Lahti AL-43。看這把槍的樣子是不是挺像KP31的?沒錯他們的設計師是同一個人——芬蘭武器大師拉赫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