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通科技2020年半年度董事會經營評述內容如下:
一、概述
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603,369,325.84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28%;利潤總額33,119,454.18元,比上年同期下降48.58%;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1,344,546.28元,比上年同期下降58.97%。 報告期內,公司深度挖掘智能交通業務、智慧城市業務與「新基建」的融合發展效應,結合行業發展趨勢和產業發展需求,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引領,以市場開拓為龍頭,助力公司轉型升級。 高速公路信息化領域,以數據資源賦能交通發展為切入點,以行業數據模型為標準,以大數據採集、處理、共享、分析平臺為載體,完善基於大數據分析技術和人工智慧技術的基礎設施監測體系、路網運行感知體系、通信資源保障體系、預報預警體系、應急保障體系和出行服務體系,實現路網管理的自動化、智能化、可靠化、實時化、高效化;依託覆蓋全國的銷售渠道和營銷服務網絡,專注路側融合感知、系統互聯互通、高性能計算、機器學習等交通領域前瞻性技術研究,切實關注用戶體驗,圍繞路網管理、聯網收費、指揮調度、路網運營、高速出行,滲透多維業務,推進交通領域服務升級、消費升級,打造「人、車、路、環境」一體的智慧高速新引擎。目前,公司智慧高速網絡布局覆蓋北京、安徽、江蘇、湖北、湖南、福建、陝西、重慶、吉林、內蒙古等全國20多個省份,全國化戰略縱深發展。 智慧城市領域,以構建智慧城市大腦為核心目標,致力於通過5G、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實現全面感知、泛在互聯、普適計算與融合應用,構建起涵蓋雲端協同、多元融合、前置計算的城市管理數位化體系,深挖「新基建」潛能;充分運用大數據統一匯聚、分析、融合,高度整合治安監控、智慧交通、數字城管、應急指揮等子系統,對城市級海量數據資源進行科學優化、高效利用,實現整個城市的治安、交通、城管、應急等各個職能部門的高效聯動;持續拓展創新型智慧城市業務的戰略轉型,已在平安城市系統、智慧監獄系統、智能交通系統、智慧政務系統、智慧社區系統等領域取得突破,有效提高了政府的快速反應能力、救援服務和處置各種緊急突發事件的能力,優化城市管理者在城市治理、決策規劃和產業互聯等方面的執行能力,助力城市管理及運行能力塑造,打造智慧城市立體防控體系。報告期內,公司陸續中標安徽省內多個智慧城市項目,加速形成項目示範效應,撬動區域市場,挖掘新一輪建設機遇。 港口航運信息化領域,圍繞港航信息化產業,以現代化基礎設施、終端設備為基礎,依託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等智慧化技術,積極開展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實現數位化賦能;依託全棧產品和「港航雲」大數據平臺,以先進技術為支撐,面向全球客戶提供高效、靈活、涵蓋港航業全過程的港航信息化、智能化一站式綜合解決方案;通過中國港口網,聚焦數據挖掘、數據可視化、數據安全等技術開發數據價值、輔助決策優化,加速物流、資金流、信息流融合互通,實現航運全產業鏈「群體智慧」;積極搜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港航信息化建設需求,完善與中交建、中港灣、中遠海等大型港口企業的合作機制,並且成功中標幾內亞鋁業開發項目。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疫情影響,報告期內,公司港口航運信息化業務受到一定影響,其中海外項目受影響較大。 軍工電子信息化領域,通過與電子科技大學組建「電子系統工程研究中心」、與國內科研院所、軍工企業建立穩定的科研合作關係,開展微波探測領域的前瞻性高精尖技術研究,穩步推進頻率綜合器、微波選頻組件、微波開關、接收機及接收前端組件、微波功率放大器等微波組件的研發和升級,為海洋氣象探測、環保、水域監視、低空風切變探測與告警系統、空域管控、微波著陸等多型雷達系統提供技術支持和優質配套組件;加快由組件供應商向系統、整機供應商的轉型步伐,公司自主研發生產的安防雷達、機場跑道異物(FOD)監測雷達已廣泛應用於邊海防、油田、機場、工業生產等領域的安全管控;基於雷達探測技術的船舶綜合智能航海系統、岸基對海監觀監測系統已在海南省的沿海岸線布防,成為提供「近岸、近海」海洋監測數據的核心系統;積極拓展微波相關技術在民用領域的多元化應用場景,公司自主研發基於5G技術的智能傳感器、海洋通信大功率聲吶功放已具備批量生產基礎。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疫情影響,報告期內,公司軍工電子信息化業務受到一定影響。 報告期內,因受季節性波動以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影響,公司子公司煙臺華東電子軟體技術有限公司和成都賽英科技有限公司的營業收入同比大幅下降,淨利潤同比大幅減少。如果未來賽英科技和華東電子的經營狀況和盈利能力仍未達預期,公司存在商譽減值的風險,從而對公司盈利水平產生較大的不利影響。
二、公司面臨的風險和應對措施 1、季節性波動風險 公司所處智能交通行業,下遊客戶主要是各級交通管理部門、港航企業集團、國內軍工配套企業等。該部分客戶通常實行預算管理及集中採購制度,對信息化項目的購買遵守較為嚴格的預算管理和採購制度,大多在上個自然年度的年底或當年年初進行資金的預算、審批和採購計劃的制定,下半年才開始具體的設備採購、項目驗收等,由此導致公司營業收入及經營活動現金流呈現明顯的季節性特徵。 公司將不斷加大科技研發力度,優化和豐富產品結構,保持信息化產品的技術領先優勢;進一步優化營銷體系,加大渠道及海外拓展力度,不斷加強客戶積累,積極拓展潛在客戶市場;採取多元化市場策略,依託既有的市場資源優勢,不斷培育新型盈利模式和盈利渠道,努力降低季節性波動對公司業績的影響。 2、宏觀經濟風險 近年來,我國國內生產總值保持了穩定的增長,宏觀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城鎮化進程快速推進,基礎設施布局加快,由此導致公司從事的交通信息化業務和軍工電子業務行業整體規模快速增長,但該行業的固定資產投資規模與國家的行業政策和宏觀調控政策緊密聯繫。 若未來國家宏觀經濟形勢和產業政策導向出現重大調整,交通領域基礎建設投資規模減少或者國防支出預算減少,可能對公司的發展環境和市場需求造成不利影響。 公司將密切關注國家智能交通和軍工行業指導政策、發展方向及產業發展規律的變化,以國家政策和行業客戶需求為導向,及時調整市場策略,充分發揮公司的技術優勢和產品優勢,加快新產品和新方向的市場推廣;同時,加快各類資源的梳理與整合,通過內外結合的方式構建行業生態體系,共同推動業內共性關鍵技術的研發和業務模式的創新、升級。 3、應收帳款回收風險 公司客戶多為行業內知名度較高、信譽良好的公司,應收帳款總體質量良好,但如果未來公司主要客戶受行業政策影響或經營情況發生較大變化,仍然存在應收帳款不能按合同約定及時收回或發生壞帳的風險。應收帳款發生損失將對公司資金使用效率及經營業績產生不利影響。 公司制定了嚴格的應收帳款管理制度,對客戶的市場地位、資金實力、信譽度、雙方合作情況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評估制定帳期策略,有效保證應收帳款回收的安全,最大限度地降低壞帳風險;另外,針對現有規模較大的應收帳款,公司加大催收考核力度,加強對超帳期的應收帳款進行催收和清理,控制應收帳款的規模,努力降低應收帳款回收帶來的風險。 4、商譽減值風險 公司在收購賽英科技100%股權和華東電子100%股權形成一定的商譽。根據《企業會計準則》規定,重大資產重組形成的商譽不作攤銷處理,但需在未來每年年度終了進行減值測試。 2020年上半年因受季節性波動以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影響,公司子公司煙臺華東電子軟體技術有限公司和成都賽英科技有限公司的營業收入同比大幅下降,淨利潤同比大幅減少。 如果未來賽英科技和華東電子所處行業不景氣、自身業務下降或者其他因素導致未來經營狀況和盈利能力未達預期,則公司存在商譽減值的風險,從而對公司盈利水平產生較大的不利影響。 公司通過建立相應的內控管理制度,每年對商譽進行減值測試,同時密切關注商譽所涉及業務的經營狀況,通過公司管理水平的提升、技術及業務的資源整合、市場的不斷開拓等措施,以提高商譽相關資產組或資產組組合的盈利能力,保持被收購資產的持續競爭力,將商譽對公司未來業績的影響降到最低程度。
三、核心競爭力分析 1、科技創新優勢 公司自成立以來始終秉承科技創新理念,緊密圍繞市場需求,一直致力於交通、軍工、港口信息化的高端技術研發。公司充分利用物聯網、雲計算、信息融合、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深入開展交通大數據、聚合支付、雷達微波等前沿技術領域的研究,持續加快新技術產品化、商用化進程,推動技術產品與業務的深度融合創新,探索業務發展的新模式、新市場、新機遇,為公司未來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報告期內,公司組建成立新基建業務部,將不斷探索5G、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新基建技術與交通運輸、智慧城市、公共安全等業務相結合的智慧城市綜合解決方案,為公眾提供智慧化服務,推動大交通行業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 公司以數位技術創新為核心驅動力,擁有百餘項軟體著作權和十餘項發明專利,主導、參與制定了多項行業標準及地方標準,通過了軟體成熟度CMMI5級認定,並獲得了「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安徽省製造業與網際網路融合發展試點企業」、「安徽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安徽省公路交通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安徽省工業設計中心」等技術認定,公司自主研發的機場場面監視雷達取得科技部國家支撐項目,雷達綜合測試儀取得科技部創新基金和成都市科技成果獎。 2、核心人才優勢 公司積極推行「以人為本」的人才戰略,通過持續外部引進與內部培養相結合的方式集聚了一批創新能力突出和技術實力雄厚的研發團隊,形成了多學科、多層次、結構合理的管理團隊,以適應公司業務快速增長的需求。公司通過不斷完善、優化用人機制,強化激勵機制來吸納優秀科研人才、生產人才、管理人才和營銷人才,有效保證了公司軟實力的競爭性,為公司規模化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公司經過二十餘年的發展和積累,在5G、大數據、物聯網領域凝聚了一批專業、成熟、穩定的核心團隊。公司研發團隊始終緊跟產業和技術發展趨勢,緊跟行業發展方向,並不斷從行業發展中汲取經驗,將先進的產品開發和設計思路融入到公司產品中去,為公司的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 3、資源整合和業務協同優勢 公司在智慧交通、智慧港航、智慧軍工、智慧城市等領域擁有較為完整的服務體系,通過為客戶提供系統建設、軟體開發、產品研製、數據管理、運營維護等全方位的服務,使公司各項業務充分發揮資源聚集優勢和業務協同效應。公司將積極尋求相關領域優質合作夥伴,全面整合各方資源,加強在業務創新、技術研發等多領域的協同合作,並攜手拓寬業務領域,拓展業務版圖,提升企業整體價值。 目前,公司積極推進現有業務與5G、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型技術的融合,依託既有的技術優勢和客戶資源,積極探索業務結構和商業模式創新,構建行業產業鏈生態圈,不斷推動企業轉型升級。來源: 同花順金融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