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葉錦添丨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的幕後故事

2021-03-01 烹小鮮

  喵族碼字員:老九

1999年,準備拍攝《臥虎藏龍》的李安想找美術與服裝指導,因為當時武俠片在美術與服裝上已經有戲劇化的傾向,而第一次嘗試古裝題材的李安想拍出新意,所以剛剛在《胭脂扣》《誘僧》和《大明宮詞》中表現出色的葉錦添進入到李安的視線。

李安希望電影在直觀感受上有足夠的真實感和歷史性,但這卻有悖於當時電影的創作規律,因此對創作多年戲劇美術的葉錦添而言,這無疑是一項巨大的挑戰。

但他在溝通後發現,李安要求的寫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寫實主義,而是從虛的意境中,找到一種沉澱在中國遠古的獨特審美境界,若能把這種中國精神融入現代的電影中,將會很有意思。

所以哪怕不好幹,葉錦添還是接下了這份工作。

《臥虎藏龍》劇照

誰料,兩人的首次合作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次年的奧斯卡上,《臥虎藏龍》不但提名10項大獎,葉錦添更是拿到了中國首個最佳藝術指導獎。時至今日,片中竹林打鬥等美輪美奐的經典場景,依舊被津津樂道。

但獲得電影藝術最高榮譽後,葉錦添並沒有因此放棄探索其他藝術領域。從2002年開始,他便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時代的容顏》服裝特展,之後又在法國波席文化中心及西班牙舉辦特展,向西方世界傳達東方藝術。

對他而言,觀察、探索並展現東方藝術已經成為習慣。今年十月,他為楊麗萍執導的舞劇作品《十面埋伏》擔任了美術和服裝設計;即將和觀眾見面的《封神三部曲》中,葉錦添更是身兼美術指導和服裝造型指導,為電影注入了美學的「靈魂」。

此外,在前幾日落幕的「HiShorts!廈門短片周」上,他在擔任終審評委之餘還介紹了自己執導的實驗電影《無盡的愛(Love infinity)》。烹小鮮也正是在這個專為短片服務的影節上對話了美術指導、服裝設計師、視覺藝術家葉錦添。

雖然葉老師身兼多職,但在短片影節上,我們更多還是探討電影創作與短片創作本身,畢竟聽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聊幕後創作的機會,絕對不能錯過!

烹小鮮:您能介紹一下美術指導在電影中的具體工作麼?

葉錦添:電影是綜合藝術,美術的基礎工作應該是把所有的場景、道具製作出來。但最難的是為電影灌輸美術語言,怎麼把導演想像的世界用服化道等手段表現出來,是美術指導的必修課。

所以包括製作、繪圖、構圖、燈光,甚至怎麼接電你都必須要懂,不然就沒法設計。好的美術指導一定要同時做視覺和場景,就像「視覺導演」一樣統一電影的風格。在我的認知系統中,這個工作是最為重要的。

比如拍《夜宴》的過程我現在回想都覺得很有趣,劇組中無論攝影還是美術都有講故事的能力,導演也有這種能力。那麼我們就變成幫導演講他的故事,畢竟最後還是要由他進行情感輸出。

《夜宴》劇照

所以首先我要調整自己。比如我很喜歡講話,那我就必須了解不喜歡講話的人是什麼感覺,不然怎麼拍都是不對的。

其次是幫助演員理解時代和故事。如果他不熟悉古代,我就會給他看古代的東西或者製作道具回答他的問題。演員看完之後可能會更理解人物的生理與心理處境,這就像是去到他的心理和潛意識中,幫助他呈現。

最後我會用寫實、可信的服化道與畫面,讓觀眾相信導演的想法。導演要是想用超現實的風格,那從第一個鏡頭開始就必須是超現實的,整個風格要貫穿始終。我們經常說美術就是建立一個他者的世界。

烹小鮮:美術指導和美術設計的工作有何不同?

葉錦添:我覺得是分工不同,就像一些攝影指導現在不拿機器,手下的攝影師會幫他拍。

烹小鮮:這是電影工業化的一種表現麼?

葉錦添:或許是源於體力和分工,比如年紀大的攝影師沒法全程扛著機器拍,但他的攝影經驗是寶貴和豐富的,如果有了這種體系他的攝影能力能得以延續。

但長此以往「指導們」可能會產生惰性,我甚至覺得如果自己當導演,不親自拿攝影機拍是沒法做好的,因為攝影機本身就有情緒。這個情緒包括幫助敘事遞進、觀察演員的表演等,最厲害的攝影是通過他的觀察和拍攝,連接到人物的世界。

但現在什麼都是開會決定,要是談的好、談的細,整個電影都是模擬出來的,不是真正在現場的感受,攝影師和人物也變得沒那麼重要,甚至演員都不用來。那這樣做出來的東西有什麼意思?我們又究竟在看什麼呢?

當然話說回來,各有好處,電影確實越來越工業化,分工越來越細了。

烹小鮮:現在大家都在拍現實題材的電影,但在拍攝過程已經失去了跟現實的連接。

葉錦添:只有紀錄片是我要進入和表現另外一個世界。不過我覺得因為美國電影早期擁有極大的特權,整個世界好像都可以隨意挪用。所以就變成他們去詮釋自己喜歡的東西,不喜歡的也可以抹掉。

很遺憾,這種方法現在變成了一種共有的經驗,連我們都很難洗掉這種現狀,自己的主體性在一點點迷失,這個東西很好玩。

烹小鮮:您接到一個項目之後一般會做哪些準備?

葉錦添:我最大的工夫應該花在了解導演上,有些導演就很快會達成默契,有一些卻很難了解,各式各樣都有,但與人合作一定是有趣的。

而且現在我覺得做一部好電影很難,不止外部的問題,內部就有很多東西需要發現,所以真的要冒險,大膽的嘗試。就算有時可能不成功,但我自己反倒是對電影越來越有感覺。

烹小鮮:在和導演的溝通中,如果出現創作理念相悖的情況您會如何解決?

葉錦添:只要認真拍,我會接受一些建議。但如果太不一樣那還是不要在一起工作了。

烹小鮮:您挑選劇本的標準是什麼?

葉錦添:我會選擇沒做過的、更新鮮的。

其實我的思想不局限於電影,還有其他空間和角度,所以我看事情不會那麼急躁,比如世界似乎是平面的,那你就只能看到表面的大小,但它的背後不僅於此。所以我會縱深去看,很小的東西底下也可能深到不得了

當你這樣看待事物,它的內在大多是連接的,所以不用花太多力氣去看其他東西,我是蠻忠於這件事兒的,也對其很有興趣。

烹小鮮:除了美術指導,您還是服裝設計師和視覺藝術家,您自己更喜歡哪種身份?

葉錦添:我沒想那麼多,只是希望做不同的東西。接下來我想在倫敦把電影繼續拍下去。

烹小鮮:由您自己拍攝的?

葉錦添:它是我對英國的一些感覺。我一直覺得英國的思想對世界影響很大,包括中國也未能倖免,甚至我之前也有西上東下的問題。所以我希望通過影片幫助中國人解開這種「壓迫」。

現在我好一些了,起碼能平視他們,但這種自由度我覺得不是大家都有的。

葉錦添在英國

烹小鮮:要有自己的觀察、思考和想像,自己的世界也要特別強大。

葉錦添:要特別空,這樣才能接納很多東西,更要細緻,這樣才能從不同的人身上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如果獲得的深,那他就是你的朋友,如果不深,你就覺得他是個混蛋。這也是一個賭注,就像下棋一樣,我要面對每個人,甚至變成他,把他的方法和觀念記錄下來,做更深化的了解。

烹小鮮:您在去年舉辦了自己的個展,展出的作品相比電影更深奧和晦澀,您會如何區分這兩種創作狀態?

葉錦添:我的創作一直是深奧和晦澀的,但我也希望它是幽默的,所以我很喜歡玩,不會那麼深沉。

烹小鮮:電影還是大眾藝術,那您會降低自己的藝術要求去迎合觀眾的審美麼?

葉錦添:要看跟誰講,如果跟我自己對話,雖然存在有千篇一律的情況,但其實世界很有趣,創作的過程也很好玩。所以我會忠於自己,並在自然的創作中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

那麼有共同喜好的人就會找過來,不喜歡的也會敬而遠之。千萬不要讓所有人都喜歡你。

烹小鮮:那就成大數據了,也挺可怕的。

葉錦添:現在很多人要做大數據的「子民」。

烹小鮮:那您覺得大數據包括AI劇本的出現,是偽電影或者偽藝術的麼?

葉錦添:是非人性的。

人有兩部分,一個是理性一個是感性。感性屬於意識範圍,也有兩個部分:第一是有人打我一拳我感覺痛,我會生氣。另一種是對溫度的感覺、對不同地區的感受。

只有精神感受與物理感受相互交織才算完整,但現在好像只看物理不看精神,大數據就可以決定這個世界的走向。比如大數據說你是黑色的,即使原本你是灰的,可能還有一點藍,但大數據都會按照黑來處理你,你原本的樣子會被極大的扭曲,這是很恐怖的。

烹小鮮:總是迎合固定的需求是一個非常奇怪的發展方向。

葉錦添:從盤古開天闢地就是如此,這個矛盾不會消失。

烹小鮮:就像文藝片和商業片的矛盾,它是沒辦法的。

葉錦添:我舉兩個例子,一個是《羅生門》一個是《教父》。拍攝過程中,它存在藝術與商業不完整的可能性,但正因為此,電影的韻味特別濃,在很完整的情況下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教父》劇照

烹小鮮:今年在FIRST青年電影展上,也有一些沒錢的青年導演用各種奇怪的方法拍出了電影,這種情況會讓我覺得年輕人對藝術的思考在拓寬。

葉錦添:為什麼有的人不需要真正的刀劍,拿一根竹子也能打,因為他的心中有一把劍。

你看那些小孩子拍一部片很有感覺,但如果老闆幫他把什麼都弄好,那就完了。甚至如果他不夠穩定和清晰的話,根本就拍不出來。

烹小鮮:年輕導演也達不到商業片的要求。

葉錦添:倒還好,有一些導演很商業,那就繼續拍下去,這個沒有對錯。那站在藝術片導演的立場,他們一定比商業片導演窮,如果你非要追求過多,就想比商業片票房高,那倒成了一個問題。

我覺得每件事都有它自己的屬性,反倒應該有一個面向所有人的多元平臺,讓大家可以共同討論和發展。

烹小鮮:參加短片周是想通過短片做更多元的探索麼?

葉錦添:我對年輕導演很有興趣,會很想看他們的影片。後來有人跟我說有這樣一個影節,我有很多朋友都在這邊,他們都不是輕易參加影節的人,所以我就來了。

其實我在英國也很關心年輕人的成長,我會把有名的大藝術家和新人放在一起,讓他們在我的電影中一起出現、共同創作。但英國人是很裝的,他們可能很生氣。好在可能因為我是外來人,他們不敢對我怎樣,所以好像打破了一種英國傳統的階級觀念。

葉錦添在HiSHorts!廈門短片周頒獎

烹小鮮:您會在中國打破這種平衡,為年輕導演提供更高的平臺麼?

葉錦添:我覺得要看機緣,但最重要的還是原則和基礎。

比如我們要搞紀錄片競賽,那選手必須要清楚什麼是紀錄片,什麼是好的紀錄片。不然就會很奇怪,甚至影響下一代的創作理念。

烹小鮮:是的,那您這次來到短片周感受如何?

葉錦添:我覺得年輕人都很認真也很熱情,哪怕沒經驗我也覺得很不容易。

烹小鮮:熱情和經驗哪個更重要?

葉錦添:不用想太多,我昨天還跟他們在聊,電影節就是要建立一個平臺,你一來就會討論電影,一來就想拍電影,有經驗的人會說,沒經驗的人嘴也不閒著,這才是電影節最有意思的部分。

如果大家都在等著拿獎,那反倒沒勁了。

烹小鮮:近幾年有一些青年導演因為拍攝短片而被大眾關注,您覺得拍短是青年導演進階的舞臺嗎?

葉錦添:是一種方法,如果你是學生最好拍力所能及的東西,但必須要充分地表達自己。表達完,就是我之前提到過的,跟你相關的人一定會找到你。

除了電影,在和葉錦添的對話中,我們還聊到了對傳統藝術的觀察以及對靈魂的思考等問題。因為觀察世界的方法自有玄妙之處,所以他的觀點對我而言十分新鮮。

更難得的是,為了讓我準確理解他的想法,葉錦濤舉了大量例子,想盡辦法讓他「藝術性」的觀察變得「通俗化」。而這似乎也成了他創作電影的一套方法。

採訪結束後,我一直思考這種有理論知識、藝術思考又兼具表述方法的能力。

或許正因為此,他心中最先鋒的藝術才有了在電影中展現的窗口,也正因為此,葉錦添才有資格捧起那座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的獎盃。

- END -

幕後學院金牌課程,可掃碼領券收聽。


相關焦點

  • 絲路電影節專訪葉錦添:《花木蘭》的問題,是他們不懂中國
    |杜思夢編輯|如 今10月13日,電影美術大師葉錦添現身絲綢之路電影節,接受記者專訪。2001年,葉錦添憑藉《臥虎藏龍》登上第73屆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的領獎臺,成為首位獲得這一殊榮的華人藝術家。評論界對葉錦添的評價是:「他的藝術承襲了講求意境的中國文化傳統,向世人展示一種富有東方詩意的超凡世界。」在東西方電影界均有一席之地,葉錦添更能看清各自問題所在。採訪中,葉錦添直言,好萊塢很好,但他們真的不懂中國。
  • 藝術 | 葉錦添 人間自然形而不定
    葉錦添為FENDI The China Peekaboo Project設計的Peekaboo手袋 葉錦添被公眾廣為知曉,是因2001年憑藉李安導演的電影《臥虎藏龍》獲得奧斯卡「最佳美術指導2002年開始,葉錦添參與當代藝術創作,2016年9月,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舉辦《葉錦添:流形》藝術大展,探索其「新東方主義」美學理念。 他的設計,像一條河流,貫穿了時光,從遙遠的過去而來,河水清澈,沿途風景遍覽,古典中可窺得當代,當代裡嗅到過往。飄逸,而堅定。 舊金山歌劇院新編英語歌劇《紅樓夢》,是葉錦添第二次觸及《紅樓夢》這一龐大的題材。
  • 葉錦添 美學的力量
    致力於建立屬於中國自己的電影美學語言,在擔任美術指導的「封神三部曲」中,嘗試超現實主義色彩,讓電影效果介於寫實和想像之間,賦予封神故事新的生命。他的作品講究境界、講究自然、講究素養,讓中國傳統文化通過電影擴散出去,對話世界,為繼承和發揚中國美學精神提供了成功範例,發揮出美學的重要力量。「葉錦添像一個製造奇蹟的礦藏,不停噴發。」導演李少紅曾這樣評價。
  • 雕刻時光 | 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獎1929-2020
    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電影類獎項:奧斯卡金像獎,創辦於1929年。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獎始自第一屆奧斯卡成立至今,獲獎影片已經超過百部。從第13屆開始出現彩色片和黑白片兩類獎,到第39屆為止,中間有第30屆和第31屆兩屆合併為一個獎項,從第40屆開始正式合併為一個獎項。
  • 葉錦添專訪:人會消失,美不會
    《文藝生活周刊》曾經文藝青年的精神聚集地,國內唯一一本專注於音樂、戲劇、文化讀書及跨界文化交流等領域的綜合性獨立文藝雜誌,如今它雖然停刊了,卻留下了這樣一本書,祭奠曾經的青春與理想。本文由浦睿文化提供。
  • 葉錦添:創作就像「打跟頭」
    2001年,葉錦添以電影《臥虎藏龍》獲奧斯卡「最佳美術指導」與英國電影學院「最佳服裝設計」獎,成為首位獲得以上殊榮的華人藝術家,合作對象包括蔡明亮、陳凱歌、馮小剛、李安、吳宇森等知名導演。在電影《赤壁》《夜宴》《一九四二》《風聲》及電視劇《大明宮詞》《橘子紅了》等作品中,他充滿文化氣息與東西方美學碰撞的視覺創作一直備受國際的矚目與肯定。
  • 《黑豹》奧斯卡已提三金 最佳藝術指導、服裝、配樂
    《黑豹》奧斯卡已提三金 最佳藝術指導、服裝、配樂 2019-02-25 11
  • 「新東方主義」美學第一人:葉錦添
    攝於電影《胭脂扣》(1987)現場,導演關錦鵬,攝影:葉錦添與葉錦添相識,我們應該都是從1986年《英雄本色》開始;到《臥虎藏龍》獲奧斯卡最佳美術指導;還有在《胭脂扣》、《霸王別姬》中張國榮和梅豔芳的劇照,那些應該被挽留下的一個時代
  • 文周專訪 葉錦添:夢遊東方陌路,神回詩意昭君
    、方文山購票:點擊【閱讀原文】▲ 出塞因為李玉剛今年的年度舞臺大戲《昭君出塞》,我榮幸地專訪了這部戲的視覺總監,曾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藝術指導獎的香港視覺大師葉錦添老師。正在工作進入瓶頸期時,李玉剛的好友張瑩因為協助楊麗萍的《孔雀》而遇到了正為這部舞劇設計服裝的葉錦添,於是萌生了請他來指導《昭君出塞》的念頭。可是長期奔走在世界各地的葉錦添鮮少回國,一次次地電話邀約,又一次次地取消面談,終於在四個月的漫長等待後,李玉剛和葉錦添第一次見面了。
  • 做客山下學堂開啟大師分享課 葉錦添:創作就像「打跟頭」
    8月29日,受山下學堂邀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藝術指導」獲得者葉錦添,給學員們上了一堂名為「新東方美學」的大師分享課。在現場,葉錦添分享了二十年來的美學歷程,更以最新導演作品勉勵到場的青年創作者,找回對世界的好奇心,擁抱陌生的挑戰。
  • 奧斯卡風向標又來了!導演、藝術指導工會開獎
    奧斯卡風向標又來了! 此外,第23屆藝術指導工會獎(ADG)獲獎名單也於當日揭曉,《黑豹》、《摘金奇緣》和《寵兒》分獲幻想類、現代類和歷史類最佳藝術指導獎。《犬之島》獲得動畫電影最佳藝術指導獎。電視類獎項中,《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和《使女的故事》分別獲得歷史類和現代類最佳藝術指導獎。上一屆奧斯卡獎頒獎禮獲得綜藝類最佳藝術指導獎。
  • 大咖面對面 | 今天,奧斯卡「雙雄」來了
    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2000年,他為武俠電影《臥虎藏龍》作曲配樂,獲得第7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音樂獎!譚盾說,「希望一部電影停演了以後,我們的觀眾下一代,年輕的電影人仍然可以在音樂裡面崇拜導演,聽到編劇家美妙的故事,看到、想像到它的顏色、造型和悽美,以及這個藝術品完美無缺的一種融合和合作。」
  • 【幕後智作】-電影《科洛弗悖論》獨家藝術指導專訪
    《科洛弗悖論》藝術指導代表作品《金剛:骷髏島》《侏羅紀世界》《科洛弗檔案》接著,四次獲得奧斯卡獎的服裝設計師Colleen Atwood也加入了進來。她的作品包括《神奇動物在哪裡》,《愛麗絲夢遊仙境》和《藝伎回憶錄》。  還有更多好消息,我們的製作能夠確保在頂級的攝影棚內進行! 這將是幾年來第一次完全在派拉蒙攝影棚內完成拍攝的派拉蒙電影。
  • ...奧斯卡獎|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戰火屠城|李安導演|臥虎藏龍
    2016年,中國國家一級演員,華人功夫巨星成龍獲得了第89屆奧斯卡終身成就獎,成為首位獲得此獎項的華人演員。2013年,李安導演憑藉自己的首部3D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成為首位獲得此獎項的華人導演。除了成龍和李安導演之外,還有幾位華人影視工作者獲得過奧斯卡獎。
  • 當電影市場不再單純,這位奧斯卡大師有了新選擇
    葉錦添常年一身黑灰的裝束,戴著藏藍色的帽子,低調而儒雅。他是個很難定義的人,他的身份有視覺藝術家、電影與舞臺美術指導、服裝設計師,創作遊走於當代藝術、服裝、舞臺、電影等多元領域。另一個廣為人知的是,他最早在全世界推行他的「新東方主義」的美學理念。他以《誘僧》獲金馬獎最佳美術設計,2000年李安電影作品《臥虎藏龍》中擔綱美術指導與服裝造型設計,並雙項入圍奧斯卡,最終拿到了「最佳美術指導」的小金人。
  • 但丁·法拉蒂:榮獲3次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獎及10次提名的秘密
    中國極具影響力CG領域自媒體76歲的義大利製作設計師但丁·法拉蒂(Dante Ferretti)在電影事業上享譽盛名,他曾榮獲3次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獎及10次提名,及其它眾多電影獎項。第77屆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獎獲獎作品:《飛行員》(2004)
  • 葉錦添,奧斯卡金像獎級別的新東方主義美學
    >        《孔雀》是舞神楊麗萍傾盡半生的嘔心力作,絢麗的舞臺,絕美的服飾,賦予了孔雀超凡的靈性。奧斯卡金像獎——        葉錦添對藝術的狂熱雖招徠一些非議,但其與生俱來敏銳審美觸覺卻成就其一生
  • 中國電影幕後你不知道的那些事,這部紀錄片告訴你答案
    從此,電影,這種獨特的影像表達形式,被納入藝術範疇。由此,義大利早期電影理論家喬託·卡努杜(Ricciotto Canudo)將電影稱之為「第七藝術」。隨著時間的流逝,電影技術和表現手法在突飛猛進的發展。中國電影相對其他國家來說,起步比較晚,但是,也有一定的發展史。
  • 1-92 屆奧斯卡最佳影片|中國入圍奧斯卡<附影片在線連結>
    奧斯卡獲獎名單|中國入圍奧斯卡影片奧斯卡金像獎,正式名稱是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世界上最著名,影響最大的電影獎項。以下是每屆獲獎的片名,有多個譯名的以豆瓣為準,括號裡的時間是電影上映的年份,並非奧斯卡頒獎時間(一般頒獎在上映的後一年)。
  • Week 63 | 如果你也好奇銀幕後的故事
    每當影片結束,倘若沒有彩蛋,你是會選擇即刻離開座位,走出影廳,還是會選擇伴著片尾曲與電影故事的餘韻,目光追著快速滾動的演職人員表,多停留一會兒呢?大多數的我們最熟悉的演職人員無非是導演、編劇和領銜主演們,而對那些幕後負責攝影、美術、特效、聲音、配音等的工作者,卻知之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