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8月2日晚,6位農民身著古銅色服裝,臉上塗著古銅色油彩,分別挑著銅匠、箍桶匠、皮匠、篾匠和修鍋匠的擔子,拿著彈棉花的弓和棰,亮相泰州鳳城河夜市,引來眾多市民圍觀。
當晚氣溫在36度以上,這些農民穿著表演服裝,冒著酷暑,從柳園評書評話博物館前開始表演,沿途挑著老行當的擔子,來到柳園停車場、三水灣夜市、中國傳統建築風水博物館前,共進行了4場表演,所到之處,引起轟動,逛夜市的市民與遊客紛紛圍攏過來觀看。
「修鍋喲!箍桶噢!彈棉花呀……」這些多年前民間手藝人挑擔走街串巷的吆喝聲,當晚在鳳城河夜市再度迴響。誰能想到,一副擔子、一串吆喝,走過了多少村落街巷,穿越了多少時光歲月。
其實,吆喝是當年手藝人招攬顧客最便利的方式。所幸,這漸漸遠去的吆喝聲,近年來受到人們的重視,2018年,經泰州姜堰區溱潼鎮農民周桐忠的反覆打磨,創作了曲藝表演唱《遠去的吆喝聲》,並找來溱潼湖西、湖濱等村莊曾經做過手藝人的農民,分別在其中擔任角色,本色表演。
今年76歲的表演者顧傳寶說,他們6人都是經歷過吆喝聲年代的老人,能很好演繹那遠去的聲音。顧傳寶在表演唱中扮演銅匠角色,他笑著說,「過去有句俗語,銅匠的擔子,挑到哪裡,響到哪裡。現在我們表演的《遠去的吆喝聲》,演到哪裡,吆喝到哪裡,唱到哪裡,深受市民喜愛。」他自豪地說,許多地方都邀請他們去演,2018年,《遠去的吆喝聲》獲得江蘇省群眾文化最高獎——「五星工程獎」。
「小小刨鑿拿手上,箍桶本是圓料行。長桶圓桶高腳桶,紮實耐用又登樣……」箍桶匠唱起這首他當年的老本行,原汁原味,旋律悠揚。這些水鄉溱潼土生土長的農民,雖然沒有經過專業培訓,卻用質樸和真情,演繹出他們對工匠精神的記憶與傳承。
從上海來泰州旅遊的高老伯說,看了這些地道老手藝人本色表演的《遠去的吆喝聲》,覺得格外親切,喚起了他的懷舊情結、鄉愁記憶。泰州市民王根陵說,《遠去的吆喝聲》再現了我們小時候身邊傳統手工藝人的場景,是對日漸消失的傳統手藝的懷念和追憶,更是呼喚有關部門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存的保護與傳承。
通訊員 沈傑 交匯點記者 顧介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