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電視劇《清平樂》開播引發熱議。
劇中集結了範仲淹、歐陽修、晏殊等一批文人墨客,瞬間在全網颳起了一股宋詞風,讓我們穿越回「背誦全詩」的歲月。
那麼問題來了,背了那麼多唐詩宋詞,「清平樂」的「樂」你是讀作「yuè」還是「lè」?
除此之外,還有哪些詞牌名容易被誤讀?
今天,桃子老師就用四首辛棄疾的名作帶你逐個擊破常見易誤讀的詞牌名!
01
清平樂-「樂」讀作「yuè」
「清平樂」,原為唐教坊曲名,因取用漢樂府「清樂」「平樂」這兩個樂調而命名,本為祈求海內清平的樂曲,又名「清平樂令」「醉東風」「憶蘿月」。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註:亡(wú)賴,這裡指小孩頑皮、淘氣。亡,通「無」。溪邊有座小茅屋,屋旁長滿了青草,大兒子忙著鋤豆、編雞籠,小兒子在溪頭剝著蓮蓬.詩人寥寥數筆將一個農村五口之家的恬淡環境和生活畫面描繪得淋漓盡致,藉此展現對田園生活的嚮往。永遇樂,詞牌名,同樣都是「樂」,此處的「樂」卻讀作「lè」。因《詞綜》在排列詞牌名時,是按詞牌名的最後一個字的讀音排的,最後一個字同樣是「樂」,但「清平樂(yuè)」與「永遇樂(lè)」分屬不同的篇章,由此可以得出兩個「樂」讀音不同。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註:「佛」為通假字,「佛狸」其實是「狴狸」,是狐狸中的一種,此處「佛」讀作「bì」。前有孫權金戈鐵馬為國立功,建立霸業,後有元嘉帝草率作戰,倉皇而逃,詞中大量用典,通過前後對比寫出詩人一腔抱負不能施展的無奈心境。讀suō 時,指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的塊根稱「香附子」,可入藥。踏草是唐宋時期廣為流行的活動,又叫踏青。「踏莎行」本意指古代民間盛行的春天踏青活動。通過追本溯源及查詢「莎」的字義,我們不難確定「踏莎行」作詞牌名時的「莎」應讀"suō"而非「shā」。進退存亡,行藏用舍。小人請學樊須稼。衡門之下可棲遲,日之夕矣牛羊下。去衛靈公,遭桓司馬。東西南北之人也。長沮桀溺耦而耕,丘何為是棲棲者。人生在世,時而高速前進,時而放慢腳步,耕田犁地、放牛養羊也是一種生活方式。與其一意從政卻屢遭挫折,不如歸隱田園,怡然自得。全詞借用儒家經典中的語句,抒發詩人備遭打擊的怨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