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萬眾期待,由王凱、江疏影主演,正午陽光的又一古裝大劇《清平樂》終於和觀眾們見面了。許多不明真相的觀眾在看到片名後,有讀清平yuè的,有讀清平lè的。那麼,問題來了:
問題一:到底是讀清平yuè還是清平lè ?
其實,正確的讀音是清平樂(yuè)。
許多觀眾讀的是清平lè,甚至不少自媒體的作者在宣傳此劇的視頻中都讀的是快樂的「樂」的讀音。看來,讀錯的確實不少,導致本劇的主演王凱和江疏影,也不得不在微博中特意發表情包進行了強調。
王凱微博寫道:「看我口型:已閱yuè,是yuè不是lè,是yuè躲不過。」 隨後女主江疏影也在微博同樣曬出自己的角色表情包:「嘟嘴yue,咧嘴le。來 跟我一起嘟嘴說清平樂yue。誰再讀錯,請自覺罰抄100遍」。
當然,這也不能怪觀眾,畢竟許多觀眾不知道「清平樂」這三個字是何意,又有何來歷。清平樂(yuè),原為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牌名,又名「清平樂令」、「醉東風」、「憶蘿月」,為宋詞常用詞牌。既然最初來自樂曲,自然就應該讀音樂的yuè音了。
問題二:「清平樂」這個詞牌名與本劇有何關係, 為何本劇叫這個名字?
「清平樂」這個帶有古典意味的詞牌名與本劇有什麼關係呢?或者本劇為什麼叫這個名呢?根據官宣來看,此劇定檔之前叫《孤城閉》,改編自米蘭lady的同名小說《孤城閉》。而「清平樂」與「孤城閉」之間又有什麼聯繫呢?為何要改名呢?
縱觀歷代《清平樂》作品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清平樂》詞創作伊始,內容多傷春惜別、男女戀情,感情比較低沉,詞風婉約;而「孤城閉」也是顯示出一種悲涼、悽楚、內心憋悶的情境。兩者從風格上是一致的。由此可以猜測出,無論本劇是否改名,其基調應該是悲涼灰暗的。
此劇一開始,悠遠清揚的樂聲響起,夜色朦朧,不經意間便把人帶入到那種蒼涼清幽的意境之中。宮牆之間,一名年輕侍婢手提燈籠,為一年長婢女照亮腳下,同時照亮了前方溼冷的路面。原來是宋仁宗趙禎的乳母,被叫到宋仁宗的寢宮質問他生母之事。乳母不敢相告,即使年輕的小皇帝震怒,她也只敢提當今太后便是皇上的母親。
天亮後,趙禎一氣之下,決定去把自己的生母接回來。到了地方之後,他母親的住所近在咫尺,而他卻先後被護衛和自己的老師晏殊阻攔,即使拔劍相向,對方也不相讓,反而苦勸趙禎為國家社稷以及大宋的祖制著想,聲稱他的母親就是當朝太后,不肯放行。
看到這裡,就讓人產生一種十分鬱悶卻找不著發洩口的感覺。他可是皇帝呀!一朝天子,卻連自己的親身母親都無法相見。即使他是皇帝,有著萬般權力,卻也受著禮制的束縛。看到這裡,忽然有些明白了為何此劇原名叫做「孤城閉」,想必人人的心中都有一種無奈感,因無法釋放,只能封閉自己變作一座孤城。皇帝姑且如此,足以折射出宮中其他人的命運了。
著眼於歷史,此劇宋仁宗所處於北宋初期,離建國已有六十來年歷史,也正處「仁宗盛治,天下雍熙,海晏河清,四海昇平」的時代。當時禮教漸漸盛行,漢唐的外放風氣漸漸收攏,開始走向內斂。所以,時代造就的產物必然是人格內心矛盾分化,既嚮往開放,卻又被層層禮制所束縛。既然無法「奔放」,那就只能「自閉」了。這樣,更好理解取名「孤城閉」的來歷了。
「清平樂」,可理解為國泰民安、四海清平之意,以此命名,恰恰融合了這段歷史時期的時代特點,而這種繁榮景象下,卻是犧牲自我,保全禮制的成果。因此,此劇由「孤城閉」改名為「清平樂」,內涵上更加升華了一層,改的還是不錯的。
首播之後,《清平樂》已經引起各種熱議,劇中的人物是否如猜測這般內心存有一座孤城呢?期待劇情後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