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牌名中「樂」字讀音究竟如何讀,學術界對此爭論不斷,聚訟紛紜。潘盛彬認為《永遇樂》中讀yuè,較早將「樂」字讀音問題上升到學術討論,但未論及其他詞牌。金文明將《永遇樂》中讀音定為lè,《清平樂》中音yuè,把《清平樂》的讀音問題提了出來。此後關於《清平樂》「樂」字讀音的討論斷斷續續,彭國忠在《詞牌名「清平樂」的「樂」應怎樣讀》中認為在《清平樂》中讀yuè。而日本青年學者早川太基援引多種文獻,佐證《清平樂》中當讀lè。李雲龍《也談〈清平樂〉中「樂」的讀音》一文通過分析「清平樂」的本事、「樂」的讀音、體式傳播與語詞糾葛,認為《清平樂》中「樂」讀yuè。筆者贊同此說。但同時,導致「lè」音說出現的原因有哪些呢?筆者從文獻學的角度加以分析。
首先,引書非善本完整原始文獻。金文明《〈永遇樂〉的「樂」讀yuè嗎?——與過傳忠先生商榷》文中據引毛先舒《填詞名解》:《永遇樂》,歇拍調也。唐杜秘書工小詞,鄰家有小女名酥香,凡才人歌曲悉能吟諷,尤喜杜詞,遂成踰牆之好。後為僕所訴,杜竟流河朔。臨行,述《永遇樂》詞訣別,女持紙三唱而死。
金文明認為《永遇樂》「實在看不出它同音樂有什麼關係,但卻與『歡樂』似乎有些瓜葛」,申說這一詞牌為表達歡樂而作。實際上金文明曲解了毛氏的觀點。參考善本原始文獻,引文之後還有「第未知此詞,創自杜與否」。說明在毛氏看來,詞牌來源故事的真實性有待考證。即便以此為據,文中也多次提到「歌曲」「唱」,可知《永遇樂》在當時具備詞的音樂屬性,與金氏的理解大相逕庭。
金氏節引《填詞名解》文獻,迴避故事的真實性問題,且不知此書本身存在著忽視詞與音樂關係的弊端,曲解了原文。
其次,迷信舊說、師說。金文和彭文中都援引了一則重要的材料,清代萬樹的《詞律·韻目》。金氏轉引該書:
三、覺韻(「樂」讀yuè)
⑴開元樂⑵中興樂⑶清平樂⑷迎春樂⑸黃鐘樂⑹三部樂⑺齊天樂
⑻西平樂⑼徵部樂⑽大聖樂⑾破陣樂
十、藥韻(「樂」讀lè)
⑴拋球樂⑵歸田樂⑶傾杯樂⑷天下樂⑸思歸樂⑹貧也樂⑺於飛樂
⑻長生樂⑼長壽樂⑽晝夜樂⑾逍遙樂⑿還京樂⒀永遇樂⒁夜半樂
略作分析,以為入覺韻的「樂」讀yuè,藥韻的「樂」讀lè,以萬氏為正解。彭氏補充說明杜文瀾的校注「『樂』與『樂』恐分析有誤,須兼考『十藥』韻」。但並未展開討論,直下斷語支持兩音說,這實際上是對舊說的迷信。清俞樾《詞律》緒言:「《唐·藝文志·經部》樂類有崔令欽《教坊記》一卷,其書羅列曲調之名自獻天花至同心結,凡三百三十有五,而今詞家所傳小令如南歌子、浪淘沙,長調如蘭陵王、入陣樂,其名皆在焉。以此知今之詞古之曲也。而《唐志》列之樂類,又以此知今之詞,古之樂也。」李雲龍結合「破陣樂」和「夜半樂」的分析,提出杜文瀾的做法「顯示了其謹慎認真的學術態度,並非他對讀『yuè』的『樂』全部拿不準」,《清平樂》中「樂」字讀yuè無疑。而且,金文中稱引其先師胡云翼的口頭讀音說:「胡師生前是海內詞學名家,專治宋詞達三十多年。……他講起辛詞《永遇樂》時,從來都是念『樂』為lè的。以他的學問功底,恐怕不會念錯吧!」由於尊崇先師而泥於師說,片面地認為「樂」字音lè。
最後,以詞義的連屬和詞調本事解釋詞牌,望文生義。受金文明結合詞調本事和詞義連屬分析詞牌音義做法的影響,彭國忠說:「詞調中『樂』字讀音的另一個判斷依據,是它與前面文字所組成的語詞或語段的含義,詞調幾個字組合起來表示快樂、歡樂、娛樂等含義的,一般讀『lè』。」有學者據此以為,「清平樂」義為清平安樂,其詞亦多為昌平盛世而歌,將詞調本身和詞作內容關聯起來。根據李雲龍的分析,上述做法對源於樂曲的詞牌名並不適用。不僅如此,同一詞牌下的詞作風格也多種多樣,如寫生活情趣的李白《清平樂·畫堂晨起》,寫懷人思遠的李煜《清平樂·別來春半》,寫奔亡之苦的李清照《清平樂·年年雪裡》等。
從「樂」字音義的演變過程看,《荀子·樂論》說:「夫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說文解字》:「樂,五聲八音總名。」「樂」的本義為音樂,後引申指快樂,通「悅」。《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廣韻·鐸韻》:「樂,喜樂。」依據點校本《宋史》「教坊」條:「八曰大石調,其曲二,曰清平樂、大明樂。」綜合多位學者的論證,可知《清平樂》在唐代原為教坊曲,得名源於聲律中的清調和平調,或因附會李白作《清平調》而聞名遐邇。李氏提出確定詞牌讀音的兩個標準,一方面需要結合詞學、音樂方面的專業屬性進行探討,另一方面則要藉助傳世文獻的記載,系統梳理是否存在連貫有序的讀音傳承,解答了《清平樂》兩音兩義爭議問題。在傳世文獻方面,由於缺少中古時期有關《清平樂》讀音問題的關鍵材料,清代《佩文韻府》和《詞律·韻母》是目前可追溯到的較早的文獻記載,兩書都讀yuè。當代規範辭典和國家指定的中小學教材,在注釋時也都持此觀點。
(本文系陝西師範大學博士自由探索項目「二十世紀《說文》學研究論著考錄」(2018TS022)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年6月23日第1953期 作者:林賢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