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選項加點字讀音有誤的是?看這位老師如何帶學生搞定字詞讀音

2021-01-08 水寒說語文1

無論是小學,還是初中,抑或是高中,每次語文考試,試卷中最常見的一個題型就是「下列選項中加點字讀音有誤(正確)的一項是」。

如果說一般的考試,錯了也就錯了,下次注意不錯就行了。但如果趕上中高考,則可能會麻煩比較大,所謂「一分一操場」,那可真不是說著玩兒的,關鍵時刻多一分或者少一分,就是「質」的差別,說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也不為過。

那面對這種情形,我們該怎麼辦呢?

初、高三,面對中高考,在字詞讀音上,最常見的複習方式是下面圖片中展示的這樣。

或者是這樣的:

把各種讀音易錯的常考的總結在一起,不是這一頁,而可能是幾頁十幾頁甚至更多,然後一點點要學生通過反覆機械訓練記住。

這樣的方式可行嗎?試想,如果讓你短時間內記住十個八個陌生人的名字還可以,但如果短時間內讓你記住百八十個甚至更多陌生人的名字會是什麼感覺?即使臨時記住了,過後也可能忘記,而且必然會頭疼不已,各種模糊,各種混淆。

讀音這個問題也是如此。如果平時不大在意,等到快要中高考了,才想著集中力量打殲滅戰,恐怕到時候被殲滅的就不是敵人,而是自己了。

那這事兒該怎麼辦?「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當然要提前做好準備,不打無準備之仗才好。但提前準備又該如何準備呢?

以北京市中考為例。

2015年之前,在語文《考試說明》中有一個明確的詞語表存在,有800個兩字詞語,200個四字詞語,總共1000個詞語,字詞的音形義考查就在這個範圍之內。

「兩點之間線段最短。」這個數學常識應用到學習上,就看出急功近利來了,相當一部分老師和學生,恨不得從初一開始,就要把這1000個詞語放在學習重點之中,放在早讀中,課堂上,課後作業中,反覆弄熟。結果怎樣呢?

花了這麼多的時間和氣力,當然效果不錯。以讀音題得分為例,每年全北京市近十萬考生,該題得分率是0.98或0.99,也就是說差一點兒就百分之百全對了。

那些年,我帶著學生怎麼做呢?考前我會讓找若干學生在課堂上讀這個詞語表,其他同學注意聽,發現有沒有讀錯,如果讀錯了,大家就要啪啪啪拍三下手掌,然後對著這個讀錯的同學豎起大拇指,向他致敬,一起口中念念有詞:「你真棒!百裡挑一!」確實,一百個人只有一兩個人錯了,偏偏你就做錯了,真的是百裡挑一了。

但是,這個讀音題真的那麼容易應對,那麼容易得分嗎?我們看2016年北京市中考語文的讀音試題。

今年是農曆「猴年」。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共6分)

生肖也叫屬相,是代表十二地支而用來記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種動物。十二屬相之說在東漢時已有記載。在十二屬相中,猴位列第九,即「申猴」。由於「猴」與「侯」同音,人們就通過創作一隻猴子騎在馬背上的吉祥畫、玉雕、木刻、剪紙等藝術作品寓意「馬上封侯」。猴子的形象也常出現在文學作品裡,童話裡有「猴子撈月」,寓言裡有「朝三暮四」, 。有關猴的成語也不少,如「猴年馬月」「沐猴而冠」。可見,「猴」在我國文化領域留下了諸多痕跡。

(1)文中加點字的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2分)

A.生肖(xiāo) 記載(zǎi)

B.生肖(xiào) 記載(zǎi)

C.生肖(xiāo) 記載(zài)

D.生肖(xiào) 記載(zài)

這個題當年的得分情況怎麼樣呢?全北京市平均得分率只有可憐的0.37,也就是說有近三分之二的學生做錯了。僅僅這這一個題就丟了2分,意味著在密集的分數段內,要一下子就落後幾百名開外了。

在這個讀音的問題上的得分率為什麼會出現大跳水呢?

最大的原因是考查範圍放開了,2016年北京市的語文《考試說明》取消了詞語表,不再以1000詞作為字詞的考查範圍,而是將字詞考查範圍擴展為3500常用字及其組成的字詞。

試想,3500常用字,其中還有相當數量的多音字,每個字又可以組成相當數量的詞語,一下子這個範圍就是3500×N,保守來說N≥5,甚至是N≥10或更多,這5倍甚至10倍的擴大意味著什麼?範圍過大,就意味著不可能採取窮盡的方式來解決,沒有了明確的範圍,複習過程中就沒有了抓手,於是就無頭蒼蠅亂撞,或者是臨時抱佛腳。

針對語音題,在考前集中複習,將常考的高頻詞語高危詞語(即多音和易誤讀的字詞)挑選出來,要求學生反覆複習記憶,這種臨時抱佛腳的方式固然有一定效果,但是難免掛一漏萬,一旦某些字詞沒有複習到,或者沒有掌握牢靠,但考試卻很不巧就考到了,那就會遇到很大的麻煩。

比如,2016年的讀音題,關於「記載」的「載」在這個具體語境中的讀音,應該很少有考生會出錯,因為這是複習的重點。但是「生肖」的「肖」在詞語中的讀音,因為大家習慣性地在這個語境中將其讀成一聲,而不是四聲,但正確的讀音卻是四聲,卻在複習過程中被忽略了。於是相當數量的考生出錯了。

那麼,該如何在面對中高考乃至平時的語文考試的讀音題時能手到擒來,遊刃有餘呢?

其中,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就是不要急功近利地將讀音問題放在考前集中力量打殲滅戰,而應該在平時分散開來處理,要打遊擊戰,要各個擊破。

應該在日常教學中時時注意讀音的問題,教師本身要注意讀音的準確,也要時時糾正學生在朗讀課文、回答問題時的讀音錯誤。要培養學生盡力讀準字音的習慣。要師生互相監督,設計各種模式的語音訓練形式,提高學生對讀準字音的重要性的認識。

打遊擊戰也不是簡單地見到一個消滅一個,而應該是見到一個不僅僅消滅一個,而要把與之相關的隱藏起來的一串一起消滅掉。

具體來說,就是要強化語境意識,將漢字的音、形、義緊密結合起來。要構建更為豐富的語境,要點線面結合,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圍剿一個字的讀音。

對於單音易誤的字,不能只是記住這個字的讀音,或者記住這個字在一個詞中的讀音,而應該記住這個字在一連串的詞語中的讀音。比如,「潛」是一個單音字,正確的讀音是qián,但常常被誤讀為qiǎn,這時,就不要單獨記住一個「潛力」之「潛」的讀音,而應該通過查字典,將一系列的由「潛」組成的詞語都讀準。

甚至可以連帶地把更為經典的語境,比如,在古詩文中帶有「潛」的也讀一讀,記一記,比如:「隨風潛入夜,萬物細無聲。」(《春夜喜雨》)「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春江花月夜》)」「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這樣的記憶,雖然看似增加了更多的信息量,加重了記憶的負擔,但實際上卻在記憶中起到了互相印證的作用。某一個字詞忘記了不要緊,可以還有其他的字詞相互印證,點線面結合,這才真正符合高效記憶的規律。

對於多音字,同樣也不要單純記住一個詞就完事了。比如,以「載」為例,不能單純記住「記載」之「載」讀zǎi,那萬一考試中不考「記載」,而是考「登載」「刊載」或者其他的帶有「載」的詞語怎麼辦呢?

因此,也要通過查字典,把這個「載」放在更具體更豐富的語境中。但也要注意,不要只是死記硬背在特定含義下的讀音,而要通過深入理解具體把握。

在認真研究過「載」的不同讀音下的若干義項之後,如果把「載」分成兩種情況,凡是和報刊雜誌有關,或和年份相關的都讀zǎi,凡是和重量有關,或表示「一邊……一邊……」的含義的都讀zài。這樣就比較容易記住了。

當然,還有一些特殊的情況需要特殊記憶,比如常用的「下載」這個「載」讀什麼呢?查字典讀zài,這時候不要小和尚念經,讀無數遍嘗試著把這個記住,而要思考為什麼將其讀音定為zài,是因為下載的東西應該是有價值的,有分量的,因此和重量相關,這樣就不容易記錯了。

至於在姓氏的情況下讀「zài」,如果只是為了考試,這個不需要特意記住,因為「載」雖然屬於常用字,但是這個則是常用字之下的不常用義項。再比如,「鉛筆」的「鉛」在「鉛山」這個語境下讀yán,也屬於常用字的不常用讀音和不常用義項,考試中也不會涉及到。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讀音問題不是臨時突擊就能行的,也不是死記硬背就能行的。這個問題需要從小抓起,從平時抓起,需要把握正確的基本原則,採用合適的辦法才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後記】之前因為「鴻鵠」被讀成「鴻浩」這個新聞事件,我寫了若干篇談論關於讀音問題的文章。今天這一篇算是從理論進一步落地,來到更具體的實踐或者實戰層面。我會在日常教學中要求學生在筆記本中預留一個部分,按照我所講到的原則和方法,專門記錄關於詞語讀音的問題。這樣,三年積累下來,在中考或者將來高考面對讀音問題時,他們就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了。

相關焦點

  • 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 最新字詞讀音修改匯總哪些字詞讀音被改
    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  文章提到,「不少網友查字典發現,許多讀書時期的『規範讀音』現如今竟悄悄變成了『錯誤讀音』;經常讀錯的字音,現在已經成為了對的……」  如: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白雲生處有人家。」「一騎(qí)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 「部分字詞改拼音」是舊聞仍引熱議,專家:讀音不要一刀切
    也有人質疑,更改古詩詞中字詞讀音,破壞了韻律和意境,得不償失。也有資深語文老師接受採訪時稱,應捍衛漢語純潔性,「不贊成根據大眾口味更改讀音」。「我覺得這是一個舊聞,個別字詞拼音的變化早就在教材裡邊體現了,還有《現代漢語詞典》裡面也早就有了,現在把它翻出來,大家覺得有點奇怪吧。」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教授王暉2月19日告訴澎湃新聞。
  • 誰說網友只磕沙雕段子,字詞讀音一改他們比誰都敏感
    最近,原本只對沙雕段子感興趣的網友們突然關心起了字詞讀音皆因有消息稱有一些上學時好不容易糾正過來的錯誤讀音現在就要悄悄被「扶正」了……應(yīng)屆變成了應(yìng)屆粳(jīng)米變成了粳(gěng)米下載(zài)變成了下載
  • 「一些字改讀音」竟是假的?教育部回應來了!
    據界面報導,小學語文課上的字詞拼音登上了微博熱搜,不少網友發現,小時候被語文老師改正的錯誤讀音,現在卻被「官方」認證,變成了現行的規範讀法。 近日,網上熱傳一篇《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的文章,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第6版,不少字詞注釋的漢語拼音已經發生變化。
  • 誰說這屆網友只磕沙雕段子,字詞讀音一改他們比誰都敏感
    突然關心起了字詞讀音皆因有消息稱有一些上學時好不容易糾正過來的錯誤讀音現在就要悄悄被「扶正」了……粳(jīng)米變成了粳(gěng)米下載(zài)變成了下載「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白雲生處有人家。」「一騎(qí)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被老師扣的分都白扣了?這怎麼能行呢!
  • 教材讀音頻繁更迭,錯誤讀音轉正了?
    小學語文課上的字詞拼音登上了微博熱搜,不少網友發現,小時候被語文老師改正的錯誤讀音,現在卻被「官方」認證,變成了現行的規範讀法。近日,網上熱傳一篇《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的文章,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第6版,不少字詞注釋的漢語拼音已經發生變化。
  • 《清平樂》「樂」字讀音誤說探析
    詞牌名中「樂」字讀音究竟如何讀,學術界對此爭論不斷,聚訟紛紜。潘盛彬認為《永遇樂》中讀yuè,較早將「樂」字讀音問題上升到學術討論,但未論及其他詞牌。金文明將《永遇樂》中讀音定為lè,《清平樂》中音yuè,把《清平樂》的讀音問題提了出來。
  • 鬧得沸沸揚揚的「古詩改讀音」,你怎麼看?
    學生王同學認為,為何要迎合大部分人的錯誤而不糾正呢,「如果說都改成讀錯的拼音,可能會覺得說方便了,但是也缺少了感覺,像古詩詞之類的,改了讀音其實就改了字意,在理解古詩詞方面會有些不同,而且考試的時候真的腦子裡亂啊,搞不清到底是哪個讀音。」
  • 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呵護母語,慎改讀音
    每次教委組織語文老師培訓,類似培訓反覆多少次不記得了。革改後的文字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效果如何無人問津? 亂象是:平行班級的學生就同一個字,讀兩個音,家長問學校哪位老師教的讀音對,校長說我去問教務主任,教務主任請教教委……引起家長憤怒……一位初中老師,從事語文教學20年。說起《湖心亭看雪》這篇張岱的文章。
  • 教育部回應「古詩改讀音」!這些字到底該怎麼讀?
    民眾對讀音變化反應這麼大,其實就是熟悉了原讀音不願意改變。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教授王暉:對於這種變化公眾應有一種開放、動態、辯證的語言發展觀。對待這些讀音不要搞一刀切。在教學中、考試中,教師也不應告訴學生,這個讀音就對,那個就錯,畢竟對此類讀音的考查並不體現學生的語言能力。
  • 日語中讀音最多的漢字,一個字竟有100多種讀音!
    學日語的小夥伴在背單詞時,很多人會為漢字的讀音而頭痛。日語裡的漢字讀音非常複雜,不僅有音讀和訓讀之分,而且同一個字的音讀和訓讀也有可能有好幾種,真是讓人傷腦筋。一般的漢字讀音也就2-3種,背起來還算輕鬆。
  • 六年級語文上冊第八單元試卷,題目多樣化,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練習
    比較難寫的是「萍藻」,老師差點寫錯,所以,希望同學們認真審題,看清題目要求,在平常學習中,要特別注意積累和默寫。第二大題用「――」選擇帶點字的正確讀音,考查的字均為多音字,多音字是指一個字有兩個或兩個以上上的讀音。在不同的讀音裡,每個字的意思不盡相同。本題考查的共有6個生字,讀音比較多樣化。
  • 這些字的錯誤讀音竟然「轉正」了?聽聽教育部怎麼說……
    「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白雲生處有人家。」「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一騎(qí)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小編咋覺得哪裡不對勁呢?學生時代作為好學生的小編,到現在還清清楚楚記得語文老師用心良苦糾正讀音的情景,明明說的是:斜在詩中讀xiá,衰在詩中讀cuī,騎在詩中讀jì。
  • 專家談古詩詞讀音調整:字有更革,音有轉移,亦勢所必也
    新京報快訊(記者 王俊)近日,一篇《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的文章刷屏了,「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背了多年的古詩詞讀音變了,這引起廣泛關注。對此,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王暉教授告訴記者,要用開放、辯證的眼光看待語言變化,同時,對待一些讀音不能搞一刀切。
  • 六年級期中考試檢測卷,有一個字的讀音你絕對讀錯了,快看吧!
    2020年春季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下冊期中檢測試卷,注重基礎知識,難易度適中,重點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和語言的運用能力。試卷分為五部分,一是基礎知識,包括拼音、字詞、多音字、關聯詞、標點符號、修改病句、仿寫句子、反問句、排比句、名著等。其中第三題多音字的辨別上,是一個小小的難點。
  • 陳寅恪中「恪」字讀音考證
    在寫這文章前又看到清華官網上有一篇談陳寅恪恪字的讀音文章,而我們再看下清華官網上怎麼說的:大家看,關於陳寅恪的恪字讀音,在我現實生活中就遇到了兩種不一樣的讀音和說法,而我目前了解的(包括我的猜想在內)就有比較典型的七種,都各有說法。但是呢我卻不知道陳寅恪中的恪到底該怎麼讀,這就對我和別人在交談中提及陳寅恪的名字產生了障礙了,以及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所以為了方便研究和溝通交流,我就要考證一下陳寅恪中恪的讀音了。我要如何考證呢?
  • 三年級期中考試,學生語文92分,作文滿分,老師批改不嚴
    鄉村小學期中考試結束,各學校的老師也把學生的試卷帶回了學校。其中也不乏90多分的優秀試卷,可是鄉村學校的老師批改試卷不是特別嚴格,特別是主觀題,本著學生只要寫得合理就給滿分的原則。而作文照顧的程度就特別明顯,字體工整,字數滿足要求,沒有明顯語病,都是可以給滿分的。
  • 普通話讀音標準是怎麼來的
    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它引發了廣泛關注,轉載者包括多家媒體。目前內容已因違規無法查看。     實際上,類似文章早已在網絡流傳,而文中列舉的大部分讀音並非最近才修改,比如「呆(ái改為dāi)板」、「確鑿(zuò改為záo)」早在1985年就已更改。
  • 正確讀音還是大眾讀音?一場對語言發展變化問題的思考
    漢字讀音要改?近日,小學語文課上的字詞標音問題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事情起源於網上熱傳的一篇文章——《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文章提及,部分漢字的讀音因為遷就大眾讀音而進行了更改,把原本「錯誤」的讀音改成了標準讀音。
  • 專家:(讀音)沒有太大必要儘量不修改
    對於文學作品來說,從語言教學方面來看應該讀「正音」,即國家規定的讀音,但古詩產生於歷史進程當中,按照今天的標準讀會不太押韻,容易破壞語言的和諧,所以有人主張用「舊音」讀,這其實有一定道理。「實際教學中,語文老師只要向學生解釋清楚就可以,考試不會考這些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