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讀後感(一)

2021-03-01 鳶都初語

            論孫悟空螺旋上升式的靈性歸元

寒亭一中初中部  王莉

  孫悟空之一生,由靈石起,以鬥戰佛終,始終不變的是其自身的靈性。而孫悟空所歷經的種種磨礪,看似循環往復,實則是螺旋式上升的,在此磨礪過程中,孫悟空的靈性也由純粹的、天然的、未經打磨的原始階段進化到了的超出狹隘界限的充滿大愛大胸襟的高級階段,可謂螺旋上升式的靈性歸元。

    一、石頭神話的意蘊

《西遊記》第一回有云:「……蓋自開天闢地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內懼仙胎,一日迸裂,產一石卵,似圓球樣大。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五官俱備。四肢皆全。」此即言孫悟空是石猴,而且這石猴也不是平常的石頭化成的,而是長時間受「天真地秀」的石頭化成的。天地精華的孕育,承蒙自然恩澤的滋潤,所以孫悟空必定不凡。石頭對於孫悟空而言,只是一個符號,代表他的淵源、出身。它告訴讀者他們生來就是與眾不同的,被賦予一種超越現實、純淨無汙的本原天性。

《西遊記》描繪孫悟空主要是從三個階段著手:大鬧天宮、五行山下、西天取經。對於這塊頑石,靈性主要表現在第一個階段上。在「潺湲名瀑布,真似掛簾帷」、「松竹年年秀,奇花日日新」的花果山水簾洞做美猴王,「春採百花為飲食,夏尋諸果作生涯」。 這與受天地精華時差別不大。在第二回中,突出表現孫悟空的靈性在一個「妙悟」上。「妙悟」二字出自《涅盤無名論》,是指超越尋常的、特別穎慧的覺悟、悟性。孫悟空領悟到祖師打他三下的謎底,三更時分跪地求學。祖師也暗自尋思道:「這廝果然是個天地生成的……」此即表現出孫悟空的聰慧不凡,有著天然悟性。從收服四海千山、奪定海神針、大鬧天宮等事跡來看,孫悟空又是叛逆、桀驁不馴、勇敢與機智的。在它身上少了世俗,少了規矩,而表現為自然天性。被壓五行山下,是從至靈走向修行的過渡。在被壓期間,我們發現,孫悟空開始具有人性了,特別是在認唐僧做師傅時,對伯欽道:「有勞大哥送我師傅,又承大哥替我臉上薅草。」活脫脫一個謙遜人家。雖則如此,但孫悟空身上還是具有原始的野性,不可能一時去除。如它毛毛躁躁,見壞人就打,「猴急」,沒有耐性 。這些都是孫悟空與生俱來的氣質型缺點。可以說,在靈性的表現上,孫悟空聰慧、叛逆、與眾不同。

    二、靈性的入世與對儒家世俗的取捨    1.遊歷模式

孫悟空入世模式是凡間的遊歷。孫悟空是護送唐僧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在這個過程中,孫悟空也經歷了石猴-美猴王-弼馬溫-齊天大聖-孫行者-鬥戰勝佛的一步步轉變。在遊歷中,他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妖魔鬼怪,或憑自己的智慧,或依靠佛祖的力量剷除障礙,最終取得真經,功德圓滿,也因此修道成佛。作者把這一次遊歷當做他們生命的全過程,著力描繪他在這期間的所遇所思,提空給讀者直觀的情緒感受。遊歷模式預言了孫悟空的人間經歷是人生的一次「出軌」,在體悟一番後必定會回歸「正道」。這正為之後靈性歸元作下鋪墊。

    2.象徵幻境的神話王國

西天取經需要通關文牒。《西遊記》中共有十二個文印,那麼共有寶象國、烏雞國、車遲國、西梁女國、祭賽國、朱紫國、獅駝國、比丘國、滅法國、鳳仙郡、玉華州、金平府等十二個國家。每一個國家的經歷都是同一種模式的:唐僧被捉、悟空鬥法、請神降魔。這些國家對於主孫悟空來說都象徵著幻境,從幻境中走出來並打破幻境才是孫悟空所要做的。作者塑造的這些神話王國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意象化。意象代表著更加夢幻,更加虛無,是從虛處著筆表達作者對事物的態度。人物在虛幻後要回到現實,即現實-虛幻-現實,這也說明他們最終的回歸是必然的,作為他們的精神氣質,靈性也必然走向回歸。

    3.與靈性的去留相對應的對儒學的批判與認可

孫悟空亦是反叛的。他不認可既定的秩序,認為有能者居之,打上天宮,要做齊天大聖。不認可生死有命,遊地府更改陽壽。孫悟空是勇者的化身,身上是具備一定的遊俠精神的。喜好路見不平,追求至真至善,做事果斷簡單而從不迂腐猶豫。他身上的精神氣質與儒家精神是背道相馳的。然而,在潛移默化中,孫悟空也漸漸地世俗化了。如在大鬧天宮時,他討了「弼馬溫」一職而「歡歡喜喜」,又問「此官是個幾品?」。這無疑是對科舉制度的認同。再者,他認同「師徒如父子」的秩序,對唐僧畢恭畢敬。在第三十一回中,孫悟空對寶象國公主說:「公主,你如此夫妻兒女情重,你身從何來,怎麼就再不想念你的生身父母?真為不孝之女。」這又是對儒家孝道之說的認可。孫悟空對待正統倫理是矛盾與分裂的,緊箍咒則代表對他的要挾與規範。每當孫悟空有「異心」的時候,唐僧便會念緊箍咒使它妥協。在「真假美猴王」一事中,我們看到原始野性與人性的鬥爭,最終與過去的野性割裂,回到正途。所以,孫悟空是逐漸人格化,逐漸世俗化的。這表示孫悟空他們身上的靈性正在經歷世俗的洗鍊,經歷磨礪的過程。

    三、靈性入世後漸行漸悟的修道過程    1.自我的超脫

在修煉的過程中,孫悟空面臨的不是「富貴場」、「溫柔鄉」的誘惑,而是自身的弱點。它雖然勇敢機智,卻也自負自大、個人主義。它雖有向善之心,但眼界狹小,嫉惡如仇,而不是向人勸善。在它身上具有魔性的因子,所以它也出現在魔幻的世界裡,並且一路與邪魔外道鬥爭。值得一提的是,孫悟空本身也是佔山為王的妖,它與各方鬼怪鬥爭的過程其實也是與自己的魔性做鬥爭的過程。它的缺點和魔性在經歷九九八十一難過程中逐漸改掉和去除,最終達到完美。這是靈性走向回歸時悟道的第一點表現。

    2.參禪與明心見性

孫悟空由石中出來後,便代表了原始欲求:溫飽、長壽、地位。後在取經途中,參佛悟理,最終成為「勝鬥戰佛」,完成修煉。在《西遊記》裡,孫悟空經常被稱為「心猿」,如「意馬憶心猿」、「道昧放心猿」、「心猿妒木母」等等。心猿,佛教語。喻攀緣外境﹑浮躁不安之心有如猿猴。裡語本《維摩經.香積佛品》:「以難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種法,制御其心,乃可調伏。」心有浮躁必要沉心修道。提高自我的修養。這其實與明代晚期的陽明心學有很大關係。心學講求致良知,通過自身的修煉來達到較高的道德境界。在取經路上,孫悟空身先士卒、堅韌不拔、歷經千辛萬苦修成正果。還不時宣揚明心見性:「只要你見性志誠,念念回守處,即是靈山」。

    四、多重主旨中的靈性歸元

《西遊記》有著多重主旨,靈性歸元可看作是其中一種。孫悟空沒有變回石頭,但也去除了俗世因子,回歸靈性,但此時的回歸,已是螺旋上升至另一個境界了。以前的靈性是原始的、天然的、未經打磨的,而後來的靈性則是擁有大智慧的、超然脫俗的、磨礪過的,不可同日而語。在孫悟空這個人物形象上我們可以看出,生命最重要的在於經歷大苦大難、大喜大悲之後對世事萬象看的通透。並以超出狹隘界限的大愛大胸襟,悲憫、愛護世間生靈。《西遊記》最後三章的回目分別為「猿熟馬馴方脫殼,功成行滿見真知」、「九九數完魔滅盡,三三行滿道歸根」、「徑回東土,五聖成真」。體現了著作「圓滿回歸」的思路。

生命貴乎過程。開始便是結局,結局便是開始。《西遊記》所揭示的道理即是注重修煉本心,達到生命的前進與上升,回歸到萬事萬物的本原。正是:靈性歸元,九九歸一。

鬥戰勝佛和潑猴兒

          ——讀西遊,談規則

東辰育英學校   曹亞男

孫悟空護唐僧西天取經後功德圓滿,被曾把他禁錮在五指山的如來佛封為鬥戰勝佛。

這天,因雪休朝廷放假,鬥戰勝佛在家閒來無事,仗著自己出門不用車,又覺得自己已經百八十年沒回老家了,便一個跟頭翻回花果山去探望他的猴子猴孫了。

不想,猴子猴孫們把自己說的「多種樹,造福猴族」的命令執行的十分認真,花果山如今的參天大樹更勝當年。鬥戰勝佛在自己的家門口竟然迷路了!他一邊高興地為這些大樹開心,一邊在大樹上跳來跳去找著出路。

大雪山路滑,鬥戰勝佛一不小心,出溜一下滾到山澗裡去了。

噫!

等鬥戰勝佛再睜眼時,便看見一個「尖嘴縮腮,頭上堆苔蘚,耳中生藤蘿。鬢邊少發多青草,額下無須有綠莎。眉間土,鼻凹泥,十分狼狽;指頭粗,手掌厚,塵垢餘多」的小髒毛猴!

鬥戰勝佛心想:自我被封為佛,在朝廷任職,我的猴子猴孫們也跟著蒙受了佛光的普化,個個都人模人樣,不說知書達禮,也算得都是個「文化猴」了,怎得現在還有這樣可憐的猴子獨自在這「凍死猴」的地方踽踽生活?莫不是我猴族也學某些人類那一套,背著我私下裡搞「花果山欺凌」?不行不行,堅決不行,這還了得?

鬥戰勝佛思索了片刻,便抓起眼前的髒毛猴兒,踩著筋鬥雲,奔水簾洞而去!

「大王來了大王來了!」一聽大王回來了,讀書的猴兒忙向夫子請了假,練武的猴兒也向教練求了情,紛紛來拜見他們的大王。猴兒們懂規矩,平時不怎麼請假的,即使大雪封山,住在近處的猴兒們,能來上課的也都來學堂了。這實在是特殊情況,夫子他們也能體諒。

鬥戰勝佛見猴族的長老們也都來了,便把髒毛猴領到洞中,語氣不悅的問道:「長老們,最近我猴族可是缺糧食了?最後一個貧困猴不是也脫貧了?怎得這裡還有一個?如此這般,真是讓外族羞死我也!」

見大王發了火,洞中的猴子們一聲不敢言。負責脫貧攻堅戰的長老更是納悶,回想自己哪一步工作出了紕漏。

「我認得他,我認得他,四百年前他和我是同窗,可他在學堂不遵守學堂規矩,不完成作業,亂扔垃圾,說髒話,夫子和同學教他他還打人!」有猴兒跳出來憤憤的說道。

「我也認得他,三百年前我和他一起入伍,可他不服從部隊的命令,起床不疊被子,不洗臉不刷牙,還裝病偷懶不參加訓練!」

「我想起來了,二百年前咱們猴族搞脫貧,一對一進行幫助,我把咱們族最有知識、最有耐心的猴子搭配給他,可他覺著自己腦瓜聰明,本領比人家強,去了人家家裡,好吃懶做,衣來張手,飯來張口,不勞動,還怨大家虐待他!」

……

原來,這是一隻到哪兒都不遵守規則的潑猴!

原來如此!原來如此!

鬥戰勝佛思索了片刻,讓長老們號集大大小小的猴子來花果山開了猴族第一個全體大會。

「猴兒們,你們說,大王我為何能成為鬥戰勝佛?」

「大王本領大」「大王護唐僧有功勞」「大王打了很多妖怪」……

「都不對。如果唐僧沒有緊箍咒,我一輩子都是個潑猴!我也曾覺得能上天入地、大鬧天宮、打遍天下無敵手便是厲害!跟了唐僧往西天取經後,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稍有逾越,便口念咒語,痛得我滿地打滾。我恨過如來佛,也恨過觀音菩薩,更恨過唐僧。可我當初有多恨他們,現在就有多感激他們!這世上最厲害的本領,不是七十二變,也不是一個跟頭能翻十萬八千裡,是一個叫『孔子』的人說的『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矩,就是規矩,就是規則。無規矩不成方圓,有了規則才會有秩序。

猴兒們,規則不是一種約束,而是一種成全。規則之下是提升的空間。學堂有了規則,才能做到育猴為本,生活有了規則,才能做到自由又自律,花果山有了規則,才能做到有序運行。大丈夫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大王希望你們能看遍千山萬水,最後成為一個不需要緊箍咒,也能夠自由快樂生活的成熟的猴」。

那冥頑不靈、不受教化、不守規則的潑猴兒呢,哪兒來的回哪兒啦!

了不起的玉皇大帝

           寒亭一中初中部  王麗萍

《西遊記》中的玉皇大帝,是個神秘的存在。不僅天兵天將受他調遣,連觀音菩薩和釋迦牟尼佛祖,也被他召之即來,受他指派。他到底是一個什麼角色呢?

《西遊記》第一回孫悟空出世的時候,這位老人家也橫空登場,書中寫到:驚動高天上聖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又是「高」,又是「聖」,又是「慈」,又是「仁」,又是「尊」。他在靈霄寶殿安坐,確實是「高」,漫天神佛對他惟命是從,確實是「尊」,他是眾神之首,美稱為「聖」,也說得過去,咱們就來看看他的「慈」和「仁」,是如何體現的。

先看第九回,涇河龍王因為改了下雨時辰,剋扣了雨點數量,就被玉帝判了個「剮龍臺」砍頭的死罪。再看第八回,沙悟淨在流沙河中對觀音菩薩訴說犯罪情由:只因在蟠桃會上失手打碎了琉璃盞,玉帝把我打了八百,貶下界來,變成這般模樣。又叫七日一次,將飛劍來穿我胸肋百餘下方回……

那涇河龍王因不尊玉帝旨意被殺,還落了個痛快,沙悟淨這種七天一次的酷刑,就純屬變態折磨了,究其罪因,不過是打了一個「琉璃盞」,而且是「失手」打碎,情有可原,玉帝如此過度懲罰,哪有「慈」?哪有「仁」?

而且像沙悟淨豬悟能這樣的天神,玉帝只管懲罰,不管他們的日常生活。他們在下界為怪為妖,為解決溫飽問題,不得不吃人傷命,如果玉帝真慈真仁,他會這麼處理問題嗎?這傷生的孽債,到底是該由誰來背負?高高在上的玉皇大帝,難道沒有一丁點兒責任嗎?

對天神如此苛責,對凡人怎麼樣呢?看第八十七回:鳳仙郡三年沒下雨了,民甚艱苦,上帝見罪,見罪的原因是:那廝三年前十二月二十五日,朕出行監管萬天,浮遊三界,駕至他方,見那上官正不仁,將齋天素供,推倒餵狗,口出穢言,造有冒犯之罪……而這個郡侯是因為與妻子吵架才發脾氣推倒供桌,所謂穢言本是針對老婆的。玉帝竟然自己對號入座,心胸也忒小了些。而且一人之罪,何必殃及全郡百姓,這種雞毛小事竟然值得大動肝火,還要立下小雞吃米山,哈巴狗舔面山,燈火燒金鎖梃三事,興師動眾,以顯自己決斷之英明。這位玉帝,何止不慈不仁,簡直處事如小兒,活脫脫一個隨心所欲的「巨嬰」啊!

奇怪的是所有的人都對玉帝唯唯諾諾,孫悟空提出「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口號,立刻遭到所有人的追殺,為了維護玉帝的權威,眾神佛使出渾身解數,對孫悟空圍追堵截,只欲除之而後快。

難道玉皇大帝有什麼了不起的本事?可是翻遍了《西遊記》,沒看見玉帝有任何具體的作為,出主意的是別人,衝鋒陷陣的是別人,哪怕舉行蟠桃會這樣的小事情,都是別人在做。他到底有什麼過人之處?

看第七回,佛祖與孫悟空過招的時候,這麼說玉帝:他自幼修持,苦歷過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該有十二萬九千六百年,你算,他該多少年數,方能享受此無極大道!

原來如此!看到這裡,我們明白了,玉帝的本事就是他夠長的修行時間,哪怕他文不行武不行,他也必須當這個玉帝,大家就必須維護他,他就可以任意地處罰任何一個不遵從他的人。

這算什麼規矩!

 

唐僧是個愛哭鬼

固堤街道中心學校  孫莉

以前看86版的電視劇時我覺得唐僧人長得帥,對取經一事非常執著,唯一的缺點是有點不辨忠奸,來回認不出妖精而誤會悟空。他和他的徒弟們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西天取得真經。可當我讀完《西遊記》原著後我發現,唐僧竟然是個愛哭鬼。

話說唐僧剛離開長安不久,來到了雙叉嶺(第十三回 陷虎穴金星解厄 雙叉嶺伯欽留僧),他的兩個隨從被妖精剖腹剜心,剁碎其屍,後唐僧被太白金星所救,又遇到山中獵戶劉伯欽(綽號鎮山太保),伯欽送他過兩界山分別之時,「三藏心驚,輪開手,牽衣執袂,滴淚難分」。這是唐僧第一次哭,這哭裡有著他對前路的無力感。

第十五回「蛇盤山諸神暗佑  鷹愁澗意馬收韁」中唐僧的馬被小白龍吃掉,三藏道「既是他吃了,我如何前進?可憐啊!這萬水千山,怎生走得去?」說著話,淚如雨落。這裡的哭真如行者所言,師父是一膿包啊。

第二十回「黃風嶺唐僧有難  半山中八戒爭先」中唐僧被妖怪擒進黃風洞後說到「徒弟啊,不知你在哪山擒怪,何處降妖,我卻被魔頭拿來,遭此毒害,幾時再得相見?好苦啊!你們若早些兒來,還救得我命,若十分遲了,斷然不能保矣!」一遍嗟嘆,一遍淚落如雨。才受到點阻礙,他就哭不停啦。在第二十二回過流沙河情節中,那長老滿眼下淚道:「似此艱難,怎生得渡!」在面對一點點阻礙後,他又哭了。在第二十五回中,唐僧因為徒弟偷吃人參果而不得不連夜逃走,累得一夜無眠,便淚眼雙垂,怨他三個徒弟。

當然,唐僧的哭有時也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他人。比如:在第四十七回「聖僧夜阻通天水  金木垂慈救小童」中唐僧聽聞陳家莊的人要把自己的孩子獻祭,止不住腮邊淚下。又如:在第七十八回中,唐僧聽聞比丘國國王以小兒心做藥引,唬得個長老骨軟筋麻,止不住腮邊淚墮,忽失聲叫道:「昏君,昏君!為你貪歡愛美,弄出病來,怎麼屈傷這許多小兒性命!苦哉,苦哉!痛殺我也。」從這哭中,我們可以看到唐僧的慈悲之心,他的哭不僅僅是為自己,更是為了他人。

唐僧一心向佛,遇塔掃塔,當他看到佛塔蒙塵時,禁不住心酸落淚。比如第六十二回「滌垢洗心惟掃塔  縛魔歸正乃修身」中寫道:護國金光寺「古殿香燈冷,虛廊葉掃風。凌雲千尺塔,養性幾株松。滿地落花無客過,簷前蛛網任攀籠。空架鼓,枉懸鐘,繪壁塵多彩像朦。講座幽然僧不見,禪堂靜矣鳥常逢。悽涼堪嘆息,寂寞苦無窮。佛前雖有香爐設,灰冷花殘事事空。」三藏心酸,止不住眼中出淚。

唐僧在取經途中還有過短暫的退縮,在第八十一回中,患病的唐僧想委託悟空給唐王帶信,只見長老滴淚道:「臣僧稽首三頓首,萬歲三呼拜聖君,文武兩班同入目,公卿四百共知聞。當年奉旨離東土,指望靈山見世尊。不料途中遭厄難,何期半路有災迍。僧病沉痾難進步,佛門深遠接天門。有經無命空勞碌,啟奏當今別遣人。」唐僧病了幾天就哭,還想著不去取經了,也只有孫悟空知道他為何害病,並用涼水治好他的病。

沒想到書中的唐僧還真是一個愛哭鬼。從唐僧身上,我們除看到他的堅守之外,還能看到他怯懦的一面,其實這何嘗不是人真實的一面呢?面對種種困難時,我們不是那麼十全十美,有時不是那麼無所畏懼,因為畢竟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只希望我們面對種種困難時,不要輕言放棄,相信前途一定是光明的;我們面對種種困難時,不要被其輕易絆倒,應該把其當作一塊塊墊腳石,墊出我們人生的新高度。

     

     

相關焦點

  • 西遊記讀後感 《西遊記》讀後感500字精選5篇
    《西遊記》讀後感500字精選1  《西遊記》是我最愛看的書,它是一本神話故事,也是四大名著之一。它講的是唐朝時期,有一個和尚,和他的三個徒弟一起去西天取經的艱難險阻。  他的三個徒弟有:豬八戒.孫悟空和沙僧。和大家一樣,我最喜歡的就是孫悟空了。他神通廣大,火眼金睛,樂於助人。每次都是孫悟空把唐僧從險境中就,救出來。
  • 「媽媽,讀後感怎麼寫?」愁壞孩子的讀後感,解決辦法在這裡
    寫讀後感,名著讀後感部編版,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同步作文,優秀範文很多孩子一寫讀後感就發愁,今天的文章末尾附上讀後感寫法講解,寫法講解得很細,建議孩子們保存。一、《西遊記》讀後感課本上《西遊記》節選《石猴出世》精彩的內容勾起我的閱讀興趣,我買來原本讀得如痴如醉。今天,讀到了石猴(孫悟空)拜師學藝。故事是這樣的:石猴想要訪仙問道,於是漂洋過海幾十年,來到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拜菩提祖師為師父,菩提祖師給石猴取名「孫悟空」。
  • 《西遊記》讀後感:每個人都是孫悟空
    《西遊記》讀後感《西遊記》敘述唐三藏與徒弟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白龍馬經過九九八十一次磨難,到西天取經的過程。後來,孫悟空與二郎神鬥的昏天黑地,大戰了三百回合之後,一直難分勝負,太上老君一見成了僵局,掏出乾坤圈一砸,正好砸中了孫悟空的頭。當時,孫悟空被砸暈捆了之後心中一定很不爽:說好的單挑呢,你們神仙怎麼一個比一個沒有信用,怎麼還帶高空拋物呢!將孫悟空綁回家後的玉皇大帝,經過一陣竊喜後取而代之的是無可奈何,因為那孫悟空乃女媧補天遺落下的仙石所孕育,無論什麼辦法都無法令他煙消雲散。
  • 水滸傳讀後感 《水滸傳》讀後感500字優秀作文10篇
    《水滸傳》讀後感範文一  四大名著是我國的寶藏,它是我們必讀的書目之一。四大名著分為:鬥智鬥勇的《三國演義》;斬妖除魔的《西遊記》;膾炙人口的《水滸傳》和優美婉轉的《紅樓夢》。而我今天寫的是《水滸傳》。  《水滸傳》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名著,全文語句膾炙人口,令人回味無窮。
  • 《西遊記》讀後感:團結一致800字
    《西遊記》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老少皆宜的作品。其中充滿了離奇,精彩的神話故事,每每讀起《西遊記》,老是會情不自禁地溶入那精彩的情節之中。我曾經一遍又一遍地看那令人著迷的電視連續劇——《西遊記》。而最近,我把《西遊記》一書認真地看了一遍,才真正領略到《西遊記》的文字所帶來的魅力。
  • 《西遊記》讀後感:勇往直前600字
    《西遊記》雖然沒有《三國演義》的豪情壯志,沒有《水滸傳》的兄弟情義,也沒有《伊索寓言》深入淺出的哲理,但是它大膽的想像、奇特的妖魔、變幻無窮的法術深深地吸引著我們。   本書作者吳承恩為讀者講述了唐僧以及其他的三個徒弟一路上歷盡艱險、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取得了真經的故事。
  • 《水滸傳》讀後感1
    初一240班  劉家希    眾所周知,中國四大名著是《水滸傳》、《紅樓夢》、《三國演義》和《西遊記》,今天我就來談談中國第一部歌頌農民起義的長篇章回體小說《水滸傳》。🍉🍉🍉🍉🍉🍉🍉🍉🍉🍉            《水滸傳》 讀後感                              初一 240班  瑙明桑    我讀了《水滸傳》一書。《水滸傳》是明朝施耐庵的作品,他妙筆生花地寫下了108個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把人物的性格特點描繪的淋漓盡致,讓我打心底裡兒無比敬佩。
  • 崔澤敏:《西遊記》遇上正能量,感悟不能多一點?
    (澎湃新聞2020年6月17日)案件中爭議最大的,是老師給繆可馨的作文——西遊記《三打白骨精》讀後感所做的批改。在讀後感末尾,繆可馨寫下了自己的感想:「不要被表面的樣子,虛情假意偽善的一面所矇騙。在如今的社會裡,有人表面看著善良,可內心卻是陰暗的。他們會利用各種各樣的卑鄙手段和陰謀詭計,來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 【一本好書】《圍城》讀後感
    【一本好書】《圍城》讀後感 2020-11-18 19: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靜下心讀一本書,再用3個訣竅分享精彩讀後感
    顧名思義,讀後感重點在「感」字,感想、感悟,心得、體會,凡是讓你產生了問題和想法,啟發了你的思考,值得你用口頭或是書面表達出來的,都是讀後感。一、再微小的輸出,也會加強記憶,促進成長可能有人會抱怨,讀就讀了,還要寫什麼讀後感,沒事找事。
  • 孩子會寫讀後感,作文可以不用管
    我在對孩子的作文訓練中,特別注重讀後感的訓練。我認為,讀後感是一切作文的基礎,掌握了讀後感的寫法,任何文體,對孩子來說,都不再困難。讀後感,就是讀一篇文章或本一本書籍後的所思所感所想所悟。由此也可以引申到觀後感,如看總影片,或一個電視節目,道理都是相通的。
  • 讀後感:讀《愛心樹》有感
    讀後感:《尼爾斯騎鵝旅行記》讀後感讀後感:《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後感讀後感作文:《圓明園的毀滅》讀後感
  • 三國演義讀後感 《三國演義》讀後感(精選5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1  讀完三國演義,心中激動不已,對於書中每個角色都充滿好奇,於是又去查尋了許多相關書籍,之後了解到書中每個著名人物都有其特點、其中我最印象深刻的人物是孔明、曹操、周瑜,孔明一足智多謀、穩重沉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曹操一猜疑心重、為人機警又有謀略,奸雄且多疑。
  • 《三國演義》讀後感200字10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200字1  讀了《三國演義》一書,使我受益匪淺。
  • 關於三國演義的讀後感600字10篇
    關於三國演義的讀後感600字範文一  我成功地讀完了《三國演義》這一篇名著,因為自從買上了《三國演義》這一本書後,一直還沒有來認真、用心去讀這本好書,幸好有了這樣的寒假作業,才讓我讀到了這麼好的小說書。  本篇小說是一步跨度進一個世紀作者成功的塑造了一些個性鮮明,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生動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徵。
  • 溫暖的旅程② | 《流浪地球》讀後感
    溫暖的旅程② | 《流浪地球》讀後感 2020-06-18 02: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三國演義讀後感範文範文5篇
    小學生三國演義讀後感200字範文一  三國演義這本書,讓我想起了諸葛亮、曹操、孫權、劉備、關羽
  • 學會寫讀後感,你也能跟人侃侃而談,不落下風
    說起讀後感,有同學會不屑一顧,小學就學過啦,中學生不玩小學生的遊戲。平時的考場作文,也極少讓寫讀後感,我們幾乎忘了還有讀後感這樣的存在。如果你真是這樣認為,那就大錯特錯了。學寫讀後感遠比你想像的要重要。
  • 三國演義讀後感(精選12篇)
    《三國演義》絕對是一本人人必讀·膾炙人口的益書。  三國演義讀後感5  寒假,我讀了《三國演義》。《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以描寫戰爭為主,反應了蜀、魏、吳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大致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  最讓我感動的是《華容道釋曹操》這一章。
  • 五年級二單元習作《寫讀後感》,跟著老師的步驟,親手寫出好作文
    五年級二單元習作是寫一篇讀後感。顧名思義,讀後感就是讀了某篇文章或某本書後所產生的的感想。我們先了解一下課本的寫作要求和提示。這就是課本啟發我們,不同的內容,會引發不同的感觸,所以根據我們所讀的內容,把自己的感觸寫下來,就是一篇讀後感了。同學們注意了,作文知識是需要隨處學習的,像課本上的這種舉例子法,就是一種很好的寫作方式,因為它通俗易懂,容易被讀者理解和接受,比說半天道理有用的多。所以我們作文也要多寫事例,多講故事,用喜聞樂見的方式寫,人們才會喜歡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