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亭一中初中部 王莉
孫悟空之一生,由靈石起,以鬥戰佛終,始終不變的是其自身的靈性。而孫悟空所歷經的種種磨礪,看似循環往復,實則是螺旋式上升的,在此磨礪過程中,孫悟空的靈性也由純粹的、天然的、未經打磨的原始階段進化到了的超出狹隘界限的充滿大愛大胸襟的高級階段,可謂螺旋上升式的靈性歸元。
一、石頭神話的意蘊《西遊記》第一回有云:「……蓋自開天闢地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內懼仙胎,一日迸裂,產一石卵,似圓球樣大。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五官俱備。四肢皆全。」此即言孫悟空是石猴,而且這石猴也不是平常的石頭化成的,而是長時間受「天真地秀」的石頭化成的。天地精華的孕育,承蒙自然恩澤的滋潤,所以孫悟空必定不凡。石頭對於孫悟空而言,只是一個符號,代表他的淵源、出身。它告訴讀者他們生來就是與眾不同的,被賦予一種超越現實、純淨無汙的本原天性。
《西遊記》描繪孫悟空主要是從三個階段著手:大鬧天宮、五行山下、西天取經。對於這塊頑石,靈性主要表現在第一個階段上。在「潺湲名瀑布,真似掛簾帷」、「松竹年年秀,奇花日日新」的花果山水簾洞做美猴王,「春採百花為飲食,夏尋諸果作生涯」。 這與受天地精華時差別不大。在第二回中,突出表現孫悟空的靈性在一個「妙悟」上。「妙悟」二字出自《涅盤無名論》,是指超越尋常的、特別穎慧的覺悟、悟性。孫悟空領悟到祖師打他三下的謎底,三更時分跪地求學。祖師也暗自尋思道:「這廝果然是個天地生成的……」此即表現出孫悟空的聰慧不凡,有著天然悟性。從收服四海千山、奪定海神針、大鬧天宮等事跡來看,孫悟空又是叛逆、桀驁不馴、勇敢與機智的。在它身上少了世俗,少了規矩,而表現為自然天性。被壓五行山下,是從至靈走向修行的過渡。在被壓期間,我們發現,孫悟空開始具有人性了,特別是在認唐僧做師傅時,對伯欽道:「有勞大哥送我師傅,又承大哥替我臉上薅草。」活脫脫一個謙遜人家。雖則如此,但孫悟空身上還是具有原始的野性,不可能一時去除。如它毛毛躁躁,見壞人就打,「猴急」,沒有耐性 。這些都是孫悟空與生俱來的氣質型缺點。可以說,在靈性的表現上,孫悟空聰慧、叛逆、與眾不同。
二、靈性的入世與對儒家世俗的取捨 1.遊歷模式孫悟空入世模式是凡間的遊歷。孫悟空是護送唐僧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在這個過程中,孫悟空也經歷了石猴-美猴王-弼馬溫-齊天大聖-孫行者-鬥戰勝佛的一步步轉變。在遊歷中,他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妖魔鬼怪,或憑自己的智慧,或依靠佛祖的力量剷除障礙,最終取得真經,功德圓滿,也因此修道成佛。作者把這一次遊歷當做他們生命的全過程,著力描繪他在這期間的所遇所思,提空給讀者直觀的情緒感受。遊歷模式預言了孫悟空的人間經歷是人生的一次「出軌」,在體悟一番後必定會回歸「正道」。這正為之後靈性歸元作下鋪墊。
2.象徵幻境的神話王國西天取經需要通關文牒。《西遊記》中共有十二個文印,那麼共有寶象國、烏雞國、車遲國、西梁女國、祭賽國、朱紫國、獅駝國、比丘國、滅法國、鳳仙郡、玉華州、金平府等十二個國家。每一個國家的經歷都是同一種模式的:唐僧被捉、悟空鬥法、請神降魔。這些國家對於主孫悟空來說都象徵著幻境,從幻境中走出來並打破幻境才是孫悟空所要做的。作者塑造的這些神話王國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意象化。意象代表著更加夢幻,更加虛無,是從虛處著筆表達作者對事物的態度。人物在虛幻後要回到現實,即現實-虛幻-現實,這也說明他們最終的回歸是必然的,作為他們的精神氣質,靈性也必然走向回歸。
3.與靈性的去留相對應的對儒學的批判與認可孫悟空亦是反叛的。他不認可既定的秩序,認為有能者居之,打上天宮,要做齊天大聖。不認可生死有命,遊地府更改陽壽。孫悟空是勇者的化身,身上是具備一定的遊俠精神的。喜好路見不平,追求至真至善,做事果斷簡單而從不迂腐猶豫。他身上的精神氣質與儒家精神是背道相馳的。然而,在潛移默化中,孫悟空也漸漸地世俗化了。如在大鬧天宮時,他討了「弼馬溫」一職而「歡歡喜喜」,又問「此官是個幾品?」。這無疑是對科舉制度的認同。再者,他認同「師徒如父子」的秩序,對唐僧畢恭畢敬。在第三十一回中,孫悟空對寶象國公主說:「公主,你如此夫妻兒女情重,你身從何來,怎麼就再不想念你的生身父母?真為不孝之女。」這又是對儒家孝道之說的認可。孫悟空對待正統倫理是矛盾與分裂的,緊箍咒則代表對他的要挾與規範。每當孫悟空有「異心」的時候,唐僧便會念緊箍咒使它妥協。在「真假美猴王」一事中,我們看到原始野性與人性的鬥爭,最終與過去的野性割裂,回到正途。所以,孫悟空是逐漸人格化,逐漸世俗化的。這表示孫悟空他們身上的靈性正在經歷世俗的洗鍊,經歷磨礪的過程。
三、靈性入世後漸行漸悟的修道過程 1.自我的超脫在修煉的過程中,孫悟空面臨的不是「富貴場」、「溫柔鄉」的誘惑,而是自身的弱點。它雖然勇敢機智,卻也自負自大、個人主義。它雖有向善之心,但眼界狹小,嫉惡如仇,而不是向人勸善。在它身上具有魔性的因子,所以它也出現在魔幻的世界裡,並且一路與邪魔外道鬥爭。值得一提的是,孫悟空本身也是佔山為王的妖,它與各方鬼怪鬥爭的過程其實也是與自己的魔性做鬥爭的過程。它的缺點和魔性在經歷九九八十一難過程中逐漸改掉和去除,最終達到完美。這是靈性走向回歸時悟道的第一點表現。
2.參禪與明心見性孫悟空由石中出來後,便代表了原始欲求:溫飽、長壽、地位。後在取經途中,參佛悟理,最終成為「勝鬥戰佛」,完成修煉。在《西遊記》裡,孫悟空經常被稱為「心猿」,如「意馬憶心猿」、「道昧放心猿」、「心猿妒木母」等等。心猿,佛教語。喻攀緣外境﹑浮躁不安之心有如猿猴。裡語本《維摩經.香積佛品》:「以難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種法,制御其心,乃可調伏。」心有浮躁必要沉心修道。提高自我的修養。這其實與明代晚期的陽明心學有很大關係。心學講求致良知,通過自身的修煉來達到較高的道德境界。在取經路上,孫悟空身先士卒、堅韌不拔、歷經千辛萬苦修成正果。還不時宣揚明心見性:「只要你見性志誠,念念回守處,即是靈山」。
四、多重主旨中的靈性歸元《西遊記》有著多重主旨,靈性歸元可看作是其中一種。孫悟空沒有變回石頭,但也去除了俗世因子,回歸靈性,但此時的回歸,已是螺旋上升至另一個境界了。以前的靈性是原始的、天然的、未經打磨的,而後來的靈性則是擁有大智慧的、超然脫俗的、磨礪過的,不可同日而語。在孫悟空這個人物形象上我們可以看出,生命最重要的在於經歷大苦大難、大喜大悲之後對世事萬象看的通透。並以超出狹隘界限的大愛大胸襟,悲憫、愛護世間生靈。《西遊記》最後三章的回目分別為「猿熟馬馴方脫殼,功成行滿見真知」、「九九數完魔滅盡,三三行滿道歸根」、「徑回東土,五聖成真」。體現了著作「圓滿回歸」的思路。
生命貴乎過程。開始便是結局,結局便是開始。《西遊記》所揭示的道理即是注重修煉本心,達到生命的前進與上升,回歸到萬事萬物的本原。正是:靈性歸元,九九歸一。
鬥戰勝佛和潑猴兒
——讀西遊,談規則
東辰育英學校 曹亞男
孫悟空護唐僧西天取經後功德圓滿,被曾把他禁錮在五指山的如來佛封為鬥戰勝佛。
這天,因雪休朝廷放假,鬥戰勝佛在家閒來無事,仗著自己出門不用車,又覺得自己已經百八十年沒回老家了,便一個跟頭翻回花果山去探望他的猴子猴孫了。
不想,猴子猴孫們把自己說的「多種樹,造福猴族」的命令執行的十分認真,花果山如今的參天大樹更勝當年。鬥戰勝佛在自己的家門口竟然迷路了!他一邊高興地為這些大樹開心,一邊在大樹上跳來跳去找著出路。
大雪山路滑,鬥戰勝佛一不小心,出溜一下滾到山澗裡去了。
噫!
等鬥戰勝佛再睜眼時,便看見一個「尖嘴縮腮,頭上堆苔蘚,耳中生藤蘿。鬢邊少發多青草,額下無須有綠莎。眉間土,鼻凹泥,十分狼狽;指頭粗,手掌厚,塵垢餘多」的小髒毛猴!
鬥戰勝佛心想:自我被封為佛,在朝廷任職,我的猴子猴孫們也跟著蒙受了佛光的普化,個個都人模人樣,不說知書達禮,也算得都是個「文化猴」了,怎得現在還有這樣可憐的猴子獨自在這「凍死猴」的地方踽踽生活?莫不是我猴族也學某些人類那一套,背著我私下裡搞「花果山欺凌」?不行不行,堅決不行,這還了得?
鬥戰勝佛思索了片刻,便抓起眼前的髒毛猴兒,踩著筋鬥雲,奔水簾洞而去!
「大王來了大王來了!」一聽大王回來了,讀書的猴兒忙向夫子請了假,練武的猴兒也向教練求了情,紛紛來拜見他們的大王。猴兒們懂規矩,平時不怎麼請假的,即使大雪封山,住在近處的猴兒們,能來上課的也都來學堂了。這實在是特殊情況,夫子他們也能體諒。
鬥戰勝佛見猴族的長老們也都來了,便把髒毛猴領到洞中,語氣不悅的問道:「長老們,最近我猴族可是缺糧食了?最後一個貧困猴不是也脫貧了?怎得這裡還有一個?如此這般,真是讓外族羞死我也!」
見大王發了火,洞中的猴子們一聲不敢言。負責脫貧攻堅戰的長老更是納悶,回想自己哪一步工作出了紕漏。
「我認得他,我認得他,四百年前他和我是同窗,可他在學堂不遵守學堂規矩,不完成作業,亂扔垃圾,說髒話,夫子和同學教他他還打人!」有猴兒跳出來憤憤的說道。
「我也認得他,三百年前我和他一起入伍,可他不服從部隊的命令,起床不疊被子,不洗臉不刷牙,還裝病偷懶不參加訓練!」
「我想起來了,二百年前咱們猴族搞脫貧,一對一進行幫助,我把咱們族最有知識、最有耐心的猴子搭配給他,可他覺著自己腦瓜聰明,本領比人家強,去了人家家裡,好吃懶做,衣來張手,飯來張口,不勞動,還怨大家虐待他!」
……
原來,這是一隻到哪兒都不遵守規則的潑猴!
原來如此!原來如此!
鬥戰勝佛思索了片刻,讓長老們號集大大小小的猴子來花果山開了猴族第一個全體大會。
「猴兒們,你們說,大王我為何能成為鬥戰勝佛?」
「大王本領大」「大王護唐僧有功勞」「大王打了很多妖怪」……
「都不對。如果唐僧沒有緊箍咒,我一輩子都是個潑猴!我也曾覺得能上天入地、大鬧天宮、打遍天下無敵手便是厲害!跟了唐僧往西天取經後,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稍有逾越,便口念咒語,痛得我滿地打滾。我恨過如來佛,也恨過觀音菩薩,更恨過唐僧。可我當初有多恨他們,現在就有多感激他們!這世上最厲害的本領,不是七十二變,也不是一個跟頭能翻十萬八千裡,是一個叫『孔子』的人說的『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矩,就是規矩,就是規則。無規矩不成方圓,有了規則才會有秩序。
猴兒們,規則不是一種約束,而是一種成全。規則之下是提升的空間。學堂有了規則,才能做到育猴為本,生活有了規則,才能做到自由又自律,花果山有了規則,才能做到有序運行。大丈夫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大王希望你們能看遍千山萬水,最後成為一個不需要緊箍咒,也能夠自由快樂生活的成熟的猴」。
那冥頑不靈、不受教化、不守規則的潑猴兒呢,哪兒來的回哪兒啦!
了不起的玉皇大帝
寒亭一中初中部 王麗萍
《西遊記》中的玉皇大帝,是個神秘的存在。不僅天兵天將受他調遣,連觀音菩薩和釋迦牟尼佛祖,也被他召之即來,受他指派。他到底是一個什麼角色呢?
《西遊記》第一回孫悟空出世的時候,這位老人家也橫空登場,書中寫到:驚動高天上聖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又是「高」,又是「聖」,又是「慈」,又是「仁」,又是「尊」。他在靈霄寶殿安坐,確實是「高」,漫天神佛對他惟命是從,確實是「尊」,他是眾神之首,美稱為「聖」,也說得過去,咱們就來看看他的「慈」和「仁」,是如何體現的。
先看第九回,涇河龍王因為改了下雨時辰,剋扣了雨點數量,就被玉帝判了個「剮龍臺」砍頭的死罪。再看第八回,沙悟淨在流沙河中對觀音菩薩訴說犯罪情由:只因在蟠桃會上失手打碎了琉璃盞,玉帝把我打了八百,貶下界來,變成這般模樣。又叫七日一次,將飛劍來穿我胸肋百餘下方回……
那涇河龍王因不尊玉帝旨意被殺,還落了個痛快,沙悟淨這種七天一次的酷刑,就純屬變態折磨了,究其罪因,不過是打了一個「琉璃盞」,而且是「失手」打碎,情有可原,玉帝如此過度懲罰,哪有「慈」?哪有「仁」?
而且像沙悟淨豬悟能這樣的天神,玉帝只管懲罰,不管他們的日常生活。他們在下界為怪為妖,為解決溫飽問題,不得不吃人傷命,如果玉帝真慈真仁,他會這麼處理問題嗎?這傷生的孽債,到底是該由誰來背負?高高在上的玉皇大帝,難道沒有一丁點兒責任嗎?
對天神如此苛責,對凡人怎麼樣呢?看第八十七回:鳳仙郡三年沒下雨了,民甚艱苦,上帝見罪,見罪的原因是:那廝三年前十二月二十五日,朕出行監管萬天,浮遊三界,駕至他方,見那上官正不仁,將齋天素供,推倒餵狗,口出穢言,造有冒犯之罪……而這個郡侯是因為與妻子吵架才發脾氣推倒供桌,所謂穢言本是針對老婆的。玉帝竟然自己對號入座,心胸也忒小了些。而且一人之罪,何必殃及全郡百姓,這種雞毛小事竟然值得大動肝火,還要立下小雞吃米山,哈巴狗舔面山,燈火燒金鎖梃三事,興師動眾,以顯自己決斷之英明。這位玉帝,何止不慈不仁,簡直處事如小兒,活脫脫一個隨心所欲的「巨嬰」啊!
奇怪的是所有的人都對玉帝唯唯諾諾,孫悟空提出「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口號,立刻遭到所有人的追殺,為了維護玉帝的權威,眾神佛使出渾身解數,對孫悟空圍追堵截,只欲除之而後快。
難道玉皇大帝有什麼了不起的本事?可是翻遍了《西遊記》,沒看見玉帝有任何具體的作為,出主意的是別人,衝鋒陷陣的是別人,哪怕舉行蟠桃會這樣的小事情,都是別人在做。他到底有什麼過人之處?
看第七回,佛祖與孫悟空過招的時候,這麼說玉帝:他自幼修持,苦歷過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該有十二萬九千六百年,你算,他該多少年數,方能享受此無極大道!
原來如此!看到這裡,我們明白了,玉帝的本事就是他夠長的修行時間,哪怕他文不行武不行,他也必須當這個玉帝,大家就必須維護他,他就可以任意地處罰任何一個不遵從他的人。
這算什麼規矩!
唐僧是個愛哭鬼
固堤街道中心學校 孫莉
以前看86版的電視劇時我覺得唐僧人長得帥,對取經一事非常執著,唯一的缺點是有點不辨忠奸,來回認不出妖精而誤會悟空。他和他的徒弟們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西天取得真經。可當我讀完《西遊記》原著後我發現,唐僧竟然是個愛哭鬼。
話說唐僧剛離開長安不久,來到了雙叉嶺(第十三回 陷虎穴金星解厄 雙叉嶺伯欽留僧),他的兩個隨從被妖精剖腹剜心,剁碎其屍,後唐僧被太白金星所救,又遇到山中獵戶劉伯欽(綽號鎮山太保),伯欽送他過兩界山分別之時,「三藏心驚,輪開手,牽衣執袂,滴淚難分」。這是唐僧第一次哭,這哭裡有著他對前路的無力感。
第十五回「蛇盤山諸神暗佑 鷹愁澗意馬收韁」中唐僧的馬被小白龍吃掉,三藏道「既是他吃了,我如何前進?可憐啊!這萬水千山,怎生走得去?」說著話,淚如雨落。這裡的哭真如行者所言,師父是一膿包啊。
第二十回「黃風嶺唐僧有難 半山中八戒爭先」中唐僧被妖怪擒進黃風洞後說到「徒弟啊,不知你在哪山擒怪,何處降妖,我卻被魔頭拿來,遭此毒害,幾時再得相見?好苦啊!你們若早些兒來,還救得我命,若十分遲了,斷然不能保矣!」一遍嗟嘆,一遍淚落如雨。才受到點阻礙,他就哭不停啦。在第二十二回過流沙河情節中,那長老滿眼下淚道:「似此艱難,怎生得渡!」在面對一點點阻礙後,他又哭了。在第二十五回中,唐僧因為徒弟偷吃人參果而不得不連夜逃走,累得一夜無眠,便淚眼雙垂,怨他三個徒弟。
當然,唐僧的哭有時也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他人。比如:在第四十七回「聖僧夜阻通天水 金木垂慈救小童」中唐僧聽聞陳家莊的人要把自己的孩子獻祭,止不住腮邊淚下。又如:在第七十八回中,唐僧聽聞比丘國國王以小兒心做藥引,唬得個長老骨軟筋麻,止不住腮邊淚墮,忽失聲叫道:「昏君,昏君!為你貪歡愛美,弄出病來,怎麼屈傷這許多小兒性命!苦哉,苦哉!痛殺我也。」從這哭中,我們可以看到唐僧的慈悲之心,他的哭不僅僅是為自己,更是為了他人。
唐僧一心向佛,遇塔掃塔,當他看到佛塔蒙塵時,禁不住心酸落淚。比如第六十二回「滌垢洗心惟掃塔 縛魔歸正乃修身」中寫道:護國金光寺「古殿香燈冷,虛廊葉掃風。凌雲千尺塔,養性幾株松。滿地落花無客過,簷前蛛網任攀籠。空架鼓,枉懸鐘,繪壁塵多彩像朦。講座幽然僧不見,禪堂靜矣鳥常逢。悽涼堪嘆息,寂寞苦無窮。佛前雖有香爐設,灰冷花殘事事空。」三藏心酸,止不住眼中出淚。
唐僧在取經途中還有過短暫的退縮,在第八十一回中,患病的唐僧想委託悟空給唐王帶信,只見長老滴淚道:「臣僧稽首三頓首,萬歲三呼拜聖君,文武兩班同入目,公卿四百共知聞。當年奉旨離東土,指望靈山見世尊。不料途中遭厄難,何期半路有災迍。僧病沉痾難進步,佛門深遠接天門。有經無命空勞碌,啟奏當今別遣人。」唐僧病了幾天就哭,還想著不去取經了,也只有孫悟空知道他為何害病,並用涼水治好他的病。
沒想到書中的唐僧還真是一個愛哭鬼。從唐僧身上,我們除看到他的堅守之外,還能看到他怯懦的一面,其實這何嘗不是人真實的一面呢?面對種種困難時,我們不是那麼十全十美,有時不是那麼無所畏懼,因為畢竟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只希望我們面對種種困難時,不要輕言放棄,相信前途一定是光明的;我們面對種種困難時,不要被其輕易絆倒,應該把其當作一塊塊墊腳石,墊出我們人生的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