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終會過去,但這群被迫按下暫停鍵的「新冠世代」如何重啟,將成為他們最大的挑戰。
當驪歌還未吹響校園,應屆畢業生也還來不及戴上學士帽、參加畢業典禮時,他們的人生已被迫按下暫停鍵。
畢業前的實習機會不見了,各種計劃也臨時取消。企管系畢業生蔡君儀(化名)原本2月底要去海外做交換生,突然被疫情打亂。「我開始想是否繼續念研究生,或是先找份工作賺生活費」,她陷入思考。
往年的1、2月,外企及大型企業都會開出職缺,企管系畢業生約5、6月就選定要去的企業,畢業即就業。但蔡君儀說,今年這一屆很慘,五個月過去了還沒聽到誰找到好的工作。
不只應屆畢業生受衝擊,剛出社會的青年也苦不堪言。
去年6月畢業的趙艾玲(化名)如願以償進入某航空公司,培訓後於年底上崗,但今年2月開始被放假,每月頂多出勤一至兩趟。
朋友羨慕她每月還能領底薪過活,她卻憂心忡忡。「疫情再不結束,公司財務還能撐多久?我會不會連飯碗都沒了啊。」
這群對未來感到茫然的青年,就是外國專家口中的「新冠世代 / Generation Corona」。雖然每個年齡層受到疫情影響程度不一,但1995至2000年的青年(20至25歲),他們正是最早遭到衝擊的對象。
明天過後的世界,會產生哪些變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估,新冠疫情將引發19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衰退,全球GDP負成長3%,比金融危機衰退0.7%還嚴重。魯比尼更大膽預測,2020年後的某個時候,全球恐將陷入L型「更大的蕭條」。
這意味經濟無法快速恢復,疫情對原本處在低薪或尚未就業的青年衝擊更大,應屆畢業生將面對最嚴酷考驗。
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所長成之約表示,國際勞工組織(ILO)已公布新冠疫情是自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對全球勞動市場影響最巨大的事件。
毫無疑問,疫後世界將進入另一個新常態(New Normal),原來熟悉的正常生活將一去不復返,公共健康守則成為生活新指南。在有效疫苗問世前,許多國家仍會要求人們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
世界衛生組織(WHO)歐洲區總監Hans Kluge則提醒,疫情仍有許多複雜和不確定性,需要毅力和耐心,沒有回歸日常的捷徑。任何邁向新常態的作法,都須遵循公共健康原則,再搭配經濟面以及社會面考量。
但顯然,沒有人願意被冠上「新冠世代」的稱號。新聞系應屆畢業生林芳如(化名)激憤地說:「這是很負面的稱呼,我很不喜歡。雖然我們真的是很倒黴的一代」。
不過,身為網際網路時代原住民的她嘆口氣後,開始自我安慰:「大家不是說先破後立嗎?或許疫情也給了我們意想不到的可能。」
誠如《雙城記》所言: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在校生不妨超前部署,培養跨領域整合能力,而正遭受疫情衝擊的青年也要重新調整步伐。
期許疫情過後,「新冠世代」都能順利按下重啟鍵,找到生命的出口。
●不急著找工作的他們該「急」了:高盛預測日本面對就業衝擊最大的是年輕人
●新風向:越來越多日本留學生想進入中國企業工作,但難度不小
●新卒想留在當前公司,年輕人卻想返鄉:疫情對日本職場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