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介紹的玩具就物質層面倒是沒太多可說的,是樂高官方買滿就送的一款三人仔景品。但就文化內涵來說,卻又有太多能聊一聊的。或者說,如果僅把它當作過家家式的兒童玩具亦無不可,但也有點可惜。
作為一種文化,基督教的歷史遠比很多節日的歷史要短,而聖誕節的歷史又要比基督教的歷史短。大約是公元336年前後,以耶穌基督是彌賽亞為基調的如今我們熟知的新約話語被確立起來。這時候就需要一個節日來傳承故事凝聚共識。作為人的耶穌的出生日早已不可考,大約是公元前4~8年的某一個夏天,但這不重要。當時羅馬人會在聖誕那個日期附近回家過冬,一家人齊整又有餘閒,秋天釀的酒也正好能喝,比較方便慶祝豐收或者紀念太陽神什麼的。於是好日子大家用,基督教也就跟著選了12月25日作為聖子耶穌誕生的日期。
和那種如果你不是猶太人,既沒資格也沒立場過的逾越節不同。聖誕節源於世俗融於世俗,更像是一種比較籠統的泛福音文化的一環。即使你不信教或者雲信教,只要在那一天一家團圓的吃頓飯,讚美一下一年的好年景,感感恩,就算廣義上的謝主賜福了。
時間來到1843年,一位文學巨匠,以一己之力創造了一種新文化——狄更斯聖誕,或者叫打工人聖誕。影響力之大,使得作家去世後有孩子會問家長:「狄更斯死了,我們還能過聖誕嗎。」
從很多作品都能看出,狄更斯一方面肯定貴族精英在社會中引領作用,另一方面又深刻同情那些善良勤奮卻物質匱乏的底層人民。《聖誕頌歌》首先明確了這樣一個問題,誰需要聖誕。打工人需要提前一天放假和平時996無緣顧忌的家人團聚,需要一點年終獎買點好吃的再給家人換換裝備。有錢的僱主也同樣需要在這一天回報肯定尊重打工人一年的辛苦和現實處境,來洗滌心靈,得到內心的平靜。
於是在過節方式的問題上,作家極大的淡化了聖誕的宗教意味,僅表現為通過教會給窮人一些資助。非常世俗的把串親戚送禮物給員工放假當做了聖誕精神。
後來隨著可口可樂配色的聖誕老人的出現,聖誕節又逐漸多了購物節情人節的色彩,但狄更斯《聖誕頌歌》對如今聖誕文化的塑造功不可沒。這時候,我們再來看玩具,就別有一番韻味。
333片,無步驟分袋
快兩百年過去了,書中一邊是卑微打工人同時又是慈祥父親的男二,依然躍然紙上。就算不提前放假不額外發錢,還是希望全家都能感謝老闆的照顧。他有點委屈有點抱怨但不恨任何人,苦撐苦熬地微笑著,希望人人都好,希望每天儘量多一點快樂。
迪士尼動畫版裡是米奇本鼠演繹的。
隔在屋裡屋外當中的,從裡面看像窗,外面看像門,但卻打不開。樂高截取的這一幕耐人尋味,打工人父親出現在了畫面中心,老闆正在外面偷聽員工一家的抱怨,心存愧疚。而狄更斯聖誕的精髓,就體現在這一聽一愧上。
聖誕節發展至今,早就成為了很多人方便行事的美好藉口。男孩子藉口約姑娘出來看聖誕樹,是想感受神的偉大嗎,只是想藉機多看看你的笑臉。員工想藉口平安夜早放半天,是想去教堂做禮拜嗎,只是想早回家多和孩子們聊聊天。
樂高這款玩具小巧精緻立意深遠,在神的節日裡,關注的卻是人,和你我一樣最普通的打工人。一曲聖誕頌歌,謳歌的不是造物主的偉大,而是平凡的親情與愛。每個家長身處職場時再卑微,也是支撐你孩子心靈世界和物質需要的頂梁柱。儘自己所能。希望人人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