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騎手馬智勇: 疫情最嚴重時 我送外賣到醫院

2020-11-26 騰訊大楚網

楚天都市報記者戎鈺

馬智勇,70後,一名美團外賣騎手。

以漢口火車站為圓心,方圓4公裡都是他的「地盤」,漢口站、華南海鮮市場、武漢市中心醫院、紅十字會醫院……皆是他每日必經之地。

曾經,他騎電動車穿梭於這個最有煙火氣的區域,抱怨擁堵的交通,頭疼即將超時的訂單。

那時的馬智勇不會想到,在這個冬春之交,這座他生活了40多年的城市露出了最脆弱的軟肋,而平凡的他要和無數城中人一起努力,為它披上最堅硬的鎧甲。

以下是他的自述。

這樣的武漢,太不像武漢了

剛過完元旦,我就發現華南海鮮市場封了。

看著不像是普通歇業,因為我看見穿防護服的人站在門口,還有好些武警,像在演電影。

但我當時沒太在意,急著去送餐呢。

我是土生土長的武漢人,在古田長大,年輕時跑過車、打過各種工,去年開始在美團當騎手。

我選的這個站點覆蓋了大概三四十個商家。疫情爆發前,我一天最少跑30單,多的時候翻倍。最忙的時候,一天要給車子換5次電瓶。

元月中上旬,騎手之間傳消息說有個病,會有點麻煩。在那幾天,我發現了一個事兒。

以前我晚上8點以後去中心醫院送餐,醫院電梯都是空的,但那幾天晚上10點多還要排長隊進電梯。我就去買了口罩。

1月22號夜裡,聽說要「封城」。

我當時根本不信,這麼大的城市怎麼可能說封就封?沒想到是真的。

我春節原本就要在武漢值班,但這一「封城」,站點內商家都關門了。

大年初一、初二,一個單子都沒有,我們7個值班騎手、4個備用騎手都沒活兒了。

等到初三,終於新華路一家藥店營業了。

武漢人都知道,我平時送餐的範圍是武漢最堵的地方,每個路口都有紅綠燈,每個路口都要停下來等。

但春節那幾天,我感覺騎在路上都要飛起來了,根本沒有人。

說句實話,走在這樣的路上心裡有一點彆扭,具體也說不太上來,可能,就是太不像武漢了。

武漢出了事兒,武漢人要出力啊

我不想閒著,武漢出了事兒,武漢人要出力啊,我就覺得身上有股勁兒想使出來。正好站長問有沒有人去做志願者,幫漢口火車站的一家餐廳打包盒飯,給一線醫護人員免費送餐。我趕緊報名。

我後來才知道,這些餐是送給支援武漢的外省醫療隊員的。那會兒全國已經來了1000多名醫務人員。大過年的,人家跑到武漢來「救命」,我們要讓人家吃口熱飯啊。

我當志願者,老婆沒說什麼,但我看她的表情是有一點點糾結的。我心裡明白,就安慰她:這些事總要有人做的,能搭把手就去搭把手。後來她也很支持我。

除了當志願者,我也繼續接單送餐。

我接的第一個醫院單,是送到紅十字會醫院,訂餐人是醫院護士。

她說好多天沒回家了,在醫院吃不太好,想改善一下夥食。她怕我忌諱,趕緊說她穿了防護服,不會接觸我。

其實當時疫情已經很重了,大家都很恐慌,很多騎手都不接醫院的單。但我想了想,還是同意了。

餐盒放在了醫院臺階上,我遠遠地看著,想看清她長什麼樣,可她從頭到腳,裹得嚴嚴實實。

拿了餐之後,她站在那跟我揮手,揮了好久好久,胳膊特別用力。我對這個印象特別深。

從那以後,我一發不可收拾,開始刻意接醫院的訂單。

還有一單是中心醫院的,對方說他父親和爺爺都病重住院,吃得不好,好不容易醫院旁邊的餐廳營業了,他趕緊點了4個菜。

餐送到時,我見到了他,可能有四五十歲,看上去有點累。我隨口問了一句,「您家裡幾口人?」他說:「就我一個還能動了。」我當時心裡特別不好受,想說點什麼,又不知道該說點什麼。

走的時候他說,「師傅辛苦了,真的要謝謝你啊。」我聽完覺得特別暖。

給醫院送餐怕不怕?其實有一點點,但這事兒總要有人幹啊。

不管有多難,武漢一定能挺過去

我知道,有些跑兼職的騎手春節幫人跑腿買東西,一天光小費就能賺2、3000元。我看過一個騎手的手機,他最高的一筆小費是大年初一,一單打賞了500多元。但這個也羨慕不來,每個人都守土有責,大家都不容易。

總的來說,疫情對我們這一行打擊挺大的,聽說有的外賣站點都撤了。我和其他騎手也聊過,大家都希望這事兒趕緊過去,早點恢復我們老百姓的正常生活。這一個月,各行各業都太不容易了。

我們站點旁就是疾控中心,每天有很多120急救車出入,有時在路上碰到這些車,心裡就難受。肯定不會是好事,躺在車裡頭的人,不都是人家裡的心肝寶貝。

我在武漢生活了40多年,經歷過九八抗洪,但我從沒見過武漢現在這個樣子。很心疼它。

但我相信,我們能挺過來,因為武漢人都特別勇敢,特別樂觀。不管有多難,天一亮,長江水還是在朝東流,沒倒下的人還是要朝前走。

以前我送餐,只想越快越好,怕遲到,怕差評,怕扣錢。但現在,我完全不用擔心超時,還能慢悠悠看看每個小區的封控情景。其實我想的是:趕緊熱鬧起來吧,堵車就堵車吧。

我沒什麼好採訪的,我就是最普通的老百姓,只想過點好日子,孩子能好好讀書。

從沒想過這輩子會有這樣的經歷,到老我都會記得,2020年,我和900萬人共同碰到了一件大事。

相關焦點

  • 外賣騎手馬智勇:疫情最嚴重時,我送外賣到醫院
    □楚天都市報記者戎鈺馬智勇,70後,一名美團外賣騎手。以漢口火車站為圓心,方圓4公裡都是他的「地盤」,漢口站、華南海鮮市場、武漢市中心醫院、紅十字會醫院……皆是他每日必經之地。曾經,他騎電動車穿梭於這個最有煙火氣的區域,抱怨擁堵的交通,頭疼即將超時的訂單。
  • 健身教練也來送外賣了!新人騎手起步有多難?
    要說在疫情期間最有存在感的職業,外賣配送員一定榜上有名。根據美團研究院近日發布的《2019年及2020年疫情期間美團騎手就業報告》,從訂單量看,疫情期間,騎手日均有效接單量與 2019 年相比有所提升。
  • 一份外賣,為何會讓外賣騎手上門大鬧?孕婦被嚇到「先兆性流產」
    如今點外賣已經成為了很多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當自己不方便的時候,用手機一點就能夠吃到附近的美食,還是比較方便的,還有的顧客會讓外賣小哥給自己帶一瓶水或是其他東西,一般情況下外賣小哥也都會同意,不過如果比較忙或者是其他原因的話也可以拒絕,這是無可厚非的。
  • 當外賣行業湧進58萬名騎手……
    疫情當前,不少行業受到影響,就業人數隨著行業總體業務量縮減而減少,為什麼外賣行業能承載58萬人的湧入?  你是否觀察到,這段時間街上的外賣小哥多了很多?  據美團研究院以及餓了麼的官方數據,疫情發生後的1月20日至3月18日,美團和餓了麼新增外賣騎手超過58萬人。
  • 外賣騎手的江湖「盟主」
    見面這天,他剛去處理了一個「兄弟」的事兒,對方是騎手聯盟群裡的人,送外賣時被一輛逆行的車撞了,作為「盟主」,他就近協調了另外兩個兄弟幫忙。在北京十裡河地鐵站附近的小吃店,他見到另一個外賣員,「兄弟」,他趕緊招呼人家坐下,一起吃飯。聊了幾句才發現,人家根本不認識他。「你以前加過我微信嗎?沒加過就趕緊加」,他點開手機屏幕,打開二維碼界面,遞過去。
  • 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百家故事
    在公開報導中,具體的個案遠比數據來得更驚心動魄——2018年2月,一位餓了麼騎手為趕時間在非機動車道上超速,撞倒上海急診泰鬥、瑞金醫院與華山醫院急診科創始人之一李謀秋,李謀秋搶救1個月之後不幸去世。2019年5月,江西一名外賣騎手因急著送外賣,撞上路人致其成植物人。一個月後,一名成都騎手闖紅燈時撞上保時捷,右腿被當場撞飛。
  • 外賣騎手疲於奔命 只不過是財報的一個數字?
    來源:金融投資報網絡上的喧囂並沒有延伸到生活裡。日前,一篇名為《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的文章刷爆朋友圈!網絡上輿論紛紛,熱度持續高漲。與此同時,被送上熱搜的外賣騎手們一如既往奔波在大街小巷中,盤算著能接多少單,能否在標準時間內送達,如何避免被扣錢。「沒聽說過這事啊,不過,我們本來就是高危職業,時間太緊了。」
  • 外賣騎手冒充韓國人,竟然為方便「送外賣」
    可是,正當民警準備處罰他時,卻發現他竟是一名「韓國人」?當時王某駕駛一輛輕便兩輪摩託車,違法騎行在人行道上,當場被執勤民警攔下。原來,他是浙江台州人,曾經去過韓國,現在在上海做外賣騎手。為了方便送外賣,他企圖以外國人的身份,逃避平時亂騎行的處罰。
  • 外賣騎手撞傷他人,誰來擔責?
    閱讀提示由於搶時間送外賣,由外賣騎手引發的交通事故屢見不鮮,而這類案件中誰來擔責也成為一個熱點話題。日前,一名傷者將外賣騎手、服務外包公司、訂餐平臺運營商三方均告上法庭。為了能多送幾份外賣,一些外賣騎手不惜超速行駛甚至闖紅燈等,由此引發了不少交通事故。那麼,外賣騎手在撞傷他人後,由誰來承擔賠償責任呢?在協商私下解決未果後,北京一名被撞傷的女士將外賣騎手、服務外包公司、訂餐平臺運營商三方均告上了法庭。
  • 韓國急聘外賣騎手!送一單報酬可達88元...
    儘管疫情給很多產業造成重創,餐飲外賣行業卻越發繁榮,這使得對外賣騎手的需求居高不下,許多面臨失業的韓國人決定轉行當外賣騎手。△央視財經《正點財經》欄目視頻今年37歲的崔英雅,原本是一位美術老師,同時也在一家炸雞店做兼職,疫情暴發,無課可教的她發現炸雞店的外賣訂單不斷,生意興隆。
  • 外賣騎手的解困之策-虎嗅網
    面對外賣市場的激烈競爭,平臺持續地追求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採用大數據技術和人工智慧算法,並在發掘人力極限的過程中,不斷降低送餐時限,使得全行業外賣訂單單均配送時長在2019年比3年前減少了10分鐘 ,顯著提升了顧客體驗,推動外賣成為了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模式結合的代表行業。
  • 外賣騎手成我們最熟悉的陌生人 生活懸停於城鄉之間
    管哲最近一直待在家裡,沒有出去送外賣。前些日子,他騎車拐彎時突然竄出一輛汽車,他下意識地急剎車,自己摔倒在地。「幹這份工作,磕磕碰碰其實很常見。」他說,在送外賣的5年裡,他的休息時間加起來也不超過10天,這次受傷竟是休息時間最長、最舒坦的一段日子。  穿過一段沒有任何交通標誌線的公路,很快就到了松蘭堡村。
  • 外賣騎手,倒在寒冬裡
    韓偉有一個快手號,名字叫「yis歡樂」。
  • 韓國外賣騎手的困境及突圍之路
    在國內開始熱烈討論外賣騎手遭遇的那幾天,韓國也因為一則題為「外賣騎手年薪上億韓元(約60萬元)」的社會新聞,將外賣騎手推到了韓國輿論的中心。在韓國媒體的狂轟濫炸下,有外賣騎手出來回應,「即使因為疫情,外賣訂單暴增,外賣平臺和商家為了吸引騎手而增加現金補貼,也只有在首爾最繁華的江南區工作的5萬名外賣騎手中有約15名外賣騎手能拿到日薪40萬韓元(約2400元)以上。這都是在日工作時間超過14小時,冒著生命危險去違反交通規則的情況下,才能偶爾拿到這麼多薪資。」
  • 疫情引爆「宅經濟」!韓國急聘外賣騎手,一單最高可收入88元……
    (央視財經《正點財經》)韓國的「啤酒加炸雞」享譽世界,許多韓國人會在深夜叫外賣、吃夜宵。儘管疫情給很多產業造成重創,餐飲外賣行業卻越發繁榮,這使得對外賣騎手的需求居高不下,許多面臨失業的韓國人決定轉行當外賣騎手。
  • 外賣騎手老計:我們是維繫城市運轉的「擺渡人」
    ,疫情爆發時,選擇留在這座英雄之城,做一名「擺渡人」。當辜勇走出家門後,他的妻子站在陽臺上喊他:辜勇,你逞完能,給我平平安安滾回來!這一切不是編劇的憑空想像,其實辜勇的原型正是——武漢外賣騎手老計。和千千萬萬外賣小哥一樣,平日裡奔波在大街小巷,沒有萬貫家財也並非能人異士。但卻在武漢暴發疫情最嚴重的期間,騎著電動車、頂著感染的風險為武漢人民買菜、送藥。日日夜夜、風雨兼程,讓封閉期間武漢市民的生活物資多了一重保障。
  • 街採濟南外賣騎手:增時意義不大 最怕商家卡餐、高層電梯擁堵
    當記者問起他是否知道美團增加了8分鐘彈性時間時,他晃了晃手裡剛剛接到的一單前往去山東新聞大廈的訂單,「沒聽過這個事情,我都沒看到有變化」。在他的騎手接單系統裡,配送時間還是和往常一樣,一單平均下來24到30分鐘左右。
  • 外賣騎手踐行文明出行 走文明路 送暖心餐
    近段時間以來,隨著「共建文明城市 共享品質生活」——快遞小哥文明傳「遞」行動在江門如火如荼地進行,全市13家快遞和外賣行業的3000多名「小哥」,將文明之花送進千家萬戶,交通文明意識普遍增強,交通違法行為大幅下降。尤其隨著氣溫的下降,外賣小哥在繁忙中奔走,深入到城市的背街小巷中,讓顧客吃上了熱乎乎的飯菜,為千家萬戶送去了溫暖和幸福。
  • 10個被改變人生軌跡的普通人:來自各行各業,都當了外賣騎手 | 獵雲網
    外賣騎手跟我之前想得還是有點不一樣。我總結了一下,第一,要跟時間賽跑;第二,要做到客戶百分百滿意;第三,有苦沒處說。2月14日,我正式開始送外賣。第一天上班還挺高興,南京的街道上並不像以前那麼多人,騎著電驢走也蠻順暢。我們要求最好做到零接觸送外賣。第一天有一單送湯麵,我騎到半路,客人就給我打電話,說他們臨時有事,讓我儘快送過去。我接了電話心裡有點著急,就開得很快。
  • 聾人外賣騎手:我不是懶人 我熱愛這份工作
    來源:新周刊原標題:聾人外賣騎手:我不是懶人,我熱愛這份工作作者:戈多當所有外賣騎手在「系統」裡疲於奔命,聾人外賣騎手卻笑著說,感謝這份工作。/圖蟲創意外賣騎手,是聾人小袁做過的最快樂的一份工作。外賣騎手,是聾人小袁做過的最快樂的一份工作。在廣州這座大都市裡「貼地而行」,給了小袁異於小鎮生活的新鮮和刺激。(註:經諮詢殘聯工作人員,本文將用口語詞彙「聾人」一詞代替「聽障人士」,不含任何歧視)在CBD寫字樓的縫隙中穿梭,小袁抬頭時會感到一陣暈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