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記者戎鈺
馬智勇,70後,一名美團外賣騎手。
以漢口火車站為圓心,方圓4公裡都是他的「地盤」,漢口站、華南海鮮市場、武漢市中心醫院、紅十字會醫院……皆是他每日必經之地。
曾經,他騎電動車穿梭於這個最有煙火氣的區域,抱怨擁堵的交通,頭疼即將超時的訂單。
那時的馬智勇不會想到,在這個冬春之交,這座他生活了40多年的城市露出了最脆弱的軟肋,而平凡的他要和無數城中人一起努力,為它披上最堅硬的鎧甲。
以下是他的自述。
這樣的武漢,太不像武漢了
剛過完元旦,我就發現華南海鮮市場封了。
看著不像是普通歇業,因為我看見穿防護服的人站在門口,還有好些武警,像在演電影。
但我當時沒太在意,急著去送餐呢。
我是土生土長的武漢人,在古田長大,年輕時跑過車、打過各種工,去年開始在美團當騎手。
我選的這個站點覆蓋了大概三四十個商家。疫情爆發前,我一天最少跑30單,多的時候翻倍。最忙的時候,一天要給車子換5次電瓶。
元月中上旬,騎手之間傳消息說有個病,會有點麻煩。在那幾天,我發現了一個事兒。
以前我晚上8點以後去中心醫院送餐,醫院電梯都是空的,但那幾天晚上10點多還要排長隊進電梯。我就去買了口罩。
1月22號夜裡,聽說要「封城」。
我當時根本不信,這麼大的城市怎麼可能說封就封?沒想到是真的。
我春節原本就要在武漢值班,但這一「封城」,站點內商家都關門了。
大年初一、初二,一個單子都沒有,我們7個值班騎手、4個備用騎手都沒活兒了。
等到初三,終於新華路一家藥店營業了。
武漢人都知道,我平時送餐的範圍是武漢最堵的地方,每個路口都有紅綠燈,每個路口都要停下來等。
但春節那幾天,我感覺騎在路上都要飛起來了,根本沒有人。
說句實話,走在這樣的路上心裡有一點彆扭,具體也說不太上來,可能,就是太不像武漢了。
武漢出了事兒,武漢人要出力啊
我不想閒著,武漢出了事兒,武漢人要出力啊,我就覺得身上有股勁兒想使出來。正好站長問有沒有人去做志願者,幫漢口火車站的一家餐廳打包盒飯,給一線醫護人員免費送餐。我趕緊報名。
我後來才知道,這些餐是送給支援武漢的外省醫療隊員的。那會兒全國已經來了1000多名醫務人員。大過年的,人家跑到武漢來「救命」,我們要讓人家吃口熱飯啊。
我當志願者,老婆沒說什麼,但我看她的表情是有一點點糾結的。我心裡明白,就安慰她:這些事總要有人做的,能搭把手就去搭把手。後來她也很支持我。
除了當志願者,我也繼續接單送餐。
我接的第一個醫院單,是送到紅十字會醫院,訂餐人是醫院護士。
她說好多天沒回家了,在醫院吃不太好,想改善一下夥食。她怕我忌諱,趕緊說她穿了防護服,不會接觸我。
其實當時疫情已經很重了,大家都很恐慌,很多騎手都不接醫院的單。但我想了想,還是同意了。
餐盒放在了醫院臺階上,我遠遠地看著,想看清她長什麼樣,可她從頭到腳,裹得嚴嚴實實。
拿了餐之後,她站在那跟我揮手,揮了好久好久,胳膊特別用力。我對這個印象特別深。
從那以後,我一發不可收拾,開始刻意接醫院的訂單。
還有一單是中心醫院的,對方說他父親和爺爺都病重住院,吃得不好,好不容易醫院旁邊的餐廳營業了,他趕緊點了4個菜。
餐送到時,我見到了他,可能有四五十歲,看上去有點累。我隨口問了一句,「您家裡幾口人?」他說:「就我一個還能動了。」我當時心裡特別不好受,想說點什麼,又不知道該說點什麼。
走的時候他說,「師傅辛苦了,真的要謝謝你啊。」我聽完覺得特別暖。
給醫院送餐怕不怕?其實有一點點,但這事兒總要有人幹啊。
不管有多難,武漢一定能挺過去
我知道,有些跑兼職的騎手春節幫人跑腿買東西,一天光小費就能賺2、3000元。我看過一個騎手的手機,他最高的一筆小費是大年初一,一單打賞了500多元。但這個也羨慕不來,每個人都守土有責,大家都不容易。
總的來說,疫情對我們這一行打擊挺大的,聽說有的外賣站點都撤了。我和其他騎手也聊過,大家都希望這事兒趕緊過去,早點恢復我們老百姓的正常生活。這一個月,各行各業都太不容易了。
我們站點旁就是疾控中心,每天有很多120急救車出入,有時在路上碰到這些車,心裡就難受。肯定不會是好事,躺在車裡頭的人,不都是人家裡的心肝寶貝。
我在武漢生活了40多年,經歷過九八抗洪,但我從沒見過武漢現在這個樣子。很心疼它。
但我相信,我們能挺過來,因為武漢人都特別勇敢,特別樂觀。不管有多難,天一亮,長江水還是在朝東流,沒倒下的人還是要朝前走。
以前我送餐,只想越快越好,怕遲到,怕差評,怕扣錢。但現在,我完全不用擔心超時,還能慢悠悠看看每個小區的封控情景。其實我想的是:趕緊熱鬧起來吧,堵車就堵車吧。
我沒什麼好採訪的,我就是最普通的老百姓,只想過點好日子,孩子能好好讀書。
從沒想過這輩子會有這樣的經歷,到老我都會記得,2020年,我和900萬人共同碰到了一件大事。